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霞;雷泽洪
外阴尖锐湿疣是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妇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并与机体免疫低下有关[1].本文收集了我院经微波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颉玉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45岁,农民.因黑便、反复少量呕血3天,于2002年5月7日入院.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体格检查:神志清,轻度贫血貌,血压120/75mmHg,脉搏86次/min,心音低钝,心律齐,腹平软,剑突下偏右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246×109/L,肝功能正常.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入院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止血及支持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西米替丁0.4g/次,日2次.首次输完西米替丁后约15min,患者出现多汗、乏力、心慌、饥饿感等症状.
作者:于元英;张月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对三种不同制备工艺生产的头痛饮进行性状、相对密度、挥发油含量测定,表明含挥发油类药物在制备中宜采取回流提取,收集挥发性留液或密闭提取的方法,以减少成分散失,确保临床疗效.
作者:谭君峰;任广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医学科技论文产出是一个单位集医、教、研人才综合实力的有力表达,是人才效应的体现[1].我院作为全国百佳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综合性大型医院,一直非常重视科技论文的发表,不断加强和完善对科技论文发表的管理工作,从而使我院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发表论文数一直名列前茅:现就我院加强论文发表管理工作的策略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钱毅;鲁鸿;谭剑;杨云滨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指近2个月以内新发生的或恶化劳累型心绞痛,达到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制定的劳累型心绞痛分级标准Ⅲ级(即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在平时一般活动或行走时可发生心绞痛)或Ⅳ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以及静息心绞痛.UA的治疗目标是解除心绞痛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防止死亡.UA的长期治疗(即二级预防)目标是准确评价预后,治疗促发因素,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反复住院及采用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UA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以下几类.
作者:王义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足的局部缺血、神经营养障碍和经久不愈的感染.由于致残率高,使糖尿病足成为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997年以来,我科收治糖尿病足5例,治愈4例,死亡1例.现将护理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蔡秀美;吴阿凤;许耀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黄连解毒洗剂治疗尿布皮炎的效果.方法应用黄连解毒洗剂对30例尿布皮炎患儿进行1~2个疗程的外洗局部浸泡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1个疗程(7天)有效率87%,2个疗程有效率94%.结论黄连解毒洗剂对尿布皮炎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安全可靠.
作者:叶心凤;黄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方法选用56具防腐固定的成年骨盆尸体标本,经髂总动静脉灌注红色、蓝色明胶,观察双侧髂外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关系;同时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30例人工全髋置换术.结果发现股动静脉分支旋股内外动静脉绕髋臼走行,且进入髋臼内;手术发现此处常有出血,为充分暴露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易损伤髋臼血管内壁→血流减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作者:史晓林;戴尅戎;扬景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我科自1992年1月~2002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损伤由单纯胆囊切除引起者11例(61.1%),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引起者5例(27.8%),其他腹部手术2例(11.1%).18例患者共行手术39次,末次手术行胆肠吻合术11例.优良率达83.4%.结论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必须充分重视每1例胆囊切除术,充分认识潜在的危险性,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其变异,严格掌握胆囊切除术及LC的指征;根据胆道损伤的类型,合理把握初次手术时机,成形后的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胆道重建的佳选择.
作者:姚明;鲁琪;姚聪;孙瑾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我校学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对近2年来我院学生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学生特点建议一般采用口服或序贯疗法的方式治疗炎症.结论选药正确、服药合理可降低学生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刘桂红;黄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该病与血液淤滞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等异常情况有关,早期由于静脉突然阻塞,临床上以肢体广泛粗肿、胀痛为体征.在溶栓、祛聚、抗凝治疗的同时如何尽早的使阻塞的静脉再通,促进血液回流是治疗护理的重点.对此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4月采用血管腔内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俊荣;辛绍伟;孙道玉;齐加欣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近几年来我科就诊的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患者日渐增多,其中慢性根尖炎急性发作的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较多,此种根尖周炎病程长,复诊次数多,治愈慢,经过长期的观察,笔者发现我科采用氯亚明、3%双氧水、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液交替冲洗,以及用2%碘酊行瘘管通过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丽华;李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慢性腹泻病人的病因诊断通常较困难,一些病人可以进行部分结肠镜和(或)全结肠镜、回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评价较少.我们通过对104例慢性腹泻病人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评价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温艳惠;李卫东;宫彦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30名患者在实施成分输血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性问题.方法随机抽查30份输血病历并进行分析.结果在30份输血病历中有9份存在不合理问题.结论开展成分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作者:刘棋;孙姝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老年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外科临床就诊的比例日渐增多.由于年龄大,且多有并存病, 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患急性胆囊炎时病情变化复杂,进展快,处理不及时,易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在诊治过程中能否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尤其是能否选择佳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胆囊炎病人共87例资料,以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病人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钱海龙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胃镜可直接观察胃粘膜的形态、色泽等细微结构,又能同时胃内照相;直视下活检及细胞学检查.而近年来,由于其附属配件的相应发展,不仅可用于诊断,而且可用于镜下治疗、生理测试和功能检查等,为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在检查治疗过程中,胃镜检查有其很高的安全性,严格按规程操作,对病人健康不会有任何危害.然而,由于对适应证掌握不够严格,也可能在术中、术后发生一定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至今胃镜检查8000余人次,由于我们的严格预约和术中精心的护理,未发生一例严重并发症.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朱秀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胸部X线片(以下简称胸片),胸部CT(以下简称CT),高分辨CT(以下简称HRCT)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下简称IPF)的诊断价值,探讨它们动态变化与IPF疗效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中华医学会1994年颁布的IPF诊断标准的病例56例均作胸片、CT、HRCT的检查并随访12~48个月,分析其动态变化与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高电压、小焦距摄片条件可提高胸片质量.IPF X线胸片主要表现:早期双下肺模糊磨玻璃密度增高影,提示肺泡炎性改变;中期两下肺野,外周出现线性条状纹理,以网状、网结状阴影为主;晚期囊泡状改变,出现蜂窝肺,肺容积缩小,膈肌上抬,叶间裂移位.3例无异常.CT的IPF主要表现:胸膜下方弓形线影(胸膜下与胸廓曲线一致获得高密度线)系支气管周围纤维性变和肺泡萎陷所致;网线影提示小叶间隔和肺泡壁增厚;蜂窝影更早发现,好发于胸膜下,大小不等,多在10mm内,壁厚等均匀,呈筛空状阴影.HRCT的IPF主要表现:由于进一步提高了PWA空间分辨率,对早期肺泡炎与纤维化鉴别以及蜂窝肺的早发现极有帮助.它无创,不需对比,比胸片、CT更能动态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结论胸片、CT、HRCT的联合运用能更细致、准确地反映IPF的影像学特征.特别是小叶间隔增厚及小叶间质增厚伴有肺结构实变影和病变周围型分布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重要意义.诊断还须结合临床、肺功能、肺活检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间质疾病,职业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
作者:周玉洪;王国忠;严德钧;张高兆;胡弛雄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例1,患者,男,48岁.主诉胸痛5~6年,胸痛每次发作数分钟,近期发作增多,于2003年1月17日上午11:26检查,心尖可闻早搏音,无杂音.BP 134/89mmHg,P 91次/min,T 37.1℃.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率,68次/min.V1、V2呈rS型,V3呈R/S=1,V5、V6呈R型,ST在Ⅱ、Ⅲ、avF、Ⅴ5、Ⅴ6呈水平压低0.75mm,T波直立,而在avR出现的室早呈qr型,ST段上抬2mm,T波倒置,在Ⅲ、avF出现的室早呈qR型,ST下移0.72mm并与T波融合.因胸痛加重于当天下午2:40急诊入院,胸痛呈持续性,无向它处放射,无出冷汗,无气促,间有反酸,患者神清,双肺正常.当天晚上9:49出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图形(如图1B):Ⅴ1呈QS型,Ⅴ2~Ⅴ4呈rS型,r波呈直线,Ⅴ5,Ⅴ6呈R型,ST段Ⅴ1~Ⅴ5呈单向曲线上抬4~7mm,并与T波融合.
作者:王慧珍;杨希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确定酸浸提法测定人头发中锌、铁、钙、铜元素的佳实验条件.方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对发样酸浸提条件进行选择.结果浸提四种元素的佳条件:铁:6mol/L HNO3在30℃浸泡6h;锌:6mol/L HNO3,在30℃浸泡6h;铜6mol/L HNO3,在30℃浸泡6h;钙:6mol/L HNO3,在30℃浸泡6h.结论在各元素的佳处理条件下对发样进行浸泡,可得出四元素各自的含量.
作者:马坤;秦静怡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毁损术(第2次)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佳手术方式,评估双侧丘脑Vim、双侧PVP和前后两次不同靶点3种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适应证.方法术中采用微电极技术,确定手术目标点位置后,进行靶点毁损术治疗;对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可能出现对智力、情绪的影响进行随访.结果 243例PD患者:震颤型85例行双侧丘脑Vim,术后震颤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消除率为98.8%;但出现5例语言障碍和(或)伴有吞咽困难,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出现智力、情感障碍.僵直型106例行双侧PVP,术后肌张力恢复正常,肢体活动灵活,有效率为98.1%;但2例出现吞咽困难,3例出现智力、情感障碍.混合型52例,术后肢体震颤基本消除、肌张力高缓解,肢体活动灵活,有效率为96.2%;但出现1例语言障碍伴有吞咽困难,1例智力、情感障碍.结论微电极引导双侧丘脑Vim和双侧PVP治疗PD,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各有优缺点,震颤型患者应选用丘脑Vim;僵直型或运动迟缓型PD患者可选择PVP;对肢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迟缓均存在的混合型,前后两次可行不同靶点毁损术.
作者:刘伟钦;唐运林;周明;罗旭坚;段小珍;陈志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