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纯波;吕波
目的:初步探讨USPIO(羧基化三氧化二铁磁性纳米颗粒)增强MR与Gd-DTPA增强M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成像特点,比较两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5只不做干预。12周后给予平扫、Gd-DTPA增强扫描、USPIO增强扫描。分别从两种对比剂增强的图像中各随机挑选97幅,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比较两者斑块的检出率。对照组任意取材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球囊损伤时意外死亡,2只死于喂养,1只死于实验麻醉,20只存活。对照组5只全部存活。制成172张病理切片,病理证实134个斑块组织,易损斑块72个。USPIO增强图像中经病理HE证实斑块84幅,检出率为86.6%;钆剂增强图像中HE切片证实斑块72幅,检出率为74.2%。斑块检出率比较字2=3.96,P=0.046。结论:USPIO增强MRA对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钆剂增强MR对斑块的检出率。 USPIO作为新型核磁对比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王露朝;李公信;刘芃;温志波;黄凡衡;陈立桁;赵鑫;林霖;周怡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针对单纯疱疹Ⅱ型病毒(HSV-2)UL29基因构建短发夹RNA重组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SV-2的干扰效应。方法:针对HSV-2 UL29基因筛选出4条拟干扰靶位点序列,分别设计、合成4组靶向UL29基因shRNA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到HEK293细胞。再将HSV-2接种到HEK293细胞中。采用终点滴定法检测病毒滴度,RT-PCR检测shRNA对转录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shRNA对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终点滴定法结果显示UL29shRNA各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病毒感染滴度,与空白组(未转染重组表达载体)比较差异显著(P<0.01)。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4组抑制率分别为28.80%、59.95%、66.08%、36.2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shRNANC(不针对任何基因的序列)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中以UL29shRNA1461组效果为佳。 Western-blot检测表明UL29shRNA各组ICP8蛋白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UL29shRNA能有效干扰HSV-2UL29基因的表达,抑制HSV-2在HEK293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黄畅;潘晓瑜;袁俊杰;吕延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中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经PCI的ACS患者1060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随机分配为磺达肝葵钠组和依诺肝素组。所有患者均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基础上,术前分别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1次/d)或依诺肝素(60 mg皮下注射,2次/d)皮下注射2 d,术前12 h停用,术中使用普通肝素(80~100 U/kg),术后继续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1次/d)或依诺肝素(60 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3 d,观察并随访患者住院期间、术后2周、4周内出血、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PCI术后的抗凝疗效基本相同,术后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磺达肝葵钠组较依诺肝素组出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中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抗凝疗效相当,但应用磺达肝癸钠较依诺肝素出血发生率降低,临床应用上更安全。
作者:简冬冬;高传玉;李牧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已成为临床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总结Swan-Ganz导管和PICCO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指导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和容量治疗,以期望寻找更合理的监测手段,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冬璞;李成建;杨彩浮;李保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M-cyclin 1逆转人口腔上皮癌C-A120细胞多药耐药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 BM-cyclin 1对 TopoⅡα 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 Western blot 检测 BM-cyclin 1对转录因子SP1、SP3表达的影响;报告基因法检测BM-cyclin 1对Sp1、Sp3转录调控的影响。结果:(1)BM-cyclin 1可以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C-A120细胞对ADM、VP-16、DDP敏感性分别提高了6.0、8.2及1.7倍。(2)BM-cyclin 1明显上调TopoⅡα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3)BM-cyclin 1可明显诱导转录因子SP1表达并上调其转录活性。结论:BM-cyclin 1能够明显逆转C-A120细胞多药耐药性;并且这种逆转作用可能与BM-cyclin 1上调转录因子Sp1活性,增加TopoⅡα表达相关,为BM-cyclin 1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林;陈春果;江高峰;孙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在直肠癌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观察组采用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固定;观察分析两组急性放疗反应变化;利用电子射野影像设备(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采集体位验证图像,与计划系统的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image,DRR)对比分析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在X、Y、Z 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具体为(2.29±1.48)mm vs (3.16±1.62)mm、(1.94±1.26)mm vs (3.55±1.46)mm、(2.43±1.61)mm vs (3.39±1.6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t=5.19,t=2.99;P<0.05);两组急性副反应≥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67,P=0.39);观察组CTV扩放PTV范围Mptv在X、Y、Z依次为4.60、4.10、5.31 mm。结论: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能更好地控制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
作者:杜武;刘桂芝;梁广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及其与铂类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晚期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TUBB3高表达率分别为34.8%(23/66)、48.5%(32/66);BRCA1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30.4%(7/23),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7.4%(29/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UBB3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59.4%(19/32),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50.0%(17/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表达可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有利于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而TUBB3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接受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没有预测价值。
作者:阮芳芳;姜维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分析剂量递增靶中靶放疗(TIT)与常规放疗脊柱转移癌的治疗结果。方法:采用放射治疗90例椎体转移癌患者(病灶118处),靶中靶放疗52例(病灶63处),计划靶体积(PTV)30~40 Gy,大体靶体积(GTV)50~60 Gy,15~25次。常规放疗38例(病灶55处),PTV 30~40 Gy,10~20次。结果:两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0.4%、81.6%,但止痛疗效无差异。近期治疗部位改善分别为31处(49.2%)、25处(45.5%),稳定状态28处(44.4%)、20处(36.3%),恶化4处(6.35%)、10处(18.1%)。1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分别为84.7%、68.6%,49.4%、32.2%,差异均有显著性。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毒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靶中靶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癌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副反应少的特点。
作者:张立娜;韩婷婷;李宏奇;王颖杰;吴伟章;夏廷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测定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常规保健的1652例6个月~3岁婴幼儿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6~12个月组、1~2岁组、2~3岁组)。结果:1652例婴幼儿中有246例(14.9%)检测结果显示铁减少(ID);232例(14.0%)检测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IDA),共478例(28.9%)为铁缺乏症。其中6~12个月组和1~2岁组的检出率均较2~3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暂住人口的ID、IDA及铁缺乏症均较常住人口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铁缺乏现象普遍存在,加大宣传,指导合理膳食,提高家长对婴幼儿铁减少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意识,降低贫血的发生。
作者:赖有行;李正梅;胡华芸;叶青;周晓莹;周才;黄瑞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10例HFpE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结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结构各项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改善HFpEF患者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逆转左室重构,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继锋;林炳钦;林宝珠;蔡建生;彭志坚;许锦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影响因素。方法:91例接受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监测术前、术后高敏肌钙蛋白水平,前瞻性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患者PCI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62.5%vs 68.7%,P=0.618)、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9.2%vs 20.9%,P=0.411)没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发现PCI术前应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治疗、PCI术前他汀治疗超过1个月、载脂蛋白A水平、植入支架总长度是其影响因素。结论:PCI术前应用负荷量瑞舒伐他汀治疗、PCI术前他汀治疗超过1个月、载脂蛋白A水平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下降有关,而植入支架总长度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率升高相关。
作者:盛建龙;王晓晨;许邦龙;吴继雄;胡章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对腹部Ⅲ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所收集的504例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3组:A组(术后彻底冲洗切口后行一期缝合)143例,B组(术后关闭腹膜至腹直肌前鞘后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未缝合)190例,C组(术后皮下放置引流管)171例。比较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切口二期清创缝合率。结果:A组有11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69%;B组有4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11%;C组有3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5%。3组总体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切口感染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切口感染患者二期清创缝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后预置抗菌薇乔线切口延期缝合及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方法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但不能降低感染切口的二期清创缝合率。
作者:范存静;刘超;何艳新;申东方;庞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包括起源于泌尿系小管不同部位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以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其中大约60%~85%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总数在肾细胞癌中不超过20%[1]。在世界范围内,肾细胞癌是第13个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271000个新确诊病例[2],占每年成人新发肿瘤的2%,以及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0%左右[3]。据目前的统计报道各国的发病率不尽相同,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4],2008年美国有54390例新发肾癌患者,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大约有13010人[5]。
作者:宫再兴;王共先;刘伟鹏;郝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虽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已经越来越少见,但随着人类整体寿命的逐渐延长,患退行性瓣膜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统计称目前每年需行约29万例瓣膜置换术,并预测到2050年,该数字会增加为现在的3倍[1]。
作者:卢笛;吴晓聪;王武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用金正均Q值法评价联合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男科门诊诊断的76例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维生素E 100 mg每日3次(VitE组)、维生素C 200 mg每日3次(VitC组)以及二药联合口服治疗(合用组)12周,治疗前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分析常规参数及动力学参数,并采用硫巴比妥酸法(TBA)检测治疗前后精液中丙二醛(MDA)的浓度,用金正均法计算增效Q值,评价二药合用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各组MDA浓度明显降低;3组患者精子活力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合用组效果更为明显,增效Q值为1.18。结论:联合使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具有明显的体内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韩鹏;刘志文;张国钢;肖守允;许宏;王久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为做好其防治工作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4例患者中,男38例(24.7%),女116例(75.3%)。年龄18~74岁,中位年龄46.0岁。110例(71.4%)患者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患侧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加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28例(18.2%)患者进行了患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其余的16例(10.4%)患者接受了根治术及改良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位随访63.0个月(12~169个月),甲状腺乳头状癌1、3、5、7和10年的OS率分别为:100.0%、99.34%、98.47%、93.67%和82.71%;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3、5、7和10年的DFS率分别为:93.51%、92.19%、85.91%、79.20%和75.60%。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缺乏标准术式的共识。
作者:张慧明;葛智成;王子函;苑著;高银光;赵宁;藤长胜;张忠涛;屈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1年内各代谢指标变化,并探索胃转流术评价指标及适用人群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112例行胃转流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BMI大小分为两组:正常体质量组(≤25 kg/m2),超重肥胖组(>25 kg/m2)。术后1、3、6、12个月随访各项生理及生化指标。行手术前后对照、组间对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在HbA1c、HOMA-IR等均有明显改善。主成分分析发现BMI、HbA1c在术后6个月前对结果贡献较大,而HOMA-β、HOMA-IR在术后6个月后对结果贡献较大,分别反映出术后恢复的综合指标及均匀程度。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1年各代谢指标明显改善,术后完全缓解率逐步升高;超重肥胖组较正常体质量组血糖、血脂、HOMA-β改善明显,超重肥胖者是手术治疗更适合人群;BMI、HbA1c、HOMA-β、HOMA-IR对于手术效果评价及术前适应证的把握有较大指导意义。
作者:胡士涛;段瑞祥;张勇;王东;徐琳琳;王晓丽;季虹;荣海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囊型包虫病(CE)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囊肿生物活性判断的价值。方法:将33例CE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按WHO的囊型包虫病B超分类原则共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21例,Ⅰ、Ⅱ型包虫病组14例,Ⅲ型包虫病组10例,Ⅳ、Ⅴ型包虫病组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IL-17、IL-10的表达。结果:Ⅲ型包虫病组IL-17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型包虫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水平[(38.57±3.83) pg/mL]与Ⅳ、Ⅴ型包虫病组[(40.22±5.15) pg/mL]比较无明显差异。Ⅲ型包虫病组IL-10水平[(14.65±2.15) pg/mL]显著高于Ⅰ、Ⅱ型包虫病组[(11.38±0.71) pg/mL],Ⅰ、Ⅱ型包虫病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Ⅳ、Ⅴ型包虫病组[(7.60±0.4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IL-10(3.44±1.04)与Ⅲ型包虫病组(4.60±2.40)相比较无明显差异,Ⅲ型包虫病组IL-17/IL-10与Ⅳ、Ⅴ型包虫病组(5.39±1.95)相比较无明显差异,Ⅰ、Ⅱ型包虫病组IL-17/IL-10显著低于Ⅳ、Ⅴ型包虫病组(P<0.05)。结论:IL-17、IL-10相互协同在促进CE自然病程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IL-17和IL-10不能单独作为判断包虫囊肿活性的指标;IL-17/IL-1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包虫囊肿的活性,但作为判断各型肝囊型包虫囊肿的活性指标有待进一步讨论验证。
作者:马欣;吴向未;彭心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G(PKG)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THP-1单核细胞用160 nmol/L的佛波酯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再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形成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PKG激动剂100μmol/L 8-Br-cGMP和抑制剂2μmol/L KT-5823分别处理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同时设立巨噬细胞正常对照组和泡沫细胞模型对照组,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6、IL-10、TNF-α的分泌。结果:ox-LDL处理巨噬细胞48 h后,成功构建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中IL-6、TNF-α分泌显著增加(P<0.05)。8-Br-cGMP处理巨噬细胞后,IL-6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巨噬细胞后,IL-10分泌显著减少(P<0.05)。8-Br-cGMP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结论:PKG可能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PKG可作为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作者:李红艳;诸葛祥真;张弭;黄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