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协;钟建斌
目的:观察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SC)中的早期变化,以及低分子肝素干预的影响.方法:80例ASC忠者分为非ST段抬高的ACS组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两组,另外选取26例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3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TpP含量,并对比观察常规抗凝治疗与加用低分子肝素克赛前后TpP含量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n=30)TpP均值为(1.72±1.000)mg/L,STEMI组(n=22)TpP均值为(10.58±4.858)mg/L(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ST段抬高的ACS组(n=58)TpP均值为(4.09±1.597)mg/L(P>0.05,同上),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组(n=26)TpP均值为(2.87±1.675)mg/L(P>O.05,同上).克赛组(n=18),用药前后TpP均值分别为为(10.792±3.267)和(3.117±1.900)mg/L(P<0.01);常规治疗组(n=18),用药前后TpP均值分别为(10.742±3.315)和(5.650±2.160)mg/L(P<0.01).结论:TpP对ASC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常规抗凝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克赛能更好地降低TpP水平.
作者:何胜虎;张晶;陈述;张薏;严凤娣;徐日新;屠莉莉;赵福全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热疗体外抑制人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效果.以确定联合方案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方法: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单独或联合应用伊立替康与热疗对人大肠癌LOVO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方案对LOVO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的作用效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与伊立替康化疗或单纯热疗作用相比.伊立替康与43℃热疗联合后对LOVO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24 h时流式细胞仪检测LOVO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热疗组、化疗组和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伊立替康与热疗联合对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这可能与细胞凋亡的增多有关.
作者:王淼舟;李苏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80岁,英国籍,日尔曼民族,曾为英国海军海员,1949年来中国,在广东省各地区从事船务机械师工作30年余.有高血压病及慢性咳嗽史.
作者:肖林;郭禹标;朱智文;周燕斌;谢灿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报告8例弹力纤维瘤,做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文献复习,了解该肿瘤的特点.结果:肿瘤多位于肩胛下区,可单发或双侧发生.镜下由大量胶原纤维及异形弹力纤维组成,弹力纤维呈串珠状、锯齿状排列,或呈球状、碎屑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8例vimentin均阳性,SMA、desmin、S-100、P53均阴性.结论:弹力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
作者:吕小梅;杨玉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方法:提取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多态性.紫外吸收法检测血ACE活性,放免非平衡法测定血中血管活性物质[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浓度并做相关分析.结果:80例冠心病人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27例.DⅠ型39例.Ⅱ型14 例.正常对照组80例,DD型12例,DⅠ型42例,Ⅱ型26例.冠心病人DD型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Ⅱ型分布显著减少,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其血中ACE活性、AngⅡ、ALD、ET及NO浓度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ACE与Ang Ⅱ、ALD、ET浓度相关.结论:在研究人群中.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是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遗传标志,ACE基因的这种多态性能显著地影响血清ACE水平,冠心病患儿ACE活性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
作者:杨丽霞;石燕昆;王先梅;齐峰;郭传明;郭瑞威;任丽;李明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ESS)的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检测142例CHF患者(观察组)及87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T3、T4、FT3、FT4、TSH,对比两组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统计ESS的发生率,分析CHF程度与ESS的关系,观察ESS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ESS发生率22.5%,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ESS的发生率增加,合并ES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ESS组.结论:CHD常合并ESS,是CHD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严重CHD患者补充甲状腺素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黄安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1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脑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和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对照组按脑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效果评价指标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因人而异的护理,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早期发现并快速纠正可能引起脑组织损害进一步加重的因素,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林佩玉;董亚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的表现.方法:本组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均经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CT机胸部平扫加肺动脉造影增强检查.其中对12例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患者.在肺动脉造影扫描后2 min再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扫描,并对1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6例左右肺动脉主干同时栓塞,10例单侧肺动脉主干栓塞.24条肺叶动脉栓塞,57条肺段动脉栓塞和41条肺亚段动脉栓塞.12例下肢深静脉造影扫描发现7例深静脉血栓.其中4例血栓累及双侧髂静脉,3例为单侧.1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后栓子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应成为影像学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同时对肺动脉栓塞患者溶栓疗效的评估及发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袁戴海;单海荣;张富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我院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HbH病、G-6-PD缺乏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刁友涛;曾抗;周再高;孙乐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使用大剂量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HD-IVIG)和口服泼尼松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68例ITP患儿分为HD-IVIG组和泼尼松组.观察治疗后皮下出血、紫癜消失的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HD-IVIG组惠儿皮下出血、紫癜消失时间及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泼尼松组(P<0.05,P<O.01);治疗第1周血小板上升数目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O.01).结论:HD-IVIG可迅速提高ITP患儿血小板数量,时血小板数极低、有出血倾向者,可予该方法积极治疗.
作者:冯永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卵磷脂络合碘片对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维生素B族,微循环改善剂如羟苯磺酸钙,活血化瘀中药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随访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黄斑水肿程度、视网膜渗出出血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视力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黄斑区及视网膜情况亦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利.
作者:蔡克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患者男,76岁,干部,因多饮多食消瘦3+年.左足底鸡眼术后感染6+个月,于2003年7月23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服消渴丸.
作者:马昌义;袁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美国G5振动排痰机联合盐酸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COPD患者166例,分为4个组.A组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mg静脉注射,2次/d;B组使用G5美国振动排痰机在餐前1-2 h或者餐后2 h进行,每侧肺做10 min,3次/d;C组用盐酸氨溴索联合排痰机治疗:D组给予α-糜蛋白酶400U/mL治疗.结果:(1)A、B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8%和80%,A、B两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O.05).C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2)从达到临床控制的时间比较.A、B、D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长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采用G5振动排痰机联合盐酸氨溴索有助于患者病情缓解.
作者:周理;李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我院新生儿分离溶血葡萄球菌对8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及多重耐药特点,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8种抗菌药对63株溶血葡萄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采用D试验检测大环内酯类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MLSB耐药),按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2006年标准判读结果.结果:利奈唑胺抗菌活性高,敏感率为100%,MIC50/MIC90为2、2μg/mL;其次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98.4%,MIC50/MIC90分别为1、2μg/mL和2、4μg/mL;红霉素、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抗菌活性较差,耐药率为66.7%~77.8%,大环内酯类诱导型MLSB耐药占23.8%,多重耐药的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占64.5%.结论:我院新生儿分离溶血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率高,应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控.
作者:潘小梅;吴伟元;刘碧云;吴劲松;卢月梅;李文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卡氏肺孢子虫可导致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死亡,极度影响人类健康.为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笔者就临床实验室中肺部针刺吸引灌洗液直接沉淀涂片镜检牛检测到卡氏肺孢子虫的1例报告如下,以期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使病人的病情得到及时控制.
作者:符玉文;张卫云;孙朝晖;朱爱辛;林德伟;罗剑;杨至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浓度对急诊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2月.由120出车接诊或就诊急诊科,主诉为呼吸困难患者,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创伤、心包填塞所致呼吸困难患者.行床旁快速血浆BNP浓度检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后的评诂,分为无心源因素组、有心源因素组(再分为仅有心源因素组、有心源因素+肺部疾患组).结果:血浆BNP浓度(pg/mL)分别为92±65、1 484±1 130、592±53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O.01).诊断心源性因素呼吸困难(有心源因素组)的血浆BNP浓度适诊断分界点为285 pg/mL,诊断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分别93.7%,88.9%,98.8%.鉴别仅有心源因素组与有心源因素+肺部组的血浆BNP浓度适诊断分界点为897 Pg/mL,诊断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7.8%,64.7%,91.8%.结论:由120出车接诊或就诊急诊科,以呼吸困难为主诉患者,血浆BNP≤285pg/mL者,呼吸困难的原因为非心源性;血浆BNP<897 pg/mL而>285 pg/mL者,呼吸困难的原因可能同时存在肺源性及心源性因素;BNP≥897 pg/mL 者,呼吸困难的原因为心源性.床旁BNP检测时急诊呼吸困难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汪新良;谢钢;宁晔;蒋崇慧;郑伟华;赵双彪;尹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泪液lipocalin蛋白是泪液中主要的脂类结合蛋白,能清除角膜与泪膜界面的脂质,将脂质溶解成水液相将之排出,并能降低泪膜表面的张力.保持泪膜的稳定.
作者:邱翎;方春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联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诊断尿路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UF-100和干化学分析仪检测110份洁净中段尿中的白细胞、细菌和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110份标本都作尿细菌培养,比较结果.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评价UF-100联合干化学法与定量尿细菌培养的一致程度并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UF-100和干化学联合检测与定量尿细菌培养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敏感性是76.1%,特异性是93.5%,准确率是86.4%.结论:UF-100和干化学联合可以作为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辅助指标.
作者:李广华;陈雄雁;罗燕飞;叶联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乳腺囊肿病与油性聍聍及腋臭的关系.方法:375例患者行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检查,同时查询患者有无油性耵聍和(或)腋臭;其中87例作了组织病理学对照.结果:375例行乳腺FNAC检查的患者中,211例诊断为乳腺囊肿病,其余164例为乳腺增生、纤维腺瘤、乳腺癌等.211例乳腺囊肿病中有油性耳者143例(占67.8%),有腋臭者为115例(占54.5%);而164例其他乳腺疾病中有油性耳者33例(占20.1%),有腋臭者28例(占17.1%)(P<O.001).87例乳腺疾病FNAC检查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结果基本符合.结论:有乳腺囊肿病者腋臭和(或)油性耵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其他乳腺疾病者.
作者:许欣;胡维维;陈凤兰;梁英锐;李广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素(BNP)含量与低钠血症的关系,并探讨BNP与脑梗死病情轻重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4 h(Ⅰ期)、72 h(Ⅱ期)和>7 d(Ⅲ期)血浆BNP含量.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低钠血症血钠在Ⅱ期有显著下降(P<O.05),在Ⅲ期恢复正常,其血浆BNP含量在各期均升高.以Ⅱ期升高达高峰(P<O.01).小面积脑梗死组低钠血症未发生,血浆BNP的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大面积脑梗死组与小面积脑梗死组相比,血浆BNP浓度有明显升高(P<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BNP与脑梗死后低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且血浆BNP的浓度能够作为反映梗死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
作者:范小琴;吴喜萍;王海峰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