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周祖缇
目的探讨迟发性脾破裂的发生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1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伤后16天出现脾破裂的症状,经腹穿、B超确诊,手术证实,行脾修补术,术后未发生暴发性感染,痊愈出院.结论迟发性脾破裂易误诊,应掌握其发生机制,提高对本症的认识和警惕性是提高迟发性脾破裂疗效的关键.
作者:达珍;黄亮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51例甲状腺癌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等检查.结果有151例、64例和122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上述检查,符合率分别为51.0%、87.5%、97.5%.病理诊断乳头状癌115例,滤泡状癌23例,髓样癌3例,未分化癌6例,其它4例.结论大多数分化性甲状腺癌起病隐匿、生长缓慢,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FNA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可以减少甲状腺癌的误诊,避免甲状腺癌术后近期二次手术带来的心理、生理上的痛苦.
作者:包建东;杭剑萍;戴军;臧亚萍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小陷胸汤生药袋包颗粒代替饮片汤剂的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浸膏得率和盐酸小檗碱为指标,优选出小陷胸汤袋包颗粒的佳煎煮工艺条件,并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药材过20目筛,用20倍于生药材重的水煎煮3次,每次25min的工艺条件为佳,生药袋包颗粒的煎出率是饮片汤剂的4.04倍,免煎颗粒剂的1.64倍;其盐酸小檗碱煎出率是饮片的1.33倍,免煎颗粒剂的1.42倍.结论 20目小陷胸汤袋包颗粒替代饮片汤剂,方法可行.
作者:王晓媚;谢吉元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采用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30例(31眼),随访6~12月.结果在随访期间仅有1例复发,角膜上皮正常愈合,无睑球粘连.结论羊膜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一种理想的方法,能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李小东 刊期: 2003年第1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反复头晕、胸闷、双下肢乏力加重1个月余,于2003年4月2日入院.该患者在近1个月内头晕反复发作,每2~3天发作1次,伴心悸胸闷,轻度耳鸣,视物旋转,双下肢乏力,有时头向右转动时眩晕加重,坐倒休息后缓解.无心前区疼痛、黑、晕厥史.患者10余年来有类似发作.
作者:毛剑辉;赵丽娟;钟沛霖;韩鸿杰 刊期: 2003年第14期
患者,男,38岁,夜间起床小便感觉一侧肢体活动不灵2h而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不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min,律齐,左侧下肢肌力2级,测BP 150/100mmHg,头颅CT示脑血栓形成.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给予NS 150ml尿激酶100万U,要求30min输完,静滴10min后,病人感口唇、舌尖发麻,咽部梗噎,同时头晕、胸闷、周身皮肤潮红、可见丘疹,随即神志不清,呼吸困难,血压60/20mmHg,心率110次/min,考虑过敏所致.
作者:孙伟平;修俊艳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变化和肺组织内皮素分布在慢阻肺(COPD)发病机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气分析,心肺功能测定,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测量27例慢阻肺患者血浆ET-1水平,肺组织ET-1免疫组化,血气,心肺功能参数和肺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慢阻肺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气和心肺功能明显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浆ET-1水平较正常人增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T-1主要分布在小支气管上皮和外膜平滑肌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肺细小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其分布与肺组织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相一致.血浆和肺组织ET-1与VC%,MVV%,PEFP,V25/HT%和右心EF%呈负相关(P<0.05或0.01);与右心Q-B/B-Y比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 ET-1通过加强肺组织小支气管和小动脉的收缩及其结构重建参与慢阻肺发病过程.
作者:李志斌;罗祝泉;赖晃文;王小春;邹霞英 刊期: 2003年第14期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随着肝移植数量的不断增加,技术不断完善,使存活率较前有所提高.2002年4月29日,我院成功地为1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心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期)、肝性脑病(Ⅰ度)等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锷;黄婉琳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中梅毒的检出状况,以评估本市志愿献血者的征召情况,为献血者的筛选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对深圳市血液中心2000~2003年各年度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0年接受的41772名无偿献血者中,有118名被确认为梅毒阳性,占总数的0.28%.与2000年相比,本中心2001~2003年各年度梅毒阳性血的采集率有显著增高(2001年为0.60%,2002年为0.55%,2003年为0.62%)(P<0.001).结论为保证血液质量,应加强血液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肖忠;张明明;许晓绚 刊期: 2003年第14期
在ICD-10二十一章节中,恶性肿瘤编码准确性难度比较大,由于恶性肿瘤病人反复多次住院,在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往来,因而带来了撰写临床诊断上简单化、笼统化的弊病.各人对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选择规则掌握理解不一致,编码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医学知识欠缺,遇到复杂疑难问题较多,因而通过讨论交流,使其规则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编码的准确性.
作者:王建敏;周祖缇 刊期: 2003年第14期
患者,男,35岁,反复胸闷、气促、发热1年,加重伴胸痛2月.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午后发热,体温39℃左右,无畏寒、寒战,持续半小时可自行退热,近2月来症状加重,伴左下胸部疼痛,呈牵拉样,以深吸气为重.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病程中体重减轻5kg.
作者:杜海坚;李志斌;陈小容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苦参素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4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和一般保肝治疗,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肝纤维化指标和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肝功能.治疗组的血清HA、PCⅢ、CⅣ、LN浓度显著下降;HBV-DNA和HBeAg阴转率较对照组高(P<0.01).治疗组除个别患者静滴穿刺部位轻度疼痛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陈伟奇;周大明;鞠龙祥 刊期: 2003年第14期
妇女更年期的年龄一般为45~50岁之间.更年期时全身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卵巢内分泌发生变化,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卵巢功能的减退会导致月经周期的紊乱.主要症状表现为:阵发性面色潮红、心悸、盗汗、失眠、烦躁、食欲减退、记忆力减退.
作者:苏濮英;赵光翠;赵学征 刊期: 2003年第14期
因角膜接触镜使用方便,对屈光不正矫正效果好,故近年角膜接触镜应用已较为普及,但配戴后的各种眼部并发症时有发生.现将配戴角膜接触镜后出现的52例并发症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胡劭彦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CHF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给予伊贝沙坦150mg/d,美托洛尔6.25~50mg/d,对照组36例给予伊贝沙坦150mg/d及安慰剂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类同,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治疗前后相比两组LVEF、SV、CI、6min步行的距离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LVEF、CI及6min步行距离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伊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CHF疗效优于单用伊贝沙坦.
作者:邓斌;苏良献;刘明;黄仕洲 刊期: 2003年第14期
本文经B超诊断,对宫内胎物残留80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80例宫内胎物残留,年龄20~30岁46例,31~45岁34例,人工流产后40例,中期引产后20例,自然流产后15例,足月分娩后5例,均有阴道不规则流血,量时多时少,伴有下腹部疼痛.
作者:孔亚;来洪卫;来卫华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大鼠实验模型了解其降压作用部位.方法制造大鼠实验模型,不同途径给予BHB,测定血压值.结果中枢给药不能引起血压下降,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作用时间长.结论 BHB降压作用部位不在中枢.
作者:包喜珍 刊期: 2003年第14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好发于下肢[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超过72h,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来院治疗时已超过3天,因此抗凝溶栓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我院根据下肢深静脉造影的原理[2],利用深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浅静脉血流可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血流则不能返流至浅静脉,从足背静脉穿刺,使溶栓药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促使血管再通.
作者:朱新慧 刊期: 2003年第14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30岁.因头昏、咽痛1天,四肢无力半天入院.入院前1天患者开始出现头昏,咽痛,不伴发热,无多汗、呕吐、腹痛、腹泻.半天前在外静滴庆大霉素24万U,病毒唑0.2g及地塞米松10mg后,出现下肢无力,双侧对称,伴肢体酸痛、麻木,抬入病房.既往体健,无周期性瘫痪病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已婚,育有子女.体检:体温36.9℃,脉搏7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68mmHg.
作者:彭拥军 刊期: 2003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IPC)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4月我院髋部骨折术后92例患者,其中传统预防措施10例,加用IPC预防DVT 82例.术后当天开始使用IPC,每12h 1次,每次30min,整个疗程至少14~21天.观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无特殊预防措施的10例下肢手术中有1例患者出现DVT.结论 IPC预防DVT较仅用传统方法效果好.
作者:苏鹏;石英杰 刊期: 200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