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 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疑似反应性低血糖人群中的应用

黄菊芳;徐文辉;王丹;谢俊;何筱莹;许向东;廖志红

关键词:低血糖症, 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摘要:目的:在疑似反应性低血糖人群中进行5 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5h0GTT),探讨OGTT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35例疑似反应性低血糖受试者,均行82.5 g葡萄糖的5hOGTT,检测0、30、120、180、240、300 min血糖.结果:35例受试者根据2 h血糖变化诊断糖耐量正常(NGT)21例(60%)、单纯糖耐量减低(1GT)8例(23%)、糖尿病(DM)5例(14%)、低血糖1例(3%);5 h检查中共筛查出低血糖22例(63%),服糖后2 h出现低血糖1例(5%),服糖后3 h出现低血糖9例(40%),服糖后4 h出现低血糖12例(55%),服糖后5 h出现低血糖0例(0%),低血糖再现率82%.诊断服糖后低血糖的人群中IGT伴发率达36%.结论:疑似反应性低血糖人群中服糖后低血糖的发生率高达63%,其中IGT的伴发率也高达36%.所有低血糖均发生在服糖后2~4 h,对疑似反应性低血糖人群进行4h 0GTT低血糖筛查敏感性达100%,比5h 0GTT更容易完成.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全世界关于UDCA治疗PSC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累计465例患者.结果显示UDCA能显著改善PSC患者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治疗组肝脏组织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OR=9.19:95% CI 0.98~86.15;P=0.05),胆道影像学有改善的倾向,死亡、肝移植、死亡和(或)肝移植等指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且敏感性分析结果无变化.结论:UDCA能显著改善PSC患者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症状,有改善肝脏组织学的倾向,但是并不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俞力军;黄伟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本刊对如何鉴定重复发表论文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控制性降压对鼻内窥镜手术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鼻内窥镜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的效果,并比较瑞芬太尼和硝普钠对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鼻内窥镜手术患者4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目标血压均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础值的60%~70%.Ⅰ组为硝普钠组,从1.0μg/(kg·min)的剂量开始,每隔30 s增加0.5μg/(kg·min)直至血压达到目标血压;Ⅱ组为瑞芬太尼组,从(0.15~0.20)μg/(kg·min)的剂量开始,每隔30 s增加0.05μ(kg·min)直至达到目标血压.在麻醉前(T0)、控制性降压前(T1)、控制性降压后5 min(T2)、30 min(T3)及控制性降压结束后30 min(T4)记录MAP和HR,同时测定血浆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含量,由同一术者在不知道控制降压的方法下评估术野质量.两组术中均用呼气未七氟醚浓度为(2.5±0.2)%维持麻醉.结果:Ⅰ组T2-4的HR较T0和T1明显增加(P<0.01);Ⅱ组T2-4的HR较T0和T1明显减慢.也较Ⅰ组T2-4的HR明显减慢(P<0.05或P<0.01);两组患者T2、T1的MAP比T0和T1明显下降(P<0.01),Ⅰ组T4的MAP高于Ⅱ组和T0(P<0.05):Ⅰ组T2-4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高于T0和T1(P<0.01),而Ⅱ组三种激素的含量在T2-4?时点低于T0和T1(P<0.01):Ⅱ组的出血量较Ⅰ组明显减少(P<0.05);Fromme评分法术野质量评分低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可提供良好的控制性降压效果,为手术提供更佳的术野质量,并可以抑制患者的RAAS的活性.

    作者:洪彬源;刘洪珍;杨承祥;张文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5-杂氮脱氧胞苷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5-aza-dc)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0.1、0.5、2.5、12.5μmol/L)的特异性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dc,于不同作用时间(6、12、24、48 h)处理人膀胱癌细胞株T24,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5-aza-dc在不同时间作用下T24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5-aza-dc在处理T24细胞24 h后的凋亡率变化情况.结果:MTT提示各浓度的5-aza-dc对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分析结果示,不同浓度5-aza-dc处理24 h后T24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同一作用时间下,T24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药物浓度在不同作用时间组之间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浓度为12.5 μmol/L的5-aza-dc作用24 h时对T24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作用明显.结论:5-aza-dc有抑制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生长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

    作者:徐宁儒;刘春晓;郑少波;李虎林;徐亚文;许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儿童异位胰腺1例

    患儿男,12岁.因反复上腹痛1年,黑便5 d就诊.患儿1年前开始出现节律性上腹痛,进食后诱发,伴恶心、反酸、嗳气,无腹泻呕吐.

    作者:刘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Survivin和Rb2/p130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Survivin和Rb2/p130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份NSCLC石蜡标本中两者的表达.结果:(1)Survivin mRNA及蛋白随TNM分期增高,阳性表达率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者较无转移者阳性表达率增高(P<0.01).(2)Rb2/p130mRNA及蛋白随TNM分期增高.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转移者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3)Surviv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Rb2/p13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4)Survivin蛋白阳性组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6.9%)显著低于阴性组(17.9%)(P<0.05),Rb2/p130蛋白阳性组术后5年存活率(16.7%)显著高于阴性组(7.1%)(P<0.01).结论:Survivin与Rb2/p130的表达水平可能与NSCLC的进展和患者预后相关.

    作者:常延河;郑素玲;伊雪;王俊然;王文雅;郑素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性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性水肿的疗效.方法:以52例糖尿病肾病中-重度水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黄芪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和黄芪静滴治疗.2周后观察水肿消退情况以及尿量、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和主要凝血指标等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周后尿量增多、水肿明显改善(P<0.05),24 h尿蛋白明显减少,ALB增加,Scr明显下降(P<0.05).主要凝血指标除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外(P<0.05),其他指标如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亦未见明显出血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黄芪注射液可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高凝状态、调节血液流变学、促使组织间液回流,从而对糖尿病肾病性水肿具有较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作者:石黎明;宁勇;郑祥雄;林庆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0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抗病毒治疗对它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30例正常人、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4、8、12、24周血清中IL-18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和HCV RNA(定量PCR法).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其值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抗病毒有效者,在治疗4个时间点血清IL-18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完全应答组较无应答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改变更显著.结论:细胞因子IL-18和IL-10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和肝脏损害密切相关.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作者:应若素;陈志敏;刘惠媛;石裕明;龙英姿;陆勤;卢业成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脂多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磷酸化P38表达的影响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和磷酸化P38的表达,并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在12、24、48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测定正常对照组、LPS组、参附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PCR mRNA、蛋白及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48 h)组EPCR tuRNA、EPCR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1);与LPS(24 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参附(12、48 h)组EPCR mRNA、EPCR蛋白含量均明显增高(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24 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显著增高(P<0.01);与LPS(24 h)组比较,正常对照组、LPS(12 h)组、参附(12、48 h)组磷酸化P38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LPS可以从转录、蛋白水平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可能是通过P38 MAPK途径实现的:参附注射液可以调节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EPCR的表达的影响,从而对脓毒症起到防治作用.

    作者:张近波;张小乐;许国斌;李智强;董志兵;王文龙;李传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与分析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盐水试管法、凝聚胺法对我院1 440例婴幼儿进行正反血型鉴定试验,其中盐水试管法、凝聚胺法借助显微镜判断,根据三种方法的凝集强度、正反定型的相符率对其灵敏度及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在凝集强度和准确性方面均高于凝聚胺法和盐水试管法,特别对于月龄1个月以下的婴儿在血型鉴定中的准确性与盐水试管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鉴于婴幼儿血型鉴定特殊性的特点,采用微柱凝胶技术鉴定血型,不仅操作简单、快速、敏感,而且准确性更高.

    作者:吴争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常规体外授精短时授精后6 h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受精失败34例

    目的:探讨短时授精后6 h后早期实施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受精失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例常规体外授精(IVF)短时受精后6 h未出现第二极体的卵子实施早期补救ICSI.结果:34例患者共获353枚MⅡ卵子,受精后6 h观察,均未出现第二极体立即实施ICSI,296枚正常受精,受精率为83.9%,4枚卵子出现3个原核,优质胚胎率56.4%,妊娠率41.2%.结论:通过常规IVF短时授精后6 h早期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确定受精情况并对未排出第二极体的卵子及时实施补救ICSI,可成为治疗受精失败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学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腺病毒介导的人低氧诱导因子-1α治疗兔后肢缺血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对腺病毒介导的人低氧诱导因子-1α(Ad-HIF-1α)治疗兔急性后肢缺血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1)Ad-HIF-1α及腺病毒空载体(Ad-Blank)扩增、滴度测定.(2)建立兔急性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以Ad-HIF-1α2.0 ×1010PFU)、Ad-Blank(2.0×1010PFU)和NS(0.5 mL)肌注离断股动脉肌群,观察兔一般反应,术前及术后7、28 d检查心电图和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28 d处死动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Ad-HIF-1α及Ad-Blank滴度分别达2.0×1013、1.5×1013 Pfu/mL.(2)受试期兔一般情况好;3组兔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在正常值范围,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心电图正常;病理学检查未见癌细胞.结论:兔急性后肢缺血模型局部一次性转染2.0×1010PFU的Ad-HIF-1α,未见明显毒副反应;Ad-HIF-1α应用于兔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陈建威;李明琰;陈冬冬;裴静娴;王月刚;吴平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胼胝体梗死的诊疗体会

    随着头MRI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胼胝体梗死被诊断.因该部位血液供应丰富,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较好.本文搜集了自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的14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纵行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时45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患者做好术前护理、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45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2~3个月后骨折均达临床愈合,随访6~34个月45例均已恢复正常工作.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金文姬;汤骏;祝崇雪;淦细红;王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髂骨植骨加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转位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

    股骨中下段骨不连临床较为常见,运用带血供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转位+髂骨植骨治疗股骨中下段骨不连,临床运用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中华;夏翠兰;刘娟;邓雪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ractor,HGF)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在第4代MSCs中添加HGF(20 ng/mL)对其进行诱导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大鼠MSCs贴壁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诱导后细胞呈梭形,排列方向渐趋一致,有肌管样结构形成,未观察到转化细胞的自主搏动.Troponin T及Connexin43的表达呈阳性,并可见清晰肌小节.RT-PCR检测MLC-2A、MLC-2V、α-MHc、β-Actin mRNA表达阳性.结论:大鼠MSCs体外在HGF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作者:章培军;张丽红;郭敏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时肺组织湿/干重比(W/D)等的影响,探讨其对ALI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气管内滴注内毒素诱导ALI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NS组、LPS组、SF组,每组10只.观察每组肺组织W/D、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蛋白含量、血清NO、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比较动脉血气分析的结果.同时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NS组比较,LPS组、SF组的肺组织W/D、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蛋白含量、肺组织MDA和血清NO显著增加,而PaO2和HCO3-明显降低(P<0.01);与LPS组比较,SF组以上指标显著降低而PaO2和HCO3-明显升高(P<0.05或P<0.01).病理学检查显示SF组肺组织损伤程度较LPS组明显减轻.结论:SF对内毒素性ALI具有防治作用.

    作者:林利;詹丽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混合性抑郁的研究进展

    心境障碍患者躁狂与抑郁症状混合存在较早就为人们所认识,习惯称为混合状态,根据其临床特征又可分为混合性躁狂及混合性抑郁.

    作者:廖继武;潘集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溶血卵磷脂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及其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溶血卵磷脂(LPC)对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其Ⅱ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培养牛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LPC,分别培养6、12、24h,RT-PCR检测TGF-β2 mRNA表达水平,半巢式RT-PCR检测TGF-β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LPC的浓度为40 μmol/L作用12 h后,TGF.B2 mRNA水平明显高于浓度为20 μmol/L和60 μmol/L.LPC浓度改变对TGF-βⅡ型受体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LPC能调节牛视网膜内皮细胞TGF-β2的表达;LPC对TGF-βⅡ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喻日成;黄竹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用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患儿23例,年龄1.5~6岁,ASA Ⅰ~Ⅱ级.麻醉诱导七氟烷吸入诱导复合芬太尼及维库溴铵;麻醉维持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维库溴铵;术中根据血压和心率调节七氟烷的吸入浓度及瑞芬太尼的剂量,将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70~80 mmHg.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气道压等指标,机械通气30 min时监测动脉血气.观察术野情况以及有无恶心、呕吐,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麻醉及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70±60)min.术中血压及脉搏平稳,血气监测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野四周皮缘、皮下组织出血少,视野清楚.术后苏醒时间(20.5±14.0)min,拔管顺利,拔管时间(25.3±13.2)min,无不良并发症.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迅速,控制性降压效果佳,操作安全方便,便于麻醉维持和管理,并且苏醒快,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是用于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周桥灵;梁桦;杨承祥;刘洪珍;邓硕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