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谦;况进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及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1]。多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等造成脊柱脱位、骨折所致。目前 SCI 仍为医学世界范围内的治疗难疾,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流行病学情况有所差异。传统治疗主要为手术减压联合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其高额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深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为 SCI 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现就SCI 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琇(综述);章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2012年7月1日出台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对红细胞类制品增加了储存期末溶血率的标准,规定红细胞类制品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应小于红细胞总量的0.8%。我们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随机采集的 CPDA-1方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各40袋,在储存期第0、7、14、21、28和35天对容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溶血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美霖;车进;张燕华;麻静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乳牙急性根尖周炎是口腔临床常见疾病。急性根尖周炎炎症初期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并快速恢复。其常见应急处理方式是开放髓腔引流数日待急性炎性消退后再行常规治疗[1]。但由于开放的根管与口腔相通,易造成根管内继发性混合感染[2]。首诊封药可防止根管内细菌量增加及其种类改变。本研究以4~8岁患儿急性根尖周炎初期的乳磨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开放、髓腔封药和根管封药的治疗方法,对其治疗后疼痛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饶谦;况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联合二期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高龄、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先急诊行 PTGD,再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穿刺后胆汁漏2例,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缓解。47例患者在置管后1周~3个月行胆囊切除术,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成功2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3例中转开腹,开腹胆囊切除术(OC)24例(包括腔镜中转开腹13例),发生并发症8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高龄、高危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急诊 PTGD 可迅速缓解症状,避免急诊手术和麻醉的风险,二期行LC或 OC 均安全、有效, LC 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邹奇;王勇;陈杰;李春生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方法:2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LPFP)以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X 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DHS 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较另两组增多(P <0.05);PFNA 组在术中 X 线曝光次数多于另两组(P <0.05),而在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小于另两组(P <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其余两组(P >0.05);三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HS 适用于 EvansⅠ型及部分稳定的Ⅱ型患者, PFNA 适用于Ⅲ型以上,尤其是小转子受累以及反转子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PFNA 与 LPFP 均可选择,后者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者或大转子不完整或冠状面骨折者。
作者:陈荣涛;寿康全;付纳新;黄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系统评价大剂量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纳入氨溴索治疗AECOPD 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采用 Rev Man 5.2统计学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 RCT,合计534例患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能明显提高临床总体有效率[OR =4.11,95%CI(2.31,7.29),P <0.00001]、缩短住院时间[OR =-3.60,95%CI(-4.66,-2.55),P <0.0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氨溴索能明显提高 AECOPD 总体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任春利;阮军;缪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近年来,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重复发表的现象越来越多。这里说的重复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的课题的结果总结成多篇论文,先后投寄到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来稿中,有一部分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国外学者将这种稿件称为“腊肠切片”(salami slicing),而国内学者将这类论文叫做“变相重复发表”。实际上这也是属于一稿多投的一种。本刊结合国内外学会及专家的意见,将“重复发表”稿件定义为:(1)作者单位相同,或大部分作者相同,包括第一作者相同或者不同、作者排名顺序相同或者不同;(2)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同;(3)半数以上内容(包括资料或讨论部分)相同;(4)结论类似。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男,53岁,教师,以“左侧胸痛3 d”于2010年2月22日入院,胸痛为针刺样疼痛,深呼吸及用力时加重,伴有胸闷、气喘、盗汗,无咳嗽及咳痰,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查体:T:36.5℃,P:84次/ min,R:20次/ min,BP:120/75 mmHg (1 mmHg =0.133 kPa),语音震颤左下肺减弱,听诊呼吸音左侧减弱,叩诊呈浊音,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左侧胸腔积液:肺癌。于2010年2月22日和3月3日行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术,抽出血性胸水1300 mL,胸水检查:总蛋白53.9 g / L,LDH:1646 U / L,ADA:1 U / L,间皮细胞:中等量。3月1日胸部 CT:左肺门旁见一直径约6.0 cm ×5.0 cm软组织肿快影,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左肺下叶支气管稍狭窄,左叶间裂及左胸腔大量积液,部分呈包裹状,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3月9日胸腔镜术,术中见左下肺胸膜明显肥厚,脏层胸膜呈灰白色,左上肺可见一儿拳头大肿块,周围脏层胸膜可见结节样突起。镜下诊断:肺癌并恶性胸腔积液。3月15日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病理检查示:镜检示梭型细胞增生形成小块结节装物,细胞密度分布不均,细胞核卵圆形或梭形,分界不清,胞浆丰富、红染椭圆形。免疫组织化学:CD34:(++)、CK:(++)、CR:(++)、CD99:(+/-)、SMA:(-)、DES(-),MC:(+/-)、MOC31:(+/-)、TTF-1:(-)、CD68:(-)、CEA:(-)。考虑左上肺孤立性纤维瘤。于2010年4月行左胸探查术、左肺上叶切除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肺孤立性纤维瘤,随访至今,无胸痛及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表现,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
作者:胡燕霞;柳毅;梅同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男,66岁,间歇发热3月入院。患者2013年2月患脑出血,治疗后遗有失语、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进食呛咳,3个月来间歇发热,持续时间从3 d ~2周不等,体温波动于37.4~38.5℃左右。经抗感染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停用抗生素,体温又有波动,略有咳嗽、咳痰,咳嗽无力,咳痰不畅。入院前1周患者体温再次升高,高体温达39℃,经抗感染治疗(头孢呋辛2.25 g,静脉滴注,2/ d),体温无明显下降,胸片:右上肺感染伴空洞形成。2013年5月6日收住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95次/ min,呼吸16次/min,血压150/100 mmHg (1 mmHg =0.133 kPa)神志清楚,呼吸平稳,精神萎,查体不合作,不能对答。口唇无紫绀。两肺呼吸音粗,右上肺可闻及及少量湿罗音。心率95次/ 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四肢肌力检查不配合,肌张力降低。辅助检查:5月7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39×109/ L、中性粒细胞0.87、C 反应蛋白103 mg / L。5月7日胸部 CT:右肺上叶炎性病变并空洞形成,肺脓疡可能,结核病变待排,纵隔内多发小淋巴结。左肺下叶炎性病变。
作者:刘伟春;林宏;杨涌;居旭;王蒨;郑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制定适合昏迷患者撤机拔管的临床路径。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 ICU 昏迷患者21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本临床路径对昏迷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间、住 ICU 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带管时间、住 ICU 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筛查试验的昏迷患者行30 min T 管试验决定可否撤机,再根据咽反射存在与否决定拔管时机可作为昏迷患者撤机拔管的临床路径应用于临床。
作者:张宪芬;张殿宝;陶欢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胃调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共存表达,探讨其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雄性 Wistar 大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NC 组)、浸水束缚应激(WIRS)组(WIRS 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P 组)。采用经典 WIRS 方法复制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于应激6 h 后观察大体胃黏膜损伤程度,并记录溃疡指数(GI),并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 DRG 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 ELASA 法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 CGRP含量。结果: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胃投射 DRG 神经元上共存表达,且 AGML 大鼠胃黏膜 GI 和 CGRP含量都明显增高,而舒芬太尼预处理虽使 CGRP 含量更高,GI 较 WIRS 组显现非常显著下降。结论:TRPV1参与了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激活μ-阿片受体可活化 TRPV1释放 CGRP 从而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
作者:蒋群;屠伟峰;徐少群;赵高峰;郄文斌;李国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信号素(semaphorins,Sema)是一类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现的神经导向因子[1]。研究发现信号素家族至少含有20个成员,它们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如心脏发生、血管发生[2]、肿瘤的发生、免疫调控[3]等。近年研究发现信号素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将信号素在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其防治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作如下综述。
作者:邹海东(综述);罗敏(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无痛人工流产指的是在静脉麻醉下给予人工流产,在吸宫流产手术基础上使用静脉全身麻醉,减轻患者痛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痛人工流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小,被广泛女性所接受[1]。地佐辛作为一种新型阿片类镇痛药物,能够对恶心、呕吐的症状进行抑制,见效快,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小,被广泛应用于麻醉中。现在我们将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何庆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 GOLPH3)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两者在胃癌发展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术后胃癌组织、距癌缘3~5 cm 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各50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及 SP 免疫组织化学法联合检测 GOLPH3 mRNA、 mTOR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的 GOLPH3、mTOR 在 mRNA 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 <0.05),其中在胃癌组中两者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胃癌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 >0.05),且 GOLPH3、mTOR 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 =0.815,P <0.01)。结论: GOLPH3、mTOR 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金珍;方晔;赖铭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位置和大小与子宫异常出血相关性。方法:23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和息肉切除,观察息肉个数、位置和大小和子宫异常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单发与多发所致子宫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多发息肉术后缓解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不同大小息肉所致子宫出血的发生率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绝经组<10 mm 的息肉术后缓解率明显高于育龄组(P <0.05)。不同部位息肉所致子宫出血的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单发息肉以及息肉的大小与异常子宫出血存在一定的联系,而息肉切除能改善上述因素所致的异常出血。
作者:陶柳;郭方珍;张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于无痛检查需求日益增加。我院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技术已数年,以往应用笑气吸入麻醉,经常出现麻醉效果不满意或者躁动、梦幻[1]等情况。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静脉麻醉成为患者更易于接受的无痛技术[2]。地佐辛作为新型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具有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笔者应用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效果更优于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豪;白雪燕;李晓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 IL-23和 MMP-9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48例和同期胃镜活检结果良性的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 IL-23和 MMP-9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血清IL-23和 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 =26.66,16.89,P <0.05),且血清 IL-23和 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790,P <0.05),血清 IL-23表达水平与 TNM 分期、淋巴结有无转移和分化程度(高、中分化与低分化)有关,P 值分别为0.040、0.042和0.038。结论: IL-23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23可能通过上调 MMP-9的表达参与食管鳞癌的侵袭与转移。
作者:胡松;郭建极;刘涛;陈铭伍;冼磊;王永勇;周前;谭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40例,ASA Ⅱ级或Ⅲ级,随机均分为七氟烷组(S 组)和丙泊酚组(P 组)。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胸骨劈开后2 min(T1)、CPB 后30 min(T2)、术毕(T3)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含量,术毕后24 h(T4)测定血浆肌钙蛋白 T(Troponin T)、肌酸磷酸激酶-B(CK-MB)的水平。结果:与 T0时比较,T1~ T3时两组 TNF-α、IL-6、IL-8的水平均升高(P <0.01);与 P 组相比,S 组 T1~ T3时 TNF-α、IL-6、IL-8水平均降低(P <0.05);T4时 P 组Troponin T、CK-MB 的含量高于 S 组(P <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七氟烷吸入麻醉可有效抑制机体炎性反应,对 CPB 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胡义凤;殷政;胡毅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患者,男,48岁。2012年5月5日体检 B 超检查发现:肝脏右叶3.7 cm ×3.0 cm 大小低回声,形态欠规则,回声欠均质,内见血流信号。腹部 CT 示:肝脏形态不规则,右叶下部见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考虑为肝癌。于2012年5月8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肝癌。于2012年5月14日行右肝联合肝段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肝低分化肝细胞癌。免疫组化:CK8(+),CD35(+),AFP(-),CK7(-)。术后未行其他治疗。患者于2014年2月出现背部持续性钝痛。2014年2月14日来我院就诊,行上腹部 CT 平扫加强化示: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腹膜淋巴结转移。患者再次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于2014年2月15日行肝脏介入治疗术,术中注入:吡柔比星20 mg,氟尿嘧啶0.75 g。于2014年2月15日始接受索拉非尼(拜耳医药保健股份公司,商品名称多吉美,批号:BXGECK1)0.4 g 2次/ d 治疗。2014年2月22日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未予重视,继续服用索拉非尼,至2014年2月25日,皮疹范围逐渐扩大至全身,瘙痒加重,2014年2月26日入住我院。
作者:刘朋川;徐其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均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对照组用吸痰管常规吸痰,灌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 BAL,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灌洗组治疗后1 h SpO2、4 d 气道吸气峰压及动脉血气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01);灌洗组治疗后7 d 白细胞总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1);灌洗组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 <0.0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机械通气支持下,行气管镜 BAL 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缩短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住院时间及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朱蓉;洪永青;孟自力;陈炜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