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骨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

王靖虓;谷志远;王莹;方一鸣;朱行好;丁熙

关键词:下颌骨折,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Helkimo指数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后出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据Helkimo指数改良设计的调查表,用Microsoft VC++与ACCESS建立下颌骨骨折患者数据库及应用分析程序,对8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和32例正常人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骨折组和对照组在主诉症状指数(Ai)、临床症状指数(Di)分布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在咬合指数(Oi)的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骨骨折患者比正常人群在一定的时期内更易出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其可能与关节结构的直接、间接受损,骨折治疗后局部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因素,治疗方法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端粒重复扩增生物发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

    目的:建立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的TRAP-发光分析法.方法:细胞株、组织样品与引物孵浴后,释放的焦磷酸盐由硫酸化酶作用转变为ATP,用荧光素酶生物发光系统检测发光信号;比较TRAP-发光分析法与TRAP-ELISA的结果.结果:TRAP-发光分析法的线性范围在2~1 000个细胞之间.检测结果与TRAP-SYBR Green染色一致,与TRAP-ELISA法显著相关(r2=0.992,P<0.001).结论:TRAP-发光分析法是一种稳定、快速、实际可行的端粒酶活性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鲁文红;何敏;余红平;徐顺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GIK液防治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GIK液对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胰岛素抵抗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18条雄性犬,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60 min后开放,造成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进行试验.分GIK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10、30、60 min抽取血样,采集动脉和冠状静脉窦血样测定血浆葡萄糖、乳酸、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期间血糖、乳酸、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同时,GIK组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C肽浓度以及血糖、乳酸的摄取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后,机体胰岛素抵抗同时,存在明显的心肌胰岛素抵抗;GIK液治疗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心肌对葡萄糖和乳酸的利用能力,从而有效防治心肌胰岛素抵抗.

    作者:郑奇军;孙国成;俞世强;程晓东;崔勤;金振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描述该症,1965年Klatskin报道13例后才被广泛重视并被命名为Klatskin瘤[1].因其部位特殊、呈浸润生长及手术切除困难等,肝门部胆管癌曾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疑难癌症.现代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如何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这一临床病变,依然是胆道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依据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的诊疗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鸥;崔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期肾癌保肾手术安全范围的研究

    目的:探讨直径≤4 cm肾癌保肾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直径≤4 cm肾癌根治术标本41例,标本分层切开,观察肾内原发癌及癌旁病变累及范围,并对肾癌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分析肿瘤向周边浸润及周围组织癌变趋向的规律.结果:41例肾癌中,17%(7/41)存在1种以上假包膜外癌灶.距原发癌越远,癌旁组织Ki-67和PCNA阳性的比例越低.结论:直径≤4 cm肾癌保肾手术安全切缘须包括假包膜外1 cm以内的正常肾实质.同时对癌旁组织Ki-67和PCNA阳性表达者应扩大切除范围,达到切缘阴性,降低局部复发率.

    作者:孟平;王禾;孟庆超;张更;于磊;王映梅;马福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32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检查32例中,低度恶性13例,恶性19例;CD117阳性30例(94%),CD34阳性28例(88%).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作者:王建国;王家米;张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型脑挫裂伤早期预见性手术探讨

    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以脑挫裂伤为主的颅脑损伤病人145例,其中33例进行早期预见性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黄国河;王文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总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2例PVSD患儿介入治疗进行术前、中、后的护理.结果:202例患儿中有12例在左心室造影后显示不符合适应证,6例失败,184例均成功置入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技术成功率为96.8%,术后患儿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儿PVSD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作者:叶敏;陈娇;陈新梅;陈雄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瘢痕子宫早孕无痛人工流产安全性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早孕无痛人工流产的安全性及佳手术时机.方法:分析对比96例瘢痕子宫(观察组)、128例正常子宫(对照组)早孕无痛人工流产者的术中情况和近期并发症.结果:两组在流产效果、宫颈口松弛程度、手术时间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等近期并发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孕周大于8周者,观察组术中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孕囊位置接近子宫瘢痕者、距离剖宫产时间短于1年者,术中出血发生率高.结论:瘢痕子宫早孕停经时间小于8周、孕囊着床位置正常、距离剖宫产时间大于1年者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是安全的.

    作者:黄志华;包玉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NF-α、IL-6、MDA、SOD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中肿瘤坏死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方法:采用Chaudry方法(略作改动)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 min后用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检测不同的时相血清TNF-α、IL-6、MDA及SOD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后血清TNF-α、IL-6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含量减少,并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论:TNF-α、IL-6和氧自由基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在适当的时间,采用抗介质治疗可能对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钟娃;李莉;蒋龙元;姜骏;余涛;黄子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0例术前预知经口腔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分为3组,每组40例.Ⅰ组,在麻醉诱导后直接喉镜下完成插管;Ⅱ组,采用清醒插管加表面麻醉方式,在直接喉镜暴露下完成插管.Ⅲ组,均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来完成插管.结果:Ⅰ组、Ⅱ组的插管成功率低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与Ⅱ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插管时间上,Ⅰ组短于Ⅱ组、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2次及2次以上操作的成功例数Ⅰ组、Ⅱ组多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可用于多种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陆群英;黄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在急性梗阻性自发性尿外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男性输尿管结石致急性梗阻尿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查对输尿管结石伴尿外渗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声像图表现.结果:28例输尿管结石病例因其梗阻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程度尿外渗,经抗炎、解痉等治疗,症状缓解或治愈.结论: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诊断输尿管结石伴发尿液外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孙皓;王凤力;朱江;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OP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异丙酚采取3.0~8.0 mg/(kg·h)速度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劈胸骨后、暴露和固定左前降支后、暴露和固定右冠状动脉、暴露和固定左旋支后、术毕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Ⅰ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Ⅱ组波动小,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较Ⅱ组少(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安全应用于OPCABG,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文立明;陈功;翁浩;张小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并房颤的高危因素围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食管癌围术期心律失常与死亡高危因素的关系,进一步降低食管癌手术死亡率.方法:连续完成403例食管癌手术,术前通过胃镜、食管胃吞钡造影及CT检查而确诊,全组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并发各种心律失常103例,占25.6%,房颤35例,占8.7%.结果:围术期房颤均给予足够吸氧,合理使用镇静剂,本组绝大多数用可达龙控制房颤的发作.有2例经机械通气恢复窦性心律,另1例由于呼吸道未及时处理导致死亡.结论:老年人食管癌并发房颤几率高,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一旦发生房颤要尽快去除病因,可达龙可有效控制房颤发作.

    作者:董光同;蒋成榜;付云;池闯;高元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DHS治疗的5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除围手术期死亡2例外,其余57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优24例,良22例,中8例,差3例,优良率81%.结论:70~90岁老年人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极高危人群;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DHS是一种比较快捷、安全、有效和容易掌握的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袁正兵;高梁斌;李健;谢清华;付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宫内外复合妊娠误诊误治1例

    患者女,35岁.因停经45 d,阴道流血3 d,伴恶心呕吐,下腹胀痛就诊.诊镲断:先兆流产,急性胃炎.于2006年1月20日收入妇产科治疗.查体:T 36.5℃,P60次/min,BP 70/40 mmHg.神清,贫血貌,腹部略膨隆.下腹轻压痛,阴道少量流血.B超检查:宫内见一25 cm×28 cm妊娠囊,其内见搏动,余未见异常,诊断为:宫内妊娠存活.给予吸宫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作者:余银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评价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8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按Jakim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优4例,良3例,占86%(7/8),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可以用于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特别是严重的关节内粉碎骨折.

    作者:赵晓芳;孟增东;邹天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凤尾草佐治小儿菌痢60例分析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儿科常见病,其由志贺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发病于夏秋季节,通常由不洁食物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及解黏液血便伴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近年来我们采用凤尾草佐治小儿菌痢,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华;杨康治;韩必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探讨

    目的:探讨可行走式硬膜外分娩镇痛,0.1%罗哌卡因复合2.0 μg/mL芬太尼用于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ASA Ⅰ~Ⅱ级的单胎足月初产妇行分娩镇痛为观察组;另选150例条件相仿但不给予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穿刺成功平卧后注入0.8%利多卡因4 mL,5 min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其负荷量6 mL,背景输入量以6~8 mL/h的速度控制持续给药,病人自控镇痛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MBS)评估镇痛、阻滞效果,观察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时间、生产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用药后10 min 99.1%的产妇感到无痛[VAS评分为(0.6±0.8)分],仅0.9%的产妇镇痛不全.与镇痛前比较,观察组产妇用药后有5例下肢感到麻木,但下肢活动不受限制,MBS评分为1分,其余产妇用药后下肢感觉无异常,MBS评分为0分,MBS评分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98.48±52.87)min,短于对照组(135.86±71.05)min(P<0.01).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0.83±24.81)min,比对照组(48.46±21.82)min稍长(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生产方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1%的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0 μg/mL用于可行走式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可以达到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作者:陈会平;石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其分子亚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1979年Wang首次成功地从前列腺组织中分离和提纯出分子量为35 000的糖蛋白并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SA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的肿瘤标记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PSA还存在多种分子亚型,而且这些分子亚型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更为敏感和特异,从而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的鉴别以及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吴文冰;兰小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被动吸烟大鼠巨噬细胞弹性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对被动吸烟大鼠巨噬细胞弹性蛋白酶(MMP-12)表达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制被动吸烟大鼠模型,分离与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制备香烟烟雾提出物(CSM).以半定量RT-PCR法检测MMP-1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以0%、1%、3%、5%、10%、15%CSM刺激AM,当CSM浓度小于5%时,MMP-12 mRNA的表达随CSM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CSM浓度超过5%时,MMP-12 mRNA的表达则随CSM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5%CSM刺激AM时,在24 h内,MMP-12 mRNA的表达水平随CSM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若先分别以5、10、25、50 mmol/L的NAC和AM孵育1.5 h,再以5%CSM刺激24 h,CSM诱导的MMP-12 mRNA的表达水平则随NAC剂量增加而降低.结论:香烟烟雾可诱导AM表达MMP-12,NA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香烟烟雾诱导的AM源性MMP-12的表达.

    作者:李亚清;张珍祥;徐永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