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文;李平安
目的:了解我院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性药变迁.方法:2003-2007年我院分离到的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共210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结果: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仅7.14%,其次为哌拉西林,耐药率为35.2%,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5年耐药监测结果,从2004-2007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由2003年的38.5%、0和23.1%k升到2007年的75.8%、86.9%和92.9%,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不大.结论:脑膜败血黄杆菌是一种高度耐药的细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治疗该类细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
作者:杨海蔚;杨锦红;余玲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笔者在2005-2007年间共对5例6眼过熟期白内障施行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较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例6眼,其中男2例3眼,女3例3眼.年龄78-85岁,平均82.2岁,晶体呈乳白色混浊,坐位或站位时可见棕黄色的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随体位变化而移动,有3例可见前房闪辉呈五彩颜色,前房较深.
作者:毛肖丽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评价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内皮素-1(ET-1)及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10 mg/kg)和假手术组.冠状动脉结扎1 h,松解2 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ET-1的含量,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ET-1的含量治疗组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范围显著减少(P<0.01).结论:单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赵希军;刘现亮;何国祥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抗炎作用时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化学反射敏感性(ChRS)的影响.方法:将71例AMI患者分配至常规组(阿托伐他汀20 mg/d,n=36)和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 mg/d,n=35).分别在入院时、用药后7 d及14 d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血脂水平、BRS值、ChRS值及所有不良反应.结果:7 d及14 d时,两组hsCRP、IL-6水平较入院时均有明显降低;7 d及14 d时,强化组较常规组的hsCRP、IL-6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7 d及14 d时强化组BRS值、ChRS值较入院时均有明显改善:常规组仅于治疗后14 d时BRS值、ChRS值有显著改善;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后BRS值、ChRS值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干预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能更早地明显改善AMI的BRS、ChRS值.
作者:卢青;丁世芳;蒋桔泉;陈志楠;龚志刚;李志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饮食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根据糖尿痛饮食原则,对102例糖尿病住院患者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饮食指导与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然后将饮食治疗前后部分检验指标相比较.结果:饮食教育后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均>95%,患者血糖(BS)、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水平较教育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饮食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既能控制病情发展,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秀娟;伍玉琴;罗裔兰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研究表明宫颈支原体感染与宫颈炎、盆腔炎、不孕症的发病存在相关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妇产科工作者在不断研究宫颈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宫颈支原体感染的200例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解颖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脱细胞骨软骨支架制备的可行性,为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的支架材料.方法: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取膝关节髌股关节面的股骨侧,切取4 mm×4 mm×3 mm大小(长×宽×深)骨软骨块,用去垢剂-酶法对骨软骨组织块进行脱细胞脱钙处理,冻干机冻干,制备脱细胞骨软骨支架,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脱细胞骨软骨支架呈半透明状,弹性良好,组织学评价提示细胞成分已完全祛去,保留了纤维支架.结论:去垢剂-酶法可以祛去骨软骨块中的细胞成分,成为带有空隙的支架材料.
作者:刘建华;王国海;徐栋梁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板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并获得有效随访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个月~6年(平均12.3个月).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其中优41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94%.结论:该法在对椎管进行有效减压的同时对腰椎生物力学功能影响小,治疗效果较好,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李健;胡涛;高梁斌;颜登鲁;谢清华;朱豪东;付敏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猪创伤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细胞因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小型猪13只,分为对照组(n=7)和实验组(n=6).实施二次打击建立MODS模型,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BP治疗,监测实验动物心率、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实验组动物CBP治疗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和氧合指教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P<0.05),TNF-α、IL-6水平分别为(173.37±15.64)pg/mL、(146.46±79.64)Pg/mL,较对照组的(198.81±17.07)pg/mL、(183.38±103.47)pg/mL降低(P<0.05),而VEGF水平为(29.66±2.26)pg/mL,较对照组的(18.55±3.53)pg/mL升高(P<0.05);实验组动物生存率(83%)高于对照组(29%)(P<0.05).结论:早期应用CBP技术,可以降低血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弱炎症反应,有利于VEGF的表达,降低创伤引起MODS的病死率.
作者:周飞虎;王秀英;宋青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扩增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常用研究工具,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需要特殊的仪器、模板的热变性及长时间的温度循环.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几种核酸等温扩增方法:核酸等温扩增法、自序列复制法和链置换扩增法等,它们或者需要精密的仪器,或者在产物检测方面相当繁琐,或者特异性不高等[1-2],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作者:唐毕锋;马立业;曹广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情况,探讨糖代谢紊乱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分析我院138例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以重型肝炎分型和空腹血ㄌ撬椒肿?分析评价临床意义.结果:(1)重型肝炎糖代谢紊乱发生率高,但重型肝炎分型与血糖水平变化无关(P>0.05);(2)重型肝炎血糖异常组的病死率是血糖正常组的2.52倍(P<0.01),空腹血糖水平越低,病死率越高(P<0.01);(3)重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越低,重型肝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越高(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的比例高,尤其是低血糖.血糖越低,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监测空腹血糖水平对于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超宇;顾琳;朱宇佳;梁世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两种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MTT法和细胞生长曲线检测HSPG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结合Annexin V-FITC及PI双标记染色检测HSPG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得不同浓度MCF-7型HSPG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48、72 h均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生长曲线显示不同浓度MCF-7型HSPG可明显抑制MDA-MB-231的生长;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显示MCF-7型HSPG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增加;MDA-MB-231型HSPG对其源细胞(MDA-MB-231)则无生长抑制作用,对其凋亡率也无明显影响.结论:MCF-7型HSPG对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作者:童旭辉;董淑英;刘浩;蒋志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介绍在皮肤扩张术通过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抽水减张的方法,以提高扩张皮辩存活,增加扩张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和旋转角度.探讨该手术方法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25例应用超出常规长宽比例(长宽比为1:1)或扭转角度过大的扩张皮瓣进行的整形修复术者,在扩张器注水成功后,行两次皮辫延迟术.扩张皮瓣大面积为30 cm×9 cm,长宽比例为3.2:1;小面积18 cm×7 cm,长宽比例为2.5:1.于行第一次延迟术前24 h释放注水量的10%减压.结果:25例术后皮瓣未见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效果满意.结论:联合应用皮瓣延迟术和延迟术前适当减张能明显改善扩张皮瓣微循环,提高扩张皮瓣长宽比例的成活面积,增加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在瘢痕整形修复中具有优势.
作者:黄峻;刘志飞;李叶扬;钟穗航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痛(HIE)在螺旋CT表现及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临床确诊的HIE患儿的螺旋CT资料及临床资料,两者分度间行一致性分析.结果:97例中,临床分度轻度30例,中度59例,重度8例;CT检查5例未见异常,CT分度27例轻度,54例中度,11例重度.新生儿HIE CT征象主要为颅内大小不一的低密区、脑室受压变形及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CT分度和临床分度存在一定一致性.结论:螺旋CT头颅检查在HIE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喻宁芬;张又祥;邓礼;肖雪;陈英;于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时慢性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塑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CHF患者43例,均接受常规CHF治疗(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治疗组在常规CHF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率减慢,LVEDd、LVESd、LVEF和LVMI改善的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可显著逆转心室重塑,明显改善CHF患者心脏功能,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杨应军;朱建峰;刘幼根;陈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蛋白mRNA表达与病变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采用逆转录巢式PCR分别检测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37例肝硬化患者中21例为代偿期,16例为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67%(14/21),HBV DNA含量为(4.3±2.1)×10<'6> copies/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蛋白mRNA阳性率为14%(3/2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88%(14/16),HBVDNA含量为(5.1±3.4)×10<'7> copies/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蛋白mRNA阳性率为56%(9/16).2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阳性率为5%(1/20).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BV DNA与肝硬化患者肝脏病变进程密切相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白蛋白mRNA表达与肝脏损害相关,二者可作为肝硬化病情进展的评价指标.
作者:许鸣;张智;张珍;李泽泳;李亚红;付延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黑斑息内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治疗的6例PJ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唇、颊黏膜等部位黑色素沉着斑,并有胃肠道息肉.6例均接受多次内镜治疗,本组患者中有1例因小肠梗阻接受急诊手术,术后行肠镜摘除结肠息肉,1例因长期便血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癌变行结肠癌根治术.结论:内镜治疗是PJS息肉患者的首选,内镜摘除息肉困难或合并肠梗阻、出血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消化内镜或钡餐检查可及时发现复发情况.
作者:胡霄;叶兵;倪孔海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评价11种常用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估方程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 选择119例CKD患者,用Coekcroft-Gault(CG)方程、MDRD1方程、MDRD3方程、简化MDRD方程、Jelliffe1973(JE73)方程、Mawer(MA)方程、Hull(HU)方程、Jellife1971(JE71)方程、血肌酐倒数公式、Gate(GA)方程、Bjornsson(BJ)方程,分别预测GFR值,与99mTc DTPA测的GFR(sGFR)进行比较.结果:上述11种方程预测的GFR值和sGFR值比较显示,CG方程、MDRD1方程、JE73方程、MA方程、HU方程、JE71方程、GA方程、BJ方程预测的GFR值和sGFR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按CKD的不同分期分组,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上述8种方程预测的GFB值和sGFR值的差异,结果显示只有JE73方程在CKD各期中预测的GFR值和8GFR值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JE73方程可能更适合我国CKD患者.
作者:刘迅;唐骅;陈珠江;程木华;娄探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并探讨其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确诊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时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托林与普米克高频振动雾化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小儿哮喘的首选,在吸入疗法中注重护理工作,疗效会更加明显.
作者:王伟文;朱瑛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对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子宫肌瘤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应用不同浓度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子宫肌瘤细胞增殖的情况,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成功进行子宫肌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加入浓度为10、1000 ng/mL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0.1 ng/mL时轻度促进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入浓度为1000 ng/mL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促进胞核内PCNA的表达(P<0.05).结论:孕酮、左炔诺孕酮和醋酸甲羟孕酮可刺激体外培养肌瘤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倪一青;孔娜;韩素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