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9例

李少平

关键词:镍钛聚髌器, 治疗, 髌骨粉碎性骨折, 现报告如下, 使用, 疗效
摘要: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使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痔术后运用美辛唑酮栓的疗效观察

    2006年以来,我科采用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对传统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连续塞肛1周,临床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单剑锋;刘纪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转录因子t-bet在人CD8+ T细胞和γδ T细胞干扰素-γ产生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et对人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干扰素-γ(IFN-γ)产生的调控作用.方法: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8+T细胞和δγT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中t-bet 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结果:转染siRNA后的人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t-bet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24.75±1.18)%和(25.28±1.04)%,较转染前明显减小(P<0.05);在t-bet表达受到抑制的同时,γδ T细胞中IFN-γ+细胞为(56.57±6.67)%,与错义序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RNA可有效降低人CD8+T细胞和γδ T细胞t-bet的基因表达,转录因子t-bet在γδ T细胞IFN-γ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与CD8+T细胞不完全相同.

    作者:汪洪涛;薛祝平;李柏青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迈之灵添加治疗周围性面瘫21例

    目的:观察迈之灵添加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添加迈之灵治疗,治疗结束后按疗效判定标准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面神经麻痹的积分值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的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迈之灵添加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冬梅;贾茜;丁建平;赵筱玲;赵利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诊手术治疗126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1],其治疗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科从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共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克琦;周毅;敖祥生;黄星;刘汉东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

    目的:总结可吸收性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行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126例,术后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随访.结果:随访121例170枚螺钉,随访4~120个月,平均38.4个月,优70例,良48例.术中有1例出现螺钉断裂,3例螺纹滑丝;手术后4例明显皮肤刺激,其中有1例患者术后6周外踝尖端出现局部溃疡,钉帽外露,细菌培养阴性,二次手术将螺钉帽截断,2周后伤口愈合,另外3例酒精湿敷后好转;有2例出现螺钉帽顶住皮下引起疼痛,半年后疼痛逐渐缓解.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固定效果确切,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并发症少.

    作者:徐栋梁;张新涛;刘建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6例MR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少见的严重手术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72%~3.2%.随着骨科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已为大多数基层骨科医生所掌握.然而,术后椎间隙感染时有发生.我科2000-2005年共诊断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杜龙庭;朱襄民;陈辉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105例临床及脑电图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及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及EE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的治愈率为60.9%,EEG的异常率为95.3%,病情重的患儿EEG改变严重,EEG呈重度异常,局灶性、低波幅的预后差,随着病情好转,EEG逐渐恢复.结论:EEG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治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张宇昕;翟琼香;郝英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

    足舟状骨缺血性坏死在临床上较少见.在儿童又称Kohler病,在成年人出现则被命名为Müller-Weiss病[1].常常是由于创伤、发育障碍或其他疾病等原因破坏营养舟状骨的血运,导致软骨内骨化(软骨形成与成骨作用)异常或骨细胞死亡而出现.由于该病发病率低,且与发育障碍或其他疾病难以鉴别,故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易产生混淆.

    作者:宋卫东;李德;刘尚礼;沈慧勇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采用切开复住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骨折均采用Sander's分型,应用外侧入路,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对有选择性的病例进行了植骨.应用影像学检查和美国足踝协会的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的时间18个月(12~32个月).结果:共完整随访Ⅱ型骨折28足,Ⅲ型骨折7足.术前平均Bohler角是5.4°,随访时平均Bohler角是28.6°.X线测量表明在单侧跟骨骨折患者跟骨高度恢复为健侧的98.2%.80%患者取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平均评分在Sander's Ⅱ型骨折为89分,Ⅲ型骨折为78分.优良率在Sander's Ⅱ型骨折为85.7%,Ⅲ型骨折为71.4%,总的优良率为82.9%.结论:对于Sander's Ⅱ型和Ⅲ型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住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石通和;郭不平;宋明华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脐血与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TLR4/NF-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脐血血浆与成人外周血血浆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TLR4/NF-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剖宫产分娩的足月健康孕妇脐血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各20份,制备血浆.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为两组,(1)脐血组,加入1 μg/mL的LPS和10%的脐血血浆;(2)成人外周血组,加入1 μg/mL的LPS和10%的成人外周血血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R4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I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脐血组TLR4 mRNA及TLR4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成人外周血组(P<0.01),脐血组IкBα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成人外周血组(P<0.01).结论:脐血血浆抑制LPS诱导的内皮细胞TLR4/NF-кB活化,从而抑制其炎症反应.

    作者:黄艳君;刘小利;周洁;黄引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高频超声诊断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探讨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产伤性骨折中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高频超声作为一种更为简单、方便尤其是无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手段,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新生儿锁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世豪;李慧敏;陈顺平;胡元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治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内镜病理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10月确诊的23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3例类癌中,位于食管5例(21.7%),胃体6例(26.1%),直肠9例(39.1%),贲门、十二指肠球部及乙状结肠各1例(各占4.3%),1例为直肠多发分布.5例食管类癌均为隆起型病灶,直径0.8~2.5 cm,表面糜烂,边界清楚,6例胃类癌中2例为直径0.5~1.0 cm宽基息肉样,表面糜烂,4例为溃疡浸润性肿物,边界不清,病变2 cm以上,大者6 cm×8 cm.十二指肠1例类癌呈0.3 cm光滑结节;直肠9例类癌,3例表现为0.5~1.0 cm宽基息肉样隆起,其余均为典型黏膜下病变,呈半球状隆起,表面黏膜光滑,淡黄色或稍充血,实质感;直径0.8~1.2 cm,同时检出伴腺瘤性息肉1例,多发类癌1例.乙状结肠1例为0.5 cm×1.0 cm隆起,表面黏膜破坏,术后经病理证实.结论:胃肠镜检查是消化道类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内镜超声及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微创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类癌的首选.

    作者:刘圣活;吴文治;胡凤霞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阿昔莫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阿昔莫司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和胰岛素抵抗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双胍类和磺脲类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加服阿昔莫司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流变学指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糖、血脂(除HDL-C)、血胰岛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显著下降,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莫司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和胰岛素抵抗.

    作者:刘慧;缪小萍;冯文凯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食管癌常规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分析

    目的: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食管癌常规放疗计划的肿瘤适形度与剂量分布.方法:17例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常规模拟定位后行CT扫描,CT扫描图像经局域网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Pinnacle3)进行三维重建,设计三维适形计划和虚拟常规计划.对常规放疗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虚拟常规计划所描述等中心位置、靶区大小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放疗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等中心位置在X、Y、Z轴上分别相差(4.1±2.2)、(3.4±2.3)、(12.5±8.1)mm;射线束观前后方向肿瘤区(GTV)宽常规放疗计划为(2.3±0.5)mm,三维适形计划为(4.4±0.9)mm;全组中位处方剂量6 600 cGy.常规放疗计划、虚拟常规计划和三维适形计划GTV100%体积剂量分别为(3 567.1±1 975.4)、(6 294.2±358.5)和(6 185.6±364.5) cGy;CTV 100%体积剂量分别为(1948.3±1 265.2)、(5 384.8±671.9)和(5 137.8±629.9)cGy;肺V20分别为23%、33%、22%.结论:食管癌常规放疗计划不能满足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要求,而三维适形技术能够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给食管病变区以足够的照射剂量,是一种合理、可靠的方法.

    作者:段诗苗;江浩;赵家成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沙丁胺醇和甲强龙联合治疗儿童哮喘重度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联合甲强龙治疗儿童哮喘重度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沙丁胺醇氧化吸入联合甲强龙静脉用药治疗哮喘重度发作患儿33例,观察疗效.结果:1 h内缓解者9例,3 h内缓解者18例,6h内缓解者5例,12 h内缓解者1例.结论:沙丁胺醇联合甲强龙治疗儿童哮喘重度发作起效快,副作用不明显,值得在哮喘重度发作中推广运用.

    作者:刘喜梅;孙文清;徐咏梅;陈科;周剑峰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院前急救患者心理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院前急救是指各种遭受危急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的医院前急救[1].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且缺乏思想准备,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应激反应[2],患者心理活动更为复杂.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重视患者的病情,而忽略患者的心理变化.本文为探讨护理干预对院前急救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对129例病例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并在干预后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红;何夏君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控制性降压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对大鼠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a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控制性降压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I组).腹腔麻醉后,C组大鼠经股静脉泵注硝普钠,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0 mmHg并维持120 min.s组大鼠只做手术操作,泵注生理盐水.I组大鼠降压前用动脉夹阻断左肾动脉3次,每次5 min,间隔5 min再灌注.分别于降压前、降压60 min、降压后120 mjn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并观察肾组织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C组大鼠经控制性降压60 min后血BUN、Cr和尿NAG高于S组同时点值(P<0.05),降压120 min后血BUN、Cr、β2-MG和尿NAG进一步升高,与S组同时点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组大鼠降压60 min后血BUN、Cr和尿NAG低于C组同时点值(P<0.05),降压120 min后血BUN、Cr、β2-MG和尿NAG均低于C组同时点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控制性降压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吴灵潝;程邦昌;邹捍东;周晨亮;杜大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脂多糖对原代培养神经元核转录因子-к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新生大鼠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以及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кB)表达的影响,探讨NF-кB的信号通路在LPS损伤神经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N-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TPCK)预处理后再加入LPS组,后两组均用LPS处理48 h.检测各组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及观察各组神经元的存活率,使用RT-PCR法观察NF-кB的表达.结果:LPS作用后神经元存活率减少,LDH释放量及NF-кB的表达增加.经TPCK预处理的神经元LDH释放量及NF-кB的表达明显低于LPS组,而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高于LPS组.结论:LPS能引起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而TPCK可明显减弱LPS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提示NF-кB参与了LPS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作者:孙美群;汪洪涛;卓煜娅;邹维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不言放弃

    作者:和枫 刊期: 2008年第24期

  • 咪唑克生对Lewis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目的:探讨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Lewis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干预作用,观察其对大鼠脊髓组织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和血清IFN-γ、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豚鼠脊髓匀浆免疫诱发Lewis大鼠EAE模型,免疫当日开始给予Ida 10 mg/kg对其进行实验性干预,连续10 d,然后对其神经症状加以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腰髓中表达GFAP和CD11b的阳性细胞数;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与EAE模型纽相比,Ida干预纽大鼠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而其生病率与EAE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da干预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但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Ida对血清中IFN-γ和IL-10的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结论:Ida对EAE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Id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机制有一定影响.

    作者:朱振国;郑荣远;李剑敏;韩钊;王新施;陈艳艳 刊期: 2008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