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战强;吕国义;张树桐;沈桂萍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本刊以临床实用为基础,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报道全国各地各级临床医生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新研究成果、实用性较强的临床经验、医学新技术、新动态等,旨在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的传播,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术进步。本刊以各级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用金正均Q值法评价联合使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方法: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男科门诊诊断的76例特发性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维生素E 100 mg每日3次(VitE组)、维生素C 200 mg每日3次(VitC组)以及二药联合口服治疗(合用组)12周,治疗前后采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分析常规参数及动力学参数,并采用硫巴比妥酸法(TBA)检测治疗前后精液中丙二醛(MDA)的浓度,用金正均法计算增效Q值,评价二药合用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各组MDA浓度明显降低;3组患者精子活力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合用组效果更为明显,增效Q值为1.18。结论:联合使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治疗特发性弱精子症具有明显的体内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作者:韩鹏;刘志文;张国钢;肖守允;许宏;王久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ARF)的病因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FO-BAL)与无创检查对病因诊断的比较。方法:选择肿瘤并发ARF需呼吸机支持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早期FO-BAL组(33例)与无创检查组(35例),FO-BAL组24 h内除完成血、痰或其他分泌液培养与镜检、血降钙素原、B-型脑钠肽、G试验、GM试验、胸片、CT等无创检查外,还给予FO-BAL;无创组24 h内只行无创检查。结果:早期FO-BAL组为39.39%(13/33)的患者提供病因诊断依据;FO-BAL为5例患者提供唯一诊断依据(无创检查阴性);39例即72.72%的患者通过无创检查明确原因。FO-BAL结果对FO-BAL组9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无创结果对无创组11例患者的治疗产生了影响。急性呼吸衰竭病因前3位是细菌感染(42.50%,34/80)、真菌感染(21.25%,17/80)、肿瘤浸润(13.75%,11/80)。粒细胞缺乏仅占7.35%。两组入ICU至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确认时间,早期FO-BAL组65 h(16~146)h,无创组73 h(14~158)h,P=0.086。两组在MV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恶性肿瘤患者在ICU行FO-BAL是安全的,无创检查能为大多数患者提供病因诊断,其诊断价值不劣于FO-BAL;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肿瘤浸润是肿瘤患者ARF的前三位原因,肿瘤科医生尤应警惕真菌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马建忠;汪建英;高天巍;余晓婷;陈欣;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直视下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主要外科手段,术中夹闭不当时可造成残瘤再破裂、脑缺血、梗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监测方法有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脑血管造影术(DSA)、神经电生理、超声、CT、神经内镜等。为进一步了解术中监测方法,提高动脉瘤夹闭成功率,现对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隆辉;毛更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中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经PCI的ACS患者1060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随机分配为磺达肝葵钠组和依诺肝素组。所有患者均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基础上,术前分别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1次/d)或依诺肝素(60 mg皮下注射,2次/d)皮下注射2 d,术前12 h停用,术中使用普通肝素(80~100 U/kg),术后继续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皮下注射,1次/d)或依诺肝素(60 m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3 d,观察并随访患者住院期间、术后2周、4周内出血、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PCI术后的抗凝疗效基本相同,术后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磺达肝葵钠组较依诺肝素组出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在中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抗凝疗效相当,但应用磺达肝癸钠较依诺肝素出血发生率降低,临床应用上更安全。
作者:简冬冬;高传玉;李牧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已构建稳定过表达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iam1)的人结直肠癌细胞株,探讨Tiam1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考马斯亮蓝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Tiam1基因转染前后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周期、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细胞体内增殖能力。结果:相对于HT29/mock细胞,HT29/Tiam1细胞多呈梭形,伪足增多、纤长;HT29/Tiam1细胞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更高(t=19.546, P=0.000),细胞增殖能力增强(F=177.125,P=0.000),克隆形成率增高(t=3.222,P=0.032),HT29/Tiam1细胞穿过微孔膜(t=4.832,P=0.001)和Matrigel(t=3.779,P=0.005)的细胞数均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HT29/Tiam1和HT29/mock两组细胞的裸鼠体内生长差异从第15天开始出现,到第30天时,HT29/Tiam1细胞组的肿瘤体积是HT29/mock细胞组的2.3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3.040,P=0.002)。结论:Tiam1稳定过表达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运动及侵袭能力,提示Ti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于莉娜;张庆玲;肖雨;丁彦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USPIO(羧基化三氧化二铁磁性纳米颗粒)增强MR与Gd-DTPA增强MR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成像特点,比较两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只采用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5只不做干预。12周后给予平扫、Gd-DTPA增强扫描、USPIO增强扫描。分别从两种对比剂增强的图像中各随机挑选97幅,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比较两者斑块的检出率。对照组任意取材对照。结果:实验组7只球囊损伤时意外死亡,2只死于喂养,1只死于实验麻醉,20只存活。对照组5只全部存活。制成172张病理切片,病理证实134个斑块组织,易损斑块72个。USPIO增强图像中经病理HE证实斑块84幅,检出率为86.6%;钆剂增强图像中HE切片证实斑块72幅,检出率为74.2%。斑块检出率比较字2=3.96,P=0.046。结论:USPIO增强MRA对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钆剂增强MR对斑块的检出率。 USPIO作为新型核磁对比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王露朝;李公信;刘芃;温志波;黄凡衡;陈立桁;赵鑫;林霖;周怡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52例初治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4例常规接受R-CHOP方案,治疗组28例采用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注射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d1,8;注射用奥沙利铂130 mg/m2,d1;注射用甲强龙500 mg,d1~5),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化疗4个周期,每21或28天为1个周期,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评价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5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CR 13例(46.4%),PR 11例(39.2%),SD 2例(7.1%),PD 2例(7.1%),总有效率(ORR)85.7%,5年生存率57.1%;对照组CR 7例(29.2%),PR 6例(25.0%),SD 4例(16.7%),PD 7例(29.2%),总有效率(ORR)54.2%,5年生存率29.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全组无化疗毒性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R-GEMOX联合甲强龙方案对套细胞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是值得推荐的一个方案。
作者:谢美强;吴光兴;习大林;宋源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已成为临床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总结Swan-Ganz导管和PICCO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指导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和容量治疗,以期望寻找更合理的监测手段,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冬璞;李成建;杨彩浮;李保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1A受体C(-1019)G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抑郁症和伴有抑郁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6例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组)、72例伴有抑郁症状的AD患者(AD组)和150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5-HT1AC(-1019)G多态性。结果:老年抑郁症组5-HT1A(-1019)C/G基因型(39.6%)、G/G基因型频率(24.5%)、G等位基因频率(44.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5.3%、13.3%、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分别为7.9549、9.5157,均P<0.05)。伴有抑郁症状的AD组5-HT1A(-1019)G等位基因频率(41.0%)高于正常对照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879,P<0.05),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6506,P>0.05)。老年抑郁症组5-HT1A (-1019)G等位基因及各基因型分布频率与AD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值分别为0.3656、0.3957,均P>0.05)。结论:5-HT1A受体C(-1019)G基因多态性可能在老年抑郁症及伴有抑郁症状的AD患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G等位基因可能是其风险因子之一。
作者:饶冬萍;陈建华;温全球;黄杏笑;沐楠;陈建平;徐世超;韩海英;刘文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与冠心病的防治开拓新思路。方法:选取105例在我科住院并行骨密度仪检测的患者,比较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组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发病率的差异,分析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骨质疏松组中,男女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所占比例均比骨量正常组高,除男性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外,其余各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男女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显著比非冠心病患者高(P<0.05)。骨质疏松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冠心病、吸烟是男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则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冠心病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女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糖尿病和骨质疏松。讨论:老年骨质疏松是全身性疾病,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林添海;刘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多功能CD8 T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核患者(TB)、潜伏感染者(LTBI)、健康对照(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或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PFMCs)结核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多功能性CD8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非特异性抗原(PMA+I)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IL-2+ IFN-γ+ TNF-α+ CD8 T细胞)频率[(5.72±4.32)%]显著低于HC [(22.3±15.7)%(q=7.455,P<0.001)]和LTBI[(14.2±7.72)%,(q=3.110,P<0.05)];结核菌特异性抗原(MTB裂解液)刺激下,TB组PBMCs中多功能性CD8T细胞频率[(0.33±0.83)%]高于HC[(0.017±0.03)%(q=3.97,P<0.05)]和LTBI[(0.019±0.035)%,(q=3.39,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PFMCs多功能CD8 T细胞频率[(0.623±1.033)%]显著高于相应的PBMCs[(0.034±0.066)%,(P<0.001)];结核患者PBMCs多功能性CD8 T细胞表达水平和其HRCT评分呈负相关(r=-0.2658,P=0.0158)。结论:多功能CD8 T细胞表达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结核患者和潜伏感染者,其与结核患者的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刘先发;黄才斌;张明霞;邱振纲;陈心春;何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分析剂量递增靶中靶放疗(TIT)与常规放疗脊柱转移癌的治疗结果。方法:采用放射治疗90例椎体转移癌患者(病灶118处),靶中靶放疗52例(病灶63处),计划靶体积(PTV)30~40 Gy,大体靶体积(GTV)50~60 Gy,15~25次。常规放疗38例(病灶55处),PTV 30~40 Gy,10~20次。结果:两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0.4%、81.6%,但止痛疗效无差异。近期治疗部位改善分别为31处(49.2%)、25处(45.5%),稳定状态28处(44.4%)、20处(36.3%),恶化4处(6.35%)、10处(18.1%)。1年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分别为84.7%、68.6%,49.4%、32.2%,差异均有显著性。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毒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靶中靶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癌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副反应少的特点。
作者:张立娜;韩婷婷;李宏奇;王颖杰;吴伟章;夏廷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在直肠癌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观察组采用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固定;观察分析两组急性放疗反应变化;利用电子射野影像设备(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采集体位验证图像,与计划系统的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image,DRR)对比分析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在X、Y、Z 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具体为(2.29±1.48)mm vs (3.16±1.62)mm、(1.94±1.26)mm vs (3.55±1.46)mm、(2.43±1.61)mm vs (3.39±1.6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t=5.19,t=2.99;P<0.05);两组急性副反应≥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67,P=0.39);观察组CTV扩放PTV范围Mptv在X、Y、Z依次为4.60、4.10、5.31 mm。结论:俯卧体架联合热塑体模能更好地控制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质量。
作者:杜武;刘桂芝;梁广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微球栓塞组、联合栓塞组及碘油栓塞组,给予相应的TACE治疗,两两比较各组间至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 TTP)及至疾病进展前平均治疗间期,进行生存期分析;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前后1个月肝功能、白细胞变化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变化发生率差异。结果:各组间TTP、生存期分析、肝功能及白细胞变化、并发症、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栓塞组与联合栓塞组至疾病进展前平均治疗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分别与碘油栓塞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丙烯微球在TACE中应用是安全的,可延长患者至疾病进展前治疗间期,但不能延长TTP及生存期。
作者:蔡恒毅;郭贵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针对单纯疱疹Ⅱ型病毒(HSV-2)UL29基因构建短发夹RNA重组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SV-2的干扰效应。方法:针对HSV-2 UL29基因筛选出4条拟干扰靶位点序列,分别设计、合成4组靶向UL29基因shRNA的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到HEK293细胞。再将HSV-2接种到HEK293细胞中。采用终点滴定法检测病毒滴度,RT-PCR检测shRNA对转录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shRNA对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终点滴定法结果显示UL29shRNA各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病毒感染滴度,与空白组(未转染重组表达载体)比较差异显著(P<0.01)。RT-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4组抑制率分别为28.80%、59.95%、66.08%、36.2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shRNANC(不针对任何基因的序列)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其中以UL29shRNA1461组效果为佳。 Western-blot检测表明UL29shRNA各组ICP8蛋白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UL29shRNA能有效干扰HSV-2UL29基因的表达,抑制HSV-2在HEK293细胞中的复制。
作者:黄畅;潘晓瑜;袁俊杰;吕延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GF-β1、Smad7与ki-67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组织标本60例,正常胃组织20例,采用RT-PCR技术检测TGF-β1 mRNA、Smad7 mRNA和ki-67 mRNA表达水平。结果:TGF-β1、Smad7和ki-67 mRNA在正常胃组织中的相对含量均低于胃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三者在高中分化胃癌组织的相对含量均低于低分化胃癌组织(P<0.05);TGF-β1 mRNA、Smad7 mRNA和ki-67 mRNA在无淋巴结转移者的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TNM分期:Ⅰ+Ⅱ期的表达低于Ⅲ+Ⅳ期(P<0.05);TGF-β1 mRNA、Smad7 mRNA、ki-67 mRNA三者在胃癌中的表达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呈正相关。结论:TGF-β1、Smad7与ki-67 mRNA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李春辉;潘理会;张德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98例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每天1次,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压、caIMT及baP-wV的变化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IMT值与baP-wV值相关性分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6,r=0.418,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C、LDL-C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 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baP-wV均较基础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BP、DBP及baP-wV降低的程度均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aI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CaIMT值较治疗前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的无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进一步改善血脂谱、降低血压,降低CaIMT和baP-wV。瑞舒伐他汀有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作用。
作者:吴晓春;季乃军;吴少琴;王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虽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已经越来越少见,但随着人类整体寿命的逐渐延长,患退行性瓣膜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统计称目前每年需行约29万例瓣膜置换术,并预测到2050年,该数字会增加为现在的3倍[1]。
作者:卢笛;吴晓聪;王武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