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病的微创治疗

李健

关键词:颈椎病, 微创治疗, cervical spondylosis, 后外侧入路,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穿刺活检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体,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脊柱
摘要:Mixter和 Barr在 1934年成功地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开创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新纪元.同年,Ball报道了经脊柱后外侧入路椎体穿刺活检技术.此后,Walls(1948年)和 Craig(1956年)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脊柱后外侧入路椎体穿刺活检体会.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自 20世纪 60年代初期就对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新的认识,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1].其中的非手术疗法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且疗效确切,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其有效率高达 96.7% [2].

    作者:李义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局部血流量和应力改变对颈部组织退变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性变病发生与血流量变化的相关性,为颈椎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用 32只家兔,进行实验性血流量改变和颈椎应力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影响的比较研究,高分子右旋糖酐复制血瘀模型,让兔低头改变颈部应力,进行颈部组织血流量测定、X 线分析,并结合关节突、关节囊、韧带及其止点病理形态的光镜、电镜观察. 结果:(低头)应力引起颈部组织退行性变过程中,存在着组织的充血,水肿等血瘀变化.血流量下降,局部缺氧状况,组织的充血、水肿等,诱发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从而加速和加重应力引起颈部组织损伤,是致病因素之一.局部血流量改变可以影响应力引起的颈部骨-韧带组织退行性改变,骨组织和软组织改变是不同步的.结论:颈椎局部血流量下降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一环,并加速和加重发病.

    作者:高梁斌;李健;张亮;赵聚凯;晏荣;陈庆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肿瘤免疫逃逸与肿瘤免疫治疗的思考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与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之间形成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近年来,人们针对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致力于研究多种免疫治疗方案,以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促进肿瘤的消亡.癌基因的不断发现和深入研究、各种细胞因子和免疫刺激分子功能的不断拓展和深化,都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云;陈剑平;张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或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方颈椎间盘切除自体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手术 56例.结果:随访 3个月至 4年.优 29例,良 11例,可 11例,无效 5例.无复发病例.优良率 71%,有效率 92%.结论:椎间盘切除及髂骨植入融合带锁钢板固定术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外固定时间,有助于防止植骨块塌陷、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前曲,这将有利于提高手术远期结果.

    作者:高梁斌;李健;张亮;吕玉明;张志;曾勉东;张平;潘永谦;梁海翔;余升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7例

    目的:探讨应用网片自制成锥形充填物和补片代替定型产品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 2002年 5月至 2004年 5月应用网片自制成锥形充填物和补片代替定型产品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67例患者,共 71例次.其中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高血压、肝硬化腹水、糖尿病、前列腺肥大者占 41.1%(28/67).结果 :本组无死亡,无切口感染,均为一期愈合.术后 3~7 d出院(70%患者于术后 4 d出院).随访 1~24个月,平均随访 18个月,随访率 92.5%,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网片自制成锥形充填物和补片代替定型产品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相当,但明显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继营;李水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延长吗啡、布比卡因硬膜外术后镇痛的研究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配伍吗啡、布比卡因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时效.方法 :ASAⅠ~Ⅱ级急诊剖宫产术患者 60例,按术后硬膜外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 4组,每组 20例.Ⅰ组用药为 0.15%布比卡因 100 mL+吗啡 4 mg+地塞米松 10 mg,Ⅱ组用药为 0.15%布比卡因 100 mL+吗啡 4 mg,Ⅲ组用药为 0.15%布比卡因 100 mL+地塞米松 10 mg;Ⅳ组术后硬膜外用药为0.15%布比卡因 100 mL.4组用药均含有胃复安 20 mg.记录 4组患者术后 (72 h内 )手术部位出现疼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瘙痒)等症状的发生率.结果:Ⅰ 组术后无痛状态的持续时间超过 72 h,显著长于Ⅱ、Ⅲ、Ⅳ组,Ⅱ组术后无痛状态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Ⅲ、Ⅳ组,Ⅲ组无痛状态的持续时间显著长于Ⅳ组, 4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时间无显著差异,Ⅰ组呕吐 2例,未发生瘙痒;Ⅱ组呕吐 5例,发生瘙痒 2例;Ⅲ组无呕吐及瘙痒发生;Ⅳ组无呕吐,瘙痒 2例.Ⅰ 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 4组呼吸与循环功能平稳.结论 :地塞米松配伍吗啡、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镇痛可获得良好和持久的术后镇痛效果,并有抗瘙痒、止呕作用.

    作者:刘灿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分娩前后、剖宫产与顺产血清及初乳中泌乳素水平的比较

    目的:比较分娩前后、剖宫产与顺产后血清及初乳中泌乳素(PRL)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75例分娩前和分娩后 24 h血清 PRL的水平 (其中顺产 47例,剖宫产 28例 ) 及分娩后 3~7 d的初乳中 PRL水平 (其中顺产 39例,剖宫产 25例 ). 结果:(1)分娩后产妇血清 PRL含量高于产前,两组差异显著(P< 0.05); (2)顺产产妇血清 PRL含量高于剖宫产,两组差异显著(P< 0.05); (3)顺产与剖宫产后 3~7 d初乳中 PRL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 结论:产后 24 h产妇血清 PRL含量高于产前,顺产后 PRL含量高于剖宫产,顺产与剖宫产后 3~7d的初乳中 PRL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李智勇;刘增礼;金振军;吴锦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左心房憩室1例

    患者,男,34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半年入院.入院当天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循环呼吸功能趋于稳定,但神经系统恢复欠佳,一直处于植物状态.此后病人心脏功能渐差,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作者:王文林;蔡开灿;曾伟生;蒋仁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裸花紫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5月,我科采用海南省九芝堂中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裸花紫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并与本院自制药氯柳酊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道秋;姜岩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水泥致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77岁,因左股骨折拟在全麻下右侧卧位行全髋节置换术,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缺血、糖尿病 10年,ECG示心肌缺血,入手术室时病人桡动脉血压 190/100 mmHg,HR 85次 /min,SpO2 96%,施行快速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 3 mg,芬太尼 0.1 mg,依托咪酯 10 mg,爱可松 50 mg,气管插管成功后呼吸机(IPPV)控制呼吸,潮气量 500 mL,频率 12次 /min,SpO2 100% ,EtCO2 34~36 mmHg.

    作者:汪玉林;陶国才;鲁开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醒脑静对急性重度 CO中毒大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xingnaojing injection, XNJI)对急性重度 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成 CO中毒对照组和 XNJI治疗组,每组各 20只,采用 TUNEL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O中毒组大鼠海马发生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病理损害明显;XNJI治疗组凋亡神经元明显减少,病理损害明显,尤以染毒后 3 d和 5 d明显 (P< 0.05).结论:XNJI可显著抑制急性 CO中毒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宋祖军;余厚友;郭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急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急性颅内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扩大保守治疗的指征.方法:对有明确手术指征 8例患者,通过改变脱水剂的使用方法、尽早使用镁离子、改善脑缺血缺氧等措施.观察保守治疗效果.结果:7例存活, 1例死亡.存活者 3个月后 GOS预后评分, 5分 6例, 4分 1例.结论:对颅内血肿病人,在脑水肿高峰期间 CT显示环池存在、血肿量小于 80 mL、中线移位小于 15 mm、双侧瞳孔等大,获得家属完全同意的签字,在 CT动态观察中可以考虑行非手术治疗.

    作者:朱永钦;金步;吕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rugada综合征1例

    患者 ,男, 42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 1年余 ,再发 1 h于 2004年 6月 3日凌晨 3时入院.入院查体: Bp 129/80 mmHg,心率 90次 /min,心界不大,律齐,未闻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作者:林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采用心内外联合吻合法矫治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方法:回顾 2例心上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低流量下,经左右房联合切口应用心内外联合吻合法吻合肺静脉共干与左心房切口.结果 2例均无早期并发症,远期 1例并发心律失常,无吻合口狭窄及肺静脉梗阻.结论:经左右房联合切口应用心内外联合吻合法吻合肺静脉共干与左心房切口,可获得良好显露和足够大的吻合口.

    作者:张万青;苏廷宝;王志刚;何悦慨;程可乐;陈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幼儿鼻正中裂整复术的护理

    幼儿先天性鼻正中裂,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外观的缺陷,导致患儿自卑、羞愧,性格孤僻,不爱学言语,严重阻碍幼儿身心、智力发展.自 1988年以来,我科手术治疗 5例幼儿鼻正中裂,因病情复杂,手术方式也不同,我们对幼儿的特点对其手术前后护理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取得较好的结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霞;易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方法的选择.方法:对采用前方颈椎间盘切除自体植骨融合手术 56例,进行了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重点包括:心理护理、推拉气管练习、术中体位及术后卧位的训练,术后呼吸的观察、预防气道通气障碍及伤口的观察、疼痛护理、稳定性重建、功能锻炼等.结果:本组患者术后 2~3 d下床,采用 Odom's临床疗效评定,56例中 50例得到随访,其优良率达 80%以上,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护士在围手术期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给予正确引导、指导和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许惠莲;高梁斌;李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胸壁挫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罐结合治疗胸壁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胸壁挫伤患者 52例,采用随机单盲法,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针刺结合刺络拔罐组(联合组),采用针刺与刺络拔火罐结合治疗后,再口服云南白药 2 g,每天 3次,每日针罐治疗 1次,连续治疗 10 d;单纯药物组(单纯组)仅采用口服云南白药 2 g,每天 3次,再外敷云南白药,治疗 10 d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疗效经 Ridit分析,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组(u=2.1432, P< 0.05),明显缩短治愈时间(t=25.2389, t=36.0555,P< 0.01).结论:针刺与刺络拔罐结合治疗胸壁挫伤,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治愈时间.

    作者:赵延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急诊手术20例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患病率为 10%~15% [1],国内文献报道 EM的患病率已经明显增加,随着 EM患病率的增加,卵巢 EM囊肿破裂也成为一种新型的妇科急腹症.我院 1995-2003年收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破裂 20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李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镜下导航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美国 Stryker Leibinger神经导航系统,结合显微镜手术切除 35例各类颅底肿瘤.结果:35例颅底肿瘤,在满足神经导航注册准确性和术中导航持续准确性的前提下,术后近期复查 CT或 MRI证实肿瘤全切除 33个 (94.3% )、次全切除 2个 (5.7% ).出院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34例 (86.2% ),无明显变化 1例 (13.8% ),无病情恶化及死亡.结论:应用镜下导航系统,除了常规导航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如在术前可制定详细的脑肿瘤手术计划,术中可辅助术者追踪瘤体外,它的大特点是术中术者眼睛不必离开视野,提高了精确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切除肿瘤并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张琦辉;杨应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与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形态学特征及其活性.方法:人外周血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粘附 6 h后去除悬浮细胞,以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4(IL- 4)进行诱导培养 7 d,并进行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结果:培养 1周即可得到大量 DC,形态学观察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大量突起,为典型的 DC特征,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显示 CD1a阳性表达率达 80%~95%,并能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经 GM- CSF、IL- 4诱导培养成 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抗原呈递能力.

    作者:史毓杰;江振友;董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