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明;葛智成;王子函;苑著;高银光;赵宁;藤长胜;张忠涛;屈翔
目的:分析TopoⅡa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TopoⅡa和Ki-67在253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a和Ki-67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0,P=0.000)。 luminal A型乳腺癌中TopoⅡa和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组织(P=0.007,P=0.005;P=0.035,P=0.002)。乳腺癌患者TopoⅡa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r=0.446,P=0.000)。结论:TopoⅡa和Ki-67均可作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标记物,对于预测各分子亚型乳腺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况丽平;王媛媛;管慧红;郑晓璇;沈金辉;王少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及其与铂类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晚期NSCLC组织中BRCA1和TUBB3的表达,并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BRCA1、TUBB3高表达率分别为34.8%(23/66)、48.5%(32/66);BRCA1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30.4%(7/23),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67.4%(29/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UBB3高表达组化疗有效率为59.4%(19/32),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为50.0%(17/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CA1表达可预测铂类药物敏感性,有利于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而TUBB3表达对晚期NSCLC患者接受铂类方案化疗的疗效没有预测价值。
作者:阮芳芳;姜维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ARF)的病因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FO-BAL)与无创检查对病因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肿瘤并发ARF需呼吸机支持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早期FO-BAL组(33例)与无创检查组(35例),FO-BAL组24 h内除完成血、痰或其他分泌液培养与镜检、血降钙素原、B-型脑钠肽、G试验、GM试验、胸片、CT等无创检查外,还给予FO-BAL;无创组24 h内只行无创检查。结果:早期FO-BAL组为39.39%(13/33)的患者提供病因诊断依据;FO-BAL为5例患者提供唯一诊断依据(无创检查阴性);39例即72.72%的患者通过无创检查明确原因。FO-BAL结果对FO-BAL组9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无创结果对无创组11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急性呼吸衰竭病因前3位是细菌感染(42.50%,34/80)、真菌感染(21.25%,17/80)、肿瘤浸润(13.75%,11/80)。粒细胞缺乏仅占7.35%。两组入ICU至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确认时间,早期FO-BAL组65 h(16~146)h,无创组73 h(14~158)h,P=0.086。两组在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恶性肿瘤患者在ICU行FO-BAL是安全的,无创检查能为大多数患者提供病因诊断,其诊断价值不劣于FO-BAL;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肿瘤浸润是肿瘤患者ARF的前三位原因,肿瘤科医生尤应警惕真菌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马建忠;汪建英;高天巍;余晓婷;陈欣;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喉癌、下咽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全喉切除手术明显减少,保留喉功能的手术开展越来越普遍。但在保留喉功能的手术中需切除部分喉及下咽组织,同时需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和预防性气管切开,导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增多。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简易的手术方法是目前耳鼻喉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6例保留喉功能的喉癌、下咽癌的患者行简易气管造瘘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日群;彭韶平;廖志莹;刘家锋;谢洋;熊义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52例初治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4例常规接受R-CHOP方案,治疗组28例采用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注射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d1,8;注射用奥沙利铂130 mg/m2,d1;注射用甲强龙500 mg,d1~5),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化疗4个周期,每21或28天为1个周期,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评价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5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CR 13例(46.4%),PR 11例(39.2%),SD 2例(7.1%),PD 2例(7.1%),总有效率(ORR)85.7%,5年生存率57.1%;对照组CR 7例(29.2%),PR 6例(25.0%),SD 4例(16.7%),PD 7例(29.2%),总有效率(ORR)54.2%,5年生存率29.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全组无化疗毒性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对套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是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案。
作者:谢美强;吴光兴;习大林;宋源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究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为种植及植骨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3名中国人下颌神经管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下颌神经管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到下颌骨颊侧壁的距离为(5.32±1.29)~(7.24±1.29)mm,到下颌骨舌侧壁的平均距离为(3.43±0.99)~(3.93±1.17)mm,到下颌骨下缘的平均距离为(8.81±1.90)~(10.02±2.19)mm,内径的平均值为(2.27±0.44)~(2.61±0.40)mm。男性与女性在下颌管距下颌骨颊侧壁、下颌下缘以及下颌骨内径的平均值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襻的出现率是70.9%,长度为(2.76±1.14)mm。下颌管分支的出现率为10.84%,长度为(10.72±5.29)mm。结论:中国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变异较大,前襻和下颌管分支在下颌骨中发生率较高,植骨及种植手术前应仔细检查,减小神经损伤的风险。
作者:王朝;徐淑兰;周磊;姚钟雄;杨烁;钟丹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术后1年内各代谢指标变化,并探索胃转流术评价指标及适用人群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112例行胃转流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BMI大小分为两组:正常体质量组(≤25 kg/m2),超重肥胖组(>25 kg/m2)。术后1、3、6、12个月随访各项生理及生化指标。行手术前后对照、组间对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在HbA1c、HOMA-IR等均有明显改善。主成分分析发现BMI、HbA1c在术后6个月前对结果贡献较大,而HOMA-β、HOMA-IR在术后6个月后对结果贡献较大,分别反映出术后恢复的综合指标及均匀程度。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1年各代谢指标明显改善,术后完全缓解率逐步升高;超重肥胖组较正常体质量组血糖、血脂、HOMA-β改善明显,超重肥胖者是手术治疗更适合人群;BMI、HbA1c、HOMA-β、HOMA-IR对于手术效果评价及术前适应证的把握有较大指导意义。
作者:胡士涛;段瑞祥;张勇;王东;徐琳琳;王晓丽;季虹;荣海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直视下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段,术中夹闭不当时可造成残瘤再破裂、脑缺血、梗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监测方法有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脑血管造影术(DSA)、神经电生理、超声、CT、神经内镜等。为进一步了解术中监测方法,提高动脉瘤夹闭成功率,现对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隆辉;毛更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微球栓塞组、联合栓塞组及碘油栓塞组,给予相应的TACE治疗,两两比较各组间至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及至疾病进展前平均治疗间期,进行生存期分析;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前后1个月肝功能、白细胞变化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变化发生率差异。结果:各组间TTP、生存期分析、肝功能及白细胞变化、并发症、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栓塞组与联合栓塞组至疾病进展前平均治疗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分别与碘油栓塞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丙烯微球在TACE中应用是安全的,可延长患者至疾病进展前治疗间期,但不能延长TTP及生存期。
作者:蔡恒毅;郭贵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皮下置管引流及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延期缝合对腹部Ⅲ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将所收集的504例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成3组:A组(术后彻底冲洗切口后行一期缝合)143例,B组(术后关闭腹膜至腹直肌前鞘后切口预置抗菌薇乔线未缝合)190例,C组(术后皮下放置引流管)171例。比较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切口二期清创缝合率。结果:A组有11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69%;B组有4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11%;C组有3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75%。3组总体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切口感染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3组切口感染患者二期清创缝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类切口腹部外科手术后预置抗菌薇乔线切口延期缝合及放置皮下引流管的方法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但不能降低感染切口的二期清创缝合率。
作者:范存静;刘超;何艳新;申东方;庞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虽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已经越来越少见,但随着人类整体寿命的逐渐延长,患退行性瓣膜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统计称目前每年需行约29万例瓣膜置换术,并预测到2050年,该数字会增加为现在的3倍[1]。
作者:卢笛;吴晓聪;王武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体外RNAi干扰技术靶向抑制原癌基因Bmi-1表达,观察其对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针对Bmi-1不同位点构建4个miRNABmi-1重组质粒,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mi-1 mRNA和蛋白表达,选择干扰效果明显组质粒转染胆囊癌GBC-SD细胞,48 h后采用BrdU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RT-PCR显示miRNABmi-1重组质粒1、3、4组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miRNABmi-1重组质粒2、3、4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第4组(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效果强)质粒转染GBC-SD细胞,BrdU显示mRNA-Bmi-1-4组细胞增殖抑制明显,增殖率为46.63±5.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显示miRNA-Bmi-1-4组G0/G1期细胞增加(72.20±1.71),G2/M和S期细胞减少(18.30±7.21,9.50±6.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靶向沉默Bmi-1表达,能有效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Bmi-1可能成为胆囊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作者:魏东;邹浩;王琳;吴雪松;骆志玲;王滔;张小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在直肠癌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观察组采用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固定;观察分析两组急性放疗反应变化;利用电子射野影像设备(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采集体位验证图像,与计划系统的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image,DRR)对比分析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在X、Y、Z 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具体为(2.29±1.48)mm vs (3.16±1.62)mm、(1.94±1.26)mm vs (3.55±1.46)mm、(2.43±1.61)mm vs (3.39±1.6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t=5.19,t=2.99;P<0.05);两组急性副反应≥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67,P=0.39);观察组CTV扩放PTV范围Mptv在X、Y、Z依次为4.60、4.10、5.31 mm。结论: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能更好地控制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
作者:杜武;刘桂芝;梁广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TOAST分型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复发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36例入住我院神经科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2013年7月进行电话随访,将患者进行TOAST分型,比较不同亚型患者复发率及死亡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结构如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4.3%,不明原因型19.1%,小血管病变18.2%,心源性栓塞15.7%,其他明确原因型12.7%。各型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源性栓塞死亡率高。各型复发与死亡的影响因素不同。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TOAST各型死亡率不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不同TOAST亚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同。
作者:杨琳;许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已构建稳定过表达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iam1)的人结直肠癌细胞株,探讨Tiam1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考马斯亮蓝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Tiam1基因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周期、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结果:相对于HT29/mock细胞,HT29/Tiam1细胞多呈梭形,伪足增多、纤长;HT29/Tiam1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更高(t=19.546, P=0.000),细胞增殖能力增强(F=177.125,P=0.000),克隆形成率增高(t=3.222,P=0.032),HT29/Tiam1细胞穿过微孔膜(t=4.832,P=0.001)和Matrigel(t=3.779,P=0.005)的细胞数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HT29/Tiam1和HT29/mock两组细胞的裸鼠体内生长差异从第15天开始出现,到第30天时,HT29/Tiam1细胞组的肿瘤体积是HT29/mock细胞组的2.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3.040,P=0.002)。结论:Tiam1稳定过表达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运动及侵袭能力,提示Ti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于莉娜;张庆玲;肖雨;丁彦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TAT3基因C1697G(rs4796793)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90例大肠癌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STAT3基因C1697G (rs4796793)多态性,并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STAT3基因C1697G(rs4796793)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度无显著差异(χ2=2.227,P=0.725)。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与G/G基因型相比,C/G基因型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上升到1.12(95%CI:0.85~1.45),C/C基因型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上升到1.51(95%CI:0.74~4.39)。合并C/G和G/G基因型分析显示,G等位基因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上升到1.67(95%CI:0.38~1.37),STAT3基因C1697G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易感性无相关性(P=0.886)。结论:STAT3基因C1697G(rs4796793)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易感性不相关。
作者:黄凯丹;娄可心;夏雷;黄悦;徐新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USPIO(羧基化三氧化二铁磁性纳米颗粒)增强MR与Gd-DTPA增强M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成像特点,比较两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5只不做干预。12周后给予平扫、Gd-DTPA增强扫描、USPIO增强扫描。分别从两种对比剂增强的图像中各随机挑选97幅,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比较两者斑块的检出率。对照组任意取材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球囊损伤时意外死亡,2只死于喂养,1只死于实验麻醉,20只存活。对照组5只全部存活。制成172张病理切片,病理证实134个斑块组织,易损斑块72个。USPIO增强图像中经病理HE证实斑块84幅,检出率为86.6%;钆剂增强图像中HE切片证实斑块72幅,检出率为74.2%。斑块检出率比较字2=3.96,P=0.046。结论:USPIO增强MRA对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钆剂增强MR对斑块的检出率。 USPIO作为新型核磁对比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王露朝;李公信;刘芃;温志波;黄凡衡;陈立桁;赵鑫;林霖;周怡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行肾脏灌注成像时两种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对正常肾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22例经SPECT检查双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行肾脏CT灌注成像,比较不同造影剂注射速度的两组间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5 mL/s组肾皮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262.2±4.9)mL/(min·100 mL)、(52.8±2.8)mL/100 mL和(10.6±0.3)mL/(min·100 mL),肾髓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118.0±4.2)mL/(min·100 mL)、(13.7±0.7)mL/100 mL和(11.4±0.4)mL/(min·100 mL);7 mL/s组肾皮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295.4±7.2)mL/(min·100 mL)、(46.7±3.2)mL/100 mL和(13.2±0.4)mL/(min·100 mL),肾髓质BF、BV和Clreance分别为(131.0±3.9)mL/(min·100 mL)、(17.8±2.1)mL/100 mL和(15.6±1.5)/(min·100 mL)。7 mL/s组肾皮质的Clearance高于5 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皮质的BF、BV值及肾髓质各灌注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能对正常的肾脏皮髓质灌注进行定量分析。在临床应用中,造影剂注射速度采用5 mL/s比7 mL/s更安全有效。
作者:余娟;蔡香然;彭秀斌;刘斯润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