门永超;孙成凤;韩雨;常光辉;张桂华;刘金刚;王滨;王锡臻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3的表达对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Jurkat的侵袭影响。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获得小鼠CXCR3序列片段,构建过表达CXCR3慢病毒(GFP & Puromycin),感染Jurkat细胞株,检测细胞表面CXCR3的表达。将过表达细胞株置入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研究CXCR3表达增高能否增强白血病细胞的侵袭。结果:慢病毒感染白血病细胞株96 h后观察到GFP表达(<10%),经筛选后GFP表达>90%。CXCR3表达较慢病毒载体组高90%,成功构建过表达CXCR3白血病细胞株。其中,过表达细胞株的侵袭率(12.71±1.03)%较对照组(6.82±0.49)%显著增高(P<0.0001)。结论:CXCR3的表达与白血病的侵袭密切相关;CXCR3的表达增高能增强白血病细胞的侵袭,可能是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侵袭机制之一。
作者:丁文姣;冯晓勤;贾春宏;黄智;李春富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究其易感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空军总医院MRSA及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血流感染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归纳总结MR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易感因素。结果:MRSA血流感染原发灶多为导管相关性感染,而MSSA感染多来源于皮肤软组织。细菌分离阳性前MRSA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MSSA组(P <0.05),总住院时间和细菌分离阳性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RSA组病死率、TTP(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合并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MSSA组(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TTP是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皮肤病是MS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TTP >19.41 h可作为区分MRSA及MSSA的切点,曲线下面积为0.811。结论:MRSA感染并发症重,住院时间的延长导致MRSA 感染风险增加。 TTP >19.41 h可作为MRSA血流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预测MRSA血流感染的准确度为中等。
作者:苏冬梅;黄燕;刘一;刘颖;张波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异氟醚和七氟醚麻醉患者血清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20例(n =10),ASA分级Ⅰ-Ⅱ级,年龄40~68岁,随机分为异氟醚组(ISO组)和七氟醚组(SEV组)。麻醉期间维持异氟醚或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5 MAC。术毕抽静脉血分离血清。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C组)。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 h后,分别用对照组、异氟醚或七氟醚麻醉患者的血清孵育。采用Transwell法检测A549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ELISA检测A549细胞MMP-2和MMP-9表达。结果:与C组和ISO组比较,SEV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MMP-2和MMP-9表达下调(P <0.05)。结论:七氟醚麻醉患者血清抑制A54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该效应可能与下调A549细胞MMP-2和MMP-9表达有关。
作者:徐枫;黄琼;张涛;杨承祥;梁桦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及对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卵蛋白(OVA)哮喘模型,30只随机分3组:对照组、哮喘组及雷公藤甲素组,在末次激发24 h后对肺组织染色处理,采用半定量法对支气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进行判定,计算气道上皮细胞中杯状细胞的比例,采用McMillan方法对气道黏液进行评分,并测定羟脯氨酸的含量。通过免疫组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与气道上皮中的STAT6、eotaxin mRNA及STAT6、eotaxin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哮喘组相比,雷公藤甲素组的支气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减轻,黏液指数为(1.31±0.23)分,羟脯氨酸为(284±13)μmg/100 mg,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同时STAT6、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 <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气道上皮STAT6蛋白表达与eotax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0.668,P <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抑制哮喘气道重塑,可能是通过下调STAT6、eotaxin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炜;黄林洁;陈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25(OH)D水平与慢性炎症状态及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测定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119例MHD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25(OH)D的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5(OH)D ≤15 ng/mL;不足组:15 ng/mL <25(OH)D ≤30 ng/mL;正常组:25(OH)D>30 ng/mL。比较3组患者炎症因子及营养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血25(OH)D水平3.4~45.3 ng/mL (27.5±14.8) ng/mL,维生素缺乏和不足的比例为88.2%。正常组与缺乏和不足组在年龄、炎症因子(IL-6、TNF-α、CRP)、营养指标(Alb、PA、SG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HD患者血25(OH)D水平与营养不良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它可能通过抑制机体慢性炎症状态改善MHD患者的营养状态。
作者:黄兰;周瑾;王小丽;赵亚娟;胡桂才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提高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28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28例应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心电图定位技术后结合X光片双重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常规置管后行X片定位。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同时,计算观察组P波在QRS波不同高度情况下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当P波在QRS波50%~70%高度时,导管尖端到位率为100%,敏感度及特异度都为100%。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PICC置管到位率高,在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异性P波在QRS波幅50%~70%高度时,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此方法能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无放射污染,可替代传统X线来确认导管的位置,值得在新生儿临床推广。
作者:吴文理;陈佩仪;宋燕伶;徐燕芳;何丽兰;林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它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微小 RNA (microRNA, 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小RNA,通过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进而负性调控基因表达。近年来研究表明miRNA参与炎症反应、糖脂代谢异常等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1],且在DN患者血清及肾脏组织中发现miRNA表达异常,由此推测miRNA与DN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miRNA将可能成为早期DN诊断的标志物,并可能为DN的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肖艳华;何笑云;周素娴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Apo A5基因c.553G/T多态性与遵义汉族HTG相关性。方法:用PCR-RFLP技术检测分析103例HTG患者和165例正常对照者Apo A5 c.553G/T多态性及地区分布差异。结果:两组中ApoA5 c.553G/T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P <0.05),c.553T基因在HTG组中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对HTG具有独立影响(OR =15.768,95%CI:5.916~42.025,P <0.001);与我国汉族正常人群比较明显低于台湾、江苏和湖北(P <0.05),与湖南和新疆相似(P >0.05);在HTG人群中,与江苏相似(P >0.05),明显高于新疆、低于台湾(P <0.05)。结论:ApoA5 c.553G/T多态与遵义汉族HTG发病存在相关性及地区差异,c.553T基因可能是HTG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晓;戴华玉;王业忠;耿争光;张志敏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脂磷壁酸(LTA-sa)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浓度为200 ng/mL的LTA-sa作用于Raw264.7细胞,分别作用0、5、10、20、40、60 min及0、1、2、3 d后,用Western blot 检测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以100、200及400 ng/mL的LTA-sa及磷酸盐缓冲液作用于Raw264.7细胞,于作用后1、2、3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IL-1α及IL-6的表达情况。结果:(1)Western blot显示,在LTA-sa的作用下,IκB-α在5、10 min时降低,而p-NFκB在10 min时表达明显增高;此外,NFATc1在LTA-sa作用后第2及第3天表达逐渐增高,上述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2)ELISA检测发现,IL-6在第2、3天表达增高,并随LTA-sa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多,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结论:LTA-sa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及IL-6的分泌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作者:任莉荣;王海;何晓清;宋慕国;陈学秋;徐永清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高效on-line血液透析滤过(HDF)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肾性贫血的远期影响。方法:80例MHD患者分为间歇性高效HDF组(50例)和常规血液透析组(HD组,30例),比较两组入组时及随访第3、6、12、36、60个月患者的Kt/V、β2-MG、CRP、Hb和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与红细胞压积(Hct)比值(EPO/Hct)的变化。结果:与同期HD组相比,间歇性高效HDF组在随访第3、6、12、36、60个月时Kt/V、Hb均显著增高(P=0.041,P=0.002;P=0.012,P <0.001;P =0.011,P <0.001;P =0.011, P <0.001;P =0.011,P <0.001),β2-MG、CRP和EPO/Hct均显著降低(在各随访时间点β2-MG和CRP均P <0.001;EPO/Hct随访3个月时 P =0.025,其余随访时间点均P <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EPO/Hct与Kt/V呈负相关(r =-0.37,P =0.02),与β2-MG及CRP呈正相关(r =0.79,P <0.01;r =0.65,P <0.01)。结论:与单纯HD治疗相比,间歇性高效on-line HDF治疗可进一步增加小、中、大尿毒症毒素的清除和减轻体内炎症状态,改善MHD患者的EPO低反应性,有利于肾性贫血的纠正和减少EPO用量。
作者:陈玉锦;连希艳;陈西北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丹参水提液对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成年雄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组,每组8只;低、中、高浓度组小鼠每天分别灌胃1500、3000、6000 mg/kg丹参水提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每日灌胃10 mL/kg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一次性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30 d后处死小鼠,并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脏器系数及精子质量。结果:(1)低、中、高浓度组小鼠每周体重、体重增长量、睾丸系数及附睾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各组体重及增量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 <0.05)。(2)与空白组比较,低、中、高浓度组精子浓度、畸形率、存活率、总活力、PR、VAP、VSL均有改善,且高浓度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各组精子质量均显著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水提液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精子的存活、形态及运动能力。
作者:周欢群;周文;陆杉;谢妍;王爱爱;刘娟;刘慧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利用改良OCT检测法研究屈光参差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方法:随机选择未接受弱视治疗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30例,取弱视眼为弱视组,非弱视眼为非弱视组;随机选取相同年龄50例正视儿童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将所得三组数据利用Littmann公式修正,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未校正和校正后三组间各部位RNFL厚度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校正前颞侧、颞下、鼻侧、鼻下RNFL厚度与眼轴有显著相关(P <0.05),而校正后仅颞侧及鼻下RNFL厚度与眼轴有显著相关(P <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RNFL厚度并无显著变化,对RNFL厚度的研究需要消除眼轴长度形成的测量误差。
作者:夏哲人;周襄沅;杜以霞;郑穗联 刊期: 2016年第20期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和手术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及应激激素的释放,引发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 DEX )具有抑制交感和应激反应的作用,能减少应激性的高血糖。但DEX对CPB下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有无影响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DEX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蒋洪宇;于晋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否能通过核因子-κB(NF-κB)途径调节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方法: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48 h使其转化为巨噬细胞。第一组:对照组;AngⅡ1×10-8 mol/L组;AngⅡ1×10-7 mol/L组;AngⅡ1×10-6 mol/L组;AngⅡ1×10-5 mol/L组。第二组:对照组;AngⅡ1×10-6 mol/L组;AngⅡ1×10-6 mol/L + PDTC组;PDTC组。 Western blot检测第一组细胞核内NF-κB的表达。 Real time RT-PCR检测第二组巨噬细胞MIF mRNA的表达。 ELISA检测第二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MIF的含量。结果:Western Blot:随着AngⅡ浓度的增高,NF-κBp65的表达逐渐增强。Real time RT-PCR:AngⅡ组MIF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DTC作用后,由AngⅡ诱导的MIF mRNA表达明显降低。ELISA:AngⅡ组MI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DTC作用后,由AngⅡ诱导增加的MIF含量明显降低。结论:AngⅡ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IF mRNA的表达和MIF的分泌。
作者:王艳宁;王旭光;张珉;韩莹;吴凡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年龄、性别、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和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OR=3.162,95%CI:1.556~7.421,P<0.05)。结论:PLR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重视PLR异常变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作者:刘光辉;方萍;赵家胜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过表达MAWBP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caco-2、HT-29细胞分为过表达MAWBP组和空载组,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MAWBP的结直肠癌细胞株,Western blot 和 q-PCR 实验验证细胞中 MAWBP 的表达水平;MTT 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EMT以及MAPK通路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过表达MAWBP组中MAWBP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载组升高;MTT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提示过表达组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率较空载组降低( P <0.05);过表达组细胞中EMT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上调,Snail表达下调,MAPK通路标志蛋白p-ERK和p-38表达水平下调。结论:过表达MAWBP 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 MAPK 通路和调控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而产生。
作者:陈羽青;赵芯梅;李志军;陈声波;刘逸;智发朝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不同年龄段孕妇母血微量元素钙、镁、锌、铁、铜含量水平的差异性,及其与孕期和年龄相关性。方法:检测10131例孕早、中期孕妇血清的钙、镁、锌、铁、铜含量,早、中期妊娠分别按年龄分为3个阶段(≤25岁、25~35岁、≥35岁)进行分析。结果:(1)孕早、中期相比,铜水平较低,锌、镁、铁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孕早期不同年龄段5种微量元素比较,只有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5岁及≥35岁年龄段比≤25岁高(P <0.05),其余4种微量元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孕中期不同年龄段5种微量元素比较,锌和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5岁及≥35岁年龄段比≤25岁高(P <0.05),其余3种微量元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孕早、中期孕妇体内微量元素镁、锌、铁、铜存在差异,钙没有明显差异;(2)不同年龄阶段孕妇体内微量元素存在差异;(3)根据孕妇不同孕期不同年龄阶段各种微量元素含量特点补充微量元素,满足母儿需求。
作者:朱锦明;褚英;吴庆荣;刘杰;李敏;何苗;彭风云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比较血糖异常合并冠心病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间的关系。方法:血糖异常合并冠心病患者196例及血糖正常160例给予瑞苏伐他汀治疗,分析病例组治疗前后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结果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研究对象血标本的CETP 基因 TaqI 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结果:CETP 基因TaqI B B1B1、B1B2、B2B基因型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5.7%、48.0%,16.3%;对照组为31.3%、53.1%、15.6%。 HDL-C及MLA在瑞苏伐他汀治疗后呈上升趋势,LDL-C、TG、TCH、Lpa、PA、EEMA及PB治疗后呈下降趋势。结论:CETP基因Taql B多态性与瑞苏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调节以及血管斑块退缩作用可能有相关性。
作者:杨希立;许兆延;张健瑜;周昭仑;李健民;蔡炜标;李健;岑锦明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热量限制是限制热量的摄入,使机体能量的摄入量小于消耗量,但不造成营养不良,从而达到减重目的一种饮食方式[1]。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有文献报道热量限制(限食)可以延长生物寿命[2],并认为其是唯一可以延长寿命的非基因模式,主要通过延缓生理上的衰老,降低与衰老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而发挥作用。近年更多的证据发现,尽管确切的机制尚不明确,但限食对灵长类动物的寿命也有延长作用。随着限食作为一种抗衰老的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明确限食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其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往往不会在短期内即显现出来。然而,限食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的结论尚不统一,机制更是知之甚少。以往基于啮齿类动物的试验显示,无论长期或是短期的限食都会降低血清性激素水平,而在灵长类动物实验模型中,长期限食对性激素水平并没有明显影响[3]。也已证实,不同程度的限食、不同限食时间以及针对人群不同对生殖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轻度限食对生殖轴没有影响,重度限食和禁食会抑制生殖功能。在正常体重人群中,中重度限食会抑制性腺轴,但对肥胖或超重患者而言,限食可以改善其体重和生殖功能。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限食对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以助实施限食治疗前合理选择方案和适应证人群,避免限食的不良反应。
作者:赵一璟;陈国芳;刘超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