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欣;李仕晟;康竞;谢祎;江静
目的:观察分析手足口病(尤其重症EV71感染所致)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年龄,病情轻重及合并症,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严格按照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对患儿进行筛选,110例均符合手足口病疑似病例,经本院专家组会诊为临床诊断病例.所有病例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观察效果及预后.结果:110例患儿除1例脑炎患儿有间断头痛外其余病例均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8 d.结论:手足口病具有典型皮疹及传染特性,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目的.重症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应保持高度警觉,密切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李俭庆;贾金荣;黄秀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放置宫内节育器是育龄妇女一种较普遍的避孕方法.但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致宫颈管变硬.并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宫颈进一步萎缩,宫口紧闭,宫颈管消失,使术者取器时易发生疼痛、取器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颜钊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腹痛为特征的局限性大网膜炎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门诊连续就诊及随访的6例以急性左下腹痛为特征的局限性大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其超声表现,分析临床转归过程及其对应的超声表现.结果:6例患者超声均表现为左下腹与壁层腹膜黏连的致密稍高回声灶,其中3例完全黏连者与肠管黏连,经抗炎治疗后6例病灶均逐渐缩小,并与壁层腹膜脱离黏连直至病灶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患者症状及体征好转至消失.结论:超声对于左下腹急性局限性大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金惠红;朱文军;全丽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低嘌呤糖尿病饮食对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7例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治疗组限制饮食中的嘌呤含量,饮食中每日嘌呤摄入量<150 mg,对照组不限制饮食中的嘌呤含量,每日嘌呤摄入量>300 mg.结果:治疗第8天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尿酸均下降,但治疗组的血尿酸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合理的低嘌呤糖尿病饮食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血尿酸,有助于治疗痛风合并2型糖尿病.
作者:林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寻找促进严重糖尿病足创面愈合和减少截肢率的方法.方法:根据回顾性研究原则,对照Armstrong DG 提出分期为Ⅱ期D组及Ⅲ期C、D组的糖尿病足截肢率为100%,设定以上标准患者未应用多学科序列综合治疗的为对照参考,设定应用内分泌、心血管科、感染科、整形周围血管外科多学科序列综合治疗同样达到Armstrong DG Ⅱ期D组及Ⅲ期C、D组患者为本文观察对象.结果:选取我院2002年7月至2008年10月收治27例均达Armstrong所提截肢标准的患者,经应用多学科协作序列综合治疗后,有20例患者感染创面可愈合,保肢率为74%.结论:经多学科协用序列综合治疗后,严重糖尿病足的感染创面愈合良好,截肢率亦可大大减少.
作者:邓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PD的自然发病率为0.1%~0.2%,其中在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上升为1.4%,75岁以上人群为3.4%.
作者:郭燕舞;李明;张世忠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BIU87细胞与50、100和200 μg/mL的GSPE共同孵育24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浓度(50、100和200 μg/mL)GSPE对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3.0±1.5)%、(31.8±2.1)%和(48.6±1.8)%;凋亡率分别为(8.7±0.7)%、(28.2±1.6)%和(48.5±0.7)%;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随GSPE浓度的升高而增高(P<0.01).结论:GSPE在体外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作者:刘洁;庄乾元;张维怡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中测定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与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变化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判断疾病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病灶RI,同时记录血清β-HCG值.对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中宫壁回声增粗或见低回声结节,血流丰富,RI<0.4,血清β-HCG增高;化疗取得疗效后异常血流逐渐减少,RI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β-HCG逐渐恢复正常.研究结果示化疗前后子宫病灶区动脉血流RI与血清β-HCG相关性良好.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子宫动脉RI与检测血清β-HCG对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以及观察其化疗疗效是有临床价值的.
作者:张洪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去势雌性大鼠膀胱和尿道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α和β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雌性大鼠分别假手术处理、卵巢切除、卵巢切除术后苯甲酸雌二醇(EB)替代治疗,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大鼠膀胱底部、膀胱颈部及尿道组织中ERα和ERβ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中,ERα mRNA及蛋白在尿道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膀胱底部和膀胱颈部,ERβ mRNA及蛋白在膀胱底部和膀胱颈部的表达则远高于尿道组织.去势使大鼠膀胱尿道ERα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补充雌激素治疗使其减少接近假手术组.大鼠膀胱尿道ERβ mRNA及蛋白表达在不同雌激素状态下无明显变化.结论:ERβ是主要分布于膀胱,ERα主要分布于尿道组织中.雌激素对雌性大鼠下尿路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ERα介导.
作者:饶婷;张孝斌;吕胜启;程帆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短暂阻断下肢血流在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阻断组90例(90条肢体),术中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将大隐静脉剥至膝下,再使用驱血带和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小腿段曲张静脉采用点状切口抽剥术;常规组90例(90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点状切口抽剥术,术中不阻断血流.记录下各项观察指标包括手术评价、患者主观评价、患肢评价和影像学评价.结果:阻断组的血流阻断时间为(47.77±6.51)min.阻断组手术时间(80.51±9.72)min,较常规组(100.29±10.03)min明显缩短(P<0.01),阻断组术中出血量(36.00±16.66)mL,较常规组(233.44±81.48)mL明显减少(P<0.01),阻断组术后血肿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术中下肢肿胀、肢体疼痛、患肢感觉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严重下肢静脉曲张抽剥手术中短暂阻断血流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缩短手术时间,且减少了术后皮下血肿的发生,只要严格把握血流阻断时间,能将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由于止血带和驱血带使用方便且容易取得,该手段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郑祥韬;朱恒梁;吴子衡;焦元勇;虞冠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转化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时间,出血前的血压、血糖、用药情况、临床表现、CT或MRI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出血发生于梗死后7 d内 7例,8~14 d 21例,15~21 d 11例,22 d以上2例.发生出血前的血压收缩压<139 mmHg 11例,140 mmHg~159 mmHg 13例,160 mmHg~179 mmHg 12例,180 mmHg以上 5例.空腹血糖<6.11 mmol/L 11例;6.12~7.0 mmol/L 19例;>7.0 mmol/L 11例.治疗:溶栓 4例 ,抗凝15 例,降纤6例,抗血小板26例.临床表现:头痛 9例,呕吐 7例,眩晕 6例,偏瘫加重 12例,抽搐发作 3例,新发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 7例,精神症状 2例.CT或MRI特点,血肿型12例,非血肿型29例,治疗反应:21 d内出血明显吸收29例,60 d内吸收7例,死亡5例.结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与出血前的血压、用药情况明显相关.非血肿型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好于血肿型.
作者:于利平;吕静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少年期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初步探讨其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少年期颈椎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96例,曲度反向17例,颈椎失稳20例,椎间隙变窄5例,骨质增生3例;发病原因与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等密切相关,大多数病例为颈型颈椎病.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是目前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为颈型颈椎病.
作者:黄德尤;马德智;李保生;韦锋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患者男,14岁,因右侧扁桃体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20余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自觉右侧扁桃体不适,有异物感,在当地抗炎治疗1周,未见好转,肿块逐渐增大,生长迅速,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作者:邢荣格;郭效忠;高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 CysC、尿素和肌酐的浓度,并同时用核医学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结果: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血清中CysC浓度变化明显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浓度的变化.结论:CysC可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谢少武;李国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急性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 )治疗过程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和FBG裂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 FDP)变化规律.方法:测定了86例ADVT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诊断即时、溶栓24 h、溶栓72 h、溶栓7 d以及溶栓第14天) D-二聚体(D-Dimer;D-D) 、FBG和FD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经F检验,诊断即时及治疗24 h血清D-D水平高于72 h、7 d以及14 d(P<0.05);治疗24 h、72 h以及7 d的血清FDP水平高于诊断即时以及14 d(P<0.05).经t检验,和诊断即时、治疗24 h以及72 h相比较,治疗7 d以及14 d的血清FB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经sperman分析,ADVT血清FBG和FDP负相关(r=-0.78,P<0.05).血清FBG基础水平≥4.5 g/L者血栓完全消散百分率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BG和FDP可能有助于判断ADVT病理生理状态和评估病情进展.
作者:古兴元;陈志坚;吴建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用于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耐药性突变的监测.方法:采用三种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和一对共同引物,分别针对总HBV、YIDD变异、YVDD变异的三管并行检测,以确定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以序列直接测定法作为诊断YMDD变异的金标准,对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作评价.并对11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的血清HBV DNA持续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YMDD变异情况.结果:该方法检测YIDD、YVDD的低检测界限为1 000 Copies/mL,能在106 Copies/mL病毒群中检出0.1%的变异株的存在.以直接测序方法为金标准,该方法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诊断符合率为97.5%.该方法检测112例患者37例发生YMDD变异,阳性率为27.2%.结论:该方法能够直接检测HBV YMDD变异的类型及其在病毒群中的比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经济实用等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拉米夫定耐药性突变的监测.
作者:胡荣盛;徐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先天性因素及哭闹等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常被视为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1],但不能完全解释女性婴幼儿腹股沟滑动性斜疝的发生.本病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常被误诊.
作者:张刚;刘丹丹;田俊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对日立7170A和DREWDS5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这两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比对和偏倚评估,为实验室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以日立7170A/为参考系统(X),以DREW DS5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为待比系统(Y).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EP9-A2文件要求,分别在上述两种检测系统中测定标本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记录检验结果,检查离群点,计算线性方程和相关系数和直线回归方程,以临床实验室改进规范88 (CLIA'88) 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 为标准,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偏差于临床是否可以接受.结果:实验方法与参考方法两者相关性良好,二者之间的偏差在临床允许误差内.结论:当使用2个以上检测系统检测同一检验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陈富;廖焕兰;熊小泉;梁艺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单纯侧脑室外引流术、小骨窗开颅基底节血肿清除加侧脑室外引流术和骨瓣开颅基底节血肿清除加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89例,其中7 h以内手术者58例,7 h以上31例.结果:术后28 d时总病死率16.9%(15/89);发病7 h以内行手术者病死率10.4%(6/58),低于超过7 h手术者病死率29.0%(9/31)(P<0.05);65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恢复优良率为56.92%,其中7 h以内行手术者优良率68.3%(28/41),优于超过7 h手术者37.5%(9/24)(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远期预后,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方案需个体化,尽可能清除脑内血肿及脑室内积血,降低颅内压.
作者:张良;杜宝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研究去甲基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G1a的DNA体外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杀伤活性和T细胞受体Vαβ(αβ chain variable gene of T cell receptor,TCR Vαβ)谱系的表达和克隆情况.方法:去甲基化试剂盒对KG1a细胞去甲基化处理,并提取其DNA.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应用RT-PCR方法扩增各组外周血T细胞的32个TCR Vα亚家族和24个TCR Vβ亚家族的CDR3,并用基因扫描分析扩增产物以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基因扫描显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以诱导出呈单克隆、寡克隆或寡克隆趋势生长的亚家族T细胞,且在效靶比为20:1时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诱导前后PBMC杀伤KG1a细胞的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基化的KG1a细胞DNA可提高PBMC杀伤活性,且诱导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
作者:贾振薇;郭坤元;黄迎;曲佳;佘秒容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