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辉;黄丽霞;丘敏梅;阳生光
目的:探讨经闭口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以来12例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12例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术前评估,术前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训练,术后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后,10例均能正常排尿,其中1例术后2 d内有轻微排尿困难,1例有暂时性尿失禁,未特殊处理,情况改善排尿畅,随访6个月~2年,1例术后半年出现尿失禁,其余患者排尿畅,无排尿困难和尿失禁.结论:该手术创伤小,吊带松紧程度可随意调整,只要加强护理,基本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祝红梅;周培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踝关节南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距骨组成,是人体负重量大的屈戍关节.踝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92%,青壮年易发生[1].
作者:李大争;许新秀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性激素治疗(HT)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5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每日服用结合雌激素(倍美力)1片(每片含结合雌激素0.625 mg),28 d为1个周期(其中后14 d加服安宫黄体酮6 mg),共3个周期;对照组每天口服谷维素片20 mg,早晚各10 mg,连服28 d,共3个周期;用Kupperman改良评分法和Zung氏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症状改善有明显差异.结论:HT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效.
作者:金敏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胃镜嵌顿是由于胃镜在胃内过度反转打结或在食管或其他狭窄处反转,致使胃镜不能拔出.虽然是胃镜检查中一少见的情况,但处理不当不仅极易损坏胃镜,而且会导致穿孔、出血以及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胃镜嵌顿的应急处理文献中尚无统一有效的方法,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的处置,现结合我院1995年以来胃镜检查过程中出现的3例胃镜嵌顿病例及处理情况,谈一下应急处理体会.
作者:赵保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小儿腹腔镜手术是随着腹腔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微创外科手术,具有临床适用广、切口小、出血少等特点,深受医生及患儿父母欢迎.现将我院腹腔镜下小儿幽门成形术20例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李荷花;狄华君;徐怡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钛板人工肋骨用于兔胸壁缺损重建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表面喷砂、酸蚀处理制备钛板人工肋骨.建立20只3 cm×3 cm的胸壁骨性缺损家兔模型.实验组应用钛板人工肋骨修复缺损(n=10),对照组采用带骨膜的自体肋骨移植(n=10).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及血磷,行胸部X线片、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兔均无手术及术后死亡,无感染、胸壁塌陷及反常呼吸发生.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钙磷乘积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钛板与肋骨断端连接成一个整体,固定牢靠,界面大量新生骨组织,无纤维组织介入;对照组肋骨断端处骨增生明显,有连续性骨痂生成.结论:钛板人工肋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时胸壁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孙磊;费月海;陆远;韩勇;李小飞;周勇安;程庆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Myc基因表达与HL-60分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小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HL-60细胞产生终末分化和部分分化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分别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c-Mvc mRNA的变化.结果:ATRA诱导的终末分化细胞c-Myc mRNA表达明显下降,As2O3诱导的部分分化细胞c-Myc mRNA呈现高表达.结论:Myc表达有助于阻止HL-60细胞从部分分化到终末分化转换.
作者:张伟;张岩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二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20-FIESTA)和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序列(LAVA)对门静脉系统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硬化组)和25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正常组)行2D-FIESTA扫描及LAVA扫描,分别测量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符合情况.结果:2D-FIESTA和LAVA对门静脉系统各组血管直径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门静脉系统的癌栓及解剖变异都能很好地显示.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2D-FIESTA和LAVA可以比较满意地评价门静脉系统的情况,两者各有优势.
作者:赵宏伟;陆忠烈;吕海娟;马春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者女,农民,主因右眼睑红肿轻度溢泪半年余,近半个月眼睑内眦处疼痛并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在当地给眼药水点眼不见好转,于2008年8月14日来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查右眼泪小点下睑处无反流液稍有压痛,上睑泪小点处压迫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裂隙灯下: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诊断:右眼泪囊炎.
作者:王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急性胸痛(1~5 h)可疑NSTEMI入院的患者测定肌钙蛋白(cTnI)、肌酸磷酸肌酶同功酶(CK-MB)质量,并同时对血清中H-FABP进行定性分析,根据终临床诊断将122例患者分为NSTEMI组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60例及非心源性胸痛组10例,比较这3项指标在NSTE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NSTEMI组H-FABP阳性率为80.77%,高于LLA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FABP测定的敏感度(80.77%)、阴性预测值(87.18%)较cTnI敏感度(42.31%)、阴性预测值(69.39%)及CK-MB敏感度(38.46%)、阴性预测值(67.68%)增高(P均<0.01),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cTnI、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较cTnI和CK-MB对早期NSTEMI诊断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蒋佩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普米克治疗变异型哮喘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对60名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普米克,并同对照组给予相同基础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肺部功能、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肺部功能状态好转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米克临床治疗变异性哮喘及预防复发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章丽娟;卢艳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日间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联合血液吸附治疗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细胞因子的清除作用.方法:37例MODS患者分为日间CRRT组(26例)及日间CRRT+吸附组(11例).在治疗初始及3次治疗结束后取血,分离血清待检,同时每次治疗过程2、4、6、8 h留取滤液待检.EILSA法测定血清及超滤液中细胞因子水平(TNF-α、IL-10).结果:(1)治疗前,MODS患者血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37例患者经治疗后5例好转.对病情好转的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时APACHE Ⅱ评分均<20,两种治疗方法都可明显降低细胞因子水平.(2)37例患者经治疗后32例死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改变,但治疗后两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差别,日间CRRT+吸附组明显低于日间CRRT组.(3)各时间点滤液中不能检测到细胞因子.(4)两种治疗方法的病死率分别为88.5%和81.8%.结论:(1)MODS患者TNF-α、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2)两种治疗方法都有明显降低细胞因子的作用,且联合血液吸附对炎症因子的清除效果更好,不论是致炎或抗炎因子均能从循环中被清除.(3)虽然日间CRRT联合血液吸附加强了对炎症因子的清除,但与单纯日间CRRT相比,并没有增加其生存率.
作者:胡海棠;窦献蕊;张炜;谢文祯;潘键怡;简汝堃;梁瑞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喉罩(LMA)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8年间应用喉罩和口鼻罩无创通气治疗的28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喉罩组简称L组,15例口鼻罩简称M组,13例.结果:两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均有改善(P<0.05),但L组对比M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无创通气时可以首选LMA通气气道.
作者:朱燕辉;黄丽霞;丘敏梅;阳生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通过X线腹部平片对肠道气体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气体量的变化.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选取IBS患者49例(便秘型25例和腹泻型24例),健康对照者25例,在空腹状态下摄立位腹部平片,扫描进入计算机,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7.0)处理照片,在双肋弓外缘垂直线相交于膈顶水平线、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线形成的矩形框内,标出肠道内气体范围,分别计算整个矩形框及肠气范围的像素值,后结果用气体容积积分表达(gas volume score,GVS),即肠气范围像素值与矩形框像素值之比.结果:IBS患者的GV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0.064±0.035 vs 0.055±0.043);便秘型IBS患者的GVS明显大于腹泻型IBS患者(0.077±0.040 vs 0.051±0.025,P<0.01)及健康对照组(0.077±0.040 vs 0.055±0.043,P<0.05).而腹泻型IBS患者的GVS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0.051±0.025 vs 0.055±0.043,P0.05).结论:IBS患者肠道气体的量存在变化,且与IBS分型有关,便秘型IBS患者肠道气体增多,腹泻型IBS患者肠道气体无改变.
作者:曹曙光;吴昊;徐昌隆;闫峻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肝叶切除手术患者40例,分成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对照组于肝门阻断前20min恒速静脉滴入5%葡萄糖盐水100 mL(10 min内完成);乌司他丁组在5%葡萄糖盐水100 mL中加入乌司他丁1.2万U/kg体重,余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1)、肝门阻断末(T2)、术后第1天(T3)和术后第3天(T4)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NO和ET-1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浆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浆NO、ET-1、IL-8和TNF-α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门阻断末和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浆NO含量均下降,血浆ET-1、IL-8和TNF-α含量增加(P<0.05或P<0.01),但乌司他丁组下降或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血浆NO、ET-1、IL-8和TNF-α含量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浆NO/ET-1的比例失衡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产生或加重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NO/ET-1比例失衡和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旭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因为人种的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区别,白种人多表现为颅外段的动脉病变,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构成的33%~51%.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动脉系统颅内段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很高[1],有报道达到39.3%,而一半以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有颅内动脉的狭窄[2].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脑血流减少与狭窄处血栓形成和血栓或斑块脱落性栓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思维迟钝、认知水平下降或头晕、耳鸣、复视、黑朦等慢性缺血性症状,以及TIA与脑梗死等急性缺血发作.
作者:孙瑄;陶庆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夫妇的产前血清IgG抗A(B)水平含量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孕前筛查中224例夫妇IgG抗A(B)效价并对ABO血型不合者进行相关检测及归纳分析并做跟踪调查.结果:夫妇ABO血型不合发生率为89.3%.200例ABO血型不合调查中,IgG抗A(B)效价:<64占23.5%、<256占47.5%、≥256占29.0%.孕产次数与IgG抗A(B)水平成正相关(r=0.92,P<0.01).临床追踪结果显示母体IgG抗A(B)水平与HDN发生率相符.结论:孕妇血型IgG抗A(B)效价高,HDN发病可能性大.夫妇血型不合者的孕妇血型IgG抗A(B)抗体检测,有助于HDN的产前预测.
作者:董国飞;彭明喜;汤晓娴;张亚琴;许德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改用西洛他唑1年余,对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发生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冠心痛患者行冠脉药物支架植入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6例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耐受情况,改用西洛他唑,24例继续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患者,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1.8±0.7)年,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西洛他唑组的血小板聚集肾上腺素及血小板聚集二磷酸腺苷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时PCI术后患者,应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经过短期的临床观察,其血小板聚集率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相当.
作者:高智平;周颖玲;董豪坚;黎励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吴茱萸外敷足底涌泉穴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的中医理论、临床操作以及疗效观察.方法:取住院的120例口腔溃疡患儿为观察对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外敷足底涌泉穴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外敷足底涌泉穴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是一种简便无创、安全有效、儿童容易接受配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HCC组织及20例正常肝组织,81例胃癌组织及20例正常胃组织中HPSE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HCC组织及81例胃癌组织中HPSE表达率分别为61.9%(39/63)、56.8%(46/81),正常肝组织及胃组织均无HPSE表达.HCC组HPSE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甲胎蛋白(AFP)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胃癌组HPSE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两组HPSE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PSE在HCC及胃癌中表达率较高,HPSE表达与HCC及胃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HPSE的表达情况对于判断恶性肿瘤的转移有重要价值.
作者:苏宁;陈斌;陈锦章;梁继珍;申鹏;郑大勇;杨洋;罗荣城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