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反应在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中的作用

余涛;李京波;魏盟

关键词:炎症反应, 心肌梗死, 梗死后, 交感, 神经重构, 炎症细胞因子, 再生现象, 药物干预, 炎症介质, 心律失常, 发生发展, 综述, 思路, 受损, 关联, 猝死
摘要:心肌梗死后存在交感神经重构及再生现象,大量研究表明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与这种交感神经重构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炎症反应,受损心肌及其他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有研究证实它们促进交感神经重构.本文从炎症角度对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作一初步综述,并分析药物在这方面的作用,希望对药物干预神经重构提供一个新思路.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肿瘤蒂扭转保守性手术26例.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蒂扭转复位保留卵巢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26例,选择传统开腹或腹腔镜术式,行直接复位或先行卵巢动静脉高位结扎,将扭转附件复位,然后剥除卵巢肿瘤.结果:26例卵巢肿瘤蒂扭转复位手术患者均成功,病理结果显示均为良性,未发生血管栓塞,无严重并发症.卵巢血流及功能短期内恢复.结论:选择传统开腹或腹腔镜术式行卵巢肿瘤蒂扭转复位保留卵巢手术具有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苗;邓清华;肖金贵;林还珠;钟培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浆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58例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托拉塞米和环磷腺苷葡胺,治疗14 d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显著,LVEDD、LVEF和血浆BNP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0.01).结论: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赵园园;蔡韵;郑伟;费明峰;吴玉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基于CBCT对汉族人群上颌窦骨分隔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通过对汉族人群头颅锥形束CT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观测上颌窦骨分隔情况.方法:收集因正畸或种植治疗需要拍摄头颅锥形束CT的病例资料,设定纳入条件,进行问卷调查.拍摄头颅锥形束CT,设定观测参数和测量内容,选取并设定双侧上颌窦区为研究区,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骨分隔所在轴面及矢状切面,观察上颌窦骨中隔的发生情况、位置,并使用随机自带专用测量软件测量每个中隔的高度.结果:上颌窦骨分隔以上颌窦数为对象,发生率为9.50%,以骨分隔总数为对象,发生率为11.54%,以患者数为对象,发生率为15.38%.缺牙样本与不缺牙样本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上颌窦前、中、后部出现骨分隔的比例分别占:25.49%、66.67%、7.84%.上颌窦骨分隔高度平均值(6.50±2.82) mm.结论:汉族人群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较其他人种低,骨分隔常见于上颌窦中部.

    作者:刘天涛;黄建生;王险峰;刘琼;戚娟娟;谢宇;连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早期应用力月西对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力月西治疗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的镇静效果及作用.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行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例.观察镇静效果及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力月西镇静治疗后,有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氧合指数、BNP浓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力月西在左主干病变支架植术入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镇静效果良好,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

    作者:邹育海;李丹辉;林朴卿;邱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尿动力学检查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探讨77例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77例SUI行系统的尿动力学检查,21例同时行半卧位和站立位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测定.结果:77例中不稳定膀胱者7例(9.1%).61例(79.2 %)ALPP测定见有漏尿:其中56例半卧位测定有35例(62.5%)见有漏尿;42例站立位测定有36例(85.7%)见有漏尿;半卧位无漏尿,改为站立位见漏尿的有8例.大尿流率为(31.4±11.3)(16.3 ~ 70.1) mL/s、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为(16±8)(2 ~ 37) cmH2O.33例手术,随访21例,16例无尿失禁复发,5例改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SU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手术有指导意义,站立位ALPP测定能提高检查准确性.

    作者:古维灿;王怀鹏;刘莉娟;郑祥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金属蛋白酶2基因-1306C/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金属蛋白酶2(MMP-2)基因-1306C/T多态性与冠心痛(CA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检测283例冠心病患者与161例对照组人群MMP-2基因-1306C/T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MMP-2基因-1306C/T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CC基因型携带者患冠心病风险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的2.038倍(OR=2.038,95%CI=1.193-3.481,P<0.01).结论:MMP-2基因-1306C/T位点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相关,CC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作者:徐峰;金可可;张怀勤;徐力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反式维A酸增强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旁观者效应的观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腺病毒为载体的双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乳腺癌旁观者效应的增强作用及与Cx43表达的关系.方法:MTT法观察ATRA对双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乳腺癌旁观者效应的影响;RT-PCR和FCM法检测ATRA作用前后乳腺癌MCF-7细胞内连接蛋白Cx4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以不同比例混合MCF-7和MCF-7/CDTK细胞在前药作用下细胞存活率ATRA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RT-PCR和FCM分析结果表明,经ATRA处理的MCF-7细胞,其Cx4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结论:乳腺癌MCF-7细胞中,ATRA具有明显增强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旁观者效应的作用,细胞内Cx43的表达增强可能是旁观者效应增强的机制之一.

    作者:孔恒;陶霖玉;齐柯;周培;杜冀辉;王红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预防性静脉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0.5 μg/kg(t=10 min);B组静注氯化钠溶液2mL;观察两组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感觉阻滞平面以及寒战发生率等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在麻醉前(T1)、蛛网膜下腔阻滞后5 min(T3)和手术完毕(T4)时点的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给药后5 min(T2)时点A组的MAP、HR低于B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A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T5.1±0.8)高于B组(T6.0±0.9)(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其中A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手术中预防性静脉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有良好的辅助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作用.

    作者:王秀;印春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苦参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腹膜透析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观察在体外苦参水煎液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腹膜透析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膜透析液-腹膜透析管系统建立体外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变化.将苦参水煎液、左氧氟沙星各药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运用连续稀释法计数存活菌菌落数变化.结果:16 g/L的苦参水煎液即可破坏和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其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作用后,生物被膜内存活菌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苦参水煎液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作用后可破坏已形成的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较单用左氧氟沙星有更强的抗菌作用.

    作者:梁俐;廖蕴华;王成玉;邹龙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3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的隔离和防护、护理、液体管理、出院指导.方法:通过对3例患者周密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和预防感染和出血等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疾病的转归.结果:3例患者均未出现护理并发症及感染和出血现象,后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验指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对3例病患的规范化的护理,促进了疾病康复,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总结了经验,提高了护理水平.

    作者:吴丽花;王素云;蒋丽娟;陈华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BMC中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期间PBMC中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方法:7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于治疗的0、4、12、24、48周时分别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及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始治疗前患者PBMC中HBV DNA阳性率为78.4%,随治疗疗程的延长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阳性率降低.治疗组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阴性的患者治疗48周时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于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阳性的患者(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MC中HBV DNA阴转对预测HBeAg血清转换有一定价值.

    作者:周永;魏仁东;强中强;史昌河;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原发性癫痫患者睡眠呼吸事件分析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夜间睡眠呼吸特点.方法:对90例癫痫患者(试验组)及40名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PSG)记录.结果:90例癫痫患者中达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诊断标准的为24例(26.67%),轻度17例(70.83%),中度4例(16.67%),重度3例(12.50%).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Wake期低SPO2、REM期低SPO2、REM期高SPO2、Sleep期低SPO2、Total SPO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和呼吸暂停长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痫患者夜间较正常人更易发生低氧及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

    作者:李桂花;张震中;梁文宝;林小静;徐江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在补肾中药或钙剂干预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0例肾阳虚骨质疏松并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每组20例,中药组口服健肾补阳汤+钙尔奇D,西药组口服钙尔奇D,观察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髋臼假体周围BMD与肾阳虚证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行全髋术后,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肾阳虚证积分与髋臼周围4区骨密度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补肾中药或钙剂的干预下,术后短期内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与肾阳虚积分的变化是并不对称的,肾阳虚证轻重程度与骨密度并不存在量的依赖关系,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与证型无明显相关.

    作者:庞向华;欧兆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的改良——附216例分析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改良模型的建立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操作者学习和建立216例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的过程,总结手术技巧,手术改良方法.按学习时间先后分为预实验组(Y组)30例,模型改良组(G组)36例,模型稳定组(W组)15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后8h存活率及手术后并发症;W组随机选取20例大鼠8h后处死留取肺肾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肺肾损伤发生情况.结果:Y组手术成功率为73.3%(22/30),8h存活率20%(6/30),G组手术成功率为83.3%(30/36),8h存活率63.9%(23/36),W组手术成功率为98%(147/150),8h存活率83.3%(128/150),死亡原因主要为出血、门静脉狭窄和低温等等.20例W组肺损伤发生率35%(7/20),肾损伤发生率45%(9/20).结论:熟练的手术技巧、缩短无肝期时间、减少损伤和出血,注意保温是模型成功的关键;改良模型能满足麻醉基础研究中有关器官保护研究的需要.

    作者:罗刚健;赵伟成;朱国松;池信锦;黑子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MYCN-siRNA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MYCN-siRNA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包括MYCN-siRNA与NGF联合诱导组、NGF诱导组、siRNA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各实验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细胞的增殖变化,通过Real-Time PCR检测MYCN-mRNA和NSE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YCN基因沉默后MYC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母细胞瘤MYCN基因沉默后,RT-PCR检测 IMR-32细胞MYCN-mRNA表达的抑制率达到89%;Western Blot检测IMR-32转染MYCN-siRNA后的第3天MYCN蛋白的表达率达到低,表达率下降至26.6%.在NGF和MYCN-siRNA的共同作用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出现了较明显的细胞形态学分化,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IMR-32细胞NSE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MYCN-siRNA和NGF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可使MYCN-mRNA的表达和NSE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并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凋亡.

    作者:曾乐祥;邱荣林;伍耀豪;顾焱晖;张杰;周嘉嘉;邓小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失语1例

    患者女,25岁,学生.主因腮腺肿大伴发热3d,意识障碍4h,呕吐1次于2011年8月21日21:30入院.患者入院前3d出现双侧腮腺肿大疼痛,伴发热,体温高39℃,热峰数次,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当地诊所诊断:流行性腮腺炎,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输液治疗(用药不详),应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下降,时有反复.入院前9h患者自觉四肢有麻木感,于县医院就诊,治疗过程中出现语言混乱、躁动,约20min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有反应,不能言语,予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 mL及高糖10 mL、安定注射液10 mg肌注,急转我院,途中症状无好转,呼吸平稳,呕吐1次.既往体健,疫苗接种史不详.

    作者:李春敬;陈大为;陈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措施.于入院1周未采取护理干预前及采取护理干预2个月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两组之间在入院1周未采取护理干预前SDS均无显著差异(P>0.05);采取护理干预两个月后干预组SDS各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确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能消除焦虑、恐惧、悲观情绪,减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蒋爱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17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178例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AFS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孕三烯酮,每次2.5 mg,每两周一次,连用3个月.随访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78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总妊娠率为48.3%(86/178),其中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分别为72.5%(29/40)、48.3%(28/58)、33.3%(14/42)和39.5%(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74,P=0.002 5);术后1年内、1~2年和2年以上的妊娠率分别为34.3%(61/178)、17.9%(21/117)和4.2%(4/96),术后妊娠率与r-AFS分期有关,术后妊娠率随手术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手术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药物治疗.

    作者:黄思毅;李末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检测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的检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DW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CT平扫疑为肝癌的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DWI及MSCT多期增强扫描.由两名高级职称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双盲阅片,达成一致的诊断意见,统计两种检查方式对小肝癌(直径≤3 cm)和非小肝癌(直径>3cm)病灶的检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两种检查方式对小肝癌的诊断能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对于小肝癌病灶,DWI对病灶的检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50.0%、94.4%、50.0%,而MSCT多期增强扫描为55.6%、50.0%、90.9%、11.1%;对于非小肝癌病灶,DWI对病灶的检出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4%、66.7%、97.2%、33.3%,而MSCT为92.3%、33.3%、94.7%、25.0%.对于小肝癌病灶,ROC曲线下平均面积DWI为0.944,高于MSCT多期增强扫描的0.889,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WI有助于提高肝癌尤其是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作者:张虎;秦东京;曹新山;姜兴岳;张升华;王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FN-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子痫前期患者共4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22例,重度子痫前期18例;早发型子痫前期1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28例;同时随机挑选同期血压正常的晚期正常妊娠妇女20例,同期血压正常的非妊娠育龄妇女2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病例血清IP-10水平.结果:(1)正常妊娠组IP-10水平高于育龄组[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 vs育龄组(94.8±14.5) pg/mL,P<0.05];(2)晚发型子痫前期组IP-10水平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vs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P<0.05];(3)IP-10水平在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轻度子痫前期组(174.9±29.8) pg/mL vs重度子痫前期组(162.8±27.8) pg/mL,P>0.05];(4)IP-10水平在早发型子痛前期组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子痫前期组(161.0±31.0) pg/mLv5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P> 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P-10水平升高,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及抑制血管新生有关,从而导致子痛前期的发生.

    作者:王建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