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铿;陈燕浩;金朝林
心功能不全作为普外科疾病的一种并发症,其表现往往因为原发疾病的掩盖而容易被外科医生所忽视。然而,如果没有正确及时的处理,心功能不全很难自行缓解,一旦发生严重心衰,即可迅速危及患者生命。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处理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普外科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共收治心功能不全并发症患者157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代劲松;邓志波;颜登高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总结胼胝体部分性缺失及发育不良胎儿产前二维超声常规横切面特征声像,为产前超声诊断部分性胼胝体缺失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至今经MRI或大体病理确诊的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产前常规二维横切面声像图中透明隔间腔缺失、侧脑室异常及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追踪预后及染色体结果。结果:经MRI或大体病理证实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病例10例。9例为部分性胼胝体缺失,1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间腔缺失率20%,侧脑室异常发生率60%,第三脑室上抬发生率80%。8例终止妊娠,2例出生:1例随访至2岁,生长发育无异常;1例3岁,随访至今,生长发育均落后于同龄儿童。6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均正常。结论:以二维超声横切面间接征象作为胼胝体部分性缺失的产前诊断线索是可行的。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特征声像发生率与完全性胼胝体缺失胎儿不同,其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异常发生率较透明隔间腔缺失率高。单纯性胼胝体部分性缺失胎儿染色体结果正常,预后未知。
作者:蔡丹蕾;李丽娟;汪南;吴丽红;杜柳;谢红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SS)与酪氨酸蛋白酶1B(PTP1B)对瘦素诱导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和基质蛋白分泌以及对JAK2/STAT3通路的影响。方法:运用MTT法检测各浓度SS对瘦素致激活的HSC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瘦素组、瘦素+低浓度SS组、瘦素+高浓度SS组,运用RT-PCR、Western blot、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PTP1B、TIMP-1、I型胶原蛋白和mRNA以及JAK2/STAT3磷酸化程度。结果:生长抑素可抑制瘦素致HSC增殖;生长抑素可提高HSC内PTP1B的表达,高剂量生长抑素较低剂量提高明显;并减少TIMP-1mRNA、I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JAK2/STAT3蛋白的磷酸化,同时高剂量生长抑素较之低剂量降低明显。结论:生长抑素能上调瘦素作用下HSC内PTP1B的表达,降低JAK2/STAT3磷酸化,抑制其增殖,减少肝纤维化因子的分泌。
作者:牛森森;张超;李方跃;李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4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营养组),在患者伤后不同时期分3个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并与同期具备相似条件但未规范执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生化指标、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的差异。结果: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6.5±9.4)g/L]、肱三头肌皮皱厚度[(14.5±4.4)mm]及平均血红蛋白水平[(113.5±11.4)g/L]明显高于对照组[(17.9±10.7)g/L、(10.9±3.7)mm、(9.7±13.7)g/L],院内感染率(30.61%)及消化道出血(8.16%)、便秘(4.08%)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4.55%、24.51%、3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组患者预后GOS评分的平均秩次(183.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5.29),预后明显更好。结论: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保持患者良好的机体状态,可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作者:熊时喜;李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呼吸困难是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心力衰竭、哮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均可引起,病因不同者治疗原则差别很大,寻求一种快速、简易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中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主要由左心室分泌,与左心室功能障碍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BNP在急性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价值,为其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作者:黄影兰;陈文智;幸日坤;唐光大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探针的改良技术对乳腺导管造影的成功率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我院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Selenia数字乳腺钼靶机对126例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对照组63例患者使用5.5号自磨钝的针头,研究组63例患者使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疼痛感和插管时间。结果:对照组54例患者造影成功,9例患者造影未成功,成功率为85.7%;研究组61例患者造影成功,2例患者造影未成功,成功率为96.8%。对照组患者疼痛平均(3.71±0.37)分,研究组患者疼痛平均(3.33±0.35)分;对照组插管时间(5.90±1.40)min,研究组插管时间(4.88±0.7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乳腺导管造影中能取得更高的成功率,缩短造影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故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高燕;董海波;王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胸外科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等打击后,出现以弥漫性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损伤为病理特点的综合征。本文探讨胸外科手术后ALI的CT表现,为早期治疗及随访复查提供依据。
作者:王茂华;吴云飞;陈光祥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儿童室性期前收缩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以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选取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心内科于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4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根据Lown分级结果将这147例患儿分为良性组(LownⅠ、Ⅱ)90例和恶性组(LownⅢ、ⅣA、ⅣB、V级)57例,对比3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结果:(1)良性组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QT间期离散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组患儿的QT间期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功能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2)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恶性组患儿的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NN间期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ms心搏数百分率(PNN50)等数据均要明显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患儿的SDNN、SDANN、SDNN index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室性期前收缩的患儿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QT间期离散度显著增高,QT间期离散度以及心率变异性检测可以有效地预测儿童室性期前收缩的危险程度。
作者:石坤;陈婷婷;牛文琪;方钰;柳颐龄;李焰;郭永宏;王献民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患者女,48岁,以“咽喉不适2个月,声嘶20 d”予2013年4月7日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曾以“慢性咽喉炎”治疗,效果差。在我院行电子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表面光滑,未见新生物,左侧声带活动好,右侧声带麻痹,双侧声带闭合差。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侧颈部可扪及一包快,约1.5 cm ×2.0 cm大小,质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彩超示:右侧甲状腺深面实质性占位。甲状腺CT示:右侧甲状腺下份低密度影,考虑新生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彩超引导下甲状腺针刺活检考虑甲状腺腺瘤。抽血检查血钙、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遂完善术前检查,在全麻下给予行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下极深面组织占位,大小约1.5 cm ×2.0 cm,包块与气管壁粘连紧,分离困难,术中送冰冻提示:甲状腺及周围纤维组织考虑慢性炎,临床考虑木样甲状腺炎。遂钝、锐结合分离包块与气管壁,探查见气管壁弹性好,无塌陷,暴露右侧喉返神经,可见包块已包裹神经,探查发现神经质地硬,予摘除包块及右侧部分甲状腺组织。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甲状腺病变考虑纤维性甲状腺炎(慢性木样甲状腺炎)。术后患者声嘶无明显好转,复查血钙、甲功无异常。
作者:任君寿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检测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和Foxp3+Treg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正常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TSLP在甲状腺癌诱导Tregs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以期为临床甲状腺癌的防治措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组织标本,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4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标本中TSLP及Foxp3+Tregs的表达,同时分析PTC中TSLP表达与肿瘤局部Tregs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TSLP及Foxp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的良性病变;TSLP表达阳性的患者其肿瘤局部的Foxp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TSLP阴性组。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存有Foxp3+Tregs的表达,但在甲状腺癌发生时表达明显增强;TSLP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肿瘤局部Tregs细胞增多有关;TSLP的病理性上调表达可能通过诱导Foxp3+Tregs的生成而促使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谢海;马丽敏;季丽丽;战同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在关节镜下肩袖完全撕裂手术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Springer、Ovi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所有关于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关节镜下肩袖完全撕裂的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2013年12月。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篇前瞻性研究。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富血小板血浆组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再撕裂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不能改善关节镜下修复肩袖完全撕裂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不减少术后再撕裂的发生风险。
作者:王健;杨伟胤;王可良;颜鹏;李树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皮肤组织遭受损伤后,其修复有时不能完全再生,而导致瘢痕形成。瘢痕的过度生长,除破坏外观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生存质量[1],甚至癌变[2]。皮肤病理性瘢痕主要有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类,其具体机制均尚未完全明确。
作者:李战;陈翔;农晓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评价辖区内高血压患者在“三化”管理模式前后的临床效果,摸索适合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模式。方法:选择河源市辖区内35岁以上长驻居民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2563例,研究“三化”管理3年后患者的规律运动、吸烟、每日食盐量、规律服药及健康知识知晓率、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等情况变化。结果:经过3年“三化”管理后,患者在控制血压、血脂以及执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知识知晓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干预前,高血压的控制率由15.0%增加到47.2%,健康知晓率由40.0%增加到49.0%,LDL-C由(2.89±0.85)mmol/L降低到(2.43±0.65)mmol/L,HDL-C由(1.39±0.27) mmol/L增加到(1.52±0.28)mmol/L,效果显著。结论:采取“三化”管理模式的患者,能明显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服药依从性,使血压控制平稳,提高了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管理措施。
作者:廖成标;李金锋;欧阳松华;任海滨;蒋爱忠;刘美玲;张惠琪;乐建华;黄春垒;雷锦香;骆华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理念,是相关领域的关注热点。胃肠功能能否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中的重要环节,对术后患者能否整体快速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胃肠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吻合口瘘、营养障碍、切口裂开、菌群失调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开展相关研究需要科学、客观、规范地评价术后胃肠功能情况。目前针对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众多,现将近年来文献中相关胃肠功能评价指标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庄林燕;刘洁;曹立幸;陈志强;蒋志;陈其城;梁倩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患儿女,12岁,因右眼眼前黑影7d,于2014年5月1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体健,无早产史,无吸氧史,患儿自幼被领养,家族遗传病史不详。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散瞳眼底检查显示双眼颞侧视网膜血管分支繁多,周边血管呈柳树枝状分布,右眼颞下象限大量视网膜前出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双眼颞侧视网膜血管呈柳树枝状,越靠近周边分支越多,血管在颞侧赤道部附近突然中止,末端血管动静脉异常吻合,有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渗漏,其远端大片无灌注区(图2)。临床诊断:双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右眼眼底出血。
作者:孙则红;刘玉青;王志学;赵俊华;张敏;李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利多卡因组(L组,n=35,诱导前静脉注射1.5 mg/kg利多卡因)和对照组(C组,n=35,诱导前静脉注射等容量氯化钠溶液),分别于静注利多卡因前(T0)、麻醉诱导后1 min(T1)、麻醉诱导后3 min(插管前,T2)及插管后1 min(T3)、6 min(T4)记录QTc间期、血压及HR变化。结果:与T0比较,T3、T4时C组QTc间期延长(P<0.05)。组间比较,T3、T4时C组QTc间期明显长于L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围气管插管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静注利多卡因能明显抑制插管操作引起的QTc间期延长。
作者:谢海辉;黄德辉;张曙;倪新颖;陈绮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评价低白蛋白血症对脓毒症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和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以302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并明确诊断脓毒症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分为极低蛋白组、低蛋白组和正常蛋白组。收集全部患者诊断脓毒症即刻的血清白蛋白值、一般临床特征、ARDS发病率及28 d预后等相关资料,比较其差异性,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极低蛋白组与低蛋白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ARDS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蛋白组(P<0.05),3组间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ARDS的患者中,极低蛋白组与低蛋白组28d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蛋白组(P<0.05);以血清白蛋白水平<25 g/L作为ARDS患者死亡预测的界点,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86%。结论:低白蛋白血症与脓毒症患者ARDS的发生有关,并可以预测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壮;段美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TCCS和CDFI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诊断价值和优势。方法:对51例临床怀疑后循环缺血而行MRA、TCCS、CDFI患者,以DSA为标准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各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率。结果:独立运用MRA、TCCS、CDFI的敏感性、准确率分别为71.88%、75.00%,84.21%、89.47%,76.47%、84.31%,联合运用的敏感性、准确率提高至96.88%,96.08%。结论:椎动脉MRA诊断PCI有较高的敏感性,椎动脉MRA、TCCS和CDFI三种方法联合诊断,能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后循环缺血。
作者:张艺;谢元亮;孙琳;李晶晶;杨顺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血管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32例肝血管瘤,术前通过增强CT扫描获取亚毫米CT数据,采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三维重建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术中在3D模型辅助下,选择佳肝切除手术方案,保护临近血管瘤的重要血管,大限度保留正常肝脏组织,实施手术。结果:三维重建真实显示肝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血管变异,血管瘤与肝内血管的空间关系。所有病例术前评估均为可切除,术前规划和实际手术符合率100%。术中在3D模型指导下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14例,开腹肝血管瘤切除术18例。第一肝门阻断18例,阻断时间(15.32±7.12)min。术中出血(188.63±66.37)mL。术后胸腔积液5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肝血管瘤个体化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项楠;方驰华;范应方;杨剑;祝文;曾宁;蔡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