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多部位同时手术35例

谢学羿;林唯栋;林贾颖;温顺前;张小永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同时手术, 腹部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施行其它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共有35例患者接受了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外的同时阑尾切除术(LA)、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肝囊肿揭盖术(LFLC),其病例数分别是10、12、11、2.35例中大于65岁者18例(18/35,51.4%),21例(21/35,60.0%)合并其它系统疾病.LC+LA、LC+TAPP、LC+LCBDE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1.5±40.1)min、(9.7±4.3)min、(119.6±29.0)min,(7.4±2.5)d、(185.5±47.6)d、(24.8±10.6)d.5例(LC+LCBDE组)中转开腹.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除1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同时施行其它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切除并肺减容术治疗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

    目的:探讨肺切除并肺减容术对早期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例早期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肺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明显增高,按传统方法为肺切除手术禁忌,但ECT通气血流扫描示两肺有通气血流不均匀区域存在,有肺减容手术指征.同期行肺切除并肺减容术.结果:9例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人自觉病状如胸闷、气急改善.术后6个月,FEV1、FVC、DLCO、气促指数、6 min行走距离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PCO2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6~38个月无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对有选择的早期肺癌合并重度肺气肿病例,同期实行肺切除并肺减容术是适宜的治疗方法,从而扩大了肺癌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尹晓清;伍硕允;赵英萍;吴炎豪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上臂内侧全厚皮片移植治疗手掌皮肤缺损18例报告

    我院每年都接收治疗大量的手部创伤病人,其中平刨致手部皮肤缺损亦不少见.本人将1997年以后我院收治的手掌部皮肤缺损较大并且已行上臂内侧全厚皮片移植的18例病人作一小结,与同道探讨.

    作者:杨高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发病7 h以内)快速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结果:术后痊愈15例,生活自理9例,半自理11例,因偏 瘫而卧床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超早期快速小骨窗开颅显微清除血肿是救治重症脑出血的较好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龙舟;叶敏;李劲松;张文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腹茧症9例诊治体会

    腹茧症是一种罕见的腹部疾病,术前诊断困难.我院从1985-2003年共收治9例,现结合文献,对本病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作者:龚鹏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根管治疗一次法临床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成熟的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方法,也是唯一能观察出确切疗效的办法.笔者自2000年来采用一次根充法治疗948个患牙,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谢晨;姜淑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RCA1基因全长mRNA序列分析技术

    目的:建立BRCA1基因全长mRNA序列测定方法.方法:根据文献和GenBank(U14680)报道的BRCA1基本序列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建立6个特异性逆转录PCR(RT-PCR)技术,分段且扩增BRCA1全长mRNA,然后采用毛细管电泳进行cDNA测序,方法建立后用于3名健康女性样本.结果:6个特异性RT-PCR反应扩增片段相互覆盖,使序列分析结果包括全长BRCA1 mRNA,共5000多bp.3名经PCR技术检测确定携带正常BRCA1基因的样本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其BRCA1 mRNA序列均与过往报道的正常m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RT-PCR特异性结合BRCA1基因,能用于其mRNA全长序列分析.

    作者:徐红先;周冬仙;熊文;邵超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7例临床分析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蔽,漏诊误诊率高,截肢率高,遗留后遗症多.作者收集了1991-2002年本科7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病人,进行总结.

    作者:童宝龙;王信;孟昭辉;刘仕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端牙列缺损伴严重磨耗(牙合)1例临床总结

    目的:研究精密附着体固位型可摘义齿运用于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伴严重磨耗(牙合)的修复效果.方法:严格选择适应证,完善病例设计,临床操作,术后定期复查复治,妥善使用,观察近中期临床修复效果.结果:该例患者在修复牙列缺损的同时升高咬合,取得良好的固位、稳定、美观效果,并改善了关节,牙周症状.结论:精密附着体固位型可摘义齿运用于kennedv Ⅰ、Ⅱ类牙列缺损伴严重磨耗(牙合)是可行的,且随着临床、技工、材料学的发展成熟,适应证会更宽广.

    作者:吴伟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同种大鼠移植心脏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TGF-β1修饰的供者脾细胞特异性输注对同种大鼠移植心脏耐受的诱导及效果.方法:建立同种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用脂质体转染TGF-β1基因修饰供者脾细胞;观察TGF-β1修饰的脾细胞输注组,单纯脾细胞输注组和假处理组移植心脏存活天数和病理改变.结果:建立了稳定转染TGF-β1基因的睥细胞;TGF-β1修饰的脾细胞特异性输注可明显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17.0±3.3)d,与单纯脾细胞输注组(7.0±1.1)d和假处理组(6.3±1.0)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可明显减轻同种移植心脏的病理损伤.结论:输注TGF-β1基因修饰的供体脾细胞可诱导同种大鼠移植心脏的耐受产生.

    作者:成俊;夏穗生;史晓峰;谢森;唐礼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急腹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7例临床分析

    目的:为临床减少急腹症误诊的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回顾我院近5年来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的病例,找出出院诊断为其他急腹症的病例17例,分析总结其误诊原因.结果:误诊病例中,结肠肿瘤2例,妇科疾病10例,泌尿系统结石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例,带状疱疹1例.结论:完整的病史询问是避免误诊的前提条件,急诊科医生应向全科医生方向培养,应将尿HCG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作为急腹症女性病人的常规检查,CT检查是确诊急性阑尾炎的有效手段.

    作者:许典双;陈克家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ICU救治成功9个器官功能障碍1例

    患者男,43岁,2004年1月30日因发热2 d入我院消化内科.持续发热(38~39℃)伴畏寒、呕吐,无腹痛,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意识清,心、肺、腹体查无异常.门诊B超检查肝右叶内占位病变(肝脓肿),同时右肾囊肿、左肾结石.诊断为发热待查,肝脓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护肝等治疗.

    作者:李书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颅脑损伤患者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我科自2001年至今,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中迟发颅内血肿46例,经术中探查及颅脑CT检查,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并清除,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庆雷;宁同波;苘辉斌;郭文斌;隋强波;邹积典;孙培乐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和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 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 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农文忠;郑培衡;农为民;韦春清;雷杨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烧伤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治疗眼烧伤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新鲜羊膜治疗眼烧伤病人1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结果:术后无1例眼发生感染,除一例急性硷烧伤患者术后5 d羊膜溶解、脱落外,其余患者术后羊膜植片平复,结膜充血均得到明显改善,16眼视力较术前(10眼光感,6眼手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用羊膜修复眼结膜和角膜创面,可以达到重建眼表的目的,而且羊膜取材方便,在治疗上有明显优势.

    作者:何志恒;罗崇彬;刘宁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骨折中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坚固内固定技术于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51名实施了坚固内固定技术的上颌骨或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观察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除4例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局部血供较差而发生创面感染,终取出钛板外,其余247例创口均一期愈合,平均14 d后拆除颌间牙弓夹板,咬颌关系均正常,颜面部无明显瘢痕、畸形.3个月后复查:骨折端对位良好,咬颌关系正常,张口度基本恢复;半年后复查:面部无畸形,钛板周围骨质无吸收,钛板无移位,骨痂形成.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中所使用的小夹板与人体骨组织和软组织均有良好的相容性,较低的致敏性,而且无毒,无致癌性,除非感染,一般情况下可长期永久保留在体内.

    作者:王一敏;刘惟嵩;陈邦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投稿注意事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0.125%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妊娠孕16~27周要求中止妊娠产妇40例,ASA Ⅰ-Ⅱ级.自愿要求镇痛者为镇痛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采取镇痛措施者4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腰L3-4间隙硬膜外置管给予0.125%罗哌卡因(6~8 mL)+芬太尼1.5μg/mL,记录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镇痛前VAS评分(9.3±0.76)分,用药后VAS(1.1±0.5)分,与镇痛前比较P<0.05,运动阻滞仅1例1级,其余均为0级.两组引产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孕妇无不良影响,适用于中孕引产镇痛.

    作者:李真;周国斌;崔建修;赵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高危及中期妊娠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高危及中期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怀孕12~16周妇女要求终止妊娠者118例,实验组67例予米非司酮100 mg晨服,1次/d,共2次,第3d晨服米索前列醇0.6 mg,如未临产,每3~4 h重复1次,限3次.对照组51例行利凡诺100 mg羊膜腔内注射,观察流产成功率、排胎时间、阴道流血量.结果:实验组流产成功率89.55%,其中完全流产率61.19%,不全流产率28.36%,对照组分别为70.59%,0%,70.59%,差异有显著性(P<0.01);阴道流血少于月经量者实验组79.10%,对照组21.5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高危及中期妊娠疗效好.

    作者:杨晓云;刘传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有泌尿系症状70例患者行CT平扫、肾脏增强扫描及双期扫描,排泄期尿路造影,将原始图象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泌尿系重建图像.结果:肾脏、输尿管、膀胱全部显示为50例,仅肾脏显示为5例,双侧肾脏和一侧输尿管及膀胱显示为15例.泌尿系结石病变为32例,泌尿系肿瘤性病变为28例,泌尿系先天性病变为5例,肾结核3例,肾梗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很高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王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陈旧性心梗患者心肌代谢和心室功能变化规律的探讨

    目的:应用心肌ECT灌注断层显像和门控左心室核素功能显像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的心肌摄取99Tmc-MIBI和心室功能变化.方法:对陈旧性心梗64例、正常对照组30例和心绞痛组(AN)76例分别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左心室核素功能显像,对左心室舒缩功能参数进行组间协方差分析,并比较组间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OMI组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多发者居多(P<0.01),且总的异常节段数明显多于其它两组(P<0.01);除TPFR之外,OMI组的心舒缩功能参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N组(P<0.01).结论:OMI心肌摄取和心室功能改变的显示有助于心梗预后状况的准确诊断,对OMI心肌代谢和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东;赵洪刚;张遵城;王钦;郭永涛;董萍;董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