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腹膜透析导管对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

何敏尔;朱声宏

关键词:腹膜透析, 透析导管, 术后, 近期并发症, 治疗水平, 终末期肾脏疾病, 导管移位, 临床观察, 发生率, 主要方法, 透析通路, 替代治疗, 使用规律, 对比观察, 导管形态, 安置, 透析管, 体内, 疗法, 感染
摘要: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疗法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自1965年Tenckhoff等[1]创造了Tenckhoff透析管,为长期PD的开展铺平了道路.在PD过程中,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长期腹膜透析通路是进行PD治疗的基本条件,PD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在于PD导管安置到位、术后不发生移位.临床观察发现,在PD过程中,PD管移位的发生率高达20%,究其原因与导管安置不到位及导管形态有密切关系[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比观察不同类型的PD置管在置入体内后对感染及导管移位发生率的影响,探讨不同PD置管的临床使用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丙帕他莫复合异丙酚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帕他莫复合异丙酚和单用异丙酚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240例门诊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2 g丙帕他莫复合异丙酚组(Ⅰ组)、1 g丙帕他莫复合异丙酚组(Ⅱ组)和单纯异丙酚组(Ⅲ组).Ⅰ、Ⅱ组术前15 min分别静脉注射丙帕他莫2 g和1 g,复合异丙酚首次剂量为2.5 mg/kg,术中出现体动追加异丙酚0.5 mg/kg.观察术中HR、SPO2、MAP变化,记录诱导时间、唤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异丙酚的总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Ⅰ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Ⅱ组术中各不同时间HR、MAP显著低于Ⅲ组(P<0.05),Ⅰ组唤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异丙酚的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Ⅲ组(P<0.05).结论:术前15 min静注2 g丙帕他莫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效地减轻了术后宫缩疼痛,可安全地用于日间门诊手术麻醉.

    作者:陈晓东;李鑫;华豪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症状的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3d内,根据临床资料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项)进行心理测试,筛选门诊及住院部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98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病例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HAMD及心功能测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干预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 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早期应用抗抑郁药干预治疗,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并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刘东;郭乃芸;赵连任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冠心病调脂治疗靶点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调脂治疗靶点.方法:R型聚类分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9个血脂评价指标的代表指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他汀治疗(119例)与非他汀治疗(108例)两组冠心病患者ApoA1/ApoB、non-HDL-C、LDL-C判定的血脂达标率,达标和不达标者病情进展率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比值比.结果:9个指标聚为二类,代表指标为non-HDL-C、ApoA1/ApoB.3个指标评价他汀组血脂达标率分别为35.3%(42/119)、33.6%(40/119)和27.7%(33/119),非他汀组不达标率分别为86.1%(93/108)、90.7%(98/108)和95.4%(103/108).他汀组不达标者病情进展率分别显著低于非他汀组不达标者(x2分别为21.75、30.19、23.32,P均为0.001).他汀组non-HDL-C的ACS发生比值与ApoA1/ApoB、LDL-C的ACS发生比值比在0.8~1.2范围之外,ApoA1/ApoB与LDL-C的ACS发生比值比及非他汀组三指标评价不达标者ACS发生比值比在0.8~1.2.结论:提高冠心病患者他汀治疗率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ACS发生率.调脂治疗靶点不同,冠心病例ACS发生几率有差异,调脂治疗靶点值得研究.ApoA1/ApoB、LDL-C作为调脂治疗靶点作用相近.

    作者:王虹;潘春熹;陆红梅;林英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微小肝癌的MDCT和MRI诊断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HCC的MDCT和MRI资料,对其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5例MHCC中,中央型19例,边缘型16例;31例MDCT平扫+多期扫描发现病灶29个,阳性率为93.6%;29例MRI平扫+DWI+增强发现病灶28个,阳性率为96.5%.两两比较,MDCT和M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DCT和MRI对MHCC均有较高的检出率,综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MHCC的检出率.

    作者:柏根基;张建淮;王书中;郭莉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43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随访6 ~ 23个月,评价患者术前、术后末次脊髓损伤情况和脊柱后凸畸形角度,并评定治愈标准.结果: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有21例为E级,10例为D级;末次随访ASIA分级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恢复为D级外,其余的均恢复为E级,术前和术后末期随访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情况有在统计学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侧凸成角均有不同程度纠正,生理弧度恢复并保持满意,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ehtaet结核的治愈标准,本组43例患者中治愈41例,治愈率达95.34%.结论:腹膜外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方法.

    作者:何生;谢造福;邹尚浏;黄少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目的: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各30例,其中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采用直角坐标尺定位行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内科保守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不进行手术.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愈率,血肿吸收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为(5.9±0.5)d,显著短于内科保守治疗组(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51±3.1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97.11±3.44.其水平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相应评分(11.35±6.93 vs.81.59±2.51),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痊愈者23例,疗效显著4例,有效3例.有效率100.0%.内科保守治疗组其痊愈者13例,疗效显著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死亡1例.有效率86.6%.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余波;崔建忠;史楠;洪军;周开顺;刘晶;刘兴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桥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肾病患者血清骨桥蛋白(OPN)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MA/Cr)的影响.方法:90例T2DM患者按照2009年ADA糖尿病指南以UM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UMA/Cr< 30 μg/mg)30例、糖尿病肾病组(DN,UMA/Cr:30 ~ 299 μg/mg)60例,同时选择30名体检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再将DN组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30例(吡格列酮30 mg/d+胰岛素,n=30)和安慰剂组30例(安慰剂+胰岛素,n=30),随访治疗3个月.所有对象均测定血糖、血脂、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OPN和UMA/Cr等.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3个月后,UMA/Cr[(35.02±6.38) μg/mg vs(86.30±12.21) μg/mg、P<0.01]、OPN[(394.24±19.43)ng/mL vs (457.00±15.21) ng/mL、P<0.01]及HbA1c、TG、CRP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UMA/Cr(△:治疗前-治疗后的差值)与血清△OPN(r=0.673,P=0.00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2DM肾病患者血清OPN水平升高.吡格列酮能减少UMA/Cr水平.其部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OPN水平实现的.

    作者:张筠;王建平;臧丽;张世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糖尿病足溃疡发病机制及诊治的临床进展

    中国9 240万糖尿病患者中近乎15%的患者在生命的某一时段会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其中需要截肢者高达33%,而截肢的糖尿病患者中85%是因足部溃疡深部细菌感染引起;不管截肢与否,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的死亡率为29%,4级以上合并细菌感染而未行手术治疗的严重患者其死亡率高达54%[1].因此,糖尿病足部溃疡致残、致死危害之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 对糖尿病溃疡发病机制的认识降低糖尿病足病患者致残、致死率,有效的方法是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和发展.而糖尿病足部溃疡发生发展的原因中60%~70%单纯由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引起,15%~20%由单纯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引起,另外的15%~20%同时存在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2].神经病变、足部畸形、过高的足跖压力、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长及男性,都是足部溃疡的促进因素[3].

    作者:肖正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治疗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服务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方法:61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按照其是否参与“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分为康复组304例和对照组306例,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康复组除药物治疗外,同时参与集体家庭干预、社交技能训练和职业康复训练.两组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病情、精神症状、自知力、疗效和社会功能评估,两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康复组病情明显好于对照组(x2=12.307,P<0.05);康复组的精神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自知力比较,康复组自知力明显好于对照组(x2=12.992,P< 0.01);康复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x2=12.975,P<0.05).康复组工作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完全或部分胜任工作或承担全部家务的人比对照组多,而丧失工作能力或承担家务的人明显少于对照组(x2=14.253,P<0.05).康复组残疾功能评定量表Ⅱ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0.495,P< 0.01).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控制精神症状、帮助恢复自知力和改善其社会功能,有助于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段卫东;刘铁榜;金冬;杨洪;舒明跃;杨孔军;邱友胜;周志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紫杉类药物用于可手术乳腺癌的辅助化疗

    目的: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中加入紫杉类药物能否提高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初治乳腺癌患者391例,分为不含紫杉类药物组(CEF组138例,CTF组97例),含紫杉类药物组(TEC组98例,TTC组58例).以无病生存作为第一观察终点,以死亡作为第二观察终点.结果:中位随访47个月,不含紫杉类药物组患者中无病生存(DFS)占90.1%,总生存(0S)为97.7%,含紫杉类药物化疗组患者中DFS为90.0%,OS为97.6%,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含紫杉类药物组有较高的Ⅲ度以上白细胞下降率和心脏损害发生率(P<0.01).结论:蒽环类方案中加入紫杉类药物未显著改善患者DFS和OS.

    作者:牟鹏;厉红元;李焰;闵捷;张翔;梁欣洁;刘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中药糖网病方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192眼)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研究组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加服中药糖网病方治疗.随访6个月,复查眼底荧光造影,并观察记录视力、视网膜变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病例治疗有效有71眼,占75.5%,无效23眼,占24.5%.研究组病例治疗有效88眼,占89.8%,无效10眼,占10.2%.两组疗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联合中药糖网病方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文俐;匡丽晖;杨为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疗效评价.方法:将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成人案例65例随机分为两组:36例为对照组即单用头孢曲松静脉点滴抗炎治疗组;29例为实验组即应用头孢曲松静脉点滴抗炎治疗,3d后加用利奈唑胺静脉点滴治疗组.选取体温恢复正常天数,外周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1周后复查腰穿,脑脊液恢复正常例数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缩短约3.1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缩短约3.3 d,两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复查腰穿,脑脊液白细胞恢复正常例数实验组多于对照组,两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具有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孢曲松联合利奈唑胺治疗成人化脓性脑膜炎疗效优于单用头孢曲松治疗疗效.

    作者:贾冬;李铁刚;赵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研究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胸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住院患者的痰、尿液及脓液分泌物中培养出268例肠球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敏分析,其中4株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采用多重PCR检测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基因.结果:其中3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基因表型均为vanA型,另外1株未测出.结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基因型与耐药情况有相关性.

    作者:蔡智群;黄耀文;朱家馨;彭德虎;林兆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二甲双胍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自从2005年Evans等[1]研究者首次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后,近7年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二甲双胍的抑制恶性肿瘤作用.1 二甲双胍抑制恶性肿瘤作用的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提示在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与恶性肿瘤发生和预后存在密切的关系.Lee等[2]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结直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Bowler等[3]通过基于人群的大型回顾性研究提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降糖的患者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使用磺脲类及胰岛素降糖的患者.Landman等[4]于1998-1999年间入组了1 353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89为患者服用二甲双胍,1 064位患者不服用二甲双胍),平均随访了9.6年,研究结果提示使用二甲双胍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且这种抗恶性肿瘤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Jiralerspong等[5]发现在早期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作为新辅助化疗药物可以提高乳腺癌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近的一项荟萃[6]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可以使肿瘤发生率或死亡率降低31%.

    作者:赖水青;李延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侵蚀性葡萄胎氟尿嘧啶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23岁,主因葡萄胎清宫术后4个月,HCG连续升高3周于2011年12月8日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包快,无压痛.B超示:子宫体增大,子宫前壁强回声团块,血流异常丰富,考虑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可能性大.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体重55 kg,身高160 cm.考虑患者为侵蚀性葡萄胎Ⅰ期,给予每日氟尿嘧啶l 600 mg入500 mL生理盐水6~8h缓慢静点,共lOd.期间隔日监测血常规,均未低于4×109/L,无腹泻、口腔溃疡等不适.顺利出院.

    作者:呼君瑜;韩新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Jagged1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抑制舌癌Cal-27细胞增殖、侵袭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Jagged1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抑制舌癌Cal-27细胞增殖、侵袭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Jagged1 siRNA对Cal-27细胞Jagged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敲减效果;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干扰后细胞群体依赖性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Tranwell检测RNA干扰后侵袭率变化.结果:KD组较NC组Jagged1基因和蛋白表达受到明显的敲减.KD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较NC组下降42.42%.S期细胞比率均明显下调,约62.98%,G1期细胞比率上调,凋亡率明显增高.72 hKD细胞生长抑制率为32.50%.Jagged1 RNAi慢病毒载体感染后,KD组侵袭率无下降.结论:下调Jagge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可使舌癌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增殖活性降低、S期细胞比率下降、凋亡率升高、成瘤能力下降.

    作者:张同韩;刘海潮;梁玉洁;梁立中;郑广森;廖贵清;吴纪楠;黄洪章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进展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导致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其长期存活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AR临床表现不典型,难治比例增高,因此,AR早期诊断尤为重要.AR早期诊断从有创向无创,从发作时诊断向预警诊断进展.建立一种技术简单、花费少、无创、集成、敏感性高与AR相关的分子监测体系,提供AR预警信息,是今后值得关注的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1 移植肾活检是诊断肾移植术后AR的传统金标准肾移植术后AR主要表现为发热(37.5 ~ 38.5℃),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尿量每日减少,幅度在60%以上.血肌酐升高,超出原来25%.尿蛋白阳性,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值下降.彩超示移植肾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此时,行移植肾活检可确诊AR,按Banff标准行病理分类.AR除2%~3%病例不能逆转外绝大多数经及时抗排斥治疗可成功逆转.

    作者:张智;陈洁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AMACR/p504S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MAC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78例胃癌组织中AMACR/p504s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AMACR/p504s的阳性表达率为42.3%(33/78).胃癌中AMACR/p504s的表达在肠型胃癌中表达为61.3%,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29.6%,差异有显著性(P< 0.01);AMACR/p504s在高、中和低分化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48.3%和23.5%,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腺癌中AMACR/p504s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AMACR/p504s的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胃肠型腺癌的发生.

    作者:陆勤平;黄文斌;刘家祥;徐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布拉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预防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在我院使用抗生素治疗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接受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和预防组30例(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结果:预防组患儿AAD的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3.3%(x2=4.81,P<0.05),同时在止泻时间、腹泻总疗程上也明显短于对照组(t=2.90、2.36,均P<0.05),且无明显副反应.结论:布拉酵母菌对于预防儿童AAD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宴宏;彭建霞;张建丽;杨硕;王树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表现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病理结果对比,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在结节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结节内钙化表现、结节内外血流分布及结节内血流形态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彩超表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定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君;柳建华;陈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