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滕林;方明;陈少军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科接受APBSCT治疗后存活5年以上的8例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1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7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无病生存5年,4例无病生存6年,1例无病生存12年;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患者无病生存6年.结论:APBSCT是恶性血液病获得长期存活的治疗方法,移植前疾病状态、预处理方案、移植时机、移植后免疫治疗等是APBSCT后长期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巨峰;王华;黄昭前;王谷云;姚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加味黑地黄丸对慢性支气管炎(CB)模型大鼠肺及支气管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烟熏法复制CB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气管炎丸组、加味黑地黄丸(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20 d.光学显微镜观察CB大鼠肺及支气管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模型组病理损害显著(P < 0.05),病鼠细、小支气管黏膜增厚,纤毛不整或消失,杯状细胞显著增多,支气管周炎细胞浸润(多为淋巴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支气管周炎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药物干预后加味黑地黄丸高剂量能改善大鼠支气管黏膜和支气管管壁病变程度(P < 0.05),病鼠支气管黏膜上皮损伤减轻,黏膜皱襞减少,纤毛粘连或脱落较轻,杯状细胞轻度增多,支气管周较少炎细胞浸润,支气管管壁轻度增厚,肺泡腔大小较一致,大部分肺泡间隔菲薄;地塞米松、气管炎丸、加味黑地黄丸低剂量能改善CB大鼠支气管黏膜病变程度(P < 0.05).结论:加味黑地黄丸能抑制CB的炎症反应,显著改善CB大鼠支气管的损伤程度,对支气管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谭大刚;邝文彬;谭伯森;潘竞锵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人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针对海南黎族人肺结核患者耐药性发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方法:分析海南黎族人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的敏感性.结果:海南黎族人的耐药率为52.3%,多耐药的菌株显著多于单耐药的菌株(P < 0.05).结论:海南黎族人的结核耐药较为严重,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所以有效控制耐药结核病是我们工作的紧迫任务.
作者:林容;郭禹标;陈海;朱中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髋部骨折误诊为脑卒中再发的原因,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卒中后髋部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5例患者均有脑率中病史,因一侧下肢无力及活动不利就诊.头颅CT及MRI检查未见新鲜脑出血或梗死病灶.患髋X线检查示髋部骨折.从初诊到确诊历时4 ~ 9 d,平均(6.6 ± 1.9)d.确诊后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脑卒中后髋部骨折容易误诊为脑卒中再发.脑卒中后患者出现下肢无力或活动不利,应对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要时行患髋X线检查,以防漏诊.
作者:边振宇;李茂强;何齐芳;朱六龙;朱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3岁,因直肠癌术后1年,咳嗽、咯血1个月于2010年6月29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 ~ 4次,呈黏液样稀便,偶有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无发热、盗汗,未引起重视.
作者:张群;陈龙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检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oral lichen planus,OLP)治疗前后唾液中白介素17(IL-17)的水平,研究唾液IL-17与OLP发病以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OLP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用ELISA方法检测唾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OL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中均未检出IL-17.结论:唾液中IL-17浓度较低,需进一步完善唾液保存方法和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来检测唾液中IL-17 表达水平.
作者:徐韶;车英林;李风华;戴耀辉;程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睾丸辐射损伤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放射性睾丸损伤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均接受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线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对照组不接受照射.治疗组大鼠接受辐射24 h后尾静脉输注MSCs 3 × 106 /只;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 mL;共3周.当模型组处于濒死状态时处死所有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水平、血清和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染色法)制作大鼠的睾丸病理切片,观察辐射对睾丸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少,嗜睡,毛发变黄;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反应灵敏.治疗组大鼠血清SOD明显高于模型组,而MDA水平低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但较正常组低.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生精小管横切面见精原细胞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组成多种形态的完整生精上皮图像;模型组生精上皮变薄,生精层数减少,各级生精细胞明显减少,部分曲细精管内仅剩支持细胞和少量精原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消失,显示辐射对大鼠睾丸组织损伤明显;治疗组外形较规则,各级生精细胞有序排列,初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数量增多,精子发生良好,形态结构接近于对照组.结论:MSCs对睾丸的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能够改善睾丸的生殖功能.
作者:郭洪波;蒋玲;孟伟;郭坤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年龄66 ~ 78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E组),每组30例.记录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显像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引导技术可清晰显示腰丛、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行径,动态观察局麻药扩散情况.两组患者基础血压差异无显著性,麻醉后E组BP明显降低,N组BP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N组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E组明显高于N组.结论:超声引导技术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精确操作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是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杨丽华;徐玉灿;董铁立;孙振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对比分析选择性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因门静脉高压症实施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7例(选择组)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51例(非选择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手术前后门静脉与肝动脉血流量变化,并术中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结果:断流术后选择组FPP较非选择组FPP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均减少,选择组减少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断流术后1个月两组肝动脉血流量均增加,选择组增加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选择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8%,非选择组为27.5%(P < 0.05).选择组50例完成6 ~ 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16.0%,3年生存率88%;非选择组42例完成6 ~ 36个月随访,复发出血率为30.2%,3年生存率78.6%.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优于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赵辉;李宝金;龙宏刚;姜海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在走过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住院治疗的走过心绞痛患者83例,随机分为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组45例,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组38例,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靶血管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1年内再发心绞痛(16% vs 13%)、支架再狭窄(5% vs 3%)、心力衰竭(7% vs 8%)、支架内血栓形成(2% vs 3%)、心源性死亡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治疗走过心绞痛安全有效,与Cypher支架治疗后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
作者:张庆华;闫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例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至症状消除后,用锥束CT检查髁状突表面骨质改变情况,分析RW-Splint对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症状和髁突改建的影响.结果:戴入RW-Splint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症状缓解有效,髁状突表面骨皮质改建明显,关节间隙变化明显.结论: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髁状突表面修复及患者疼痛症状改善.
作者:肖珲;刘从华;张治勇;李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在RNAi技术条件下,干扰VHS合成对HSV-1复制的影响及对宿主细胞Vero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siRNA设计原则,用T7 RNA聚合酶体外合成3种针对VHS(UL41)mRNA的siRNA,用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转染到Vero细胞中后感染HSV-1,MTT法检测了细胞12 h到72 h的细胞活力,并测定了各时间点的病毒滴度值,绘制了子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结果:子代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和MTT活力测底结果表明,转染的3对实验组siRNA都出现了病毒滴度明显降低,细胞病变相对空白组延迟的现象.结论:体外合成VHS基因特异性siRNA,能够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保护宿主细胞,这为siRNA治疗HSV-1的感染提供的初步的理论依据.
作者:赵云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趋化因子超家族是由白细胞参与分泌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一类细胞因子组成, 是一类重要的生理与病理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因子,参与机体的多种机能活动.一种强效的趋化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又称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剂激活因子(MCAF)或JE蛋白,已经被分离和测序, 并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成为炎症免疫反应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实, 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MCP-1密切相关,本文就MCP-1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吴文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索简单有效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通过组织贴块法、蛋白酶消化 + 机械刮刷法、纤支镜刷检法分离获得人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结果:组织贴块法可获得纯度高、存活率高、数量多的支气管上皮细胞,蛋白酶消化+机械刮刷法获得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混杂较多的成纤维细胞,纤支镜刷检法获得的支气管上皮数量少且易老化,其中混杂大量的红细胞,影响上皮细胞的贴壁和生长.结论:组织贴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培养人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可提供满意的生长条件,提高上皮细胞的纯度,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高元妹;张平;夏旸;赵海金;蔡绍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Ki-67、P27在GCB及non-GCB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并制作其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对DLBCL进行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免疫表型分类,同时检测Ki-67及P27蛋白的表达.结果:(1)60例DLBCL中GCB类型29例(48.3%),non-GCB类型31例(51.7%).(2)Ki-67及P27蛋白的表达在DLBCL中GCB及non-GCB亚型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 < 0.05).(3)在DLBCL中Ki-67及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 = 0.449,P < 0.05).结论:Ki-67及P27的表达可能与DLBCL免疫学分型有关,non-GCB中,Ki-67高表达,P27蛋白低表达.
作者:宋恩霖;熊小亮;艾有生;刘繁荣;朱静;刘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了解江门市儿童急性腹泻中诺如病毒(NV)感染流行趋势及病毒基因型别.方法:采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NV,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通过GenBank进行BLAST库比较进行基因分型.结果:2006年全年NV 的检出率为14.36%(52/362),35份测序标本中32株属于GⅡ-4型,其中两株与广州分离的gz01同源性达到97%;2株属于GⅡ-3型,与2005年日本发现的毒株JP(AF315815)同源性达到99%;1株与澳大利亚发现的一株重组毒株Australia(AY919139)同源性达到99%,为新型GⅡ.b NV 重组株.结论:江门儿童腹泻中全年均可检出NV,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别.病毒以GⅡ-4基因型为主,也存在GⅡ-3型基因型,检出与国外同源的重组基因病毒.
作者:唐亚丽;戴迎春;聂军;李建栋;黄宝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患者女,69岁,查体无特殊体征,外院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和中等回声团块,中等回声团块考虑胆囊内占位,CT检查未发现胆囊异常表现.来本院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见长径约31 mm弧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诊断为结石,另见18 × 21 mm的类圆形中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后方无声影,内部未见血流信号,小范围体位改变团块未见明显改变,大幅度体位改变见中等回声团块位置改变,且受结石影响,形状发生改变呈月牙状.询问病史:15年素食.明确诊断为胆泥块.手术证实为胆泥块.
作者:何本振;夏国园;江珍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实施延续性护理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3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出院时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照组每3个月电话随访1次,时间为12个月.实验组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合理膳食、健康训练、遵医用药情况和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健康指导,时间为12个月.观察患者的血压控制、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生活习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均P < 0.01);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掌握、生活习惯改变均优于对照组(P < 0.01);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 < 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指标,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学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和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35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手术切口拆线后1 ~ 3 d内行放射治疗,每周照射3次,每次3 Gy,总剂量21 Gy.1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术中在手术切口局部皮下注射A 型肉毒素,5 U/点,间隔1 cm,总量不超过100 U/人.通过临床观察和定期随访记录治疗疗效、毒性反应.结果:35例患者行术后放射治疗后,治愈25例,治愈率为71.4%;有效7例,有效率为20.0%;无效3例,复发率为8.6%.总有效率为91.4%.放疗相关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皮肤红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10例患者行术后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后,治愈7例,治愈率为70.0%;有效2例,有效率为20.0%;无效1例,复发率为10%.术后无感染,无延期愈合,无皮肤红斑、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结论:术后浅层X线放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有效方法,毒性反应轻,术中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安全,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温传阳;张毅;程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钙化的分布特点,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北京朝阳地区社区人群共1 209人,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并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ulti-dete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检查,应用Agatston积分方法分别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分析IMT及CACS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布特征,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入选者男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artery-IMT,CCA-IMT)(1.09 ± 0.43 vs 0.84 ± 0.33,P = 0.016)、斑块发生率(47% vs 29%,P = 0.001)、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发生率(45% vs 31%,P = 0.004)、CACS (120 ± 82 vs 62 ± 49,P = 0.001)及ln(CACS+1)(0.63 ± 0.40 vs 0.53 ± 0.32,P = 0.001)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组患者;36 ~ 45岁组、46 ~ 55岁组男女性相比较,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 < 0.001),而> 55岁年龄组男性与女性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无明显差别( P > 0.05);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水平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是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男女两组ln(CACS + 1)及IM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 < 0.01).结论:北京社区人群CAC阳性率、IMT、CACS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之间的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差异渐不明显.对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可较好预测冠状动脉钙化和颈动脉斑块存在及程度.CACS与IMT之间存在正相关,两者对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评价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孙涛;程宇彤;陈顺华;王苏;阴成茜;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