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粱彦芳;王立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 PEG干扰素α- 2a(40 ku), 180 μ g,肌注,每周 1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 1 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 48周.分别于治疗中 12周、 24周、 48周及治疗结束后 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 12周时有 13/15例出现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早期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时有 13/15例患者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完全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后 24周有 3/13例患者出现 ALT升高,血清 HCV- 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 76. 9%,复发率为 23. 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 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甄沛林;谢仕斌;麦强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 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进行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 pH、氧合指数、 HCO3-,动脉血乳酸、中心静脉压、血压、 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3例救治成功, 11例死亡,死亡率 45.8%;治疗后总体 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他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可以减少.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及早进行连续血液净化,可避免发生不可逆性脏器功能损害,可提高救治率,而在临床上仔细观察、精心的护理对感染性休克的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陈凤葵;林惠盈;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行 DSA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的 32例支气管扩张性咯血病人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支扩咯血患者供血动脉的数量每例由 1到 8支不等,平均 2. 5支 /例;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者占 84. 4%(27/32),其中单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占 65. 6%(21/32);有 NBSA供血者占 34. 4% (11/32),其中 NBSA为主要供血源者占 15. 6%(5/32).供血动脉来源与病灶所在解剖位置、累及范围和胸膜增厚粘连密切相关.结论:了解支扩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对快速和准确找到咯血责任血管,避免漏栓,保证咯血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东;陈胜利;赵子文;黄子诚;黄齐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男,50岁,因刀砍伤及右侧颊部 4 d伴右面部肿痛而来诊,于 2004年 8月 7日收住院.病人伤后立即在当地医院给予清创缝合术、肌注 TAT 1 500 IU、抗炎、止血等治疗.伤后次日,右颊部红肿、疼痛及触痛明显,张口受限,进食困难.诊断为: (1)右颊部软组织刀砍伤; (2)颊间隙感染.
作者:李文友;宋丽芳;邵景华;王荣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疗效确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2月的 8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 56例,对照组 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再给予注射型凯西莱治疗 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注射型泰特治疗 1个月,治疗前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组间比较除白蛋白和球蛋白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 14%和 78. 13%,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凯西莱针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龙列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 7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脑部症状病因依次为:失衡综合征(42. 3%),低血压(12. 8%),高血压脑病(12. 8%), TIA(9. 0%),脑梗塞(10. 3%),脑出血(6. 4%),低血糖反应(5. 1%),透析脑病(1. 3%).死亡原因主要是脑部严重器质性损害.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是多种因素引起,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应采取个体化的防治措施.
作者:陈英姿;甄建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原因,探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年 12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136例儿童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 ,总结多种因素对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影响.结果 : 中毒高发年龄为 2~ 4岁,全年以 3~ 4月及 12月多发,因误服鼠饵中毒占 66.9%,地点多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84.6%),中毒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城市外来暂住人口家庭的散居儿童.治疗上血液净化组较非血液净化组恢复快、预后好.结论 :儿童杀鼠剂中毒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强调加强儿童监管,加强杀鼠剂和环境卫生管理,早期诊治,提倡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钟桴;高岩;李颖杰;叶红;邓颖敏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首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颅骨与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 ICU的及时治疗、严密监测及骨专科护理,该患者皮疹消失,皮肤生长良好,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防止感染是关键,应加强患者皮肤创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急性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林惠盈;陈凤葵;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简化的 Nijmegen法在诊断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 APTT测定、 APTT交叉试验、 APTT孵育交叉试验以及 FVⅢ: C活性、 FIX: C活性测定对可疑患者进行初步诊断;采用简化的 Nijmegen法对 4例初步诊断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患者进行抑制物的定量测定.结果: 4例患者 APTT均延长; APTT交叉试验和 APTT孵育交叉试验结果:加 1/10正常血浆及等量正常血浆均不能使延长的 APTT恢复正常,而且加入等量正常血浆的 APTT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延长; 4例患者中有 1例为甲型血友病并发 FVⅢ抑制物,其血浆 FVⅢ: C活性及 FVⅢ抑制物的测定结果分别为 1. 0%和 320 BU/mL; 2例为获得性甲型血友病患者,其血浆 FVⅢ: C分别为 0. 6%和 1. 3%,其血浆 FVⅢ抑制物分别为 92 BU/mL和 192 BU/mL;另外 1例为乙型血友病并发 FIX抑制物,其血浆 FIX: C活性及 FIX抑制物的测定结果分别为 1. 2%和 100 BU/mL.结论:简化的 Nijmegen法适合于对血友病患者或者获得性血友病患者产生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分析评价;对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郑卫东;曾淑燕;范小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为探讨脑梗死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并协助治疗,现将我科自 1993年 3月至 2002年 3月住院并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 1 674例,继发癫痫的 104例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作者:赫庆兰;林运智;刘继烈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 116例 AMI伴心力衰竭 (心衰 )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 253 d)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 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ACEI与 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和 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或 ACEI组、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组病死率分别是 89. 3%、 62. 2%、 35. 3%,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比单用更有助于降低 AMI病死率.
作者:肖骅;周建庆;葛世俊;高丛光;赵维庆;陈文采;柳俊平;沈文均;周军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 (continous blood purification)抢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效果及体会.方法:用百特公司 Accura CRRT机,碳酸氢盐置换液(采用南京军区总院配方), 12例 MODS患者接受日间 CBP治疗, 8~ 16 h/d,透析液 50 mL/min,后稀释补充置换液 3~ 4 L/h,平均治疗时间为 116. 8 h.结果: 12例患者存活 7例 ,死亡 5例; 9例患者治疗前需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治疗 1 h后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心率显著下降 (P< 0. 05),血清 BUN、 Cr、 K+、 AST、 ALT显著下降.结论: CBP能有效改善肝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用于 MODS的治疗.
作者:沈波;李艳;张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mt, ELBWI)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并与 20例未用 PS及 CPAP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给予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其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9. 5± 6. 9) d, (2. 6± 3. 8) d 和 (80. 8± 17. 8) d .而对照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13. 1± 6. 5) d, (4. 3± 3. 2) d 和 (98. 8± 27. 8)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S预防性给药并联合鼻塞 CPAP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激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杰;刘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进而形成血管翳,血管翳自滑膜折返处向关节软骨表面延伸侵蚀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纤维软骨、韧带、肌腱等亦可同时受累,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其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多发生在起病的前两年内,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作者:林庆衍;周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 218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并评价心电图(EC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在 JIA伴有心脏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1994年 6月至 2004年 8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 JIA、心血管系统资料较完整的患儿的心脏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各有 7例.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99例,占检测人数的 46. 9%;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 MB)升高 24例(占 24. 2%);发现心包炎 12例,占总例数的 5. 05%;心律失常有 69例,占检查人数的 31. 65%. 55例行 UCG检查,出现心脏结构、心包或瓣膜病变 26例,占 47. 3%.结论: JIA患儿心脏损害不少见,特别是心酶升高、心律失常及心瓣膜病变, ECG及 UCG对 JIA的心脏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覃肇源;覃有振;马建中;丘小汕;黄婷婷;沈振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喜辽妥软膏的有效成分是组织性肝磷脂,属粘多糖类,具有抗凝、抗炎、抑制胶原纤维细胞增值,促进透明质酸合成的作用.我科于 1995年 6~ 12月在临床应用喜辽妥软膏,取得了明显疗效.
作者:王强;林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为取食管内的异物,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硬式操作 (即硬直食管硬镜法 ),但其常可造成上消化道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失血、肿胀、瘀血及裂伤等,有时甚至可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及大出血等,或因其机械性压迫可致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若已明确为外形规则、表面光滑的食管异物 (如硬币、纽扣、围棋子,不带尖锐扣针的徽章等 ),且病人又无明显的禁忌证 (如极其严重的感染或嵌顿等 )时,可以采用 Foley食管法取出及硬直食管镜法取出异物.笔者对两种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清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 1)的变化.结果:川芎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血 NO升高、 ET- 1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 ET- 1而增加 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作者:黄美杏;陈学远;谭玉萍;龙学明;韦思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猫爪草胶囊治疗加用抗结核药物对颈淋巴结核的研究,寻找一条治疗浅表淋巴结核的新途径.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颈淋巴结核 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 2DL2ZS/4DL2抗结核治疗.治疗组给予 2DL2ZS/4DL2和猫爪草胶囊, 4粒,每天 3次,用 6 d停 3 d为 1周期,共 10周期 (90 d).所有病例每个月对包块变化情况进行测量 (查体及 B超 )和登记,所有的病例均随访 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为 100%,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3. 3%,对照组 78. 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随访 1年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5. 1%,对照组 83. 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对照组 94. 5%,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有 3例复发,复发率 5. 5%,治疗组无复发.结论: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对颈淋巴结核临床治愈率高,无复发,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新途径.
作者:韩其峰;万洪强;张梅;李广中;张金贵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