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蒂脂肪瓣填塞固定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中的应用

任选义;张雪培;刘建华;窦建卫;黄随富;李华强

关键词:肾囊肿, 腹腔镜, 手术, 脂肪瓣填塞, 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脂肪瓣填塞固定技术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的55例肾囊肿患者,左侧29例,右侧26例,囊肿直径5.1~12.0(7.2±1.5)cm。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后,游离周围带蒂脂肪组织瓣填塞残腔并缝合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本组55例实施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带蒂脂肪瓣填塞固定术,其中14例经腹腔入路,41例经后腹腔入路,无中转病例。手术时间25~50(35.4±4.6)min,术中出血量5~200(24.6±5.4)mL。随访1~6(3.8±1.4)年,未见囊肿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中应用带蒂脂肪瓣填塞残腔并固定的方法可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91例cN0 PTMC患者的资料,探讨与PTMC 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291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5.7%。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肿瘤直径(>5 mm)、肿瘤多灶性、包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 mm)、包膜侵犯、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影响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男性、肿瘤直径>5 mm、包膜侵犯、BRAFV600E突变阳性为 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应积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作者:叶婷婷;陈咨苗;沈飞霞;潘贻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UACR)水平特征,探讨UACR 与冠状动脉犯罪血管条数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且诊疗资料较完整的95例ACS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记录冠脉病变条数,并计算Gensini积分。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 UACR 与冠脉病变支数及 Gensini 积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多支血管病变和严重冠脉病变的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UACR 与多支血管病变及重度冠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UACR 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r=0.301,P=0.011);UACR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9,P=0.000);UACR 对ACS患者发生多支血管病变具有预测价值(P=0.019,B=0.018)。结论:ACS患者, UACR与犯罪血管条数及狭窄程度正相关,对发生多支血管病变和严重血管病变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作者:马欢;毛帅;黄道政;王芳芳;胡亚楠;耿庆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免球囊扩张器免钉合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卵圆钳免球囊扩张器免钉合器行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卵圆钳免球囊扩张器免钉合器行TEP的腹股沟疝患者共85例(93侧),其中腹股沟直疝16例,腹股沟斜疝69例,并分析其手术相关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单侧(68.5±19.6)min,双侧(121.8±18.3)min,术中出血量(15.2±5.5)mL,术后住院时间(4.6±1.3)d,恢复日常活动时间(6.4±1.4)d,术后阴囊积气8例(8.6%),阴囊积液或血肿13例(14.0%),经过多次穿刺抽吸后均治愈。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或腹股沟区疼痛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卵圆钳免球囊扩张器免钉合器行TEP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作者:王红旭;陈志权;陈志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功能不全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 CI )是指人体在运动、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作用下,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定程度或者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1]。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CI 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2],然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随访观察冠心病患者 CI 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旨在探讨 CI 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林晓明;杨希立;刘鹤龄;刘伟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鼻咽癌患者营养干预时机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的营养干预时机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黏膜炎及体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时机提供初步依据。方法:67例Ⅱ~ⅣA期初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营养干预组(34例)和营养治疗组(33例)。营养干预组在放化疗开始时即给予肠内营养干预;营养治疗组在进食受限时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两组均在经口摄入量不足时,适量辅以肠外营养支持。评价和记录黏膜炎的程度及出现时间,体重变化,需辅以肠外营养的持续时间。结果:营养干预组的3级黏膜炎发生率要小于营养治疗组(χ2=4.536,P=0.033),其持续时间亦明显缩短(t=-3.168,P=0.004);营养干预组治疗期间的体重变化要小于营养治疗组(t=-2.807,P=0.012),需肠外营养辅助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t=-2.635,P=0.014)。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有利于减少体重变化,降低3级黏膜炎的发生率,缩短肠外营养辅助治疗的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余意;黄瑜芳;陈冬平;梁玉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可疑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

    目的:分析可疑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中错配修复蛋白(MMR)hMLH1和hMSH2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93例可疑HNPCC中hMLH1/hMSH2蛋白,表达缺失的病例为高度可疑HNPCC。结果:193例可疑HNPCC 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为29.02%;不同年龄段依次为:≤30岁为40.00%,31~40岁为28.05%,41~50岁为28.71%;其中3例hMLH1和hMSH2同时表达缺失;在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0.74%、32.65%和18.89%;有家族史的病例表达缺失率为46.15%。结论:MMR蛋白表达缺失与年龄、发病部位及家族史密切相关,并且以hMLH1表达缺失为主, MMR蛋白表达缺失是诱发青年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hMLH1/hMSH2蛋白同时表达缺失,说明二者可能协同作用HNPCC的发生。

    作者:王瑜;童晶;杨磊;丁彦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心理干预在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评价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护理心理干预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拟行微种植支抗植入术的青少年(12~18岁)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n=60)。术前7~10 d进行术前沟通后,对两组均测量并记录反映心理状态的一系列指标,包括SAS、SDS、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随后,A 组即刻给予心理干预,B组给予常规护理作为对照处理。经过7~10 d的心理调整,两组于手术当天术前30 min再次测量上述指标。结果:心理干预前,A 组与 B 组之间反映心理状态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心理干预后,A组的各项指标较心理干预前显著下降,B组的各项指标则显著升高;而且,A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在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前对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有助于微种植支抗植入术及正畸治疗的顺利完成。

    作者:汤慧怡;梁银爱;张宇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快速老化小鼠听功能及耳蜗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A的增龄性变化

    目的:探讨快速老化小鼠听觉功能以及耳蜗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 A(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rkA,NGFR TrkA)表达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用3、5、7月龄的快速老化小鼠亚系8(SAMP8)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听觉诱发反应仪检测其8 kHz短纯音听觉脑干反应阈值;应用NGFR TrkA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耳蜗组织染色光密度进行分析。结果:SAMP8听性脑干反应阈值随着月龄增加而显著增高(P<0.05);NGFR TrkA蛋白在不同月龄快速老化小鼠耳蜗组织中均有表达,SAMP8耳蜗组织中的NGFR TrkA蛋白染色光密度随着月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NGFR TrkA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快速老化小鼠听觉功能增龄性减退而降低,说明NGFR TrkA可能与维持耳蜗的功能状态有关。

    作者:王翔;刘强和;王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型结核的临床特征及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型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确诊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型结核并接受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50例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支气管镜下改变及痰菌阴转时间等指标评价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效果,并随访6个月。结果:50例患者中,支气管瘘口分布常见部位为右中叶,占24%(12/50);全身化疗+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8%(49/50)。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主要为咯血,占8%(4/50);经6个月随访,49例有效患者病灶均稳定,复查气管镜见支气管黏膜光滑,无明显肉芽及干酪坏死物阻塞。结论: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型结核主要通过结核炎症侵袭破坏气管管壁、坏死物阻塞气道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经支气管镜局部钳夹及药物注射介入治疗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瘘型结核效果好,并发症少。

    作者:苏铎华;汤春梅;张言斌;方琼;谢艺开;肖海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红外摄像技术在心脏外科术中监测的应用探讨

    目的:对常规心脏外科手术进行全程红外热成像,通过监控软件对热图图形及温度进行分析,探讨红外摄像设备在心脏外科术中诊断及并发症预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心外科行胸骨正中开胸手术的患者34例,术中全程行红外摄像实时监控,采集不同手术事件节点下的心脏热图,依据相关术前检查,研究心脏冷灌注保护期间温度变化与心肌术后损伤的相关性,以及冠心病心脏搭桥手术(CABG)前后心肌缺血区域温度变化对CABG 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结果:红外摄像机能够敏感获取心脏术中不同事件下的组织热图,能够通过心表温度变化预警心肌冷保护状态、诊断心肌缺血范围、预判CABG手术疗效,导航手术操作。结论:红外摄像技术在心脏外科术中监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曙光;范世豪;于丁;唐闽;陈子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心室重构

    心室重构或心室重塑(ventricular remodeling )是指心肌损伤或负荷增加所产生的心室大小、形状、室壁厚度和组织结构等一系列变化,是病变修复和心室整体代偿及继发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在心室重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1999年 Wang 等[1]报道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protein,HMGB-1)是一种重要的晚期炎症介质,许多学者致力研究其作用机制。近年来研究证实, HMGB-1与血清 INF-α、IL-6、IL-8、CRP及CXCL16等细胞因子一样,已经被确认为一种新的致炎因子,其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损伤、心室重塑等密切相关,本文就 HMGB-1与心室重构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章春;冯健;李家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鼻肠管与胃管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生大黄经鼻肠管与胃管注入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76例 SAP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经胃管和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观察入院0 d、7 d 时 IL-18、IL-15、PCT,CRP、AMY恢复正常的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入院0 d 时A、B 组 IL-18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IL-15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1),但 IL-18、IL-15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时A、B组IL-18均比入院时下降,其中以B组下降明显(P <0.O1)。治疗7 d时A组IL-15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B组IL-15明显升高(P <0.01)。治疗7 d时两组PCT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B组下降更明显(P<0.05)。B组患者CRP、AMY恢复正常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均较A组明显缩短(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 <0.05),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AP治疗中,鼻空肠管注入生大黄优于经胃管给药。

    作者:肖都;张永根;刘怡;周云;叶培富;刘伟江;彭海霞;王勇;罗翠竹;郑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25例

    经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是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有关该治疗方法的研究报道主要见于胰源性疼痛的治疗,对于非胰源性结肠系膜以上癌性疼痛的治疗罕有报道。本研究对2004年2月至2013年9月以来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结肠系膜以上癌性腹痛患者进行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艾江;葛冉;张明明;李剑瑜;严英光;张雯雯;刘晨溪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Ad-HIF-1α-Trip转染兔缺血后肢的部分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Ad-HIF-1α-Trip 基因转染兔缺血后肢的部分安全性。方法:22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急性左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 组,n=6)、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n=6)、Ad-HIF-1α-Trip组(n=10)。分别在术后即刻肌注生理盐水、Ad-Null、Ad-HIF-1α-Trip 。术后10 d Ad-HIF-1α-Trip组取4只行Real-time PCR了解HIF-1α-Trip转染后在缺血后肢及在心、肝、肾、肺的表达情况;术前、术后3 d、7 d、14 d、28 d ,测量体温、体重,检测肝及肾功能、心肌酶;术后28 d 对Ad-HIF-1α-Trip 组心、肝、肾、肺进行HE染色,了解有无严重病理改变。结果:转染后10 d,Ad-HIF-1α-Trip 组缺血骨骼肌HIF-1α-Trip 转染后有确切表达;心、肝、肾、肺未见表达。3组实验兔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d-HIF-1α-Trip组心、肝、肾、肺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结论:Ad-HIF-1α-Trip单次肌肉注射能在兔缺血后肢明确表达,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

    作者:何文凯;李明琰;崔永生;陈建威;王月刚;陈冬冬;吴平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喉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13.9%。喉癌外科治疗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对于中、晚期和复发患者,常规治疗的疗效却不尽人意,其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存活率分别是27%~61%、18%~31%、27%~34%[1]。此时,放化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大多数抗肿瘤药物靶向性不够明显,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降低了疗效。因此,增加肿瘤组织对药物敏感性、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靶向治疗成为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作者:周莲(综述);骆文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溴敌隆中毒误诊为妇科急腹症1例

    患者女,49岁,因“下腹痛伴阴道出血3 d”入院,患者于11月8日晚出现下腹痛,伴恶心症状,9日凌晨自诉小便带血,来院急诊就诊,B 超检查示双肾、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示尿蛋白(3+)隐血(3+),予抗炎治疗,腹痛未见好转,故就诊泌尿外科,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82.2%;尿常规示尿蛋白(3+)、隐血(2+)。予抗炎止血治疗,未见好转,次日再急诊来院就诊,收住妇产科,查体:外阴:无畸形,已婚式,阴毛呈女性分布,两侧大小阴唇对称,会阴无裂伤;阴道:通畅,伸展性好,无溃疡,无赘生物,见血染;宫颈:软,无糜烂,无撕裂,无息肉,无赘生物,无接触性出血;宫体:中位,常大,未及包块,无压痛;附件:左侧附件未及明显包块,压痛(+);右侧未及明显异常,压痛(-);宫旁:未见明显异常。病程中,无发热,无肛门坠胀感,饮食欠佳,大便正常。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9.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57;PT%2.7%;PT-R 12.47,导尿见血尿,再次追问病史,后患者诉1周前因吵架自服老鼠药溴敌隆,转入我科,收住,予以 Vit K1应用、申请血浆及冷沉淀等抢救治疗,并动态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后康复出院。

    作者:汪文杰;鲁厚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4~16 d SD大鼠胚胎中分离NSCs并原代培养及Nestin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低浓度及高浓度DEX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10 ng/mL DEX。 MTT法检测NSCs活性;5-溴脱氧尿(Brdu)法观察检测NSCs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期NSCs 中ERK1/2磷酸化;免疫荧光法标记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干细胞观察细胞分化。结果: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95%以上呈Nestin 阳性;低浓度 DEX 组 MTT 吸光值、Brdu 阳性细胞及 EKR1/2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5),而高浓度DEX 组较对照组及低浓度 DEX 组明显降低(P<0.05);高、低浓度 DEX 组中 NeuN、GFAP及MB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Nestin阳性细胞则显著降低(P<0.05),而高、低浓度DEX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DEX诱导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而高浓度DEX则抑制其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EKR1/2磷酸化;高、低浓度DEX均诱导神经干细胞非选择性分化。

    作者:李红英;于卫;张建杏;周国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Pro582Se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ro582Ser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44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PCR-RFLP 技术检测 HIF-1α基因外显子1285 bp 位点多态性。结果:HIF-1α外显子1285 bp存在C/T单核苷酸多态性,使脯氨酸变为丝氨酸(Pro582Ser);糖尿病患者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该位点CT 杂合子频率较高(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高 HbA1c、低 HDL-c 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因素,Pro582Ser 多态性未进入方程。结论:高 HbA1c、低 HDL-c 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因素;HIF-1αPro582Ser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但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琴;毕娅欣;金国玺;张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OVID医学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10月;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专业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同质资料进行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合计2464例患者,其中英夫利西单抗+甲氨蝶呤组1303例,安慰剂+甲氨喋呤组1161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英夫利西单抗+甲氨蝶呤组与安慰剂+甲氨蝶呤组对比,在ACR20、ACR50和ACR7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英夫利西单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优于甲氨蝶呤单药治疗,可考虑作为用药首选。

    作者:苏妍;徐高四;涂卫平;房向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巨噬细胞表达IFN-β及IE86 mRNA的影响

    目的:观察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后巨噬细胞表达IFN-β以及IE86 mRNA的影响。方法:用HCMV感染巨噬细胞(MOI=0.5),设HCMV组、对照组、HCMV+BML-111组及HCMV+MP组,在感染后0、1、2、4、8、12 h收集细胞,用RT-PCR法检测IFN-β及IE86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HCMV组相比,HCMV+BML-111组IFN-βmRNA升高(P<0.05),HCMV+MP组IFN-βmRNA下降;与HCMV组相比,HCMV+BML-111组IE86 mRNA 无明显差异(P>0.05),HCMV+MP 组 IE86 mRNA 升高(P<0.05)。结论:BML-111在HCMV感染早期通过促进IFN-βmRNA表达发挥抗病毒作用。

    作者:陈晓红;舒赛男;刘兴楼;王慧;张菊;杜小弋;李革;方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