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

符有文;刘文慈;罗泽斌

关键词: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低张
摘要:目的:探讨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型壶腹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常规CT扫描后,后行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不仅能准确确定梗阻的平面,还能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壶腹癌强化的肿块影,对肿块的显示和定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结论:饮水低张薄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乳头型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栓塞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及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3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肺栓塞患者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者占91%、咳嗽者占57%、心悸者占48%、胸痛者占43%.D-二聚体阳性为100%.螺旋CT诊断阳性率为91%.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者为87%.结论: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D-二聚体测定具有筛选价值.螺旋CT是近年来首选的诊断方法.X线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常规检查,不具特异性.为提高早期诊断率,临床医生应提高诊断意识和策略,减少误诊率.

    作者:郭雨青;刘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种类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亚型种类以及多重感染与子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子宫颈病变患者270例,其中组织学上可见典型HPV感染改变者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 85例、CIN2 63例、CIN3 48例、浸润性宫颈癌20例.采用HPV基因芯片检测及分型方法检测所有患者子宫颈分泌物中的HPV亚型.结果:在子宫颈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7种HPV亚型,其中14种高危型,分别是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3种低危型,分别是HPV-6、11、43;在不同程度CIN中的高危型和低危型HPV亚型种类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升高,其高危型HPV感染率逐渐升高,HPV双重与多重感染有增加,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与子宫颈癌组中,两种以上HPV基因型感染者分别占2.9%、12.6%和30.0%,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子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在不同程度CIN中HPV亚型种类无区别.多重HPV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汤惠茹;吴瑞芳;周艳秋;乌兰娜;刘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联合肝素雾化吸入及静滴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高凝状态

    重症肺炎是婴幼儿常见危重病,本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多合并一种或多种脏器损害,常存在缺氧及高凝状态.

    作者:刘洋;林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孕妇年龄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年龄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0 815例产妇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05年1-9月期间在我院确诊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100例孕产妇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产前保健和分娩的糖代谢正常的孕周相同的孕产妇200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年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孕妇分娩年龄的增加,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年龄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杏端;陈维清;韩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全肠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该两组为术后24 h取材.第3组为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第4组为膳食纤维肠内营养组(FEN组),营养支持7 d后取材.上述4组均行回、结肠形态学检查,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分布检测,用循环D-乳酸法测定肠道通透性.结果:I/R组大鼠回、结肠黏膜萎缩,腺体稀疏,黏膜下层水肿、出血.FEN组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好于EN组.I/R组细菌移位率、血浆D-乳酸、血浆内毒素显著高于对照组;FEN组D-乳酸、内毒素水平低于EN组.I/R组结肠固有层CD4+、CD8+T淋巴细胞显著低于其余各组.FEN组CD4+、CD8+T淋巴细胞较EN组增多.结论:添加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免疫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方面作用优于单纯肠内营养.膳食纤维能提高结肠局部免疫功能.

    作者:郑聪;刘纳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800例体会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抢救重危病人、测定中心静脉压、长期静脉给药、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化疗等常用的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应用广泛.我科对胃肠道手术患者或危重患者常规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锁骨下静脉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检测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标准、可靠,故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

    作者:王振发;王瑜;王烈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环氧合酶-2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B-NHL和10例良性淋巴结病变组织中COX-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COX-2在B-NH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24/4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5.119,P=0.024).COX-2的表达与B-NHL的临床分期和组织病理学等级具有相关性(x2=4.800,P=0.028和x2=9.952,P=0.002).43例B-NHL的平均增殖指数(MPI)为(41.48±5.10)%;COX-2阳性表达组的MPI[(43.35±4.80)%]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37.50±2.90)%],差异具有显著性(t=4.68,P<0.01).COX-2阴性表达患者其5年生存率要高于COX-2阳性表达患者(x2=6.056,P=0.014).Cox模型显示COX-2是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指标(P<0.01).结论:B-NHL中COX-2表达上调.COX-2蛋白可以通过促进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而在B-NH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是B-NHL的一个有用预后指标.

    作者:杨华强;万楚成;章正华;夏云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脓毒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脓毒症病人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与病情演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2例脓毒症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法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并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重症脓毒症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变化无显著性(P>0.05),非重症脓毒症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FT3、FT4、T3、T4含量低于存活组(P<0.05).脓毒症病人APACHE Ⅲ评分不同数值下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脓毒症患者死亡组APACHE Ⅲ评分数值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重症脓毒症患者多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脓毒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以作为病情严重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作者:包子予;茅尧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复式脉冲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结合中药治疗上尿路结石

    目的:探讨采用复式脉冲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结合中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方法:采用HB-ESWL-VG型复式脉冲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符合ESWL适应证,直径≤2.0 cm的上尿路结石424例(其中直径≤2.0 cm的肾结石220例,直径≤1.0 cm的输尿管结石204例),治疗工作电压5~7.5 kV(平均6.6kV),平均冲击次数2 000次,治疗后再根据患者病情予以中药辅助排石治疗.结果:肾盂结石粉碎率100%,排净率100%,复打率为0.肾盏结石总粉碎率100%;上、中盏结石排净率100%,复打率为0;下盏结石的排净率67.2%,复打率为20.3%.输尿管结石粉碎率100%,排净率99.1%,复打率2.5%.结论:复式脉冲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结合中药治疗符合ESWL适应证的上尿路结石,具有治疗成功率高、复打率低、无严重并发症、副作用少的优点.

    作者:冯钢;张启飞;张京;陈绍宗;杨帝宽;刘明建;张勇强;吴保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微生态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保留灌肠与传统服药方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效果.方法:68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4例,试验组予培菲康2粒,美常安2粒,思密达3 g溶于50mL生理盐水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疗程5 d.对照组予培菲康2粒,美常安2粒,思密达3 g口服,每日3次,疗程5 d.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分析,试验组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9%.观察大便球/杆比例及菌群失调变化,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服药法,并且方法简便易行,与传统服药方法相比,药物直接进入肠道,显效快、用药量小、胃酸破坏少,特别是对危重症及昏迷患者更为适用,为临床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菌群失调开辟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华;张怀莉;陈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吸入性肺炎早期纤支镜吸痰对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

    吸入性肺炎如处理不及时极易引起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我们对1996-2005年收治的17例脑卒中后住院期间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军队离休老干部,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纤支镜吸痰,观察治疗后对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旨在探讨该措施在抢救因吸入性肺炎而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意义.

    作者:邓锦清;刘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来氟米特与霉酚酸酯治疗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常规治疗无效的此类IgA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接受霉酚酸酯治疗,观察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胆固醇、血肌肝等临床指标变化和血IgA、IgG、IgM、C3、C4等生化指标变化,以及用药期间所有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IgA、IgG均显著下降,且两组患者均耐受良好.结论:来氟米特是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刘晓渭;王汉民;陈威;孙世仁;许国双;白淑蓉;刘宏宝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黏液丝与尿蛋白检测的相关性及其意义

    黏液丝是尿液中的常见成分,通常认为与尿道的长期炎症刺激以及泌尿系感染有关[1],也有报道认为其能干扰UF-50对管型的分析[2].

    作者:胡志德;赫慧楠;王鑫;王璐璐;任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IL-5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Graves病相关性探讨

    目的:检测皖南地区正常人群和Graves病患者中IL-5基因的启动子区的多态性,并分析该基因遗传多态性与Graves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检测369例Graves病患者和374例正常对照人群IL-5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位点,并分析其与Graves病的相关性.结果:皖南地区汉族人群IL-5基因启动子区仅检测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746 T>C.在病例组等位基因频率为0.69和0.31,在对照组频率为0.70和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皖南地区汉族人群的IL-5基因的启动子区多态位点可能与Graves病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孙玲玲;褚迅;黄薇;毕富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n=30),术后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参数设置为负荷剂量(5 mL)+持续剂量(3 mL/h)+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为30min.A组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B组为0.2%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随机双盲对比观察术后4、8、12、24 h内按压PCA的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和术中局麻药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2)前24 h内A组的PCA按压次数为(5.2±3.8)次,较B组(7.4±4.6)次明显减少(P<0.05),且A组在术后4、8、12、24h时疼痛评分均略低于B组(P<0.05);(3)术后12、24h舒适评分A组显著高于B组(P<0.05);(4)A组术后恶心、呕吐显著少于B组(P<0.05),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0.4 μg/mL舒芬太尼和2μg/mL芬太尼复合0.2%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术后硬膜外镇痛的需要,但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

    作者:于代华;柴伟;孙绪德;姚立龙;彭德民;高昌俊;杨永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总结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5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行静脉肾盂造影(IVP)、腹部B超及CT扫描,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IVP显示4例正常,11例肾影增大伴有肾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腹部B超显示15例肾实质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10例见结石声像;CT显示局限性占位4例,肾弥漫性改变11例,结石影12例.结论:腹部B超可发现病变,CT可清晰显示弥漫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须结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作者:林文妙;周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33例分析

    上消化道异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在上消化道的各种物体,他们不能被消化,同时又难以通过消化道狭窄部,若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作者:王卫政;宁经珍;何长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31I治疗少年儿童Graves病73例

    目的:探讨131I治疗少年儿童Graves病的疗效.方法:对73例7~18岁儿童及青少年Graves病患者(男11例,女62例)进行131I治疗,治疗后随访6~84个月.结果:治愈57例,好转7例,甲亢复发1例,甲减8例.随访期内未见患儿生长发育受影响,除甲低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131I治疗少年儿童Graves病安全有效.

    作者:蔡斯俏;吴育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血浆Hcy,颈动脉超声检测其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SLE组IMT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Hcy与IMT呈正相关(r=0.861,P=0.000).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高Hcy血症可能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Hcy和IMT可作为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指标.

    作者:方亮;曾抗;孙乐栋;阮云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胸膜间皮瘤11例CT表现分析

    目的:总结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胸膜间皮瘤均先行CT检查后发现,其中5例行开胸手术,4例行胸膜活检,2例行CT定位下穿刺.结果:11例胸膜间皮瘤中,4例为良性,7例为恶性.位于左侧胸腔7例,右侧胸腔4例;6例为局限型单发胸膜增厚或肿块,其中良性4例,恶性2例.5例为弥漫型,均为恶性.11例中合并胸水6例,1例伴有肺内转移,2例伴有肋骨或胸骨破坏及累及大血管.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无胸水及转移,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作者:叶民;叶彩儿;余苔痕;陈少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