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七氟醚对在体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的影响

陈玲阳;胡明品;连庆泉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七氟醚,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研究七氟醚对在体家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72只日本雄性大白兔据Eppinger法建立肺IR模型.随机分4组,每组18只,假手术组(S组),开胸游离肺门未行IR处理.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游离肺门并阻断45 min,开放灌注60及120 min.七氟醚+缺血再灌注组(Sev-IR组),吸入1个肺泡低有效浓度(1 MAC)七氟醚30 min后阻断肺门45 min.开放灌注60及120 min.七氟醚组(Sev-S组),吸入1 MAC七氟醚30 min后,开胸游离肺门未行IR处理.各组分别在缺血45 min(T1)、再灌注60 min(T2)及120min(T3)处死6只动物测定肺组织湿干比重(W/D)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含量.结果:IR组和Sev-IR组再灌注期间肺组织中W/D和TNF-α、IL-6、ICAM-1mRN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七氟醚预先给药减弱了上述指标的升高(P<0.05).结论:七氟醚通过抑制肺IR过程中TNF-α和IL-6的释放和ICAM-1 mRNA的表达,对肺IR有一定保护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阿司匹林抵抗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阿司匹林抵抗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PAG)及血栓素B2(TXB2)与6-酮-前列腺素(6-k-pGF1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阿司匹林抵抗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6例,阿司匹林部分抵抗(ASR)组18例,阿司匹林敏感(AS)组56例.分别测定各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服用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为100 mg/d)1周后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6-k-PGF1a)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用药前3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服用阿司匹林1周后,3组患者PAG及TXB2检测指标显著低于用药前(均P<0.01);而6-k-PGF1a检测指标显著高于用药前(均P<0.01).用药1周后,TXB2浓度与AS组用药后比较,ASR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而AR组各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AS组(均P<0.01);与ASR组用药后比较,AS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AR组血TXB2浓度均显著高于ASR组(均P<0.01).6-k-PGF1a浓度与AS组用药后比较,ASR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P>0.05).而AR组各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AS组(均P<0.01);与ASR组用药后比较,AS组各指标并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AG和TXB2,并提高6-k-PGF1a.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的危险.

    作者:李辰佳;冯梅;张庆元;叶玲莉;杨君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卵巢妊娠20例临床分析

    卵巢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卵巢妊娠极易误诊.卵巢血供丰富,且组织脆,容易发生早期破裂,内出血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现对浙江省新昌人民医院子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0例卵巢妊娠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毓英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胚胎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宫腔镜表现与内膜整合素αVβ3表达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不孕症患者着床窗口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与整合素αVβ3、组织学诊断关系的研究,探讨宫腔镜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不孕症患者于排卵后第7日行宫腔镜检查,根据宫腔镜的表现分为:第Ⅰ组,腺体杯状开口、血管丰富;第Ⅱ组,腺体点状或斑状开口、血管分布欠佳.取内膜行组织学检查及整合素αVβ3的测定.结果:第Ⅰ组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高于第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Ⅰ组的内膜组织学日与生物学日符合率高于第Ⅱ组.结论:胚胎着床窗口期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的形态可能对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有一定价值.

    作者:魏静;王蕊;李春霞;罗晓燕;梁竹巍;姚路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对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吉西他滨1 25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80 mg/m2静滴,第1天.每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均接受不少于2个疗程的化疗.结果:30例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5例,有效率60%(18/30).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耐药晚期乳腺癌疗效高,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尹向前;许平;龙国贤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右肺肿瘤切除术合并低钠血症的麻醉处理1例

    患者女,71岁,体重56 kg,因体检发现右下肺肿块1周入院.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60/90 mmHg,脉搏90次/min,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3年余.术前血常规、尿常规、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除血Na+113.5 mmol/L(经静脉补NaCl后复查血钠,升到136.3 mmol/L)、尿钠396.41 mmol/L(参考值40~200 mmol/L)外余无异常.ECG示: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心脏彩超:左室肥厚、升主动脉近端增宽、EF 58%.胸部CT:右肺中叶结节,考虑外周型肺癌可能性大.头部CT:左侧基底节区腔梗.肾上腺CT:右肾上腺肿瘤性病变,多为转移性肿瘤.

    作者:代金贞;杨辉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后颅窝术中肌电图参数与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术中面神经肌电图参数与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择期行后颅窝手术的患者22例,在四导联面神经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外科手术,颅内手术操作结束后立即测定面神经近端与远端同等电流诱发电位波幅,并计算其比值,对该比值与术后8 d的面神经功能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面神经近端与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振幅的比值>0.60时面神经功能良好(H-B Ⅰ或Ⅱ级),近端与远端CMAP波幅的比值和术后8 d的面神经功能的相关系数为0.9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面神经近端/远端CMAP振幅比率是预测术后面神经近期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术中直接修复面神经提供指导依据.

    作者:杨程;张军;梁伟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颈部硬膜外麻醉用于双手再植术1例

    患者男,40岁,因操作车床不慎,导致双手于腕部离断.家属携离断手,于伤后2 h护送患者来到我院.手外科医生征求家属意见后,立即进手术室准备行双手再植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神志清醒,测足背动脉处血压为125/75 mmHg,心率107次/min.经研究采用颈部硬膜外麻醉,患者右侧卧位,头部垫一薄枕,尽量使胸椎与颈椎保持水平一致,患者下颌尽量贴近胸骨,以便使颈椎棘突间隙触摸清楚,易于定位,选择C7~T1间隙.

    作者:秦建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Dysferlin在子痫前期胎盘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Dysferlin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盘中的表达及可能意义.方法:随机选择PE患者20例,其中轻度PE 10例(轻度PE组),重度PE 10例(重度PE组),正常对照10例(对照组),取其胎盘中央母体面组织制成石蜡块.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Dysferlin在各组胎盘的表达及分布,并作定量分析.结果:Dysferlin在胎盘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层表达阳性,亦在内皮细胞出现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在对照组为27.31±14.09,轻度PE组为39.64±17.29,重度PE组为48.35±12.83,各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sferlin在胎盘表达阳性,可能跟PE发病有关,并随病情加重表达增强.

    作者:黄小玲;王自能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并上皮植入1例

    患者男,19岁,2007年11月在外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同年入伍.2008年2月2日16时军事训练中被他人用脚击中左眼后,出现左眼剧烈灼痛,伴视物模糊,畏光、流泪、不能睁眼,遂于次日转来解放军第174医院就诊,以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瓣移位收住院.入院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左眼结膜充血,角膜可见角膜瓣重叠、皱褶,角膜瓣轻度水肿,前房深浅适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左眼底窥不进.

    作者:郑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MRI对甲状腺相关眼病球后放射治疗疗效的预测

    目的:探讨MRI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球后放射治疗疗效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球后放射治疗的TAO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已行MRI检查,并且为新发、未行皮质激素治疗、TAO病程≤1年、临床活动评分(CAS)≥4分者.随访1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分为有效组、无效组.分析两组TAO患者MRI影像资料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有效组50例,MRI提示眼外肌均受累,无效组14例,其中MRI提示眼外肌受累1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有效组的受累眼外肌T2信号强度比值明显高于无效组(P<0.001);受累眼外肌组内不同的T2信号强度分级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信号强度比值愈高,疗效愈好.结论:MRI可以作为TAO球后照射治疗疗效预测的重要手段.

    作者:范艳飞;沈洁;刘帅;唐杰龙;李际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高糖和游离脂肪酸诱导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呼吸链改变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体外慢性高糖和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高糖和FFA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C组)(含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含16.7 mmol/L葡萄糖)、高脂组(PA组)(含0.4 mmol/L棕榈酸)、高糖高脂联合组(HG+PA组)(含16.7 mmol/L葡萄糖及0.4 mmol/L棕榈酸).将INS-1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FFA中作用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用荧光素酶方法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结果:与C组相比,HG组、PA组和HG+PA组INS-1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HG组、PA组和HG+PA组明显降低细胞内ATP含量(均P<0.05).结论:在胰岛INS-1细胞中,高糖及FFA可能通过损伤线粒体呼吸链功能,产生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作用.

    作者:毛睿睿;薛耀明;沙建平;林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巨大腹壁切口疝30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30例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采用人工材料修补.其中23例采用单层聚丙烯网片修补.7例采用Composix复合补片修补.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切口感染,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无复发病例,6例(20.0%)患者术后早期有轻度腹壁不适.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掌握正确的人工材料修补方法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关键.

    作者:邓海军;黄祥成;韩述岭;李国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复发病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KFD)复发病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淋巴结病理活检诊断的KFD 15例,总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的特点.结果:15例KFD中有3例病情反复发作,复发比例为20%,高于国外报道的1%~3%复发率.3例复发性KFD中病程长达14年.其中2例抗核抗体阳性,另外1例狼疮细胞(+),实验室指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均有重叠,但尚未达到SLE的诊断标准.结论:本组KFD病例的高复发率可能具有人群和区域特点.复发性KFD的实验室指标与SLE多有重叠,应重视其合并或进展为SLE的可能性.

    作者:孙永馨;王向波;叶静;贾建平;李存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75例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按服用辛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20 mg组(36例)及40 mg(39例)组;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AP面积,检测血脂和CRP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2个月及4个月后,TC、LDL、TG均显著性降低(P<0.05),HDL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RP均显著性降低(P<0.05),2个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个月后40 mg组IMT减少和斑块面积缩小有显著性意义(P<0.05),20 mg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降低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斑块面积,减少炎症反应.

    作者:陈路明;徐斌;严家川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膈疝误诊为肠梗阻1例

    患者男,66岁,主因间断性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2 d于2008年3月6 日入院.患者于2 d前进食少量黏食出现间断性上腹痛,餐后加重,呈隐痛,无阵发性加重,无腰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无胆汁样物,呕吐后腹痛稍缓解,同时停止排便、排气.就诊于当地医院,查立位腹平片未见明显异常,为求进一步检查来我院门诊就诊.给予灌肠处理,灌肠后停止排便、排气症状无改善,故入院.既往30年前曾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年前因贲门癌在市某医院行贲门癌根治术.

    作者:莫艳波;李志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5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4月广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53例AMI合并MODS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20例)的治疗策略差异,并用logistic分析死亡相关的治疗策略.结果:总病死率为62.3%.各组入院时临床特征及合并脏器衰竭情况无显著差异.存活组治疗措施包括双联抗血小板20例(100%)、机械通气17例(85.0%)、接受了PCI治疗16例(80.0%)及强化血糖控制17例(85.0%).而死亡组患者以上措施的采用率分别为78.8%(26/33)、54.5%(18)、48.5%(16/33)及36.4%(12/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抗凝、早期液体复苏、高通量血滤、白蛋白/血浆、ACEI/ARB及乌司他丁等治疗措施与死亡无相关性.结论:AMI合并MODS病死率高,双联抗血小板、接受了PCI、机械通气、强化血糖控制等治疗策略可明显减少病死率.

    作者:熊日成;赖添顺;俞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20例

    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德国Rush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种新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我们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1月在ICU及急诊科应用此法做了20例手术,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千;施正雄;李江华;谢映翠;蓝松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术在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的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性患者7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灌洗术.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为(13.3±5.8)d,痰培养阳性率为71.1%;对照组有效率61.3%,平均住院时间为(25.8±8.5)d,痰培养阳性率为32.3%;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清除支气管分泌物并向感染支气管肺段内注入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机械通气后获得性肺炎性的高效、经济、适用的方法.

    作者:李俊华;龙发;戚碌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指麻醉和手术后出现的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认知功能改变,严重者还会出现人格和社会行为能力下降.POCD增加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和远期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虽然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但其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赵燕星;苏殿三;陈杰;王祥瑞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关系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高敏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确诊且未经治疗并排除其他疾病的OSAS患者96例为OSAS组,52例PSG监测正常者且排除其他疾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RP(hs-CRP)、ET-1、NO水平.两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hs-CRP、ET-1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P<0.05),且OSAS越严重,血清hs-CRP、ET-1升高越明显,NO降低越明显(P<0.05).结论:OSAS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hs-CRP、ET-1水平升高时,NO水平降低,且血清hs-CRP、ET-1、NO水平与OSAS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许继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