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心衰对口服地高辛吸收的影响

靳晨亭;朱桂平;周万兴;陈吉生;江永南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地高辛, 吸收
摘要: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右心衰者口服地高辛片后血药浓度上升速度和峰值血药浓度的变化,定量分析右心衰对口服地高辛吸收的影响.方法: 7例合并右心衰者和 7例左心衰者每天口服地高辛片 0.125 mg,于第 8天服药后分别采血 10次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地高辛血药浓度,用 3p8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用 SPSS 10.0软件包对照分析峰值血药浓度( Cmax)、达峰时间( Tp)和吸收速度常数( Ka).结果:右心衰组平均峰值血药浓度 (Cmax)=(1.12± 0.21)ng/mL,左心衰组 Cmax=(1.61± 0.36)ng/mL,两组比较 P=0.008;右心衰组平均达峰时间( Tp) =(7.00± 1.52) h,左心衰组 Tp=(5.14± 1.64)h,两组比较 P=0.048;右心衰组平均吸收速度常数( ka) =(0.33± 0.14)(1/h),左心衰组 ka=(0.65± 0.22)( 1/ h),两组比较, P=0.006.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右心衰者口服地高辛片后血药浓度上升速度缓慢,峰值血药浓度低,右心衰显著影响口服地高辛片的吸收.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哮喘气道重建的机制研究进展

    哮喘是以伴随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为主并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的一个主要观点认为哮喘是通过 CD4+ Th2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因子与化学增活素的产生,引起白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 ,并对气道结构细胞产生相应的作用而导致气道的病理生理改变,进而改变气道对各种刺激物的反应性 [1].哮喘临床表现不仅仅以急性炎症发作为特征,因为目前用单纯的炎症理论尚不足以解释哮喘的慢性自然史.众多研究表明气道重建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有学者认为气道重建会引起气道高反应性 (AHR),也有学者认为这可以防止气道狭窄,并证实气道反应性与气道壁厚度成负相关.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气道重建特点及与哮喘的关系,但导致气道壁增厚、气道重建的细胞、分子及免疫机制及治疗效果与是否可以逆转气道重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白细胞浸润是肺损伤及纤维化疾病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组织 EOS增多是很多纤维化疾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EOS可以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白细胞介素- 13(IL- 13)、白三烯 (LTS)等多种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这也就提示其可能在过敏性哮喘气道重建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对 EOS在哮喘的气道重建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海金;蔡绍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规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Q波、 R波及 ST段演变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极胸导联心电图对 13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胸部进行体表标测,分别计算∑ R、∑ Q、∑ ST.结果:∑ R在胸痛发作后 12 h内下降速度快, 12 h后下降速度较慢,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 Q在 24 h内与 24 h后形成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 ST在 24 h内下降速度比 24 h后下降速度显著增快,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 R、∑ Q、∑ ST演变规律,有助于临床上尽早采取急救措施,及时挽救濒死心肌.

    作者:冯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 47例复发脑梗死(复发组)与 105例初发脑梗死(初发组)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心脏病、饮酒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为密切, OR值分别为 3.880、 4.758、 3.063, P值均 < 0.05,预防性治疗则为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 OR值为 0.126.结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饮酒史,而预防性治疗是防止脑梗死复发的有意义的保护因素.

    作者:石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阿尼西坦改善脑梗死认知功能的临床观察

    我们于 2002年 7月至 2003年 7月应用阿尼西坦治疗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许树兰;赵玫;张惠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的诊断、治疗及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方法:对本院近 2年来发生的 136例 ICP病例分为治疗组( 75例)和未治组( 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围产儿病死率、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明显少于未治组.结论:对 ICP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密监测、适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围产儿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张楠;陈丹杰;陈成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非交叉瘫脑干梗死2例

    非交叉瘫脑干梗死,在文献资料描述中时有提及,但其发生机制却鲜有报道.本文结合我科近半年来所发现的 2例非交叉瘫脑干梗死,阐述如下.

    作者:管得宁;徐运;倪秀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高压氧综合治疗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医疗中的急重症,诊治情况直接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和社会职能恢复构成影响.高压氧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科 1998年 1月至 2003年 5月,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 1 6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慧平;卢晓欣;汤永建;房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缺血诊断的价值.方法:在门诊及住院病例中选出心肌梗死后患者 34例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 34例中有心肌缺血 16例,无心肌缺血 18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唯一可用于评价日常活动中心肌缺血及其严重性的方法.

    作者:郑美蓉;李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克罗恩病的临床多样性及结肠镜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和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研究我院 1997- 2004年 23例 CD患者的临床资料, 21例 CD采用日本 OLYMPUS- CF- 240型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 ,结合病理活检.结果: 23例 CD以男性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结肠镜下多表现为糜烂、溃疡、充血及水肿等.结论:内镜对 CD的诊断是安全可靠的 ,CD的诊断仍需结合病史、体检、肠镜和黏膜病理等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吴小丽;吴建胜;金抒清;周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葛根素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02例基底节出血患者随机分葛根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 51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基底节出血的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血肿周围水肿吸收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01).结论:葛根素治疗基底节出血对患者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恢复有效.

    作者:汪咏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O2激光治疗牙龈瘤31例临床分析

    牙龈瘤为口腔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传统治疗方法为局麻下手术切除,但较易复发.我科利用 CO2激光治疗牙龈瘤 31例,经 1~ 2年随访观察,未见有复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德峰;张鸣;杨剑;宋成;张中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1例误诊分析

    我院儿科于 1996年 1月至 2002年 12月共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98例,其中误诊 11例,误诊率为11.2%,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小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肠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转移性结肠癌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对 32例晚期转移性结肠癌采用第 1、8天给予奥沙利铂 85 mg/m2;第 1~ 14天给予卡培他滨 1 250 mg/m2,每天 2次.每 3周为 1个治疗周期.结果:全组 CR 2例, PR 16例,有效率54.5%(18/32).主要毒副作用为感觉神经异常,腹泻,恶心、呕吐,但均为可逆性,可以耐受.结论: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晚期结肠癌的另一个首选方案.

    作者:李骏白;吴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婴儿心律失常69例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 69例婴儿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 69例患儿的心电图、胸片、彩色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婴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发生率高,占 79.7% (55/69);其次是房性和室性早搏,占 11.6% (8/69).治疗以对症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有 28例 SVT患儿行食道心房调搏术中止发作,有 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者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婴儿期心律失常以 SVT常见,其次为房性和室性早搏,多为功能性、暂时性的 (58.0% );婴儿能耐受食道心房调搏术,无不良反应;婴儿期严重的Ⅲ度 AVB需安装永久起搏器.

    作者:徐衍梅;李渝芬;王树水;区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胶原酶溶盘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向椎间孔或椎间孔外侧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腰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痛的一种病变.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而胶原酶溶盘术治疗尚未见报道.本组 1997年 3月至 2003年 3月共收治 3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胶原酶溶盘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昌政;赵序利;宋文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循证护理概况及临床应用意义

    循证护理( evidence- based nursing,EBN)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是国际护理界将循证思想纳入护理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而开展的护理新模式.其思想核心是强调证据,要求在严格的科学证明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用批判性思维寻求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以低的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等.同时,护理研究论文显著增多,护士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这些变化促进了循证护理的发展. 1998年加拿大与英国共同创刊<循证护理>杂志. Internet出现了介绍 EBN的网站和 Online杂志(如: WWW.Cinhl.com.),提供 EBN的研究新进展并共同讨论.各种循证实践、循证研究、循证指导已在各大学、护理中心、大医院开展,大多数护士长、研究者、教育者和质控部门都已接纳 EBN[1].

    作者:李佩竹;陶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 15例 CRF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因等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同期维持血液透析的 25例 CRF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女性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机率高于男性.血栓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穿刺血肿 (2.1± 0.7)次 /月高于对照组( P< 0.05).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机率较高.结论: CRF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过低 ,过度超滤和不适当的穿刺易导致血栓形成.

    作者:沈波;张薇;田树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舟山海岛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舟山海岛肝硬化及幽门螺杆菌 (HP)的发病率均很高,为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 96例 PHG并与 100例慢性胃炎相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舟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支气管肺泡保留灌洗治疗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保留灌洗治疗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 55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2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 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保留灌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仅 3例出现术后发热, 1 d后恢复正常, 1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经 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 1 d后好转.结论:支气管肺泡保留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安全可靠、经济的优点.

    作者:何家富;李光元;黄远东;严小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右心衰对口服地高辛吸收的影响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右心衰者口服地高辛片后血药浓度上升速度和峰值血药浓度的变化,定量分析右心衰对口服地高辛吸收的影响.方法: 7例合并右心衰者和 7例左心衰者每天口服地高辛片 0.125 mg,于第 8天服药后分别采血 10次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地高辛血药浓度,用 3p8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用 SPSS 10.0软件包对照分析峰值血药浓度( Cmax)、达峰时间( Tp)和吸收速度常数( Ka).结果:右心衰组平均峰值血药浓度 (Cmax)=(1.12± 0.21)ng/mL,左心衰组 Cmax=(1.61± 0.36)ng/mL,两组比较 P=0.008;右心衰组平均达峰时间( Tp) =(7.00± 1.52) h,左心衰组 Tp=(5.14± 1.64)h,两组比较 P=0.048;右心衰组平均吸收速度常数( ka) =(0.33± 0.14)(1/h),左心衰组 ka=(0.65± 0.22)( 1/ h),两组比较, P=0.006.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右心衰者口服地高辛片后血药浓度上升速度缓慢,峰值血药浓度低,右心衰显著影响口服地高辛片的吸收.

    作者:靳晨亭;朱桂平;周万兴;陈吉生;江永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