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达;王婷;刘军权
随着剖宫产技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剖宫产成了产妇们广泛选择的产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是剖宫产术中常选择的一种麻醉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作用范围广,肌松良好,对胎儿和母体的毒性作用小等优点.低血压是腰硬联合麻醉常见的副作用,有文献报道[1]剖宫产时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56.5%以上.当产妇出现低血压时,与之相伴随的是头晕,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引起胎盘灌注降低,进而引起胎儿宫内缺氧、酸中毒、神经发育受损等.本文对产妇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进行综述.并对吸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作者:田玲玲;缪缙;李雅兰;彭雪梅;席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患病率为3.3/10万.本病发生是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ys)的基因突变引起.DMD患者骨骼肌呈反复退化和再生,终肌卫星细胞耗竭,骨骼肌被结缔组织和脂肪代替.患者往往在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DMD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本文就DMD细胞治疗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马晓荣;赵慧婷;欧阳天祥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mRNA与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患者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中晚期胃癌、20例早期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DGF-A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显示PDGF-A mRNA与蛋白在中晚期胃癌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早期胃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1);胃癌组织中PDGF-A的表达与其肉眼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预后判断指标均密切相关(P<0.01).结论:PDGF-A mRNA与蛋白在中晚期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是参与胃癌病程进展的分子之一,PDGF-A mRNA与蛋白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复发及预后指标.
作者:卢林明;刘银华;周珏;赵国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p53家族中新成员p73的发现为癌症细胞生物学提供了新思路.p73蛋白不仅在结构上与p53相似,在功能上也极其相似.目前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描述为是通过选择性激活p73的促恶性肿瘤细胞凋亡.本文将阐述有前景的p73肿瘤抑制蛋白的抗癌途径分子机制.
作者:潘少君;王俊和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的表达与其性激素变化及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应用脱氢表雄酮(DHEA)皮下注射23日龄SD雌性大鼠20 d,观察卵巢巢重量及光镜(HE染色)形态学改变,应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T、E2、LH、FSH及血清胰岛素、糖耐量试验,应用荧光定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卵巢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卵巢呈多囊样改变而黄体形体比例减少;实验组血清T、E2、FSH、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PCOS大鼠卵巢中PPAR-γ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HEA诱导的PCOS大鼠动物模型与PCOS患者相似,PPAR-γ在PCOS大鼠卵巢发育中起部分调节作用,并与PCOS的IR密切相关.
作者:封文君;王燕燕;张秀果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整肠生、培菲康联合心理疏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罗马Ⅲ标准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94例,其中治疗组47例予整肠生、培菲康联合心理疏导治疗8周,对照组47例予整肠生、培菲康治疗8周;治疗完成后通过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症状好转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腹泻及粪便形态,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明显好转.结论:整肠生、培菲康联合心理疏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作者:刘均平;黄宇明;贺赛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后耳损伤听力学的改变.探讨其病变部位及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方法:采用调强放疗模式对早期鼻咽癌患者(T1-2N0-1M0)行根治性放疗Dt(66~70 Gy/6~7 w).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后1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后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并对包括就诊时年龄、患者性别、TNM分期、内耳剂量以及同步化疗在内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6个月后听阈升高>15 dB者占61.8%(47/76),2年后达76.3%(58/76).放疗后所有患者ABR检查与放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发生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DPOAE幅值较放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确诊时年龄以及同步顺铂化疗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晚期耳听力损伤发生率高,主要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耳损伤主要部位在内耳耳蜗,而听神经传导通路功能变化不明显;确诊时患者年龄以及放疗过程中合并同步化疗可能影响放疗晚期SNHL的发生.
作者:杜莎莎;任陈;田允鸿;谢国柱;刘英;孙权权;袁亚维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血液麻醉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男41例,女43例;年龄57~92岁,平均67岁.病因为骨性关节炎5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将氨甲环酸1 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点滴,3h后以相同剂量再次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中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松止血带和术后3 h时FIB、PT、APT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老年患者TKA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短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杨国敬;吴安生;赵敏;刘敏;王伟良;蔡春元;林瑞新;张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乐清东部地区十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9年的孕产妇病历资料,统计10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剖宫产指征的构成及变化、围产期妇婴发病率的变化.结果:10年间剖宫产率由2000年的31.30%上升到2009年的56.80%.各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的增长明显和影响大,由2000年的14.99%上升到2009年的29.33%.胎儿因素总体变化不大,但是其中的巨大儿所占比例由11.1%上升到17.8%.母亲及头盆因素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围产期妇婴发病率由5.95%上升到9.37%.结论:近10年本院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同时伴随着围产期妇婴发病率也明显升高.社会因素在剖宫产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作者:刘辛妍;孟凡玉;谢胜云;骆珍珍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分析5年间眼科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体外药敏特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感染性眼病的330例眼科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培养阳性率、菌群种属分布及病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培养阳性的病原菌对常规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结果:2006-2010年间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18%、30.4%、20.4%、7.7%、19.6%.330例标本中64例培养阳性(19.6%),培养阳性的标本中结膜囊占42.2%,其余依次为角膜、房水,玻璃体及泪囊等,分别为28.1%、18.8%、7.8%、1.6%.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真菌分别占45.3%、18.8%、4.7%、1.6%、29.7%.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革兰阳性球菌的41.4%,铜绿假单胞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33.3%,曲霉菌占真菌的31.6%.发现2例MRSA,未发现VRE和VRS,革兰阳性球菌对红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31%、20.7%;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迭69%;对替考拉林及利条唑胺均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到41.7%,对三代头孢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结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曲霉菌是主要感染菌,临床应以药敏试验为依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娟;施箐铃;蔡璇;李从荣;孙端阳;李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平稳控制血压与非平稳控制血压对老年高血压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脑卒中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53例平稳控制血压组老年高血压肿瘤患者和40例非平稳控制血压组老年高血压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临床资料,结合术前、术后24 h、术后2~7 d内颅脑CT或MRI结果.观察两组术后颅内出血、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对发生脑卒中并发症患者临床随访,观察两组术后脑卒中患者3个月GOS评分的差异.结果:平稳控制血压组术后发生颅内出血3例,术后脑梗死2例,非平稳控制血压组术后发生颅内出血8例,术后脑梗死4例,两组术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术后脑卒中患者3个月GOS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平稳控制血压可显著减少老年高血压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但短期内不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久忠;王立江;韩光良;袁志忠;张建跃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比较姜黄素对γδT细胞和神经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姜黄素诱导γδT细胞和3株神经胶质瘤细胞,检测姜黄素的抑制率和测定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诱导前后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姜黄素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γδT细胞.姜黄素在低浓度时对γδT细胞杀伤活性影响不明显,2.5~10μm/L时,姜黄素诱导的γδT细胞杀伤活性高,浓度超过20μmol/L时杀伤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一定浓度的姜黄素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能增强γδT细胞杀伤活性,超过该浓度可明显抑制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及增加其凋亡率,而对肿瘤细胞作用不明显.γδT细胞杀伤活性增强可能与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含量相关.
作者:滕达;王婷;刘军权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基础护肝治疗,观察组26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疗程24周.观察患者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肝功能及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CTL)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在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肝功能ALT改善优于对照组(J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HBV DN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CD4、CD4/CD8、NK、CTL升高.cD8下降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NK、CTL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吴杭源;尤德宏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为临床积极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肾活检确诊的130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比较不同性别组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IgA肾病占同期肾活检的19.1%;肾脏病理分级以Ⅱ级为主,为73例(占56.2%).其中有75.4%的患者伴足突融合,53.1%伴肾小管萎缩,43.1%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26.9%有肾问质纤维化,21.5%有血管病变,6.2%伴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在不同性别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性别在年龄、收缩压、血尿酸、三酰甘油、白蛋白、补体C3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表现多样化,不同性别在临床指标中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要综合考虑并尽早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为制定有效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王德润;解汝娟;禹程远;廉维;陈金瓯;穆素红;李丽;赵石磊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研究Cullin-1(CUL-1)和Ki-67蛋白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取的涎腺上皮性肿瘤62例(多形性腺瘤22例、腺样囊性癌24例和腺癌16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4~68岁,平均(42.5±4.7)岁.另取10例正常腮腺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UL-1和Ki-67蛋白在涎腺正常组织及良、恶性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在200倍视野下,辨别阳性细胞和阴性细胞并计数,计算出CUL-1和Ki-67蛋白在不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对各组的阳性表达率作卡方检验.结果:CUL-1蛋白的阳性细胞呈棕黄色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在3种肿瘤中均呈高表达.在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和腺癌中,CUL-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0%、46.63%和43.88%;在正常组织呈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43%.经卡方检验,CUL-1蛋白在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χ2=492.821、550.069、504.907,均P<0.01),而在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Ki-67仅表达于细胞核.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中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高达48.59%和53.88%;在多形性瘤和正常组织中呈低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和4.32%.经卡方检验.Ki-67蛋白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χ2=454.522、544.010,均P<0.01).结论:CUL-1蛋白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增高是导致涎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分子机制之一.Ki-67蛋白在涎腺恶性上皮肿瘤中呈高表达,可作为判断涎腺上皮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品南;陈琼秋;潘丹;郭群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肝癌及肝硬化惠者血清中GP73的表达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75例肝癌患者、3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GP73的浓度,分析肝癌患者血清GP73表达与有无乙肝感染、肿块大小、门脉癌栓及远处转移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血清GP73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01)及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8).进一步研究发现,血清中AFP与GP73不存在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P=0.667),在所有入组HCC患者中,有41.3%上述两个指标中仅有一个升高,54.7%两者皆升高,而仅有4%两个指标均不升高.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GP73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CHILD分级、肿块大小、门脉癌栓、肝内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结果提示只有肿块大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ROC分析发现GP73和AFP联合检测后敏感性提高,曲线下面积增加.结论:血清GP73有可能成为肝癌的一个血清标志物,有一定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方玫玫;陈展洪;李星;吴祥元;林曲;董敏;陈洁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无法手术的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接受以下化疗,奥沙利铂130 mg/m2,d1;卡培他滨2 000 mg/m2,d1~14,每21天为1个周期(XELOX方案).多接受6个周期的化疗.结果:16例患者中CR 0例,PR 2例(12.5%),SD 5例(31.2%).PD 9例(56.2%),临床获益率43.7%,中位TTP 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主要毒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外周神经毒性、消化道反应、手足综合征,多为1~2度,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XELOX方案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有一定近期疗效,耐受性好.
作者:魏丽;董敏;吴祥元;林曲;李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传导性角膜热成形术(CK)治疗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老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5例双眼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老视症状明显的正视或轻度近视的非主视眼行CK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行双眼裸眼近视力、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近视力、显然验光等效球镜、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CK术后6月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0.5(J3)或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11例(73.3%),14例(93.3%);术后6月术眼散光度在±1.00(DC)以内者为86.7%:术后6个月15例非注视眼行CK术后裸眼远视力由(0.87±0.09)(DS)下降为(0.68±0.09)(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角膜曲率(41.99±0.47)(D)增加至术后(43.64±0.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眼泪膜破裂时间术前(12.0±1.69)(s)缩短为术后(10.00±1.7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3例(86.7%)患者表示满意,术后可以较长时间(>1 h)阅读,可以不使用近用眼镜.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治疗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非主视眼老视,能够获得较好的双眼远、近视力,减少术后对眼镜的依赖.
作者:崔颖;曾锦;郭海科;王军;谢文娟;李仲明;廖伟雄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后再通动脉出现再闭塞的危险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发病3~6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发生再闭塞的情况.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30例.动脉溶栓后起初血管再通率为78.6%.再闭塞率为20.5%.稳定再通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 0~2)明显高于发生再闭塞者(80%与33.3%)(P=0.012).对两组患者单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P=0.018)和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P=0.035)可能是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6分或动脉溶栓后仅获得部分再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再闭塞,再闭塞者预后不良.
作者:付睿;赵星辉;黄栋;张彤;戴威;贺茂林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研究结肠液囊管能否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技术对结肠穿孔进行有效的一期修复,尤其是能否在结肠穿孔48~72 h以上,腹腔严重感染的环境下有效修复结肠穿孔.方法:将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两组,处理组与对照组,每组15头,处理组采用结肠液囊管在电视腹腔镜下对结肠穿孔进行一期修补,对照组以传统一期穿孔缝合近段结肠造瘘,二期结肠回纳手术.修补后第7、14、21天检测穿孔愈合情况:比较穿孔部位的爆破压(BP)、愈合部位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D)及羟脯氨酸含量(HC).结果:处理组15例均顺利完成,无动物死亡,穿孔部位愈合良好,无肠管狭窄及坏死发生.术后第7、14、21天BP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14天处理组HC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第21天两组无显著差异(P=0.139):术后第7天MD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结肠液囊管技术一期修复结肠穿孔是安全、可靠且有效.
作者:王纯忠;黄宗海;沈三弟;史福军;陈飞;李建国;张全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