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研究进展

王咏龙;蔡志友;罗勇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分化, 中枢神经损伤治疗, 神经前体细胞, stem cells, 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 机制研究, 分化调控, 未成熟, 综述, 增殖, 学者, 信号, 体内, 命运, 空间, 环境, 分子
摘要: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神经系统中未成熟的前体细胞,NSCs分化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是NSCs研究的难点,神经前体细胞处于体内复杂的环境当中,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不同增殖或分化信号使它们具有不同的细胞命运,所以,如何调控NSCs分化与临床应用及中枢神经损伤治疗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NSCs分化凋节机制综述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用药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但各项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尤瑞克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一个新的参考选择.

    作者:黄健康;柯将琼;胡蓓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神经源性膀胱远期尿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72例入院超过5年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和肌电图测定有关尿动力学指标,同时配合B超及膀胱尿道造影(VCUG)观测尿液反流与形态学改变,比较入院前后及不同排尿方式的尿动力学变化.结果:残余尿量、大尿流率、大膀胱容量、相对安全容量(RSBC)、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及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等指标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而膀胱低顺应性(BLG)与尿路积水发生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1),逼尿肌漏点压及安全容量下膀胱充盈压(FBP)则无显著变化.VCUG显示采用持续导尿者BLG及尿液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采用间隙导尿或Crede法排尿者(P<0.01),且尿道形态学改变程度重;尿液反流组RSBC明显低于非反流组(P<0.05),而BL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反流组(P<0.01),FBP等相关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的远期尿动力学特点主要是膀胱顺应性降低,而排尿方式是较膀胱内压影响尿液反流与尿道形态改变的更重要因素.

    作者:刘刚;肖调华;刘丽亚;刘婉芳;李文龙;陈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线粒体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

    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是线粒体呼吸链中传递电子的载体,由核基因编码的多肽和线粒体编码的亚铁血红素组成,表面带正电荷,松散地结合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线粒体内膜外侧心磷脂上,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外膜.

    作者:马伟科;张宏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SAH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1],其病情凶险,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对收治入院时神志清醒的40例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欣;李香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危重新生儿全肠外营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使用全肠外营养(T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监测使用TPN新生儿的营养状况、肝功能、血脂、血浆渗透压、电解质、血气及TPN液稳定性,与30例未行TPN治疗的新生儿做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营养状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PN液输注前后血pH值、血钠、血钾及血渗透压均在正常范围.两组血脂无明显差异.除2例出现胆汁淤积外,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谷氨酰转肽酶、直接胆红素高于对照组.结论:TPN对危重新生儿较为安全、有效,但长期应用应注意监测和预防相关的肝胆并发症.

    作者:吴北燕;卢燕君;林霓阳;潘英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耐药分析

    目的:总结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耐药情况,提高抗感染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3例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耐药情况,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该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可选抗生素少.结论: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近年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耐药茵,通过合理选用抗生素及综合防治措施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何宗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例

    目的:观察和评价多索茶碱疗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OPD患者分为多索茶碱组(A组)和氨茶碱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主要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索茶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COPD的药物.

    作者:刘新年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基因4G/5G多态性与特发性卵巢早衰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特发性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分析,检测65例特发性POF患者(POF组)和75例正常妇女(对照组)PAI-1基因4G/5G多态性.结果:特发性POF患者组PAI-1基因型频率分布,4G/4G型为29.2%,4G/5G型为55.4%,5G/5G型为15.4%;POF患者组4G/4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0%),但差异无显著性意叉(χ2=3.54,P>0.05);而4G等位基因频率(0.569)显著高于对照组(0.447)(χ2=4.18,P<0.05),携带4G等位基因个体发生特发性POF的相对风险OR=1.64,95%CI 1.02~2.64.结论: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特发性POF的发病有关,4G等位基因可能是特发性POF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管立学;高丽;孙静华;王敬先;李海波;王瑞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S786P的基因多态性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基因上S786P住点的多态性,并测定其在正常体检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判断它的多态性是否与支气管哮喘高度相关.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RFLP对S786P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结果:在165例中国人中没有发现S786P的多态性,只存在S786,没有检测到S786/P786杂合子和P786/P786的纯合子.发现中国人群中不存在这个住点的多态性.结论:白细胞介素 4受体α基因S786P在中国人群中不存在多态性,表明中国人群不适合作S786P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吴晓琴;汤彦;林材元;周天鸿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冠脉血流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介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以及左心室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及CCU科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急诊冠脉造影提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 0~1级并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患者80例,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PCI)40例和对照组(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7 d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无统计学差异.介入术后造影显示试验组95.0%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而对照组75.0%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为5.0%,而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再梗死、死亡、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介入术后7 d试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8.0±6.6)%]较对照组[(52.4±8.2)%]明显提高(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并能改善此类患者的左室功能,且降低了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顾晓龙;邱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52例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并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重建.结果:52例VBI患者中,有33例存在血管结构异常,22例存在血管狭窄,18例可见一侧椎动脉明显较对侧纤细.结论:血管狭窄、发育异常等是VBI等的重要发病原因,CTA可作为临床诊断VBI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浩博;成秋生;潘小平;李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安福隆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我们选用安福隆(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基因工程α-2b干扰素)5×106 U联合胸腺五肽(成都地奥九弘药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观察其疗效.

    作者:刘延英;曲鹏;梁宝英;杨金枝;富新伟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宫腔镜检查致心率减慢1例

    患者,43岁,因阴道流血1个月,欲行官腔镜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心电图正常,血压110/70 mmHg,心率80次/min,术前血液检查项目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截石位于手术床上,常规行血压、心率连续监测.

    作者:张霞;宋军君;郭小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0.25 g静滴,1次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阿米替林25 mg,每晚睡前1次.两组治疗均为10 d.结果:治疗组5例发生后遗神经痛(PH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χ2=8.58,P<0.05).治疗组的平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比对照组短(t分别为3.17,3.21,3.07,3.52,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DS=3.62,tSAS=3.37,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时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χ2=5.33,P<0.05).疗效指数与SDS及SA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SDS=0.24,rSAS=0.39,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对减轻和消除PHN收到了良好的功效,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群策;叶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爱西特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短期疗效观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占糖尿病总人数的67%以上,欧美发达国家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43%左右,透析治疗价格十分昂贵,所以用药物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进展则显得非常重要.我科自2005年始用爱西特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蓝海云;张萍;梁慧;陈奇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三种根管消毒剂封药后临床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常用的有效方法.根管治疗要经过根管预备、根管封药、根管充填.

    作者:张丽;王艳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力平之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用力平之加饮食控制(治疗组)及单纯饮食控制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副作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力平之加饮食控制是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可靠方案.

    作者:王柳洁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26例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6例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予多西他赛注射液35 mg/m2+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8天给予;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天2次,第1~14天给予.每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5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65%,临床获益率为85%.常见的血液、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其临床疗效能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并无增加,可作为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二线方案优先选用.

    作者:陈炳光;钟志联;赵鹏;胡世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胃癌5例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胃癌病例误诊原因,并提出减少误诊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胃癌病例,对其中5例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临床诊断和手术探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因转移性肿瘤本身较少见,在诊断前较少考虑,故易漏诊或误诊;其次,对此类肿瘤的临床特点不熟悉;另外,以转移瘤之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就医,忽略原发癌的有关症状或主诉;医务人员分科诊治,均以重视和考虑本科疾患为主,所以术前诊断率不高.结论:提高对胃癌的认识水平,了解其特殊扩散转移方式,注重临床表现,综合应用各种辅助检查手段,减少误诊发生.

    作者:李玉泽;马光耀;马彦龙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150例慢性肝痛患者(慢性肝病组)和89例健康体栓者(健康对照组)的瘦素受体Gln223Arg核苷酸变异(A→G)进行研究,同时检测两组血清瘦素水平和临床指标.结果:慢性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Gln223Arg基因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肝病组AG+AA基因型携带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较GG基因型携带者高[(24.72±2.73)kg/m2 vs(23.64±2.78)kg/m2],差异有显著性(P<0.05);GG基因型携带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AG+AA基因型携带者(4.71±3.44 vs 3.39±1.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基因型的血清瘦素水平比较[(2.91±0.43) μg/L vs(2.86±0.42) μg/L],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瘦素受体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肝痛患者的BMI和HOMA-IR有关,与血清瘦素水平无关.

    作者:丁百静;朴云峰;祝尔建;李静;关英慧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