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小平;韦建勋
大剂量放、化疗及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可使超过90%年轻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得到缓解[1]。而放化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增殖和干扰DNA结构与功能,具有细胞毒性,卵巢组织对其非常敏感[2],同时性腺功能亦容易受到放化疗损害,进而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研究指出了放、化疗导致永久性闭经的危险性[3]。因此,在接受放化疗之前,能否找到一种合理方法保存患者生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莹;张云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AECCP)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预后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141例AECCP患者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补体成分3(C3)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研究患者炎症与血液凝固状态的量变关系及其预后影响。结果:患者WBC、NEUT、hs-CRP、PT、APTT、FIB、TT高于正常人(均P <0.001), C3低于正常人(P <0.001); WBC、NEUT与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 =0.196和r =0.199,均P <0.05);hs-CRP与APTT、FIB呈正相关(分别为r=0.234,P<0.01和r=0.466,P<0.001);C3与FIB呈正相关(r=0.466, P<0.001),与PT、APTT、TT呈负相关(分别为r=-0.258,P<0.01;r=-0.279,P<0.01和r=-0.168,P<0.05)。死亡组WBC、NEUT高于生存组(均P <0.01);WBC、NEUT预计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6(95% CI 0.552~0.780;P <0.01)和0.695(95% CI 0.558~0.801;P =0.001)。结论:炎症与凝血功能紊乱通常同时存在于AECCP患者当中,两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WBC、NEUT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辉遇;李奕华;胡燕怡;詹丽璇;伍尚伟;杨文娟;周旭红;任海红;黄淑妍;宫雅南;陈飞鹏;许博裳;徐米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比常规扫描重建与低kV扫描结合SAFIRE技术重建的图像质量,探讨低kV结合SAFIRE重建的价值。方法:健康成年家犬11只,分别行胸部CT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扫描,规定120 kV/65 mA结合FBP重建为常规组,100 kV/65 mA结合SAFIRE(强度3级)重建为低kV组。比较两种方案的辐射剂量,比较所得两组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与常规组比较,低kV组ED降低了39.33%;同种组织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kV组肺组织、上腔静脉、脊柱旁肌肉噪声均降低,SNR均有升高,上腔静脉-脂肪CNR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评分低kV组较常规组升高约1.70%。结论:家犬胸部低kV扫描联合SAFIRE重建技术可降低辐射剂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可指导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唐雷;王谦;曾宪春;王玉权;王荣品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近年来产前超声筛查能够发现并诊断的胎儿畸形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多种胎儿畸形的种类提出了相应的筛查标准,然而关于胎儿手指畸形的筛查还没有形成详尽的筛查标准。本文采用连续顺序追踪扫查法对胎儿手指进行筛查,探讨了染色体异常与胎儿手指畸形的相关性,并对连续顺序追踪扫查法在胎儿手指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子畅;王春梅;刘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腹膜透析管(腹透管)漂管是指腹透导管的腹腔内端向上漂移出真骨盆,可导致腹透液引流不畅,引流时间延长,超滤量减少,引起功能障碍,目前治疗腹透管漂管的方法有运动、按摩、灌肠及插入不锈钢丝纠正位置或者手术复位[1],如不成功还需重新置管,甚至直接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而转为血液透析治疗,是影响腹膜透析技术的问题之一[2]。引起腹透管漂管的原因很多,比如置管技术、腹内压升高、胃肠道功能紊乱、体位因素等[3],而结肠透析能进行高位结肠清洗,彻底清洗肠道粪便及肠道内毒素,使体内腹水及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增加肠道蠕动,降低腹内压,纠正胃肠道紊乱等可引起腹透管漂管的相关因素,故我科对收治腹透漂管的腹膜透析患者采用结肠透析治疗,使部分患者的腹膜透析管在短时间内复位成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琦;彭春晖;周树录;李红艳;黄伟斌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FI比率分别为(2.61±1.09)、(1.32±0.59)和(0.95±0.40),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而后两者MFI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统计学处理,CBA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1.88%,特异性为84.62%,由ROC曲线得CBA区分ITP患者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能力为0.848。结论:CBA检测血小板GPIIb/IIIa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对ITP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潘歆;陈志刚;张恒;吴广胜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给药方式控制THA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初次行单侧THA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静脉组、局部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四组进行相应处理,记录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其他三组的失血指标及输血情况显著降低(P <0.01);联合组与静脉组及局部组相比较各指标均明显降低:术后显性失血量[(141±64) vs (246±74)、(215±76) mL, P <0.01]、隐性失血量[(116±51) vs (211±83)、(199±73) mL, P <0.01]、总失血量[(787±110) vs (1019±137)、(1005±149) mL, P <0.01]和输血患者平均输血量[(279±35) vs (329±37)、(329±37) mL, P <0.01]。四组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给药方式对控制THA失血安全有效。
作者:张立;王代荣;赵国平;秦汉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为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有关影响自然分娩结局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我院通过对住院分娩的320例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产程中不恰当的干预影响自然分娩结局,增加剖宫产率及侧切率,应减少不恰当的干预,让分娩回归自然。
作者:李晓云;孟丽芳;李玉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4年1-6月经病理学证实且行宝石能谱CT分期检查发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宫颈鳞状细胞癌34例,通过对比患者已知宫颈原发灶与区域肿大淋巴结进行能谱分析推测诊断出增大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癌。所有患者同时予18F-FDG PET-CT检查或穿刺活检,以PET-CT检查结果或穿刺活检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以Yerushalmy 模式计算宝石能谱CT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来评价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结果。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34例宫颈癌患者宝石能谱CT淋巴结诊断结果与标准诊断(即PET-CT诊断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照进行分析得出特异度为46.77%,灵敏度为92.17%,约登指数为0.39;分别对两种诊断结果做一致性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诊断结果基本一致(Kappa =0.428),诊断水平有差异(P <0.001)。 ROC曲线下面积为0.695(P <0.001,CI:0.607~0.782)。结论:宝石能谱 CT对于宫颈癌分期诊断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尚不能作为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依据。
作者:张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了解社区中老年人群对骨质疏松症(OP)知识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某社区的354例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其中58例进行超声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调查显示,问卷总得分为9.46±5.13,正确率为39.4%;“诊断与治疗”维度中,正确率仅为17.8%;饮食和运动维度较为理想,正确率分别为54%和50.3%。骨密度T值与年龄的线性关系分析中(P =0.021)和T值与问卷得分的线性关系分析中(P =0.047),应用拟合的直线回归方程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发现男女之间的T值差异有显著性(Z =-3.749,P <0.000)。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值与问卷得分有线性回归关系(F =4.224,P =0.045),并呈正相关。结论:受调查的中老年人对OP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OP的防治工作中,OP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临床医师的指导亟须提高。
作者:郭新峰;温万鑫;刘少南;杨丽虹;蔡慧敏;欧阳文伟;付至江;程志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有创中心动脉压及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173例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非冠心病组(狭窄<50%)、冠心病组(≥50%),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中心动脉收缩压(SBP-C)、中心动脉舒张压(DBP-C)、中心动脉脉压(PP-C)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各组间比较, SBP-C、PP-C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显示,SBP-C[P =0.019,OR =1.207,95%CI(1.032,1.412)]及PP-C[P =0.023,OR =1.166,95% CI(1.021,1.332)]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中SBP-C、PP-C明显增高,而DBP-C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 SBP-C、PP-C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SBP-C、PP-C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蒋小波;杨帆;韩乾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究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出现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72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PCI术前及术后IMR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PCI术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经PCI治疗后,FFR、CFR、CK-MB、肌钙蛋白等值均高于治疗前(P <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血管狭窄程度与PCI术后IMR值呈正相关,射血分数、PCI术前CFR与术后IMR值呈负相关。结论:临床上,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严重、射血分数低及PCI术前CFR低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能在PCI术后容易发生微循环障碍。
作者:王正东;李平;林智海;甘剑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患者女,64岁,主诉:甲状腺术后7年,发现右颈部包块4年,伴呼吸困难2周入院。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左侧叶大小约57.5 mm ×15.5 mm,实质回声欠均匀,CDFI:内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后方可及一实性低回声区,大小约60.5 mm ×30 mm,边界尚清,形态尚规则,内回声尚均匀, CDFI: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1)。甲状腺右侧叶区未及典型甲状腺组织,可探及一巨大的实性低回声区,范围约74 mm ×62 mm ×66 mm,似与左侧低回声区相连,包绕气管,邻近气管及食管受压移位,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内可见Ⅱ级血流信号(图2B、2C)。右侧颈部Ⅲ区、Ⅳ区及左侧颈部Ⅳ区可及数个淋巴结回声,淋巴门消失,CDFI:内可见Ⅰ级血流信号(图3)。较大者约:右侧19 mm ×7 mm,左侧6.5 mm ×4 mm。超声提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右侧叶部位及左侧叶后方巨大实性占位(桥本甲状腺炎? Ca待排除),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理提示:右侧甲状腺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细胞起源。
作者:王琰;崔可飞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住院治疗的103例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 ACA)和抗β2-糖蛋白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Ⅰantibody, Aβ2-GPⅠ),计算阳性预测值,58例期待治疗孕妇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增加抗凝治疗组(28例)。结果:ACA预测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阳性预测值为3.9%,两组相比,抗凝治疗组在延长早发型子痫前期期待治疗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尚不能认为ACA与早发型子痫前期具有相关性,且抗凝治疗不能延长早发型子痫前期期待治疗时间,不能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陈先侠;唐志霞;孟祥莲;董革;张俊强;陈晓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动脉化疗治疗T1G3膀胱癌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中心共有39例T1G3膀胱癌患者接受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动脉化疗,2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定期复查。对复发的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肌层浸润性肿瘤行全膀胱切除术。结果:其中男32例,女7例。中位年龄56岁(31~82岁),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12~136个月)。19例为初发膀胱癌,20例为复发。共17例出现复发肿瘤,其中8例进展,3例因疾病进展死亡。2年、5年无进展率分别为88%和74%,2年、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分别为97%和89%,生存者5年膀胱保留率达81%。仅1例患者因药物毒副作用未完成化疗。结论:GC方案动脉化疗能有效治疗T1G3膀胱癌,预防肿瘤进展,且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作者:叶云林;刘卓炜;周芳坚;郭胜杰;陈思亮;贺秋明;秦自科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网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ESWT治疗网球肘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708例网球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冲击波能够降低网球肘患者VAS疼痛评分[SMD =-1.04,95%CI(-1.56,-0.51)],增加50%及以上症状改善人数[RR =1.50,95%CI(1.07,2.11)],提高上肢功能[SMD =-0.65,95%CI(-0.94,-0.35)]及Roles和Maudsley评分[RR =1.75,95%CI(1.12,2.74)]。纳入研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显著减轻网球肘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肢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郝政安;冯永亮;李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术前TP方案化疗并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宫颈活检组织及化疗后手术标本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表达差异及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经术前化疗后, P-gp、GST-π的阳性表达分别由71.43%、64.29%增高到80.61%、74.49%,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Topo-Ⅱ的阳性表达由化疗前的48.98%降为28.57%,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明显相关(P >0.05)。新辅助化疗前, GST-π在无效组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P-gp和Topo II阳性表达水平在不同疗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耐药基因蛋白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不受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新辅助化疗可以诱导宫颈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改变,监测其表达对于选择药物、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参考价值,GST-π表达状态有可能成为预测TP方案化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蓉;吴晓玲;肖子文;张其柱;徐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直接上游法处理不明原因不孕和轻度精液异常患者的精液,比较两种方法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进行促排卵+IUI的571个周期患者,统计其精液优化处理方法和临床妊娠率。结果:总体临床妊娠率为密度梯度离心法(17.8%)显著高于直接上游法(11.4%)(P <0.05);不明原因不孕组的临床妊娠率为密度梯度离心法(33.7%)显著高于直接上游法(20.3%)(P <0.05);轻度精液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为密度梯度离心法(11.6%)显著高于直接上游法(7.6%)(P <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相对直接上游法能有效提高因不明原因不孕和轻度精液异常患者IUI的临床妊娠率。
作者:翁慧男;梁嘉颖;齐诠;刘风华;李荔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胸腰椎单、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侧(29例33椎)与双侧(27例31椎)椎弓根入路填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修复伤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Beck值、后凸Cobb角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改善(P <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侧组平均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填充量少于双侧组(P <0.01),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疼痛改善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PKP对OVCF病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单、双侧椎体强化方式疗效相当,单侧具有操作步骤少、手术和X线暴露时间短、骨水泥填充量少等优势。
作者:王皓宇;黄明;高明杰;冯磊;方镇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