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erculosis of the spine comprises approximately 50% of all skeletal cases. 50 years ago,costotranseversectomy was the preferred surgical treatment. The primary limitation of costotranseversectomy has the difficulty exposing the entire phlegmon. Frequently multiple debridement were required to adequately remove all evidence of infection. In the 1970s, posterior debridement was used. Posterior debridement also had many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long-term bed rest, increased risk of pulmonary and urinary infection, poor fusion rate, and high recurrence rate of infection,and residual kyphosis [1].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with posterior and 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es, anterior approaches for debridement, instrumentation,and bone grafting are more commonly used today.Anterior treatment will prevent progression of kyphosis, prevent recurrence, and protect the position of the graft material.
作者:Hao Dingjun;Dou Yusheng;Wen Shiming;He Baorong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以往应用该方法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术中咬除椎间盘髓核突出部位相应的上椎板部分下缘及下椎板上缘,呈开窗状,切除增厚的黄韧带、增生的椎体后缘和关节突内侧皮质骨、钙化的后纵韧带及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术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全部随访6~36个月,优良率达92%.结论: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对腰椎功能影响小,疗效好.
作者:常再平;梅甲智;周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前路减压治疗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我院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小切口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对其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均数)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患者的JOA评分(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经随机分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α水准为0.05)P<0.05.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患者的JOA评分(均数)呈逐渐上升之势,但各组间评分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切口颈椎前路减压是治疗脊随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值得推广.但术前需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临床体检特点,选择手术方案.
作者:龚福太;王向阳;苏小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单臂半环式三维固定架与孟和架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并就固定架在性能、复位、愈合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择项目治疗组30例病例和孟和架组(以往)30例在操作难度,骨折复位效果,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项目治疗组解剖复位17例,占57%,近解剖复位13例,占43%;孟和架组解剖复位7例,占23%近解剖复位9例,占30%,以下14例占47%;复位解剖及近解剖均优于孟和架,x2检验P<0.01,愈合时间,治疗组2~5个月,平均3.23个月;对照组4~7个月,平均5.64个月.结论:单臂半环三维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较孟和架操作简便,复位十分满意,骨折愈合时间短.
作者:王卫东;师建军;巩四海;黄小强;常尚毅;廖永华;孙银娣;王更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腰椎滑脱症已被认识200多年,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峡部直接修复植骨内固定,脊椎融合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器.8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该症,疗效明显提高,90年代以来椎间融合器也被逐渐采用,疗效也较好,这二种方法各有所长,尚难分优劣,我院结合二种方法优点,自1999年7月~2002年1月,联合使用两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1例,术后31例症状消失,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窦榆生;温世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弹性进钉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植入螺钉的方法,总结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依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mm、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进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为96.2%,其中18枚术中发现,偏内侧5枚,偏下方3枚,偏上方4枚,偏外方6枚,其中偏外侧的4枚螺钉把持力坚强外,另2枚重新阅读影像资料,用2.5mm克氏针,改变锥入方向,5枚偏内侧的螺钉中3枚同时切除了该侧的椎板,行术中探测,钉道均成功得以置备.钉道制备后增加螺钉直径0.5mm,进行补救.其余的14枚螺钉都是术后通过CT或者X线片发现的,且均偏外侧.1例术中脑脊液漏者骨蜡封闭后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本组无脊髓损伤.平均术后身高增加4.6cm,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21°,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Cobb角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平均随访3.5年.终随访矫正度丢失率为1.8%.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4例,1例螺钉向椎弓根外侧偏移加重.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结论:弹性进钉法制备胸椎椎弓根钉道准确率高、并发症少.从应用的经验看1.5mm直径的克氏针具有很好的弹性和柔韧性,当针头碰到钉道的骨皮质时钉体会发生弯曲,这样有两种好处:降低了进针力度,不会破坏钉道测方的骨皮质;提醒操作者改变进钉方向,使得整个操作过程在克氏针的弹性指导下完成.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吴起宁;周劲松;王晓东;刘团江;宋宗让;贺增良;郭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自1953年Robinson和Smith提出从颈椎前方行椎间盘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以来,国内外颈椎前路手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颈部解剖适复杂,手术的难度大,以及有些各级各类人员的技术水平所限,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作为矫形外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
作者:王金堂;张小卫;邱希江;韩学哲;房小红;刘广宇;李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又称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系蔗糖经肠系膜明串珠菌L1226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其分子量约为40000.
作者:连福侠;杨从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后根节卡压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腰骶神经后根节卡压的患者,均进行手术减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节异位于椎管内,在神经根管内受到卡压.结果:随访13~37周,平均20周.腰腿痛和根性疼痛消失,恢复良好.结论:腰骶神经节受到卡压也可引起腰腿痛,只要认识到神经节异位畸形,手术减压彻底,均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许立新;张斌;刘岗;崔巍;余天东;费国策;颜华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一侧开窗髓核摘除、对侧小关节、椎扳间植骨融合治疗单纯下腰椎失稳(Ⅰ度以内滑脱)合并一侧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一侧开窗髓核摘除、对侧小关节椎扳间植骨融合治疗23例.并对术后植骨融合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优19例,良4例.术后随访1~3年,脊柱无失稳,椎弓根螺钉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为:第一年82%,第二年全部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及小关节、椎板间植骨融合,可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作者:龚福太;孙晴;孙义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结核病呈高发趋势,脊柱结核越来越多,而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25%,而多节段胸椎结核增多,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有学者将其应用在脊柱侧弯的治疗,有少数学者将其应用脊柱结核的治疗,但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却未见报道,我院于2002年10月~2006年3月胸腔镜技术辅助小切口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4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郝定均;吴起宁;郭华;方向义;郑永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锁骨骨折在临床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98%[1],但是双侧锁骨骨折发病少、国内外文献报道少.自2004年5月~2005年9月,本科共收治双侧锁骨骨折3例,作者采用切复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窦榆生;廖永华;师建军;孙银娣;康汇;朱玉杰;彭党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颈椎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颈椎结核、颈椎肿瘤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颈椎手术预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医院骨科1996~2004年行颈椎手术923例,发生相关并发症27例。通过对其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总结了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本文就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与同行们商讨。
作者:王利婷;路丛霞;王金堂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或融合器行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3年5月间应用自体骨或融合器行腰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72例下腰椎疾病的患者,应用Oswestry问卷调查评价其临床疗效(ODI评分)和对照研究临床效果与影像学的关系.结果:ODI评分融合器组中28例为优,86.49%(32/37)为满意(优和良);自体骨组中26例为优,82.86%(30/35)为满意(优和良);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维持椎间隙高度上术后即刻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放射学证据的融合标准,61例被确定为融合,融合率为84.72%.ODI评分满意率为75.41.不一定融合或不融合11例ODI评分满意率为72.73.结论:本研究表明自体骨或融合器均是下腰椎间融的有效方法;假关节发生是腰椎间融合术后的影响临床功能的一个相关因素,但影像学表现为假关节的患者亦可能对手术满意.
作者:郝定均;王晓东;吴起宁;贺宝荣;刘团江;方向义;陈海波;宋宗让;郑永宏;郭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颈椎人工椎间盘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发展,治疗,预后简述.同时对一例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进行近期效果随访.结果:术后效果优,无任何并发症.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但其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作者:雷高;高宏伟;罗德民;牛明忠;赵养学;李德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3年1月-2005年11月应用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9~57岁,平均38.3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9个月~18年,平均37个月.术前均行X线、脊髓造影、MR检查.本组病例伤椎后凸角平均47°(35°~58°).结果:手术时间2.8-5.1 h,平均3.6h.术中输血600ml-1400ml,平均约940ml.术后4周使用腰背支具保护下地活动.术后随访10月-2年,平均14.3月.全部病例术后无神经症状或无症状加重,无螺钉断裂松动.术后后凸角平均为7.2°(3°~11°)(与术前Cobb角相比,P<0.05),总矫正率84.6%.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和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作者:郝定均;郑永宏;吴起宁;贺宝荣;王晓东;王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4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症状较严重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41-74岁,平均57.2岁.其中既往有腰椎管狭窄症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史者7例.术前均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CT、MRI或/和椎管造影检查.全部病例采用全麻,均行后路充分减压、融合及椎弓根钉系统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41例,随访时间9月-5年,平均3.9年.按Otani'S疗效标准评价,本组优17例,良21例,进步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68%.结论:正确的诊断,严格掌握指征,手术彻底减压,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确定并摘除责任间盘,兼顾腰椎稳定性,重视术后康复锻炼,手术可获良好疗效.
作者:郝定均;郑永宏;吴起宁;宋宗让;李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利用颈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疾患.方法:我科3年来行颈后路内固定18例,C1~C2不稳3例,各种颈椎损伤5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8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例,分别采用APOFTX椎板钩内固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3~C6侧块螺钉、C7椎弓根螺钉植入,然后连接钛板完成固定.结果:本组18例随访9个月以上.本组病例未发生推动脉、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片,颈椎生理弧度及排列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断裂,1例单枚螺钉松动.18例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6级.所有病人在2周带支具起坐或下床活动活动.结论: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术后即刻获得牢固的内固定,病人可早期活动、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许立新;颜华儒;刘岗;张斌;余天东;崔威;费国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温肾散寒、化痰通络类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采用阳和汤(熟地、麻黄、鹿角胶、肉桂、地龙、当归等)治疗本病62例.结果:总有效率94%.结论:本方法治疗本病时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
作者:李引刚;辛旭;孟向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