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久;林大富;李锐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尿毒症肺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尿毒症肺52例的临床特点、X线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尿毒症肺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肺部湿性罗音;X线表现以肺淤血、间质性肺水肿常见;实验室检查多有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血红蛋白及白蛋白低、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经增加透析次数等处理,症状或体征消失39例,好转12例,死亡1例,其中27例2周后复查胸片基本正常22例,好转5例.结论:尿毒症肺是尿毒症患者非感染性的肺部常见并发症,以充分透析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尿毒症肺的发生.
作者:彭建华;张伟君;潘健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85岁,因摔伤后致间歇性头痛1月,头晕伴双下肢乏力12 h于2005年11月5日就诊入院,既往有痛风病史10余年.查体:神志清,神倦,四肢无畸形,双下肢肌力4级,膝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戴先才;吴运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血清中壳三糖苷酶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探讨其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6例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阳性患者的血清壳三糖苷酶活性、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进行分析,并根据CAG结果将其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不同狭窄支数分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其临床意义,同时对壳三糖苷酶基因第10号外显子的24个碱基对重复序列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壳三糖苷酶活性、CRP及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多支狭窄的病人其壳三糖苷酶活性大于1支狭窄的病人(P<0.05),冠脉狭窄程度不同者差异也存在显著性(P<0.05),但CRP、IL-6在不同分组中无明显差异.壳三糖苷酶第10号外显子24 bp核苷酸缺失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壳三糖苷酶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度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标志物.未发现对照组与冠心病组之间壳三糖苷酶基因型(NN、ND、DD)和等位基因(N、D)的频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提示该基因变异不一定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易感因素.
作者:刘兴晖;王伟灵;宋惠;李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抗凝及溶栓治疗对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DVT的原因.方法:39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发病在72 h之内、年龄在70岁以下、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共12例,给予静滴尿激酶50万U/d,共5 d,然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2次/d,共5~7 d.B组为无上述溶栓指征的患者,共27例,给予低分子肝素(用法同A组,如疗效欠佳延长至7~10 d).观察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及有无出血等情况,疗程结束后复查彩色多普勒.结果:两组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显著高于B组,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前后PLT无显著变化,但治疗后PT延长,Fg降低.未见明显出血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无手术适应证的老年DVT患者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如能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则能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对于无溶栓指征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样有效.
作者:赵艳芳;雷万福;刘平;徐建新;王砚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又称为明显昼夜波动的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也有称为肌张力不全综合征,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变异型.我院门诊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A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LD患者以男性为主,日饮酒量45~600 g,平均年限21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发病年龄均在41~50岁达高峰.ALD的血清酶学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以AST、GGT、AST/ALT升高显著.结论:ALD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于有饮酒嗜好的病人,应定期对AST、AST/ALT、GGT、TBIL等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从而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苏俊;廖彩仙;周杰;唐浩;张春兴;张守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力月西)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局部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150例局部麻醉病人分为A、B、C 3组,分别在局部麻醉后,使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A组咪达唑仑0.04 mg/kg+芬太尼0.75μg/kg,B组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0.75μg/kg,C组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1.0μg/kg)至OAA/S镇静深度Ⅱ、Ⅲ、Ⅳ级,观察用药前后病人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病人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术中事件的遗忘率进行评估,并统计各组病人咪达唑仑平均用量.结果:A组病人完全遗忘率为50%,B组为88%,C组为96%.C组SpO2在用药后3、5 min有明显下降,共有11例降至93%以下,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合用于局部麻醉镇静的深度以OAA/SⅡ级为宜.
作者:彭涛;肖昭扬;左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1].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2].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李楠;朱建华;陈伟;王艳梅;沙立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结合了免疫学和药理学的原理,应用于疾病治疗已有几十年.单克隆抗体在治疗中的运用要特别考虑到生物药效率、耐受性、变化性和适用性.
作者:彭如意;王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组(n=60),同时选择一组同期进行冠脉造影(CA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2).分别于术前当天及术后24 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结果:研究组术前及术后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研究组PCI后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血浆CRP、TNFα和cTnⅠ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增加血液CRP、TNFα和cTnⅠ水平.监测血中CRP、TNFα和cTnⅠ有助于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病情的估计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刘永胜;沈青山;朱锐;付度关;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百草枯(paraquat)又名克(芫)踪,是一种毒性较强的除草剂,若使用不当或误服均可以造成中毒,严重者可以损害多个脏器,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而死亡.我们于2006年7月救治1例口服PQ中毒患者,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孙婷;苟安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效果.方法:对肾移植术后出现蛋白尿,经常规处理、对症治疗等措施后效果不佳的158例患者,口服雷公藤多甙治疗,观察其蛋白尿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时,缓解95例,改善32例;治疗12周时,缓解135例,改善14例.重新出现蛋白尿的患者经再次治疗后尿蛋白消失.结论:雷公藤多甙对于肾移植术后尿蛋白有显著疗效,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对移植肾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高文波;王亚伟;朱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肾性贫血是指由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病人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造成肾性贫血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以EPO不足为主要原因[1].
作者:任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利用膜芯片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枝杆菌分子菌种鉴定方法.方法:以DNA直接测序法为对照,通过PCR-SSCP和膜芯片技术分析11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9种非分枝杆菌和199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结果:应用膜芯片技术分析11种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和7种非分枝杆菌菌株,特异性100%.199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经16S rRNA PCR-SSCP初步菌种鉴定,30株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应用膜芯片分析,显示与分枝杆菌属探针分枝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探针a杂交阳性,两种鉴定方法结果一致;169株PCR-SSCP初步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株,经芯片分析,58株为龟分枝杆菌,46株为胞内分枝杆菌,33株为堪萨斯、瘰疬、胃和猿猴分枝杆菌复合群,6株为偶然分枝杆菌,15株为戈登分枝杆菌,3株为鸟分枝杆菌,2株为海和溃疡分枝杆菌复合群,另6株只与探针分枝杆菌杂交,经测序显示2株为胞内分枝杆菌,但其基因序列与标准菌株不完全相同,1株为土分枝杆菌,1株为迪氏分枝杆菌,1株为草分枝杆菌,1株为新金色分枝杆菌,芯片上无鉴定该菌种的探针.结论:应用膜芯片技术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地将大多数分枝杆菌鉴定到种,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作者:张俊仙;吴雪琼;梁建琴;陆阳;雷红;张广宇;乐军;张丽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单链抗体(scFv)是将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通过一短肽链连接后融合表达出来的抗体片段,其大小为完整抗体分子的1/6,有与天然抗体相同的抗原结合特征,它又缺乏Fc片段,失去了Fc介导的受体结合作用,使得其快速向靶部位集中;同时scFv还具有分子量小,易入靶细胞,有较强的组织穿透力;免疫原性低,不易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无Fc段,不易与靶细胞外的细胞结合,且组织分布率高等特点.
作者:王颖;杨慧兰;樊建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女性不孕症发病率不断升高,我院妇科门诊从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接诊不孕症患者250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宁伟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内镜诊断的方法和思路,并就内镜对它的诊断价值予以评估.方法:回顾本院近5年来住院治疗的确诊(包括在上级医院确诊)的28例炎症性肠病病例的内镜诊断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内镜对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和50%.结论:内镜及活检是炎症性肠病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但是对炎症性肠病表现只有相对的特异性.内镜追踪观察是提高确诊率和了解病情进展的主要手段.
作者:陈训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上消化道穿孔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通过电子胃镜观察以确定穿孔的病因、部位、性质及溃疡愈合情况.方法:选择上消化道穿孔患者8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稳定,症状消失,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80例患者于保守治疗2周,胃镜下见穿孔闭合,溃疡面大小在3~5 mm之间,溃疡变浅,白苔少,周围黏膜发生皱褶,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溃疡处于红色愈合期.有2例患者于保守治疗10 d,行胃镜检查,见穿孔闭合,但做胃镜后再次出现急性穿孔临床表现.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76例,胃窦幽门前区小弯侧8例,球后穿孔1例.良性穿孔82例,癌性穿孔3例,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对于上消化道穿孔症状较轻,无弥漫性腹膜炎及空腹穿孔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满意,镜下见溃疡处于红色愈合期.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占18.8%,说明中药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作者:李华;王志福;任万英;赵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肠系膜淋巴管阻塞、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等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主要病因,发热、消瘦、乏力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症状结合全消化道造影、CT及同位素扫描能有效诊断该病,病因治疗为主辅以要素饮食是其主要治疗方式.
作者:张迎春;智发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护理论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对25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n=120)采用自护理论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n=120)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对糖尿病基本知识、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应急处理、胰岛素注射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自护理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励如波;邵建平;应爱卿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