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与凝血状态的相关性及预后影响分析

罗辉遇;李奕华;胡燕怡;詹丽璇;伍尚伟;杨文娟;周旭红;任海红;黄淑妍;宫雅南;陈飞鹏;许博裳;徐米清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 凝血机制, 炎症, 预后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AECCP)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预后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41例AECCP患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成分3(C3)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研究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量变关系及其预后影响。结果:患者WBC、NEUT、hs-CRP、PT、APTT、FIB、TT高于正常人(均P <0.001), C3低于正常人(P <0.001); WBC、NEUT与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 =0.196和r =0.199,均P <0.05);hs-CRP与APTT、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0.234,P<0.01和r=0.466,P<0.001);C3与FIB呈正相关(r=0.466, P<0.001),与PT、APTT、TT呈负相关(分别为r=-0.258,P<0.01;r=-0.279,P<0.01和r=-0.168,P<0.05)。死亡组WBC、NEUT高于生存组(均P <0.01);WBC、NEUT预计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6(95% CI 0.552~0.780;P <0.01)和0.695(95% CI 0.558~0.801;P =0.001)。结论:炎症与凝血功能紊乱通常同时存在于AECCP患者当中,两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WBC、NEUT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尼卡地平对体外循环患者胃肠灌注的影响

    目的:通过监测尼卡地平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胃黏膜血流变化、全身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合指数的变化,探讨其对患者胃肠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本院心脏外科行冠脉旁路移植加瓣膜置换的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尼卡地平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行常规诱导麻醉后行右颈静脉穿刺,并插入Swan-Ganz导管,经胃镜引导下置入胃张力计,24 h连续监测患者胃部二氧化碳分压(PgCO2)。对照组术中行常规静脉麻醉及体外循环方法;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后以0.5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泵入尼卡地平,术中维持平均动脉压(MAP)≥70 mmHg。持续监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患者体外循环前(T1)、开始转机后30 min(T2)、停机后30 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测定患者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分析计算氧供(DO2),氧耗(VO2),计算胃黏膜内动脉血CO2分压差(Pg-a CO2)。结果:血流动力学:两组患者T3、T4时点心脏指数(CI)均高于T1(P <0.05)。 N组患者T3、T4时点CI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N组在T2、T3、T4时点SVR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显著低于T1(P <0.05),且N组T3、T4时点SVRI低于C组(P <0.05)。氧合指数:两组患者SvO2在T2时较T1显著升高,而C组在T3、T4时较T1显著下降,在T4时点N组显著高于C组(P<0.05)。在T3、T4时点C组DO2,VO2与基础值相比变化不明显,而N组DO2显著高于基础值(P <0.05)。 C组在T3、T4时点PgCO2与Pg-aCO2较T1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N组(P <0.05)。结论:尼卡地平能有效改善心脏血管术患者体外循环中氧合障碍、胃肠组织低灌注,减少对胃肠黏膜低血流灌注的损伤。

    作者:陈胜阳;王更富;张永强;岳修勤;胡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早期动脉血乳酸值、6小时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乳酸(lactic value of arterial blood, Lac)值、6 h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 rate of 6 hours,6 h-LCR)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ALHF)患者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ICU收治ALHF患者108例,统计入院时动脉血Lac及6 h Lac,计算6 h乳酸清除率(6 h-LCR),统计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以患者入院后24 h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的Lac、6 h-LCR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分析三者与死亡的相关性及对ALHF患者预后的判断能力,并比较其优越性。结果:生存组初始Lac、APACHEⅡ评分低于死亡组,生存组6 h-LCR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死亡与初始Lac、6 h-LCR、APACHEⅡ评分相关(P<0.05)。初始6h-LCR、Lac、APACHEⅡ评分判断预后:AUC 分别为0.999、0.757、0.676;敏感性分别为98.80%、79.20%、50.00%;特异性分别为95.80%、77.40%、64.30%。结论:早期动脉血Lac值、6 h-LCR及APACHEⅡ评分均可对ALHF患者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6h-LCR较初始Lac及APACHEⅡ评分优越。

    作者:王灵;杨勇灵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在神经外科患儿中的信效度研究

    目的:探讨中文版无反应性全面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 FOUR量表)在神经外科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rislin法翻译中文版FOUR量表并与改良Glasgow 昏迷评分对100例神经外科患儿的意识进行评估,分析其信效度,以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患者出院时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来判断预测预后的辨别力。结果:中文版FOUR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74,重测信度为0.945,与改良Glasgow 昏迷评分相关性好,评定者间的一致性良好,内容效度指数为0.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结论:中文版FOUR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神经外科患儿的意识评估。

    作者:彭娟;邓瑛瑛;曹阳;刘丹;李璇;周瑛;周宏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姜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HP-1细胞分泌TNF-α和IL-8的影响,探讨姜黄素调控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姜黄素对THP-1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上清中TNF-α和IL-8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LR2及NF-κB p65表达。结果:姜黄素在5、10及15μmol/L浓度培养12 h后,对THP-1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姜黄素在10和15μmol/L浓度时,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NF-α和IL-8表达;姜黄素能抑制TLR2、NF-κB p65及P-NF-κB p65表达。结论:姜黄素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THP-1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2/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顾巧丽;蔡燕;杨惠林;施勤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密度梯度离心法与直接上游法优化处理精液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目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上游法处理不明原因不孕和轻度精液异常患者的精液,比较两种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进行促排卵+IUI的571个周期患者,统计其精液优化处理方法和临床妊娠率。结果:总体临床妊娠率为密度梯度离心法(17.8%)显著高于直接上游法(11.4%)(P <0.05);不明原因不孕组的临床妊娠率为密度梯度离心法(33.7%)显著高于直接上游法(20.3%)(P <0.05);轻度精液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为密度梯度离心法(11.6%)显著高于直接上游法(7.6%)(P <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相对直接上游法能有效提高因不明原因不孕和轻度精液异常患者IUI的临床妊娠率。

    作者:翁慧男;梁嘉颖;齐诠;刘风华;李荔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宝石能谱CT对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4年1-6月经病理学证实且行宝石能谱CT分期检查发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宫颈鳞状细胞癌34例,通过对比患者已知宫颈原发灶与区域肿大淋巴结进行能谱分析推测诊断出增大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癌。所有患者同时予18F-FDG PET-CT检查或穿刺活检,以PET-CT检查结果或穿刺活检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以Yerushalmy 模式计算宝石能谱CT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来评价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结果。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34例宫颈癌患者宝石能谱CT淋巴结诊断结果与标准诊断(即PET-CT诊断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照进行分析得出特异度为46.77%,灵敏度为92.17%,约登指数为0.39;分别对两种诊断结果做一致性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诊断结果基本一致(Kappa =0.428),诊断水平有差异(P <0.001)。 ROC曲线下面积为0.695(P <0.001,CI:0.607~0.782)。结论:宝石能谱 CT对于宫颈癌分期诊断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尚不能作为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依据。

    作者:张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淋巴瘤1例

    患者女,64岁,主诉:甲状腺术后7年,发现右颈部包块4年,伴呼吸困难2周入院。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左侧叶大小约57.5 mm ×15.5 mm,实质回声欠均匀,CDFI: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后方可及一实性低回声区,大小约60.5 mm ×30 mm,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回声尚均匀, CDFI: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1)。甲状腺右侧叶区未及典型甲状腺组织,可探及一巨大的实性低回声区,范围约74 mm ×62 mm ×66 mm,似与左侧低回声区相连,包绕气管,邻近气管及食管受压移位,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内可见Ⅱ级血流信号(图2B、2C)。右侧颈部Ⅲ区、Ⅳ区及左侧颈部Ⅳ区可及数个淋巴结回声,淋巴门消失,CDFI: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3)。较大者约:右侧19 mm ×7 mm,左侧6.5 mm ×4 mm。超声提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右侧叶部位及左侧叶后方巨大实性占位(桥本甲状腺炎? Ca待排除),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理提示:右侧甲状腺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细胞起源。

    作者:王琰;崔可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出现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72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PCI术前及术后IM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PCI术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经PCI治疗后,FFR、CFR、CK-MB、肌钙蛋白等值均高于治疗前(P <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血管狭窄程度与PCI术后IMR值呈正相关,射血分数、PCI术前CFR与术后IMR值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严重、射血分数低及PCI术前CFR低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能在PCI术后容易发生微循环障碍。

    作者:王正东;李平;林智海;甘剑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给药方式控制THA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初次行单侧THA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静脉组、局部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四组进行相应处理,记录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他三组的失血指标及输血情况显著降低(P <0.01);联合组与静脉组及局部组相比较各指标均明显降低:术后显性失血量[(141±64) vs (246±74)、(215±76) mL, P <0.01]、隐性失血量[(116±51) vs (211±83)、(199±73) mL, P <0.01]、总失血量[(787±110) vs (1019±137)、(1005±149) mL, P <0.01]和输血患者平均输血量[(279±35) vs (329±37)、(329±37) mL, P <0.01]。四组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给药方式对控制THA失血安全有效。

    作者:张立;王代荣;赵国平;秦汉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融合与单纯减压对比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Meta分析

    目的: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融合与单纯减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公开发表的关于融合与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或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研究的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74例患者。融合与单纯减压对比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P <0.00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在JOA评分(P =0.27)、ODI评分(P =0.42)、术中出血量(P =0.26)以及症状缓解(P =0.16)上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与单纯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无显著的疗效差异,但其手术时间高于椎板减压。

    作者:穆小平;韦建勋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及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对比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2004年5月至2015年5月关于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在支架内再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入选标准纳入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ve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总例数899例。Meta分析结果:与DES组相比,DCB组主要指标:晚期管腔丢失(MD =-0.02,95%CI:-0.09~0.05,P =0.61)、主要不良心脏事件(RR =0.94,95%CI:0.71~1.24,P =0.64),次要指标: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 =1.13,95%CI:0.8~1.6,P =0.5)、心梗(RR =0.63,95%CI:0.3~1.31,P =0.22)、靶病变再次狭窄(RR =0.93,95%CI:0.69~1.25,P =0.64)、全因死亡(RR =0.89,95%CI:0.41~1.92,P =0.76)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时,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可获得与药物洗脱支架相似临床疗效,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避免再次支架植入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滕树恩;黄铮;洪承路;陈彩玲;赖雯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女性肿瘤患者生育力的保存

    大剂量放、化疗及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可使超过90%年轻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得到缓解[1]。而放化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增殖和干扰DNA结构与功能,具有细胞毒性,卵巢组织对其非常敏感[2],同时性腺功能亦容易受到放化疗损害,进而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研究指出了放、化疗导致永久性闭经的危险性[3]。因此,在接受放化疗之前,能否找到一种合理方法保存患者生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莹;张云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癌胚抗原及糖链抗原199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术前癌胚抗原(CEA)及糖链抗原199(CA199)与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42例因直肠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随访42~90个月。分析术前CEA及CA199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无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结果:术前CEA水平升高与发生远处脏器转移显著相关(P <0.05);术前CEA和CA199均正常组,中位OS为150周,术前CEA 和(或) CA199异常组,中位OS为101周,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和CA199均正常组患者OS比CEA和(或) CA199异常组显著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直肠癌术前CEA水平可以预测远处脏器转移情况,术前CEA和(或)CA199异常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

    作者:赵鹏飞;李琴;曹邦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广州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知识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对骨质疏松症(OP)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某社区的354例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其中58例进行超声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调查显示,问卷总得分为9.46±5.13,正确率为39.4%;“诊断与治疗”维度中,正确率仅为17.8%;饮食和运动维度较为理想,正确率分别为54%和50.3%。骨密度T值与年龄的线性关系分析中(P =0.021)和T值与问卷得分的线性关系分析中(P =0.047),应用拟合的直线回归方程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发现男女之间的T值差异有显著性(Z =-3.749,P <0.000)。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值与问卷得分有线性回归关系(F =4.224,P =0.045),并呈正相关。结论:受调查的中老年人对OP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OP的防治工作中,OP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临床医师的指导亟须提高。

    作者:郭新峰;温万鑫;刘少南;杨丽虹;蔡慧敏;欧阳文伟;付至江;程志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白蛋白用于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脓毒性休克。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血流异常分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并且患者可能常常合并发热、呕吐或腹泻等并发症,加剧有效血容量不足。因此,早期积极液体复苏是脓毒症性休克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1]。白蛋白作为一种天然胶体,具有诸多生物学功能:如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结合和转运、抗炎抗氧化、维持酸碱平衡等。理论上白蛋白复苏液不仅有良好的扩容作用,而且有益于减轻脓毒症诱导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细胞损伤的修复,甚至改善预后。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临床研究证据,白蛋白用于脓毒症液体复苏的实际价值仍存在疑问。本文将近年来白蛋白在脓毒症液体复苏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戴仲;李莉;严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15例均接受单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Duplex 超声、CTA及头颅MRI检查,依据NASCET计算方法,入选患者颈动脉狭窄率均≥70%,手术均选用全身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及CTA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63个月,术后1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8.6%和1.3%,3年生存率和同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5.8%和2.8%;12例患者随访中CTA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的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中远期脑卒中发生率,但远期存在再狭窄可能,需长期随访。

    作者:王颖;王兵;崔文军;安乾;丁语;李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PET-CT图像融合在生物靶区定义中的应用

    目的:本研究探讨PET-CT图像融合对生物靶区(BTV)定义的影响。方法:采集行PET-CT图像融合患者3例。放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均在VARIAN治疗计划系统融合成PET-CT图像。由4名有经验的放疗医师分别基于单纯CT和融合图像在第1天和第8天定义GTVCT和GTVPET-CT,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α=0.05。结果:PET-CT图像融合前后不同时间分别定义GTV,多数医师单纯CT下定义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纯CT下勾画GTV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529,P=0.000;F=18.762,P=0.000;F=6.681,P=0.000)。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医师定义GTVCT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图像融合后4位医师勾画GTVPET-CT比单纯CT下勾画GTVCT的变异系数(CV)减小。结论:PET-CT图像融合可以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减小观察者间和观察者本身的变异。

    作者:郭守娟;李国文;李红飞;周海文;程鹏;栗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应用CRUSADE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显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评估

    目的:探讨应用CRUSADE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将5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显性 DIC 组20例和非显性 DIC 组30例,观察CRUSADE评分与凝血指标、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选择可能影响脓毒症显性DIC发病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RUSADE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显性DI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 CRUSADE评分与APACHEⅡ评分、PT、DIC评分呈相关。CRUSADE评分与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显性DIC的ROC曲线分别为0.701与0.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USADE及APACHEⅡ分值越高,显性DIC发生率越高。结论:应用CRUSADE评分与APACHEⅡ评分联合评估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对脓毒性显性DIC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与基线评估价值。

    作者:周袁申;李婷;陈昱志;郭力恒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动脉化疗治疗T1G3膀胱癌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动脉化疗治疗T1G3膀胱癌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中心共有39例T1G3膀胱癌患者接受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动脉化疗,2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定期复查。对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肌层浸润性肿瘤行全膀胱切除术。结果:其中男32例,女7例。中位年龄56岁(31~82岁),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12~136个月)。19例为初发膀胱癌,20例为复发。共17例出现复发肿瘤,其中8例进展,3例因疾病进展死亡。2年、5年无进展率分别为88%和74%,2年、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分别为97%和89%,生存者5年膀胱保留率达81%。仅1例患者因药物毒副作用未完成化疗。结论:GC方案动脉化疗能有效治疗T1G3膀胱癌,预防肿瘤进展,且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作者:叶云林;刘卓炜;周芳坚;郭胜杰;陈思亮;贺秋明;秦自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正常新生儿脑发育的1H-MRS研究

    目的:通过运用单体素氢质子波谱技术(1H-MRS)观察健康新生儿脑组织右基底节和右额叶各代谢物比值随胎龄的变化规律,提高对新生儿脑发育的认识。方法:本研究纳入69例新生儿,包括25例早产儿和44例足月儿。运用点分辨波谱序列对其脑组织各兴趣区所得代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NAA/Cr、NAA/Cho与胎龄呈正相关(右基底节r =0.27、0.63,右额叶r =0.44、0.64,均P <0.05);Cho/Cr与胎龄呈负相关(右基底节r =-0.51,右额叶r =-0.41,均P <0.05)。同胎龄组各变量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右基底节NAA/Cho高于右额叶(P <0.05)。结论:新生儿脑组织代谢物水平与胎龄相关,MRS可定量检测新生儿脑成熟度。

    作者:刘岭岭;孛茹婷;杨文君;李艳;吴玉华;邱颖萍;李鹏;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