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甲酸受体β2在宫颈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张红丽(综述);冯定庆;凌斌(审校)

关键词:维甲酸受体β, 晚期宫颈癌, 靶向治疗, 治疗方法, 维甲酸类化合物, 抗肿瘤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 早期宫颈癌, 复发或转移, 预后不良, 诱导分化, 抑制增殖, 受体结合, 手术治疗, 复合物, 抵抗性, 靶基因, 综述, 效应, 化疗
摘要: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癌症之一[1]。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常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晚期宫颈癌,手术常不能根治,而且晚期宫颈癌对化疗或放疗具有抵抗性,通常预后不良[2]。因此,宫颈癌的研究重点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近年来维甲酸类化合物因其特殊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诱导分化等抗肿瘤作用而在众多肿瘤包括宫颈癌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维甲酸主要通过与维甲酸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作用于相应的靶基因而发挥抗肿瘤的效应,现就维甲酸受体β2(retinoic acid receptorβ2,RARβ2)在宫颈癌中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速康复外科在不同年龄阶段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分组,每组25例。45~64岁阶段,快速康复中年组(A1组)和传统治疗中年组(A2组);65~74岁阶段,快速康复老年组(B1组)和传统治疗老年组(B2组);75~89岁阶段,快速康复高龄组(C1组)和传统治疗高龄组(C2组)。A1、B1和C1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法,A2、B2和C2组应用传统方法。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出院30 d 内再次住院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4例患者完成试验,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和咽喉疼痛方面,A1组均优于A2组(P=0.000,P=0.000,P=0.000,P=0.012),B1组均优于 B2组(P =0.000,P =0.000,P =0.000,P =0.007),C1组和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15,P =0.239,P=0.540,P=0.128);在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和出院后30 d 内再次住院方面,A1组和 A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均差于 C2组(P=0.020, P=0.012, P =0.022,P=0.012);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可以明显加快中年(45~64岁)和年轻的老年(65~74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而在高龄(75~89岁)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则无上述益处,并增加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出院30 d内再次住院率。

    作者:卜君;李念;黄雄;伍晓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术后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缺氧诱导因子α、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行急诊 PCI 术患者血清可溶性 CD40配体( sCD40L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浓度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80例接受直接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替罗非班组:术中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前冠脉内注入10μg/kg 替罗非班,术后以维持量0.15μg/(kg·min)持续微量泵泵入24~36 h;对照组:球囊扩张术后直接行支架植入术。测定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12 h sCD40L、HIF-lα、iNOS的水平。结果:术后12 h血清 sCD40L、HIF-1α、iNOS 水平高于 PCI 术前( P <0.05)。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清 sCD40L、HIF-1α、iNOS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了替罗非班不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且还能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

    作者:李慧娟;徐会圃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广州市警察血脂异常与心血管躯体化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系统躯体化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广州市警察团体健康体检人群为观察对象,发放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自愿填写后回收,结合血脂体检结果和心血管疾病史,分析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系统躯体化症状的关系。结果:症状阳性组血脂异常总检出率、单项或多项异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症状阴性组(P <0.05);症状阳性组的TC、LDL-C,女性 TG,男性 HDL-C 的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症状阴性组(P <0.05);而两组男性 TG、女性HDL-C 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心血管系统躯体化症状的发生率与血脂谱中 TC、LDL-C ,女性TG、男性HDL-C 的异常有明显相关性。同时,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及早开始调脂治疗。

    作者:杨烈;李婉媚;李珍;江平山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起始剂量与体质指数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CSII)起始胰岛素剂量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300例住院T2DM患者,按BMI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3 kg/m2),超重组(BMI 23~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经过CSII治疗血糖达标后,比较各组胰岛素剂量和临床参数差异,分析胰岛素剂量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3组比较日胰岛素剂量无差异。超重、肥胖组日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日胰岛素剂量与HbA1c、病程、体重、HOMA-islet(CP-DM)呈正相关。日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与病程、HOMA-islet(CP-DM)呈正相关,与体重、BMI呈负相关。结论:不同BMI的T2DM患者存在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程度等差异。在设定T2DM患者CSII起始胰岛素剂量时,可先按BMI分层,再根据体重估算。

    作者:梁翠格;董庆玉;杜文华;刘晓萌;李文侠;王月丽;公倩;潘振宇;高冠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 EG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病理学表现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1]。由于原发部位发生率的差异,国外文献和临床报道较多关注骨EG 的综合治疗,放疗技术较为单一,放疗剂量通常较低,国内患者病灶多发于淋巴结及内脏器官,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激素治疗容易复发,因此放疗显得较为重要,目前对于原发淋巴结和内脏的 EG 放疗技术和剂量的选择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为评价EG放射治疗的疗效、放疗技术和剂量的选择以及毒副反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例 EG 的临床资料,为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和较高剂量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李子煌;李先明;杨东;徐钢;周亚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绞痛复发患者原位血管的冠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约有3%~5%的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肌缺血综合征[1]。因患者自身可移植的动脉数量有限, CABG 对静脉血管的依赖性依然较强,但大隐静脉旁路血管(SVG)术后再狭窄率逐年增加,10年后仅有40%旁路血管开放且无显著狭窄[2-3]。对于CABG后心绞痛复发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目前国内关于 CABG 后介入治疗的研究多数是围绕将桥血管作为PCI靶血管开展,关于CABG后在原位血管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报道非常有限。现将我科完成的 CABG 后心绞痛复发患者进行原位血管 PCI 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侠;张睿智;李晓庆;陈秋雄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 n =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治疗+乌司他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12、24、72 h 5个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指标:高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和高敏肌钙蛋白T ( TNT-HS ),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0 d 内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 MACE 发生率和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 LVEF 水平高,住院时间缩短(P <0.05);观察组HS-CRP 的含量在2~24 h 逐渐增加,24 h 后逐渐下降;两组的 CK-MB、TNT-HS 含量在2~12 h 均逐渐升高,12 h 后逐渐降低;各时间点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AMI 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而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预后。

    作者:潘淘涛;汤爱玲;老成暖;陈文标;江美嫦;关健明;周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ITS基因序列分析在鉴定暗色真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使用ITS基因序列分析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15株暗色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了解致病菌株种类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暗色真菌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特征,并基于ITS 序列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为15株暗色真菌的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anon-3500凝胶成像系统鉴定扩增所得条带在500~700 bp 之间,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其中鉴定为链格孢2株,球孢枝孢酶2株,皮炎外瓶霉2株,枝状枝孢霉、新月弯孢霉、微皱篮状菌、Phaeobotryon cupressi、极细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oligosperma、Fonsecaea monophora 各一株。结论:ITS 基因序列分析可有效地鉴定暗色真菌,避免了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漏检和误诊。

    作者:张伟铮;肖倩;屈平华;邓光远;李松;陈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脂联素-11,377C>G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56例研究对象中冠心病组126例,对照组1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所有患者的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位点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风险性的关系。结果:(1)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测得基因型为 GG、CG 及CC 型;(2)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多态性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异,与对照组比,冠心病组中 G 等位基因的频率有显著升高(P <0.05),C 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冠心病组有显著的降低(P <0.05);(3)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0.05);(4)在冠心病组人群中,G 等位基因患者冠心病患病风险明显提高(P <0.05)。结论:在冠心病人群脂联素基因-11,377C > G 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有关, G 等位基因频率提高可能提示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升高。

    作者:李洁琪;姜美娜;张荣先;杨红萍;李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白细胞介素-9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2008年,Dardalhon 和 Veldhoen 先后在 Nature Immunology 杂志上提出一种以分泌白细胞介素(IL)-9、 IL-10为主的新型效应性 CD4+T 细胞--Th9细胞,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效应因子为IL-9[1]。IL-9作为一种新的促炎因子,目前国内外对于其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相关性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检测 IL-9在 CRSwNP 患者中的表达,探讨 IL-9在CRSwNP发病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RSwNP 患者30例作为 CRSwNP 组,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CRSwNP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6岁。所有CRSwNP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推荐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变应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变应性疾病和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全身性疾病,近期无感染史,近4周内全身及局部未接受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治疗。在入组前均做了良好的沟通,同意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通过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作者:柳佳丽;罗英;万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实用医学杂志》评价指标再创新高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丹参注射液预防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预防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方法及其他术后处理相同,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相同。结果: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赵华平;汪建华;江根喜;齐志保;孙伟;俞巨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形态学结合3T功能成像组合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形态学基础上磁共振功能成像(氢质子波谱、弥散、MR动态增强)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优化组合及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3年来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乳腺肿瘤的患者140例,其中恶性肿瘤63例,良性肿瘤77例,且同时行基础扫描、1H-MRS、DWI 及动态增强检查的患者资料,将所得图像信息分析,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得出基础图像上波谱、弥散、动态增强两两组合信息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所有病例均病理证实。基础图上DWI、动态增强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9.8%,特异性90.1%,准确性90.0%;MRS、动态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77.3%,准确性79.3%;DWI、MRS 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6.3%,特异性77.8%,准确性77.1%;3种组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结果比较,χ2=9.057,P=0.01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基础图像上DWI与动态增强组合对乳腺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可以作为乳腺肿瘤功能成像佳组合。

    作者:王俊;卢环;吴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鼻腔扩容术6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的疗效。方法:选择鼻中隔偏曲伴或不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68例患者,分别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式,术式如下: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和(或)中、下鼻甲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显效45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炎时,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疗效确切,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鼻塞症状。

    作者:丁小军;邓建华;谷李欣;李亚薇;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云南省彝族及汉族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与CYP1A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云南省彝族与汉族乳腺癌易感性与CYP1A1基因MspⅠ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肿瘤医院51例彝族乳腺癌患者及60例健康女性人群,235例汉族乳腺癌患者及250例健康女性人群的CYP1A1基因3′端限制性内切酶 MspⅠ位点基因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彝族乳腺癌组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51.0%)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CC基因型患乳腺癌的危险度分析OR(95%CI)分别是TT 基因型的1.19和1.95倍。与彝族人群相比,汉族人群乳腺癌组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49.1%)略高于对照组(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彝族乳腺癌发病率可能与CYP1A1基因型有关,基因突变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而汉族乳腺癌发病率与CYP1A1基因型无关。

    作者:张明;高嫦娥;陈莹;陈德滇;邹天宁;李文辉;杨毅;李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两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是以血液净化技术为基础,能暂时替代肝脏的代谢、解毒和合成功能,是一种为进行肝脏移植赢得宝贵时间而进行的有效治疗手段[1-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 ALSS 分别治疗153例重症肝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进一步探讨治疗重症肝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7月至2014年2月我院综合 ICU 收治的153例重症肝衰竭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6]。其中男87例,女66例,年龄(45±17)岁。85例进行了 PE 联合 CVVHDF 治疗( PE组);68例进行了 HP 联合 CVVHDF治疗( HP 组)。入选病例排除了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并发 DIC ,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高度过敏,循环功能衰竭,心脑梗死非稳定期,妊娠晚期等相对禁忌证。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临床表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永根;肖都;刘怡;周云;叶培富;刘伟江;彭海霞;王勇;罗翠竹;郑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维甲酸受体β2在宫颈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癌症之一[1]。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常伴有复发或转移的晚期宫颈癌,手术常不能根治,而且晚期宫颈癌对化疗或放疗具有抵抗性,通常预后不良[2]。因此,宫颈癌的研究重点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近年来维甲酸类化合物因其特殊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诱导分化等抗肿瘤作用而在众多肿瘤包括宫颈癌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维甲酸主要通过与维甲酸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作用于相应的靶基因而发挥抗肿瘤的效应,现就维甲酸受体β2(retinoic acid receptorβ2,RARβ2)在宫颈癌中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张红丽(综述);冯定庆;凌斌(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8月住院的724例T2DM患者行胸部X线、血压、血脂及血管病变检查。结果:(1)T2DM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的发生率为64.2%;主动脉结钙化组与无主动脉结钙化组在年龄、病程、BMI、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主动脉结钙化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合并主动脉结钙化相当常见,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主动脉结钙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唐建东;李清楚;刘红梅;毕键琨;任健;李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择期全麻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 组)、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弹性参数:血管收缩期内径(Ds)、血管舒张期内径(Dd)、血管内径差值(diffD)、血管僵硬度(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顺应性(AC)、增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颈总动脉β、Ep、PWVβ较诱导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后颈总动脉β、Ep、AC、AI、PWV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在诱导后3 min 时段收缩期及舒张期血管内径差值明显增加,与诱导前、苏醒后的血管内径大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前后颈总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望成为实时、无创、准确检测全麻诱导期大动脉血管功能状态的新方法。

    作者:林岚;余革;龙诗樱;麦幸欢;汤庆;何玮华;潘小环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超声空化微泡效应促进缺血骨骼肌血管新生的机制

    目的:探讨超声空化微泡效应促进缺血骨骼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Wister大鼠离断右侧股动脉后7 d 随机平均分为3组:超声+微泡组(A 组)、超声组(B 组)、对照组(C组)。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骨骼肌做石蜡切片观察显微结构的变化。各组剩余的大鼠分别于24 h及7 d后处死,检测炎症因子E-选择素(E-selectin)、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骨骼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A 组骨骼肌中 VEGF 表达较多,有较多的新生血管生成,同时 E-selectin 及MCP-1的表达量较其他两组也相应增加(P<0.05);而 B 组及 C 组 VEGF 表达较少,炎症因子表达量也较少。结论:超声空化微泡效应引起的微血管破裂可通过刺激骨骼肌中内源性VEGF 的分泌,促进血管生成,同时炎症因子表达量增加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白园园;修建成;刘伊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