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NF-κB p65活性与血清丙二醛水平升高

张海三;张红星;张姣媚;刘保平

关键词:Graves病, 氧化应激, 免疫损伤, 丙二醛, 核转录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 Graves ( GD )病患者血清丙二醛( MDA )水平及 NF-κB p65亚基活性,了解其免疫、氧化应激状态。方法:纳入 GD 患者(患者组)90例与健康对照(对照组)82例,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其血清 FT3、FT4、TSH 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 MDA 水平及淋巴细胞 NF-κB p65活性。应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t 检验分析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清 FT3、FT4、TSH、MDA 水平及淋巴细胞 NF-κB P65活性,pearson 相关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患者组血清 FT3、FT4、TSH 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01;两组间血清 MD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91,P =0.000;两组间淋巴细胞NF-κB p65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84,P =0.000。患者组血清MDA水平与血清FT3、淋巴细胞NF-κB p65活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0.661,P值分别为0.001、0.000),与TSH负相关(r=-0.261, P =0.013),与 FT4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 r =0.104, P =0.329)。 NF-κB p65活性与 FT3正相关( r =0.287, P =0.006);与 FT4和 TSH 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GD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NF-κB活性及血清 MDA 水平增高,与 GD 严重程度相关,减少氧化应激与免疫损伤应成为 GD 治疗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与膀胱癌组织学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常见染色体畸变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99例患者尿液标本采用 FISH技术检测9p21位点及3、7、17号染色体的畸变,并收集术后肿瘤分级、分期信息。结果:(1)3、1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在不同分期、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在不同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同病理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p21位点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病理分级、分期越高,3、7、17号染色体扩增倍数越高。分级、分期越低,9p21出现缺失几率越大;分级、分期升高,9p21出现扩增几率越大。结论:4种染色体畸变尤其是扩增与膀胱癌恶性度、肌层浸润密切相关,多倍体数目可能成为膀胱癌预后预测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作者:冉俊武;吕军;王尉;曾钦松;陈晓东;胡卫列;王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ICU患者红外线耳温仪与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差异性与相关性

    在重症监护病房对患者体温进行准确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目前,我国91.42%以上的三甲医院仍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4]。随着WHO推行“全球医用汞消除计划”,我国政府也将水银体温计列为限制类项目[5-6]。探索新型体温监测方法成为ICU 医护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近年来,红外线耳温仪已逐渐运用于临床,但其测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仍待评估[3]。本研究探讨了红外线耳温仪和水银体温计对 ICU 患者体温监测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以为红外线耳温仪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冯金华;聂孟珍;李卡;杜爱萍;田永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患者 BCR-ABL 激酶区基因突变,了解初发患者BCR-ABL激酶区基因突变导致甲磺酸伊马替尼(IM)耐药率,为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初诊CML患者外周血或者骨髓,采用巢式PCR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序的技术检测BCR-ABL激酶区基因突变。结果:共检测了87例患者,其中3例患者分别存在M351T、Q252H、Y253H 突变,1例加速期,2例急变期,随访证实该3例患者均对IM耐药;1例慢性期患者检测出ABL激酶474氨基酸位点之后存在35 bp插入突变,但临床随访证实其对IM敏感;2例急变期患者存在第八外显子缺失,并对 IM 耐药。结论:初诊CML 患者存在 BCR-ABL 激酶区基因 IM 耐药基因突变,尤其是处于加速期、急变期患者,早期检测BCR-ABL激酶区基因突变有利于患者早期选择合适的一线药物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邢宏运;卞铁荣;李晓明;吴鹏强;胡敏;李攀;陈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的改变

    目的:调查新辅助化疗是否改变乳腺癌ER、PR和HER2状态。方法:回顾性检测123例完成新辅助化疗患者和113例没有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空心针活检组织和手术切除标本 ER,PR和HER2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结果:123例完成新辅助化疗患者中有15(12.2%)例发生ER状态改变,而113例没有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仅4例(3.5%)发生ER状态改变(P =0.015)。123例完成新辅助化疗患者中有21例(17.1%)发生PR状态改变,而113例没有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只有7(6.2%)例发生 PR 状态改变(P =0.010)。在123例完成新辅助化疗和113例没有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分别有20例(16.3%)和6例(5.3%)发生HER2状态改变(P =0.007)。结论:新辅助化疗确实改变乳腺癌ER、PR和HER2受体状态。活检组织ER、PR和HER2受体状态用于手术后进一步系统辅助治疗是不可靠的。因此,应该考虑以残存乳腺癌组织为样本重新检测这些反映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标记物以便改进接下来的辅助治疗方案。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甲状腺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1],是近20年来发病率增长快的实体恶性肿瘤,年均增长6.2%[2]。尽管大多数甲状腺癌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转移和复发。目前通过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判断肿瘤的预后是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有关各大肿瘤的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讨也越来越深入,不仅可以更早更准确地预测临床结局,同时也为靶向治疗和评价疗效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价值。现就甲状腺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宏伟;韩晓晨;胡耀杰;胡万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微粒的疾病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MSCs )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种能分化为骨、软骨、骨骼肌、骨髓基质、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的成体多能干细胞[1]。 BM-MSCs 移植能对心肌梗死、卒中、肺损伤、糖尿病等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起修复作用及延缓组织器官疾病的进展[2]。然而,由于损伤组织的局部缺血缺氧环境,90%以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体内后72 h 内死亡[3];同时,Li 等[4]研究发现局部或全身性地移植BM-MSCs ,仅有一小部分细胞能融合进损伤组织并存活。由此可见,BM-MSCs 发挥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及再生作用,并不完全依赖于其移植分化,BM-MSCs 的旁分泌功能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BM-MSCs 的研究认为[5],许多细胞,包括 BM-MSCs ,能在激活或凋亡时通过旁分泌机制产生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其携带表面受体、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类、mRNA 和 microRNA 等,实现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并发挥与来源细胞相似的作用[6]。本文就近年来 BM-MSCs 来源的膜微粒在疾病治疗中的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镜湖;陈建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液透析患者运动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终末期肾脏病(ESRD)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生活质量下降、高病死率、高的疾病负担有关,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增加[1]。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应用广泛的替代疗法[2],由于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患者生存质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3],其中以 MHD 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为明显[4]。因此,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深入探究影响患者运动的因素,为临床制定提高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针对性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作者:董永欣;时秋英;徐甜甜;臧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后急诊处理的效果分析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近些年来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很大进展,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好方法,可提供稳定的固定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已经被广泛应用。切开复位骨折愈合慢、创伤大,并发症较多已不适用,但目前在闭合不能复位情况下也经常使用,目前大多学者多对手术方式进行分析[1-3],尚无对其闭合复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顾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86例,探讨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后8h 内简单复位骨折是否影响手术是否闭合或切开。

    作者:赵景新;王瑜;魏然;曹海营;孔庆柱;金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浆和肽素与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及短期死亡的相关性分析

    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前体C 末端成分,在急性心肌梗死、脑损伤、脓毒症等危重患者血浆中明显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1-2]。多发伤伤情严重、复杂、变化快,死亡率高,而目前医生对其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主观性较大,尚无客观、有效的实验室评价指标。多发伤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剧烈,推测其血浆和肽素可能有明显变化。本研究通过对114例多发伤患者进行血浆和肽素测定,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及短期死亡的相关性。

    作者:梁亚鹏;刘志祯;尹其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内括约肌部分切除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患者行部分内约肌切除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parti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pISR),并与同期30例行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tot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ISR)的直肠癌患者比较,观察术后患者肛门控便功能。结果:tISR组10例术后出现肛周粪渍性湿疹,2例结肠黏膜脱出,1例吻合口狭窄。pISR组5例术后出现肛周粪渍性湿疹,无结肠黏膜脱出和吻合口狭窄。两组均不需术后因肛门失禁而改道。术后pISR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高于tISR组,术后1、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ISR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能更好地保留肛门功能,是一种安全的保肛手术方法。

    作者:麦建全;杨景先;庄潮平;黄辉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氟伏沙明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

    目的:观察氟伏沙明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中、重度癌痛患者各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羟考酮缓释片,试验组加用氟伏沙明片,至疼痛缓解,比较各组疼痛缓解程度、羟考酮缓释片用量、生活质量和副作用。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疼痛缓解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考酮缓释片日均消耗量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中度癌痛无显著差异,重度癌痛有显著差异(P=0.035)。癌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后明显下降,试验组在一般状态、日常活动、情绪和睡眠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副反应近似,其中便秘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26)。结论:氟伏沙明联合羟考酮缓释片能有效控制癌痛,减少羟考酮缓释片的用量及部分副作用,并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君;肖扬;马益敏;常娟;魏巍;黄小红;吴宜嘉;郭建雄;余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脑利钠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脑利钠肽(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价值。方法:将93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有无冠状动脉病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析研究川崎病患儿血浆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增高(P <0.O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川崎病患儿血浆BNP与D-二聚体存在正相关(P <0.05)。结论:血浆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作者:黄坤美;吴永忠;赖伟权;盛学梅;余连芝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

    下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可导致颈椎结构严重破坏,患者常发生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1-2],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手术风险、难度较大[3]。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8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常巍;王达义;李兵奎;尚晖;吴亚鹏;郭振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用双源冠脉CTA图像测定研究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系

    目的:应用双源冠脉CTA图像探讨心包内脂肪与冠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73例存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与不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有、无低密度斑块分组之间的心包内脂肪(EAT)体积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组之间的EAT体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MP 组EAT体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5)。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组之间EAT体积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Ⅳ级EAT体积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5)。有低密度斑块组EAT体积大于无低密度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AT 体积与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EAT体积可作为评估冠心病的风险独立非创伤性指标,在临床予以推广试用。

    作者:潘志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分析

    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基础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CRT 治疗心力衰竭54例(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93±9.42)岁。根据LVEF 将患者分为A 组(LVEF≤35%)和B 组(LVEF >35%),术后随访症状、超声和心衰恶化引起的主要不良事件,比较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变化及CRT反应率。结果:术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无差异。术后3个月和12个月A组LVEF增幅显著高于B组[(5.08±2.81)% vs (2.45±1.80)%,P <0.05;(5.38±2.92)% vs (2.39±3.53)%, P <0.05]。 A 组 CRT 反应率显著高于 B 组(66.1% vs 33.9%,P <0.05;81.25% vs 47.83%, 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 LVED 均减小,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无差异。结论:CRT 总体疗效显著,LVEF≤35%心衰患者CRT反应率较高,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王晓晨;胡章乐;盛建龙;许邦龙;吴继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过程中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弱视治疗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及差异。方法:筛选12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为远视性及近视性两组。分别在弱视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测定其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采用配对t 检验分析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差异性,分析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相关性。结果:弱视治疗后各时间段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矫正视力均较近视性患儿显著性提高,但两组间的立体视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弱视治疗过程中立体视的下降值与矫正视力的提高量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 =0.13, P >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矫正视力的提升速度快于立体视,弱视治疗过程中在提高矫正视力的同时,应该注重立体视的训练。

    作者:陈少芳;周瑾;刘恬;项道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B-Lynch缝合术、Bakri球囊填塞术、子宫动脉结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 B-Lynch 缝合术、Bakri 球囊填塞术、子宫动脉结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分娩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的5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B-Lynch 缝合组、Bakri球囊填塞组、子宫动脉结扎组及联合手术组(Blynch +子宫动脉结扎、Bakri +子宫动脉结扎、Bakri + Blynch +子宫动脉结扎组),分别比较3种手术方式单用和各种手术方式联用的临床效果。结果:Bakri球囊填塞组、B-lynch缝合组、子宫动脉结扎组的手术时间、24 h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 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输血量、24 h血白蛋白均显著的低于B-lynch 缝合组、子宫动脉结扎组(P <0.05)。 Bakri球囊组子宫切除2例、成功止血24例(92.31%),B-lynch 组子宫切除3例,成功止血5例(62.5%),子宫动脉结扎组子宫切除3例、成功止血3例(50.00%),Bakri球囊组成功止血率显著高于B-lynch 组(字2=4.333, P =0.037);Bakri 球囊组成功止血率显著高于子宫动脉结扎组(字2=6.619, P =0.010);子宫动脉结扎组与B-lynch组的成功止血率比较差异不显著(字2=0.219,P =0.640)。5例出血量>1500 mL的患者采用单一手术方式止血成功率为20%显著低于联合手术止血方式的75%(P <0.05)。结论:Bakri球囊宫腔填塞术可以作为治疗产后出血除药物治疗外的第一选择。联合运用B-lynch背带式缝合术、Bakri球囊宫腔填塞术、子宫动脉结扎术能有效的减少因凶险性产后出血所致的子宫切除的风险。单独使用以上任何一种手术方法治疗严重产后出血的疗效是不确定的。

    作者:李翠丽;万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屏气与呼吸触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量化肝脏脂肪含量的比较

    目的:比较多次屏气与呼吸触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1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肝脏脂肪含量量化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60例受试者使用1.5 T 磁共振扫描仪在肝脏Ⅶ段分别行多次屏气和呼吸触发1H-MRS采集。分别记录波谱曲线中亚甲基峰和水峰下面积,计算脂肪分数。计算两者的Pearson 相关系数、Bland-Altman 95%一致性界限和一致性相关系数。结果:多次屏气和呼吸触发1H-MRS 得到的平均肝脏脂肪含量分别为(8.6±8.7)%和(9.4±9.3)%,两者高度相关(r =0.973, P <0.0001;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5)。用Bland-Altman方法,91.7%点都在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多次屏气与呼吸触发1H-MRS均能用于量化肝脏脂肪含量。这两种方法高度相关且一致性良好。

    作者:林楚岚;江桂华;刘金武;李武铭;颜剑豪;梁联保;全显跃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核心体温变化趋势及应对策略

    目的:通过监测围术期动脉血温,描述肝移植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位肝移植术的动脉血温数据。根据手术步骤选取30个时间点监测股动脉血温,按原因分为6个阶段:1个稳定期,3个下降期和2个恢复期,计算各阶段体温上升和下降速率。结果:肝移植手术体温呈现平台(P =0.56)、缓慢下降(P =0.001)、迅速下降(P <0.001)、剧烈下降(P <0.001),迅速上升(P <0.001)和缓慢上升(P <0.001)的趋势。供体进入腹腔后血温下降速率为(-1.93±0.44)℃/H;开放期间以(-19.56±5.38)℃/H 速率从开放前(34.04±0.84)℃降至开放后1 min 时的(32.42±0.94)℃,随后9 min 以(11.41±2.49)℃/H速率回升至(34.13±0.84)℃。术程血温下降(1.38±0.9)℃(P <0.001)。结论:肝移植体温变化呈现“V”形,门静脉开放后1 min为低值。供肝置入腹腔和开放为影响体温重要的原因。

    作者:于冬男;李鹏;吴群林;盛恒炜;于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处理前精液参数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处理前精液参数与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科284个 IUI周期,参考WHO 第5版精液参数下限,将处理前丈夫精液如下分组:禁欲时间(<3 d、3~5 d、>5 d)、黏稠度(正常黏稠、高度黏稠)、pH 值(<7.2、7.2~7.4、7.5~7.8)、浓度(<20×106/mL、20~40×106/mL、>40×106/mL )、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40%、40%~50%、>50%)、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106、(20~50)×106、(50~100)×106、>100×106],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周期妊娠率。结果:共完成284个IUI 周期,临床妊娠47周期,总临床妊娠率16.5%;处理前精液黏稠度、pH 值、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比、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各组妊娠率虽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但高度黏稠、pH 值<7.2、前向运动精子总数<20×1063组与对应组别比较,妊娠率均降低;禁欲时间<3 d 组妊娠率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处理前精液浓度、pH 值、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IUI临床妊娠率应无明显相关性,而禁欲时间、黏稠度、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UI临床妊娠率是否存在相关性,还需统计更多的周期数。

    作者:周欢群;周文;王红梅;陆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