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患儿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gAN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特征分成隐匿型组、急性型组和慢性型组,每组15例。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尿MCP-1及IL-8的水平。结果:IgAN患儿尿MCP-1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型组升高为明显,与隐匿型组和急性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1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系膜增生程度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r =0.56, P <0.05; r =0.58, P <0.05;r=0.53, P<0.05)。 IgAN患儿尿IL-8水平升高,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急性型组升高为明显,与隐匿型组和慢性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IL-8水平与血尿程度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程度呈正相关(r=0.62, P<0.05;r=0.59, P<0.05)。 IgAN患儿尿MCP-1水平与尿IL-8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59, P>0.05)。结论:MCP-1和IL-8参与了IgAN不同阶段的发病过程,两者可作为IgAN活动的参考指标。
作者:付强;尹忠歆;封其华;余孔贵;唐临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1H-MRS )分析研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的代谢改变。方法:收集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匹配的24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23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应用多体素1H-MRS 技术测量前额叶白质和灰质内 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 NAA )、胆碱复合物( Cho )、肌酸(Cr)等代谢物的水平。结果:抑郁症组左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Cho/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7±0.32, t =3.126, P =0.004; Cho/Cr:1.28±0.30, t =2.362, P =0.024],抑郁症组右背外侧前额叶白质 NAA/Cr 较对照组显著减低[NAA/Cr:1.65±0.26, t =2.969, P =0.006],两组间双侧前扣带回灰质的代谢物无明显差异。结论:前额叶白质的代谢异常参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过程,这些改变发生在疾病发生过程的早期。
作者:毛宁;刘泉源;王静;代彩云;张迪;王倩;王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起病12 h内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结果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起病12 h 内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入院病情,起病1~7 d 内复查头颅CT或MRI,临床结果良好定义为起病3个月后Rankin 修订量表(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临床结局的预测因素。结果:4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造影未发现血管闭塞。平均年龄(62±10)岁,男性25例(55%),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8(3~20)分。发病至开始脑血管造影时间169~709 min,平均(343±123)min。随后影像学检查证实40例(89%)为新发脑梗死,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病例。发病3个月后36例(80%)临床结果良好。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患者预后良好,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临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脑血管造影未见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绝大部分病例可见新发脑梗死。
作者:戴威;付睿;赵星辉;席春江;张彤;黄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1-8月住院的724例T2DM患者行胸部X线、血压、血脂及血管病变检查。结果:(1)T2DM患者主动脉结钙化的发生率为64.2%;主动脉结钙化组与无主动脉结钙化组在年龄、病程、BMI、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主动脉结钙化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合并主动脉结钙化相当常见,年龄、病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主动脉结钙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唐建东;李清楚;刘红梅;毕键琨;任健;李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Bax、Bcl-2蛋白在硫辛酸烟酸二联体拮抗丙烯醛诱导的体外培养 ARPE-19细胞凋亡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方法:ARPE-19细胞置于含有10%体积分数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培养,待培养瓶底部ARPE-19细胞长至70%时,种6孔板,用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24 h ,细胞换液。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丙烯醛组和硫辛酸烟酸二联体组。细胞流式检测各组ARPE-19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流式显示正常细胞在空白对照组中为94.8%,丙烯醛组中为60.98%,硫辛酸烟酸二联体组中为91.34%。Western Blot显示空白对照组的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为0.2939,丙烯醛组的 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为1.3892,硫辛酸烟酸二联体组的Bax/Bcl-2蛋白表达的比值为0.5558。结论: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ARPE-19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抗凋亡蛋白Bcl-2来抑制凋亡蛋白Bax的表达。
作者:邹秀兰;王观峰;李文立;皮荣标;俞永珍;邹玉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久居高原汉族人群初返平原后其心脏结构、心功能、肺动脉压等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从内地平原移居至西藏高原多年的汉族人群,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者共67例,在高原及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分别检测其心脏结构、心脏功能、肺动脉压和瓣膜口血流速度等指标,并探讨高原初至平原心肺脱适应相关问题。结果:返回平原组[返回平原平均时间(61.52±8.13)d]左右心房和心室内径及肺动脉和右肺动脉内径,与移居高原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等值及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大流速和舒张晚期血流大流速等值返回平原组和移居高原组也无明显差异(P >0.05)。返回平原组的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返流值较明显低于移居高原组(P =0.045;P =0.041)。结论:汉族人群移居高原多年后返回平原60 d左右时间,只有肺动脉收缩压和三尖瓣返流值有较明显的降低,但仍未恢复至正常值水平,这可能与年龄因素以及移居高原时间较长有关。
作者:赵锋仓;景藴华;马永红;郑建文;宁鹏;吴殿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使用拥有专利技术的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实施经皮气管切开,论证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使用牛角型扩张器和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对54例患者行经皮气管扩张造口(牛角型扩张器26例,新型扩张器28例),置入一次性气管套管,观察扩张、造口、置管等全过程。结果:28例使用新型扩张器手术均成功置入一次性气管套管,手术时间(2.3±0.2)min,出血(2.0±0.3)mL,与牛角型扩张器[手术时间(4.2±0.5)min,出血(3.5±0.4)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使用新型扩张器手术均未出现气胸、大出血、气管食管瘘、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能顺利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快速安全。
作者:冯清亮;姜万富;黄润全;吴陆敬;吴建;江勇豪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CT26结肠癌小鼠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CT26结肠癌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大黄素治疗组和荷瘤模型组,给药14 d ,分别检测以下指标:小鼠不同组织 T 细胞IFN-γ的分泌、效应细胞CD8+CD3+T细胞的比例、血清细胞因子 IFN-γ、TNF-β1、IL-10的水平、不同组织CD4+CD25+Tregs IL-10的分泌。结果:大黄素明显升高CD8+CD3+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比例(P<0.05);大黄素显著提高外周血和淋巴结中T细胞分泌 IFN-γ的能力(P<0.05);大黄素显著降低 IFN-γ、TNF-β1、IL-10在血清中的水平(P<0.01);大黄素有抑制CD4+CD25+Tregs分泌 IL-10的作用(P<0.01)。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影响Tregs的免疫抑制功能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阮志燕;商玲;邓向亮;蔡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使用ITS基因序列分析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15株暗色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了解致病菌株种类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浅部真菌病中分离的暗色真菌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特征,并基于ITS 序列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为15株暗色真菌的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anon-3500凝胶成像系统鉴定扩增所得条带在500~700 bp 之间,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其中鉴定为链格孢2株,球孢枝孢酶2株,皮炎外瓶霉2株,枝状枝孢霉、新月弯孢霉、微皱篮状菌、Phaeobotryon cupressi、极细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oligosperma、Fonsecaea monophora 各一株。结论:ITS 基因序列分析可有效地鉴定暗色真菌,避免了由于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漏检和误诊。
作者:张伟铮;肖倩;屈平华;邓光远;李松;陈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CSII)起始胰岛素剂量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300例住院T2DM患者,按BMI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3 kg/m2),超重组(BMI 23~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经过CSII治疗血糖达标后,比较各组胰岛素剂量和临床参数差异,分析胰岛素剂量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3组比较日胰岛素剂量无差异。超重、肥胖组日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日胰岛素剂量与HbA1c、病程、体重、HOMA-islet(CP-DM)呈正相关。日单位体重胰岛素剂量与病程、HOMA-islet(CP-DM)呈正相关,与体重、BMI呈负相关。结论:不同BMI的T2DM患者存在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程度等差异。在设定T2DM患者CSII起始胰岛素剂量时,可先按BMI分层,再根据体重估算。
作者:梁翠格;董庆玉;杜文华;刘晓萌;李文侠;王月丽;公倩;潘振宇;高冠起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 APN )、白细胞介素( IL )-18对经皮冠脉介入术( PCI )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对58例PCI术后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比较两组内膜组织覆盖厚度、狭窄处血管管腔面积、狭窄处支架面积等,计算支架的大内膜组织覆盖面积(NA)及支架的内膜组织覆盖面积百分比;术前及随访行APN和IL-18检测,并比较PCI前后其变化。结果:与非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内膜组织覆盖厚度、内膜组织覆盖面积增加,小管腔面积减小;术后IL-18显著升高(P<0.05), APN显著降低(P<0.05)。再狭窄组患者术后的内膜组织覆盖面积百分比与 IL-18呈显著正相关,与 APN呈显著负相关。结论:APN和IL-18可作为预测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作者:乔兴科;石蕴琦;袁龙;侯爱洁;王永新;李占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预防脾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方法及其他术后处理相同,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时间相同。结果: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赵华平;汪建华;江根喜;齐志保;孙伟;俞巨辉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本文采用308 nm准分子激光联合甘草酸苷治疗斑秃,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来自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皮肤科门诊且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制定的斑秃诊断标准的患者147例。排除全秃和普秃,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脱发。所有患者病程在1年内,近1个月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既往无肿瘤或系统性疾病。其中男82例,女65例,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49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13~59岁,平均31.2岁,病程15~349 d,脱发面积1.2~9.4 cm2;对照1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10~58岁,平均28.4岁,病程20~330 d,脱发面积1.0~9.8 cm2;对照2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4~59岁,平均31.9岁,病程17~365 d,脱发面积1.4~9.7 cm2。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面积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青梅;冯萍;黄望强;景海霞;段德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 )对创伤并急性肾损伤( AKI )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03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并AKI患者62例,按照是否接受CVVH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4例,并按AKI分期进行分层,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尿量(UO)、氧合指数(OI)、平均动脉压(MAP)和多巴胺用量(DA)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28 d 死亡率、ICU 停留时间和肾功能恢复率。结果:治疗后3 d 及7 d,治疗组APACHEⅡ评分、DA、BUN、Scr 和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 d及28 d,治疗组APACHEⅡ评分、BUN、Scr和CRP低于对照组,U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CU停留时间和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2期患者28 d 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且肾功能恢复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VVH对创伤并AKI患者28 d死亡率无影响,可能有利于降低ICU停留时间和肾功能恢复时间。
作者:苏伟;傅永鸿;许东琳;杨自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的疗效。方法:选择鼻中隔偏曲伴或不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68例患者,分别选择个性化的手术方式,术式如下: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和(或)中、下鼻甲成形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显效45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和慢性鼻炎时,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疗效确切,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鼻塞症状。
作者:丁小军;邓建华;谷李欣;李亚薇;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随机分组,每组25例。45~64岁阶段,快速康复中年组(A1组)和传统治疗中年组(A2组);65~74岁阶段,快速康复老年组(B1组)和传统治疗老年组(B2组);75~89岁阶段,快速康复高龄组(C1组)和传统治疗高龄组(C2组)。A1、B1和C1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法,A2、B2和C2组应用传统方法。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出院30 d 内再次住院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34例患者完成试验,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和咽喉疼痛方面,A1组均优于A2组(P=0.000,P=0.000,P=0.000,P=0.012),B1组均优于 B2组(P =0.000,P =0.000,P =0.000,P =0.007),C1组和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15,P =0.239,P=0.540,P=0.128);在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和出院后30 d 内再次住院方面,A1组和 A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均差于 C2组(P=0.020, P=0.012, P =0.022,P=0.012);不同年龄阶段每两组患者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方案可以明显加快中年(45~64岁)和年轻的老年(65~74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而在高龄(75~89岁)结直肠癌患者中应用则无上述益处,并增加恶心呕吐、胃潴留、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出院30 d内再次住院率。
作者:卜君;李念;黄雄;伍晓汀 刊期: 2014年第15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据统计有50%的病死率,幸存者也有约一半遗留显著的后遗症[1]。神经导航在脑出血手术中应用报道较少,我科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75例患者采用导航辅助脑出血手术,现将相关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卫生部2010年版高血压性脑出血标准,男51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2±7.5)岁。术前GCS评分:6~8分24例,9~12分42例,13~14分9例。血肿位置:均位于基底节区,分型:壳核型41例,壳核-内囊型24例,壳核-丘脑型10例。据多田公式计算,颅内血肿量30~60 mL,平均(42.5±10.3)mL。从发病至手术时间3~48 h,平均(10.2±5.5)h。
作者:林建虎;陆川;蔡建勇;孙军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应用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对照组应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两组患者均口服药物,连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84.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4.29%,对照组为64.29%,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4+升高,CD8+降低,CD4+/CD8+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外周T细胞亚群紊乱。应用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林中方;何斌;熊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反馈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CSI、FMA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运动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黄怡;万新炉;潘翠环;叶正茂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