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廖彩仙
患者男,68岁,主诉双上肢疼痛、语言不清、饮水呛咳、四肢无力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体格检查:血压140/80 mmHg,脉搏74次/min,即往有下肢静脉血栓、脑出血后遗症、冠心病史.
作者:刘瑞杰;袁新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者女,25岁,体重62 kg,ASAⅡ级,足月妊娠,先兆子痫,宫颈水肿,胎膜早破,急诊入院,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腹产手术.
作者:康凯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肝外伤是腹部外伤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肝外伤的发生率在腹腔脏器创伤中仅次于脾脏和小肠外伤,位居第3位[1].肝外伤病情复杂,合并伤多,总死亡率在10%左右,而严重肝外伤常合并肝周大静脉损伤,死亡率高达50%以上[2].
作者:苏俊;廖彩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骨科门诊的常见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两点封闭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此类患者53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蒋开荣;张振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消毒供应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项医疗活动的基础,担负着医疗、护理、教学活动的保障任务.同时消毒供应科也是医院预防感染的源头部位,工作稍有疏忽将危及医院的质量和病人的生命安全.
作者:王素珍;王泳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骨瓣翻转法在颅骨凹陷性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应用骨瓣翻转法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感染,切口甲级愈合,且外观塑形良好.结论:骨瓣翻转法有安全简便、骨瓣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好等优点,可适用于有适应证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杨本生;赵鹏洲;欧英雄;谭社练;方胜;赵伯端 刊期: 2006年第14期
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现笔者收集近1年来T管拔除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的7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陈柏庆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应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手术效果.方法:分析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无张力组)与传统疝修补术(传统组)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术后疼痛、恢复日常活动时间、随访期内复发方面无张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P<0.01).住院时间、伤口感染、阴囊水肿、肺部感染、尿潴留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异物感、硬结无张力组较传统组重(P<0.01).结论: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嵌顿疝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何海荣;王玉坤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后尿道结石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临床症状严重,处理不及时极易引起尿道损伤、感染、肾积水、膀胱极度膨胀、恶性变等并发症,后果较为严重.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男性后尿道结石40例,分别应用液状石蜡加压灌注和经尿道膀胱碎石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梁敬原;林堤业;罗伟民;朱丁贤;唐春丽;骆容娣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术在眼窝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常规眼内容物剜除术后,环状剪除视盘,剪断视神经,剪开巩膜腔,将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肌锥内,间断缝合巩膜.结果:随访3~48个月,采用此方法矫治眼窝畸形,38例(38眼)均未发生义眼座暴露、脱出等并发症,安装义眼后有良好的活动度,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羟基磷灰石是眼窝良好的填充物,此手术方法符合眼球运转功能,达到眼窝整形与美容的效果.
作者:陈嘉宁;黄巧玲;姜文浩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厦门地区及肝病患者不同临床类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株的基因型.方法:用反向点杂交技术(RDB)对109例HCV RNA阳性的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09例HCV RNA阳性血清中,其中单一型感染者98例(89.91%),混合型感染11例(10.09%),单一型感染者中以1b型占绝对优势,共90例(82.57%),2a/2c及6a型分别为2例和3例,另有3例1b+2a/2c和8例1b+6a混合型;HCV 1b型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均占绝对优势,其余有少量2a/2c、6a及某些混合感染型.结论:厦门地区HCV感染者中,以HCV 1b基因型为主,其次为HCV 6a,另有少数2a/2c型.不同基因型在不同临床类型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革玲;陈长荣;杨天赐;李基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式横切口剖宫产不同切口处理方法对产妇术后恢复、伤口的影响.方法:把2001年10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分为4组,观察组150例,剖宫产缝合腹膜,不缝脂肪层,皮肤皮内缝合(需拆线),术后免用腹带;对照组Ⅰ 150例,缝合腹膜及脂肪层,皮肤皮内缝合(不拆线)术后加用腹带;对照组Ⅱ150例,不缝合腹膜,皮肤、脂肪丝线缝合,术后免用腹带;对照组Ⅲ150例,不缝合腹膜,皮肤、脂肪丝线缝合,术后加用腹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Ⅰ(P<0.05),伤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对照组Ⅱ伤口愈合不良亦低于其他两个对照组(P<0.01);对照组Ⅲ盆腔粘连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Ⅱ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明显少于对照组Ⅰ和Ⅲ,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Ⅰ较其他两组术后伤口瘢痕小、美观.结论:剖宫产缝合腹膜,不缝脂肪层,皮肤皮内缝合(需拆线)术后免用腹带,具有简便、快捷等优点,利于产妇伤口愈合、术后恢复.
作者:吴迎红;张琼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类别、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223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组中共71例发生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因术后早期并发症切除移植肾的11例,死亡11例.分别占1年人/肾存活率的94.87%和90.11%.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类型多,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积极防治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对肾移植术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沈文;朱云松;胡卫列;刘俊;杨菁华;白莹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4月至2003年2月间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者11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局部无窦道形成,临床症状消失.3例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7.2°,随访期间无丢失,畸形矫正满意,2例马尾神经受累病人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后外侧植骨4~6个月均融合.结论:术前、术后正规系统的抗痨治疗,术中病灶的彻底清除及有效可靠的后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是保证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何思敏;卢代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17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行毕Ⅰ式吻合术者3例,行毕Ⅱ式吻合术者14例.胃瘫综合征发病时间平均为术后7 d,首发症状为上腹痛和恶心呕吐.10例病人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胃镜检查,均可明确胃瘫的诊断.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再次胃肠道减压,全肠道外营养,应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等手段.全部患者胃瘫均获恢复,平均恢复时间18 d,短14 d,长31 d.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为功能性改变,发病因素多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有一定的影响.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确诊价值.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良好,无须再次手术.
作者:古荣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四肢恶性骨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50例四肢恶性骨肿瘤病人,根据病理、化疗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化疗药物进行术前、术后规范化疗、保肢手术、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总结5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4例未作足量化疗和生物治疗,效果不佳,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综合保肢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效果良好.
作者:何智勇;廖威明;刘康;李青;曾毅军;余新平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高频电凝固疗法对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选择佳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对于小面积单纯毛细血管瘤直接采用高频电凝固疗法,对于大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先采取口服甾体类激素加局部注射激素一段时间后,再辅以高频电凝固疗法.结果:小面积单纯毛细血管瘤经高频电凝固疗法治疗2~4次后完全治愈,大面积的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经注射治疗控制缩小后,再经高频电凝固疗法辅助治疗也基本控制和治愈.结论:高频电凝固疗法辅助治疗婴幼儿血管瘸有效,缩短了治愈的时间,既经济又简便.
作者:肖小娜;刘永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行悬雍垂腭咽成形加舌骨悬吊术,探讨其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对选定的重度OSAHS患者46例行悬雍垂腭咽成形加舌骨悬吊术,术后随访1年,均行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测定,参照杭州会议(2002年)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术后打鼾症状明显减轻,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减少,白天嗜睡基本消失,术后1年经PSG监测,总有效率为92%.结论:此术式有效地扩大了腭咽腔的通气面积,同时可保留咽腔的正常形态,舌骨悬吊后提高了舌肌的张力,防止舌后坠,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疗效.
作者:杨长亮;姚行齐;诸勇;孙艺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内分泌细胞(endocrine cells,EC)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胚层起源的器官,在中胚层分化形成的泌尿生殖器官则极少见.
作者:卢晓晔;王自能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比较硬膜外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应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妇科手术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病人70例,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左旋布比 卡因组(L组),每组35例.术毕采用持续硬膜外术后镇痛,R组首剂为吗啡2 mg加0.2%罗哌卡因10 mL,L组首剂为吗啡2 mg加0.2%左旋布比卡因10mL,硬膜外自控镇痛(PCA),R组为吗啡4mg加0.2%罗哌卡因50 mL,L组为吗啡4 mg加0.2%左旋布比卡因50 mL,每小时1 mL,锁定时间为30min,每次为2 mL.观察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同时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术后两组70例病人均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L组略低,两组48 h吗啡需求量分别为(3.2±0.6)mg和(3.4±0.7)mg,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L组长于R组,术后4 h的Bromage评分分别为1.4±0.7和1.2±0.8.MAP、HR、RR、SpO2两组无明显差异,无明显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肠麻痹发生率相似.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满意,同等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阻滞效果比罗哌卡因强.
作者:罗勇;崔建修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