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恒毅;郭贵海
目的:探讨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术后胸壁皮肤缺损手术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收治的6例局部巨大晚期乳腺癌患者,探讨胸壁皮肤缺损重建手术方法的可行性。结果:4例患者行皮肤扩张器联合背阔肌肌皮瓣修复,2例行射频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无重大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胸壁复发,1例出现肝转移及对侧乳房转移。结论:背阔肌联合组织扩张器及联合射频治疗是修补晚期乳腺癌术后胸部缺损的有效手段,手术修复效果满意,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胡小戊;章乐虹;夏婷;曹腾飞;贾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在热性惊厥附加症(FS+)中的临床特征及与SCN1A突变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就诊的103例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上认可的标准诊断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部分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PEFS+)、Dravet综合征(DS)和孤独症。收集FS+患者血样,测序SCN1A基因并分析结果。结果:53.8%的GEFS+和69.2%的PEFS+患者有智力发育障碍,所有的DS患者均存在智力障碍。 GEFS+和PEFS+患者中各有1例孤独症,DS患者有9例孤独症(P<0.01)。FS+伴孤独症的患者中,PEFS+中有1例SCN1A突变,而DS则有6例。结论:大部分GEFS+和PEFS+患者存在智力发育障碍,而DS均有智力发育障碍。DS伴孤独症的几率高于GEFS+和PEFS+。孤独症与SCN1A突变没有明确相关性。
作者:张美品;孟珩;何娜;高曲文;秦兵;陈勇军;石奕武;陈亮;易咏红;廖卫平;黎冰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G(PKG)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THP-1单核细胞用160 nmol/L的佛波酯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再以5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形成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PKG激动剂100μmol/L 8-Br-cGMP和抑制剂2μmol/L KT-5823分别处理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同时设立巨噬细胞正常对照组和泡沫细胞模型对照组,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6、IL-10、TNF-α的分泌。结果:ox-LDL处理巨噬细胞48 h后,成功构建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中IL-6、TNF-α分泌显著增加(P<0.05)。8-Br-cGMP处理巨噬细胞后,IL-6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巨噬细胞后,IL-10分泌显著减少(P<0.05)。8-Br-cGMP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IL-10分泌显著增加(P<0.05);KT-5823处理泡沫细胞后,IL-6和TNF-α分泌显著减少(P<0.05)。结论:PKG可能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PKG可作为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思路和新靶点。
作者:李红艳;诸葛祥真;张弭;黄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与MRI扩散加权成像对于四肢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104例原发性四肢软组织肿瘤,均行CT检查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CT检查中比较各类肿瘤的CT值。 MRI检查中,MRI扩散加权成像的扩散敏感因子(b值)选取0,500 s/mm2,操作时尽量避开出血、坏死、瘢痕、钙化等不均质成分区,选取肿瘤实体部分大感兴趣区,比较良、恶性肿瘤和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结果:在所有104例患者中,良性68例,恶性36例。CT检查与病理相符45例,MRI相符87例;定性错误和未定性:CT 59例,MRI 17例。软组织肿瘤在CT上显示为低密度肿块,其中脂肪瘤和囊肿表现具有特异性;MRI中,不同类型肿瘤的T1WI和T2WI表现差异较大,而恶性肿瘤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肿瘤和肌肉组织(P<0.01);但良性肿瘤和肌肉组织的ADC缺乏显著差异(P>0.05)。CT和MRI的检测水平比较,P<0.01。结论:CT能够清楚显示四肢软组织肿瘤病灶,并明确其和周围组织关系,但无法进行准确定性;MRI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更好地鉴别良恶性,并推测病变组织学来源。MRI检测水平显著高于CT,与病理相符度更高。因而在四肢软组织肿瘤的术前诊断中,应首选MRI扩散加权成像。
作者:宋战强;吕国义;张树桐;沈桂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10例HFpE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左心室结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结构各项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改善HFpEF患者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逆转左室重构,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继锋;林炳钦;林宝珠;蔡建生;彭志坚;许锦叶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用金正均Q值法评价联合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男科门诊诊断的76例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维生素E 100 mg每日3次(VitE组)、维生素C 200 mg每日3次(VitC组)以及二药联合口服治疗(合用组)12周,治疗前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分析常规参数及动力学参数,并采用硫巴比妥酸法(TBA)检测治疗前后精液中丙二醛(MDA)的浓度,用金正均法计算增效Q值,评价二药合用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各组MDA浓度明显降低;3组患者精子活力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合用组效果更为明显,增效Q值为1.18。结论:联合使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具有明显的体内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韩鹏;刘志文;张国钢;肖守允;许宏;王久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TAT3基因C1697G(rs4796793)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90例大肠癌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STAT3基因C1697G (rs4796793)多态性,并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STAT3基因C1697G(rs4796793)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度无显著差异(χ2=2.227,P=0.725)。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与G/G基因型相比,C/G基因型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上升到1.12(95%CI:0.85~1.45),C/C基因型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上升到1.51(95%CI:0.74~4.39)。合并C/G和G/G基因型分析显示,G等位基因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上升到1.67(95%CI:0.38~1.37),STAT3基因C1697G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易感性无相关性(P=0.886)。结论:STAT3基因C1697G(rs4796793)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易感性不相关。
作者:黄凯丹;娄可心;夏雷;黄悦;徐新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TopoⅡa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TopoⅡa和Ki-67在253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结果:乳腺癌组织中TopoⅡa和Ki-67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0,P=0.000)。 luminal A型乳腺癌中TopoⅡa和Ki-67蛋白表达明显低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组织(P=0.007,P=0.005;P=0.035,P=0.002)。乳腺癌患者TopoⅡa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r=0.446,P=0.000)。结论:TopoⅡa和Ki-67均可作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标记物,对于预测各分子亚型乳腺癌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况丽平;王媛媛;管慧红;郑晓璇;沈金辉;王少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首次利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分离流感病毒进行总结,摸索流感病毒细胞培养分离技术,积累分离的经验,提高流感监测水平。方法:培养MDCK细胞,并接种61例经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收集病变细胞,经红细胞凝集实验、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进行流感病毒毒株鉴定,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谷氨酰胺以研究谷氨酰胺对MDCK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从61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流感病例标本中分离出25株流感毒株,HA滴度均≥1∶16,血凝抑制实验(HI)结果显示HI效价均≥1∶640,其中18株为A(H3N2)亚型株,7株为A(H1N1)亚型株;谷氨酰胺浓度降至0.1%以下时,细胞生长速率低,细胞培养至48 h活性即开始下降。结论:利用MDCK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在咸阳市取得成功,并发现谷氨酰胺浓度对MDCK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凋亡有着显著的影响。
作者:张俊君;张燕丽;秦龙;魏战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ARF)的病因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FO-BAL)与无创检查对病因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肿瘤并发ARF需呼吸机支持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早期FO-BAL组(33例)与无创检查组(35例),FO-BAL组24 h内除完成血、痰或其他分泌液培养与镜检、血降钙素原、B-型脑钠肽、G试验、GM试验、胸片、CT等无创检查外,还给予FO-BAL;无创组24 h内只行无创检查。结果:早期FO-BAL组为39.39%(13/33)的患者提供病因诊断依据;FO-BAL为5例患者提供唯一诊断依据(无创检查阴性);39例即72.72%的患者通过无创检查明确原因。FO-BAL结果对FO-BAL组9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无创结果对无创组11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急性呼吸衰竭病因前3位是细菌感染(42.50%,34/80)、真菌感染(21.25%,17/80)、肿瘤浸润(13.75%,11/80)。粒细胞缺乏仅占7.35%。两组入ICU至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确认时间,早期FO-BAL组65 h(16~146)h,无创组73 h(14~158)h,P=0.086。两组在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恶性肿瘤患者在ICU行FO-BAL是安全的,无创检查能为大多数患者提供病因诊断,其诊断价值不劣于FO-BAL;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肿瘤浸润是肿瘤患者ARF的前三位原因,肿瘤科医生尤应警惕真菌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马建忠;汪建英;高天巍;余晓婷;陈欣;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年龄28岁,结婚6年,有正常性生活,因不育而来就诊,欲行辅助生育妊娠。查体:身高165 cm,体重60 kg,第二性征及附睾、输精管正常,左侧睾丸体积偏小,右侧睾丸未见异常。精液分析结果提示:精液量为1.4~2.5 mL,3次精液经离心后检测均未见精子。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见表1。对该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37℃、72 h培养,常规染色体检查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其核型为46,XY,del(18p)/45, XY,-18的嵌合体,其中核型46,XY, del(18p)占90%(图1),45,XY,-18占10%(图2)。家系调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陈伊;刘居理;罗明;陈昔梅;杨韦华;胡硕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已成为临床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总结Swan-Ganz导管和PICCO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指导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和容量治疗,以期望寻找更合理的监测手段,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冬璞;李成建;杨彩浮;李保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多功能CD8 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核患者(TB)、潜伏感染者(LTBI)、健康对照(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PFMCs)结核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多功能性CD8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非特异性抗原(PMA+I)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IL-2+ IFN-γ+ TNF-α+ CD8 T细胞)频率[(5.72±4.32)%]显著低于HC [(22.3±15.7)%(q=7.455,P<0.001)]和LTBI[(14.2±7.72)%,(q=3.110,P<0.05)];结核菌特异性抗原(MTB裂解液)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频率[(0.33±0.83)%]高于HC[(0.017±0.03)%(q=3.97,P<0.05)]和LTBI[(0.019±0.035)%,(q=3.39,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FMCs多功能CD8 T细胞频率[(0.623±1.033)%]显著高于相应的PBMCs[(0.034±0.066)%,(P<0.001)];结核患者PBMCs多功能性CD8 T细胞表达水平和其HRCT评分呈负相关(r=-0.2658,P=0.0158)。结论:多功能CD8 T细胞表达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结核患者和潜伏感染者,其与结核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刘先发;黄才斌;张明霞;邱振纲;陈心春;何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微球栓塞组、联合栓塞组及碘油栓塞组,给予相应的TACE治疗,两两比较各组间至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及至疾病进展前平均治疗间期,进行生存期分析;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前后1个月肝功能、白细胞变化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变化发生率差异。结果:各组间TTP、生存期分析、肝功能及白细胞变化、并发症、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栓塞组与联合栓塞组至疾病进展前平均治疗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分别与碘油栓塞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丙烯微球在TACE中应用是安全的,可延长患者至疾病进展前治疗间期,但不能延长TTP及生存期。
作者:蔡恒毅;郭贵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中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经PCI的ACS患者1060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随机分配为磺达肝葵钠组和依诺肝素组。所有患者均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基础上,术前分别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1次/d)或依诺肝素(60 mg皮下注射,2次/d)皮下注射2 d,术前12 h停用,术中使用普通肝素(80~100 U/kg),术后继续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1次/d)或依诺肝素(60 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3 d,观察并随访患者住院期间、术后2周、4周内出血、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PCI术后的抗凝疗效基本相同,术后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磺达肝葵钠组较依诺肝素组出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中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抗凝疗效相当,但应用磺达肝癸钠较依诺肝素出血发生率降低,临床应用上更安全。
作者:简冬冬;高传玉;李牧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直视下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段,术中夹闭不当时可造成残瘤再破裂、脑缺血、梗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监测方法有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脑血管造影术(DSA)、神经电生理、超声、CT、神经内镜等。为进一步了解术中监测方法,提高动脉瘤夹闭成功率,现对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隆辉;毛更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USPIO(羧基化三氧化二铁磁性纳米颗粒)增强MR与Gd-DTPA增强M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成像特点,比较两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5只不做干预。12周后给予平扫、Gd-DTPA增强扫描、USPIO增强扫描。分别从两种对比剂增强的图像中各随机挑选97幅,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比较两者斑块的检出率。对照组任意取材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球囊损伤时意外死亡,2只死于喂养,1只死于实验麻醉,20只存活。对照组5只全部存活。制成172张病理切片,病理证实134个斑块组织,易损斑块72个。USPIO增强图像中经病理HE证实斑块84幅,检出率为86.6%;钆剂增强图像中HE切片证实斑块72幅,检出率为74.2%。斑块检出率比较字2=3.96,P=0.046。结论:USPIO增强MRA对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钆剂增强MR对斑块的检出率。 USPIO作为新型核磁对比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王露朝;李公信;刘芃;温志波;黄凡衡;陈立桁;赵鑫;林霖;周怡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测定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常规保健的1652例6个月~3岁婴幼儿的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6~12个月组、1~2岁组、2~3岁组)。结果:1652例婴幼儿中有246例(14.9%)检测结果显示铁减少(ID);232例(14.0%)检测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IDA),共478例(28.9%)为铁缺乏症。其中6~12个月组和1~2岁组的检出率均较2~3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暂住人口的ID、IDA及铁缺乏症均较常住人口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铁缺乏现象普遍存在,加大宣传,指导合理膳食,提高家长对婴幼儿铁减少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意识,降低贫血的发生。
作者:赖有行;李正梅;胡华芸;叶青;周晓莹;周才;黄瑞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GRACE、TIMI与PURSUIT危险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以探讨ACS患者理想的危险评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例患者的GRACE、TIMI与PURSUIT危险评分,随访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情况,描绘3种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对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GRACE、PURSUIT和TIMI危险评分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均有较好的分辨准确度,3种评分均可以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危险性,3种评分的分辨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RACE、TIMI和PURSUIT危险评分均可以预测ACS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3种评分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均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吴天源;罗义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