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甲硅油联合糜蛋白酶对提高胃镜检查祛泡效果的影响

李静娴;侯俊;路海云;何远琴;赖敏莉;王丽萍

关键词:西甲硅油, 糜蛋白酶, 胃镜检查, 祛泡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10%西甲硅油联合糜蛋白酶配制成胃镜消泡剂的祛泡效果。方法:将30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组:西甲硅油+糜蛋白酶组和西甲硅油组。检查前20 min,西甲硅油+糜蛋白酶组予(0.9%生理盐水27 mL+西甲硅油3 mL+糜蛋白酶200 U)稀释溶液30 mL口服;西甲硅油组予(0.9%生理盐水27 mL+西甲硅油3 mL)稀释溶液30 mL口服。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视野清晰度、检查时间、医生满意度,对两组胃镜检查消泡剂的祛泡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西甲硅油+糜蛋白酶组胃镜检查视野清晰度、医生满意度高于西甲硅油组(P<0.05﹚,胃镜检查时间短于西甲硅油组(P<0.05﹚。结论:西甲硅油联合糜蛋白酶作为胃镜检查消泡剂的祛泡效果比单独使用西甲硅油效果更好,胃镜检查时间更短,医生满意度更高,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祛泡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miR-184在氧糖剥夺诱导SK-N-SH细胞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抗凋亡基因AKT2表达的调节

    目的:探讨miR-184在氧糖剥夺(OGD)诱导SK-N-SH细胞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对抗凋亡基因AKT2的调节。方法:应用RT-PCR检测miR-184在SK-N-SH细胞OGD后的表达情况,并瞬时转染miR-184的类似物、抑制物及其阴性对照,分别行RT-PCR检测miR-184和AKT2的表达,MTT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与正常细胞相比,miR-184在OGD诱导的缺血损伤模型中表达下调(P<0.05);且过表达或抑制miR-184可显著改变AKT2的表达,影响缺血损伤细胞的存活率(P<0.05);而在非OGD作用下,miR-184对SK-N-SH细胞的活力无显著影响。结论:miR-184通过负性调节AKT2的表达水平,在OGD诱导的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庞晓敏;向会尧;刘竞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胶晶比对危重症患者腹内压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胶晶比对危重症患者腹内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且每日测量腹内压不少于2次的患者资料,根据腹内压改变,将入选患者分为腹内压降低组与非腹内压降低组,统计分析第24、48、72小时胶晶比与腹内压变化的关系。结果:第24、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分别为167、91、56例,非腹内压降低组分别为220、94、59例,第24小时腹内压降低组胶晶比明显高于非腹内压降低组(0.51±0.05 vs.0.49±0.03,P<0.05),第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与非腹内压降低组胶晶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0.03 vs.0.21±0.02;0.12±0.02 vs.0.13±0.02,均P>0.05)。第48、72小时腹内压降低组液体总量明显低于非腹内压降低组(3864.18±102.02比4493.03±170.54;3661.07±130.23 vs.4021.36±124.00,均P<0.05)。结论:提高胶晶比可以明显降低ICU患者24 h内腹内压,限制液体总入量可以明显降低ICU患者48、72 h腹内压。

    作者:王丽纯;张晓菲;陈雷;胡文利;寇秋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佳剂量的筛选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L)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地佐辛0.1 mg/kg组(D1组)、地佐辛0.15 mg/kg组(D2组)、地佐辛0.2 mg/kg组(D3组)和芬太尼1μg/kg组(F组),每组20例。各组分别单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地佐辛或芬太尼后进行丙泊酚TCI诱导与维持(血浆靶浓度均为3.0μg/mL)。记录麻醉前后HR、MAP、RR、SpO2、BIS值变化,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组患者麻醉前后的HR、MAP、RR、SpO2、BIS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组患者 T3、T4、T5、T6时的MAP、BIS值均低于T1、T2(P<0.05);T4、T5、T6时的RR值、SpO2值均较T1降低(P<0.05);D2组(10%)和D3组(5%)术中体动明显少于F组(40%)(P<0.05)。 D1组(10%)和D2组(20%)术中呼吸抑制明显少于D3组(50%)和F组(40%)(P<0.05)。D1、D2组术后恶心、呕吐少于D3组和F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3.0μg/mL靶控输注能较好抑制URL术中心血管反应,其中以0.15 mg/kg的临床麻醉效应好,术中体动较少、呼吸抑制轻,术后不良反应更少,可在URL麻醉中选用。

    作者:罗燕华;赵子良;黄焕森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融合功能训练对术后眼位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融合功能训练对斜视术后患者双眼眼位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30例应用融合功能训练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365 d的斜视度、融合功能、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65 d比较,治疗组眼位回退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P<0.05);治疗组眼位矫正率为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P<0.05);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53%,高于对照组的15%(P<0.05);立体视觉功能恢复率达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能矫正眼位,减少眼位回退率,提高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恢复。

    作者:杨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心率过快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率过快及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搜集心率过快及心率波动患者366例,根据心率过快程度分为3组,再将每组病例按照心率波动范围分为4个亚组。选取心率<70次/min,无明显心率波动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是否存在差异,判断心率过快程度及心率波动的范围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的程度。结果:当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min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当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心率波动范围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大于心率过快程度。结论:当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min时,可以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当心率>80次/min且心率波动<10次/min或心率<80次/min且心率波动在11~15次/min时,可谨慎进行冠状动脉检查,而当心率>80次/min且心率波动在11~15次/min时或当心率波动>15次/min,不推荐此检查。

    作者:张正铿;陈燕浩;金朝林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二甲双胍对小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小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效应。方法:昆明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n=12):空白对照组A,模型组B,二甲双胍组C,B、C组按10 mL/kg腹腔注射马血清,间隔2周后按5 mL/kg再次腹腔注射马血清,第2次注射马血清同时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45 mL/(kg·d),共5 d,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应用激素同时B组灌服生理盐水10 mL/(kg·d),C组按0.2 g/(kg·d)的剂量餐后灌服二甲双胍。A组不制备模型,于同时间点肌肉注射和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前、造模后2、4、6周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检测,于造模后2、4、6周各组随机取4只小鼠处死,组织形态学观察股骨头情况。结果:3组各时间点股骨头外观、形态及关节软骨面均正常。B组较C组空骨陷窝率明显增高(P<0.05),A、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C、TG测定结果显示C组2、4、6周显著低于B组(P<0.05),但高于A组(P<0.05)。VWF、PAI-1测定结果显示C组2、4周明显低于B组(P<0.05),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甲双胍可减轻激素所致的高脂、高凝、低纤状态,从而有效预防小鼠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作者:姜锋;王晓;李国军;朱书涛;郭阿雷;孟涛;宋仕永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关于发病的几个指标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SiRNA沉默FUT6基因对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通过siRNA干扰技术研究FUT6基因沉默对HepG2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靶向FUT6的siRNA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FUT6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表面抗原唾液酸路易斯糖(Sialyl Lewis X, sLeX)表达情况。Transwell小室方法进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肝癌细胞株HepG2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实验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control(空白对照组),mock(阴性对照scrambled-siRNA)和siRNA-FUT6(实验组)。实验组FUT6蛋白及sLeX抗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下降。结论:siRNA靶向沉默FUT6减少了FUT6蛋白的表达,减少了肿瘤相关抗原sLeX的表达,削弱HepG2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能力,FUT6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锦良;陈德;向广阳;庄秋梅;王良坤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姓名的汉语拼音及其大小写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脓毒症患者血浆Presepsin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Presepsin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脓毒症患者52例,SIRS患者40例。另选3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浆Presepsin、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血浆Presepsin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评分。 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脓毒症的诊断性能。结果:死亡组血浆Presepsin、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患者血浆Presepsin、PCT水平高于SIRS组及对照组(P<0.05)。 APACHEⅡ评分在SIRS组和脓毒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resepsin水平与PCT水平呈正相关性(r =0.82),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r=0.69)。 Presepsin的AUC为0.908(95%CI:0.848~0.967);分界值为629 pg/mL时灵敏度为68.6%,特异度为90%。 PCT的AUC为0.862(95%CI:0.787~0.937);分界值为1.98 ng/mL时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6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中Presepsin升高,Presepsin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危重。

    作者:陈义坤;赵明;张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PNPLA3基因I148M多态性与肝脏疾病炎症发展相关性研究

    PNPLA3(patatin-like phospholipase domain-containing 3)是由481个氨基酸组成的脂肪滋养蛋白(adiponutrin),属于patatin样磷脂酶域(PNPLA)家族,此家族主要具有磷脂酶/酰基转移酶活性。研究发现PNPLA3具有脂肪水解和脂肪合成功能,且更多地参与了体内的脂肪合成[1]。

    作者:耿宁;辛永宁;姜曼;宣世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及Foxp3+Treg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和Foxp3+Treg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正常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TSLP在甲状腺癌诱导Tregs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以期为临床甲状腺癌的防治措施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组织标本,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4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4例,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标本中TSLP及Foxp3+Tregs的表达,同时分析PTC中TSLP表达与肿瘤局部Tregs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TSLP及Foxp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甲状腺的良性病变;TSLP表达阳性的患者其肿瘤局部的Foxp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TSLP阴性组。结论:甲状腺良性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存有Foxp3+Tregs的表达,但在甲状腺癌发生时表达明显增强;TSLP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肿瘤局部Tregs细胞增多有关;TSLP的病理性上调表达可能通过诱导Foxp3+Tregs的生成而促使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谢海;马丽敏;季丽丽;战同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胸外科手术后急性肺损伤的CT表现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胸外科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等打击后,出现以弥漫性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损伤为病理特点的综合征。本文探讨胸外科手术后ALI的CT表现,为早期治疗及随访复查提供依据。

    作者:王茂华;吴云飞;陈光祥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标准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脾栓塞术后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前,我国约有4000万HCV感染者,疾病进展可发展到肝硬化,继而出现肝功能失代偿[1]。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因并发脾功能亢进,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达不到干扰素治疗要求。本研究对18例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SE),术后给予标准剂量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作者:郝锐;郑雪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临床路径对保障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12月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列为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与2012年1-6月收治的5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中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均较之前降低,患者与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及GOS评分较之前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较对照组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术后康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超;赖贤良;潘银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

    患儿女,12岁,因右眼眼前黑影7d,于2014年5月1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既往体健,无早产史,无吸氧史,患儿自幼被领养,家族遗传病史不详。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散瞳眼底检查显示双眼颞侧视网膜血管分支繁多,周边血管呈柳树枝状分布,右眼颞下象限大量视网膜前出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双眼颞侧视网膜血管呈柳树枝状,越靠近周边分支越多,血管在颞侧赤道部附近突然中止,末端血管动静脉异常吻合,有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渗漏,其远端大片无灌注区(图2)。临床诊断:双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右眼眼底出血。

    作者:孙则红;刘玉青;王志学;赵俊华;张敏;李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价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其中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8例,在治疗前1周内、治疗1周期和治疗2周期3个时间点进行MRI-DW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治疗3个月后肿块大径改变将病例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化疗前、后有效组和无效组ADC值变化率的差异;化疗前后3次ADC值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组化疗后ADC值的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肺癌肿块ADC值低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ADC值,治疗后肿块和淋巴结ADC值上升,两者对化疗的反应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期后肿块及淋巴结有效组和无效组的ADC值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肺癌肿块和纵隔肺门淋巴结的ADC变化监测化疗疗效的敏感性分别为90.9%、77.8%,特异性分别为63.4%、66.7%;化疗前后ADC值增大率与肿瘤缩小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WI在评价肺癌疗效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DC值的变化可监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早期疗效。

    作者:贺小平;苗重昌;王德华;卞光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sFlt-1及NO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检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清及胎盘组织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及一氧化氮(NO)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在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妊娠妇女75例,分为3组。 A组:正常晚期妊娠妇女25例;B组:轻度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25例;C组:重度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孕妇血清sFlt-1浓度的变化,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其血清NO水平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孕妇胎盘组织中sFIt-1浓度变化,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其胎盘组织NO水平变化。结果:早发型子痫前期组血清及胎盘组织中sFlt-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N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子痫前期组血清及胎盘组织中sFlt-1水平分别与相应部位的NO水平呈负相关(r=-0.183,r=-0.251,P<0.05)。结论:孕妇血清及胎盘组中sFlt-1、NO水平变化与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及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丽萍;侯俊德;申自玮;马建彩 刊期: 2014年第20期

  • 2014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