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菲;严君烈
患儿2岁1个月,因双前臂短缩桡偏畸形2年入院,患儿出生后即被父母遗弃,故孕产史及家族史无从考证.生长过程中发现双前臂短小,拇指发育异常,双手向桡侧偏斜,手指关节不能伸屈,以示指中指夹持物体.查体:脊柱发育正常,双前臂短小畸形,双侧拇指细小,无功能,双前臂桡偏畸形约90°,并向内旋转,前臂桡侧软组织挛缩,手的肤色、皮温、感觉无异常,桡动脉搏动未触及,X线检查示:双侧前臂变短,桡骨未见显示,双侧尺骨粗短,尺骨鹰嘴形态尚可(图1).
作者:周孝斌;李志忠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我国利福平敏感结核杆菌rpoB基因利福平耐药决定区(rifampicin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RRDR)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rpoB AND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ChinaOR Hong Kong OR Macon OR Taiwan)”检索策略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循证分析Pubmed数据库中截止至2013年4月30日有关我国结核杆菌rpoB基因突变分子特征的研究文献.结果:36篇文献纳入研究,5 136株利福平敏感结核杆菌rpoB基因RRDR序列信息得以分析,38株(0.74%)rpoB基因RRDR序列呈现基因突变,涉及8个位点,分别为511(11株)、533(7株)、531(6株)、526(5株)、516(4株)、518(2株)、519(2株)、521(2株)等,其中1株涉及511/526双位点.结论:我国结核杆菌rpoB基因RRDR序列存在沉默突变现象,并非所有RRDR序列改变均与结核杆菌利福平药物敏感性有关.
作者:孟繁荣;刘志辉;谢贝;张言斌;谭守勇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患者男,22岁,因“下颌正中颏部逐渐膨出肿大4个月余”入院.患者无任何先天异常或全身系统性疾病.4个月前无意中发现下颌骨正中颏部稍有隆起,无疼痛感,无下唇麻木,无口角歪斜,肿块逐渐缓慢增大.体查:下颌骨正中颏部膨隆,可触及一肿块,约4cm×5 cm大小,质中,活动度差,压痛(-),表面皮肤无明显异常.口内见下前牙前庭沟处约33、32、32、41区可见膨隆,触之较软,黏膜颜色正常,无红肿破溃,无触痛.33、32、31、41、42、43无松动,叩痛(-),牙髓活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B超:下颌低回声包块(性质待查).
作者:张菲菲;严君烈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患者男,64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0d,加重2d”入院.患者自20d前始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多在白天活动时出现,位于胸骨中段后,约巴掌大小范围,胸痛呈闷痛样,持续2~3min,经休息可缓解,胸闷持续4~6min可缓解.近两天患者胸闷胸痛发作较前频繁,稍活动即有发作,部位性质同前,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延长,长达10 min.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160/95 mmHg.有吸烟史40年,10~20支/d.饮酒史20年,250 g/d,已戒烟酒5年.查体:BP 150/85 mmHg,神志清楚,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min,律齐,未及杂音及早搏.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心脏CTA:前降支中段管壁钙化伴中度狭窄.心电图:窦性心律,部分导联ST段低平延长,T波倒置.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作者:徐慧 刊期: 2013年第21期
体内回输免疫活性细胞的过继免疫疗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肿瘤综合治疗方法[1].它是将体外激活的自体或异体免疫效应细胞输注给患者,以杀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链式激活的免疫细胞(cascade primed immune cells,CAPRI)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免疫研究所RudolfWank教授的一项用于肿瘤生物治疗的专利技术.该技术是应用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活化刺激,获得对肿瘤的特异性杀伤功能,回输后可在体内杀伤肿瘤.实验证明,它不仅能有效提高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从而恢复已经被阻断的细胞毒细胞的杀伤过程,且具有识别微转移细胞的能力,从而防止转移的发生[2-3].本实验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实体肿瘤患者经CAPRI治疗后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变化并对肿瘤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巩佃霞;李贵新;路中;傅玲;傅俊凯 刊期: 2013年第21期
患者男,60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腹股沟区肿块,站立时明显,近1个月来肿块明显,于2013年3月18日来我院就诊,查血示:白细胞132.72×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19×109/L,白细胞明显异常,考虑血液疾病可能,收入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治疗.入院体检:患者一般情况可,未诉特殊不适.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20/80 mmHg,双侧颈部、腋窝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右腹沟区可及一大小约3 cm×3 cm包块,以站立时为甚,可掉入阴囊,平卧时可消失,双下肢无浮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随后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检测、FCM免疫表型分析、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并进行降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治疗.
作者:潘芹;王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体质量指数(BMI)与过筛检查若干主要指标的关系.方法:以确诊为OSAHS受检者的BMI为横坐标,分别选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鼾声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累积总时间(min)、低氧血症累积总时间(min)、低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用SPSS12.0版统计软件制作散点图进行分析.结果:散点图显示:AHI在30以上、鼾声指数在200以上、呼吸暂停低通气累积时间和缺氧累积时间在50 min以上、低血氧饱和度在79%以下者皆以BMI在24 kg/m2以上的超重或肥胖OSAHS患者居中多.结论:AHI、鼾声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累积时间、低氧血症累积总时间、低血氧饱和度等OSAHS指标都与BMI有关.
作者:黄鑫炎;谭卫平;黄建强;李志平;罗益锋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shMRE 11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5-FU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索MRE 11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shMRE 11干扰质粒转染BEL7402/5-FU细胞,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率;MTT法检测转染前后BEL7402/5-FU细胞增殖情况;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MRE 11基因沉默对BEL7402/5-FU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RE11 mRNA及蛋白水平的沉默效率分别为78.0%、56.1%.MTT结果显示,shMRE11转染BEL7402/5-FU细胞后,shMRE 1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速度减慢(P<0.05).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shMRE11实验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MRE 11干扰质粒能够抑制BEL7402/5-FU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范芳;耿磊;李长福;束波;李大玉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室性早搏致心肌病(PVC-ICM)疗效及其与QRS宽度的关系.方法:63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16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诊断存在心肌病,作为实验组,47例LVEF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均检查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3-6个月后复查;分别比较两组术前QRS宽度,以及术前、术后两组室早负荷量、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53例患者消融成功.实验组QRS宽度(150±21)ms明显高于对照组(142±21)ms(P<0.01).实验组术后LVEF(58±9)%较术前(41±7)%显著提高(P< 0.001),术后LVEDd(44±5)mm较术前(57±6)mm显著缩小(P<0.01).结论:射频消融术能够逆转PVC-ICM,较宽的QRS宽度可能更易发展为心肌病.
作者:彭新辉;张飞飞;杨浩;萧钟波;赵冬华;何利伟;彭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医用三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肾血流量及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将10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医用三氧治疗组(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为基础治疗加医用三氧治疗系统进行治疗,采用基本自血疗法,抽出患者静脉血100 mL,然后与100 mL(35 μg/mL)的医用三氧混合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0 d后,治疗组的PRA、AⅡ、AL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肾血流量较治疗前增加,也较对照组治疗后增加,发生肝肾综合征2例(3.8%),对照组发生肝肾综合征9例(17.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5.14,P< 0.05).治疗组存活32例(61.5%),对照组存活18例(3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7.1,P<0.05);存活者至出院时腹水消退,治疗组25例(78.1%)多于对照组的8例(44.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5.82,P<0.05);腹水消退时间,治疗组(30.22±3.21)d,短于对照组的(47.25±9.08)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12.1,P< 0.01).结论: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医用三氧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显著,能使患者PRA、AⅡ、ALD下降,增加肾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腹水消退,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杨美蓉;顾锡炳;陈伟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TIMP-1)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修饰的改变.方法:选择经颈部多普勒超声确诊AS患者40例以及正常者作为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IMP-1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IMP-1的mRNA表达,巢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 (ntMSP)测定外周血TIMP-1基因DN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结果:AS组血浆TIMP-1含量明显降低,外周血TIMP-1的mRNA表达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MP-1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S患者TIMP-1含量降低,其机制可能与TIMP-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有关.
作者:杨程;田珏;蔡欣;王磊;曹成建;杨晓玲;陈久凯;蒲雅洁;姜怡邓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总结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23例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21例术后行放化疗.结果: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并侵犯皮肤的临床特点有:患侧颈部皮肤呈桔皮样改变(14例)、溃疡(9例),患侧头部牵拉痛(7例).术中见颈部各层解剖间隙消失,胸锁乳突肌萎缩,肿瘤与颈鞘粘连,颈内静脉变形或闭锁.术后22例术创延期愈合(15~72 d),1例因肿瘤残留术创不愈.随访至2012年3月,23例患者无瘤生存15例,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2例,其中带瘤生存3例,死亡5例.结论:鼻咽癌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复发侵犯皮肤可选择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术后行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兰桂萍;司勇锋;覃扬达;邓卓霞;黄波;李冰;杨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N-acetylserotonin (NAS)对H2O2诱导正常大鼠肝BRL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正常大鼠肝细胞株BRL,采用H2O2诱导法制备BRL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HE染色和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BRL细胞贴壁生长良好,排列紧密,胞膜完整,细胞界限清晰.H2O2诱导后细胞膜皱缩,形态不规则,细胞界限模糊,贴壁能力下降,出现大片细胞缺失;细胞存活率下降;SOD活性降低,而MDA含量升高.NAS可明显改善H2O2 引起的细胞形态变化,使细胞存活率升高,增加SOD活性并降低MDA含量.结论:NAS可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的激活、减轻抗氧化系统受抑制的程度,发挥对H2O2诱导的BRL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史才兴;姜政辰;李晓琎;王海亮;李进;于树娜;王守训;蒋吉英 刊期: 2013年第21期
脊柱结核引起的腰腿疼痛及功能障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危重原因之一.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结核患者18例,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共18例(男8例,女10例)老年性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后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平均年龄为66(60~76)岁,平均病程8(6~14)个月.结核椎体位于T6~L5之间,其中单节段结核11例(男4例,女7例),双节段结核7例(男4例,女3例),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或下肢疼痛、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l例,B级2例,C级4例,D级7例,E级4例.
作者:郭朝阳;陈云生;陈荣春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大样本量免疫组化研究对细胞角蛋白7 (cytokeratin 7,CK7)和P6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进行探究,以得出其对非NSCL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同济医院1 067例原发性NSCLC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EnVision两步法分别检测CK7和P63在NSCLC中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K7和P63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1%和59.6%.CK7主要表达于肺腺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3%和69.4%,准确度为85.8%.P63主要表达于肺鳞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0%和74.8%,准确度为85.5%.两者联合检测共150例,P63(+)/CK7(-)共51例,鳞癌占98.0%;P63(-)/CK7(+)共49例,腺癌占83.7%.P63和CK7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506,P<0.001).结论:在NSCLC中P63和CK7分别是鳞癌和腺癌的重要标志物,其联合诊断大大提高了NSCL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郑姮;段楚骁;付圣灵;徐沁孜;付向宁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125I持续内照射对裸鼠A549细胞肺癌的抑瘤效果和对survivin、NF-κB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125I的抑瘤机制.方法:将25只裸鼠A549肺癌模型分为实验组(n=13)和对照组(n=12).实验组用表观活度为5.55~7.03 MBq/粒的125I微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用剂量为0的“冷粒子”进行对照实验.观察28 d,记录两组小鼠存活率、测量残存肿瘤的体积、重量并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HE染色及survivin、NF-κB免疫组化检测,比较125I粒子对肿瘤组织的损伤情况及两组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4.6%和75.0%(P> 0.05),平均肿瘤体积分别为(0.36±0.15) cm3和(0.42±0.12)cm3 (P> 0.0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14.3%.实验组见紧贴125I粒子周边变性坏死,稍远离部位及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存活明显,对照组粒子周围肿瘤细胞生长良好.实验组survivin阳性表达率(76.9%)高于对照组(58.3%,P< 0.05),NF-κB在两组皆有高表达(分别为92.3%和83.3%,P> 0.05).结论:低剂量125I持续内照射A549肺癌细胞的抑瘤效果不太明显,低剂量125I辐射可上调NF-κB、survivin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而可能与低剂量辐射损伤的适应性反应有关.
作者:张金山;罗良平;李园;安薇;姚红霞;温戈;马文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表达与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A549和PAα侵袭力的关系,及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等肿瘤侵袭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株A549和PAα的侵袭力;RT-PCR法、Real-Time PCR法及Western blot检测A549和PAα细胞株中tTG、EGFR和MMP-2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观察使用tTG或EGFR抑制剂后PAα细胞中tTG、EGFR、p-EGFR和MMP-2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PAα细胞株的侵袭能力为A549的165.3倍(P<0.05).PAα细胞株的tTG、EGFR转录水平为A549细胞株的650.68(P< 0.05)和34.4(P< 0.001)倍.PAα细胞株的tTG、p-EGFR表达水平高于A549细胞株,MMP-2的转录水平在A549和PAα细胞株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但PAα的MMP-2表达水平高于A549.结论:PAα相对于A549具有高的侵袭力;其机制可能与EGFR的高表达和磷酸化、tTG和MMP-2的高表达有关;tTG可调控MMP-2的水平但它本身不受EGFR信号通路的调控.
作者:朱郇悯;汤娟娟;黎银燕;刘嘉熙;韦雪梅;王飞;陈晓湘;张雪雁;李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所合并的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锁孔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结果:6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为脑室内出血.共6枚动脉瘤,其中破裂者5枚,未破裂者1枚;3枚动脉瘤位于主干供血动脉,分别为前交通动脉瘤2枚、颈内动脉瘤1枚;3枚位于末梢动脉,分别为脉络膜前动脉瘤2枚、丘脑前穿动脉瘤1枚.4枚动脉瘤采用神经导航引导的锁孔手术夹闭,2枚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所有患者均获良好疗效.结论:对于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所合并的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个体化地选择锁孔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卿;孙超;陈延明;陈爱林;许亮;兰青 刊期: 2013年第21期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保护因子,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临床上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也以升高HDL为重要靶标.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此认识提出质疑,在全身性炎症或代谢性疾病中,HDL的抗As作用减弱或消失,甚至表现出促As的作用,这主要与HDL的功能改变有关.本文就HDL的功能差异与As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翟振丽;马维红;李全忠;申炜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探讨meis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meis1在结直肠腺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RT-PCR结果显示meis1在正常肠黏膜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随着腺瘤癌的发展表达下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肠黏膜、腺瘤及癌中meis1的表达率分别为92.9%、87.5%及63.1%,腺癌与正常、腺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meis1表达部位随着正常黏膜向腺瘤癌发展过程中出现典型的胞核至胞浆异位,且异位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Meis1的表达下调及胞浆异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进展相关.
作者:邹云莲;杨慧;朱军;张进萍;严新民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