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0例回顾性分析

杨伟;粱彦芳;王立

关键词:垂体功能减退症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 40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内分泌功能、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 11例,女 29例;平均病程 7. 1年;席汉综合征 16例,垂体瘤 15例,颅咽管瘤 2例,特发性垂体功能减退 3例,空泡蝶鞍 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 1例, 生殖细胞瘤 1例; 75%以上患者有性腺功能低下表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占 60%,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不足 50%, 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较少,发生低血压、低血钠和低血糖者在 10%以下.结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临床是少见病、疑难病,以靶腺的激素缺失为首要临床表现, 需要用相应激素替代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稳定的 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 10%新生牛血清的 LG- 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后,进行倒置显微镜观察,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 MSCs形态均一,增殖能力强.所获得细胞 CD44表达阳性, CD19、 CD15、 CD45、 CD34、 CD38、 CD4、 CD8表达阴性.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黏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 MSCs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吴涛;白海;王景昌;路继红;欧剑锋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肾活检患者805例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 805例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患者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对 805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 2± 17. 6)岁.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构成比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80.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18. 8%,小管间质性疾病占 1.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1. 16∶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0.3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 15~ 34岁.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 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占第二位.肾小球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次为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论: 805例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常见的肾脏疾病,青年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青年女性多发.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作者:黄萍萍;梁东;唐德燊;陈孝文;许勇芝;黄志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0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 40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内分泌功能、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 11例,女 29例;平均病程 7. 1年;席汉综合征 16例,垂体瘤 15例,颅咽管瘤 2例,特发性垂体功能减退 3例,空泡蝶鞍 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 1例, 生殖细胞瘤 1例; 75%以上患者有性腺功能低下表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占 60%,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不足 50%, 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较少,发生低血压、低血钠和低血糖者在 10%以下.结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临床是少见病、疑难病,以靶腺的激素缺失为首要临床表现, 需要用相应激素替代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伟;粱彦芳;王立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2:1心房扑动2例误诊分析

    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其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容易误诊,现报告 2例.

    作者:常延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大肠息肉 2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病理资料、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情况.方法:将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病理资料、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痛、腹部不适等,少数有便血或黏液血便;病理类型多数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伴绒毛状、体积较大者易发生癌变;内镜切除顺利,无并发症,随访有复发.结论:大肠息肉大部分可结肠镜检查确诊,并行镜下治疗;息肉可发生恶变,临床上需积极治疗并适时随访.

    作者:梁若玲;侯俊;邱磊;蒋卫红;李静娴;冼连琴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气道狭窄处放置吸氧管1例

    患者 ,男, 70岁,因咳嗽、痰血 2个月,胸闷、气短 10 d于 2003年 7月入院.胸部 CT检查报告左上肺占位性病变并肺不张、左侧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一新生物完全堵塞左上叶口,并侵犯左主支气管, 1/4左主支气管被堵塞,钳取后病检报告左上肺鳞癌.诊断明确为左上肺鳞癌并左侧胸膜转移,已无手术机会,故给予 NP方案全身化疗及胸腔内局部治疗, 2个周期化疗后患者左上肺病灶有所缩小且胸腔内无积液生成,一般情况较好,建议患者行左主支气管架植入术,但被患者拒绝.此后 10个月患者未再就诊.

    作者:阿依努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口服优降糖致低血糖昏迷1例

    患者男, 58岁,因患 2型糖尿病 2年,近 2周由于血糖升高口服优降糖 5 mg, 1日 2次,服药第 14天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症状,遂来我医院就诊.查体:面部潮红,呼吸急促,颈软,双肺呼吸粗,可闻及少量的湿罗音;心率 110次 /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季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弱;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 8. 6× 109/L,中性细胞 0. 84;急查血糖为 2. 1 mmol/L,诊断为低血糖昏迷.遂给予 10%葡萄糖液 500 mL静脉滴注, 20 min后患者转醒.

    作者:曹江乐;单文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湖北和深圳两家医院低血钾瘫痪的不同特点

    目的:探讨湖北和深圳两地低血钾瘫痪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分析两地 264例低血钾患者在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临床表现及补钾疗效的不同特点.结果:两地患者均有四肢瘫痪,但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轻重不同,疗效不一.结论:两地低血钾瘫痪在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因上有很大差异,并因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补钾疗效也有很大差异.

    作者:陶静;晏洁影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对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 7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凯时,疗程 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Bil、 DBil、 ALT、 ALP、 GGT、 PAT血清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60% (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P< 0. 01或 P< 0. 05),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结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

    作者:观晓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 PEG干扰素α- 2a(40 ku), 180 μ g,肌注,每周 1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 1 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 48周.分别于治疗中 12周、 24周、 48周及治疗结束后 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 12周时有 13/15例出现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早期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时有 13/15例患者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完全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后 24周有 3/13例患者出现 ALT升高,血清 HCV- 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 76. 9%,复发率为 23. 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 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甄沛林;谢仕斌;麦强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脑梗死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并协助治疗,现将我科自 1993年 3月至 2002年 3月住院并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 1 674例,继发癫痫的 104例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作者:赫庆兰;林运智;刘继烈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 CPAP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mt, ELBWI)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并与 20例未用 PS及 CPAP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给予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其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9. 5± 6. 9) d, (2. 6± 3. 8) d 和 (80. 8± 17. 8) d .而对照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13. 1± 6. 5) d, (4. 3± 3. 2) d 和 (98. 8± 27. 8)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S预防性给药并联合鼻塞 CPAP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激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杰;刘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治疗颈淋巴结核60例

    目的:通过猫爪草胶囊治疗加用抗结核药物对颈淋巴结核的研究,寻找一条治疗浅表淋巴结核的新途径.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颈淋巴结核 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 2DL2ZS/4DL2抗结核治疗.治疗组给予 2DL2ZS/4DL2和猫爪草胶囊, 4粒,每天 3次,用 6 d停 3 d为 1周期,共 10周期 (90 d).所有病例每个月对包块变化情况进行测量 (查体及 B超 )和登记,所有的病例均随访 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为 100%,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3. 3%,对照组 78. 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随访 1年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5. 1%,对照组 83. 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对照组 94. 5%,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有 3例复发,复发率 5. 5%,治疗组无复发.结论: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对颈淋巴结核临床治愈率高,无复发,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新途径.

    作者:韩其峰;万洪强;张梅;李广中;张金贵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连柏半夏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连柏半夏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 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 2组, 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丽珠得乐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自拟连柏半夏汤化裁煎服,观察治疗 4周后溃疡愈合率、 HP清除率, 12周后溃疡复发率、 HP根除率.结果:治疗组 4周后溃疡愈合率 90%, HP清除率 92%;对照组分别为 58%, 60%; 12周后治疗组溃疡复发率 9%, HP根除率 69%;对照组分别为 29%, 2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1).结论:联合采用连柏半夏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

    作者:兰小平;张松林;朱怀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在我国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的慢性侵蚀性滑膜炎,随病情进展可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近十余年来,人们对 RA治疗的认识有了重要转变,早期规范化治疗及新型抗风湿药物的出现给 RA患者带来了希望.

    作者:李茹;栗占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 VITEK- 60鉴定细菌,药敏用 K- 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 ESBLs.结果: 2002-2004年 3年间共分离出 1 183株大肠埃希菌,产酶株占 27%;肺炎克雷伯菌 661株,产酶株占 25. 4%.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敏感率均在 97%以上.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 81. 1%和 71. 2%,而产 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不佳.结论: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应控制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以遏止 ESBLS菌株不断上升的势头.

    作者:何树洪;崔颖鹏;任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磁共振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进而形成血管翳,血管翳自滑膜折返处向关节软骨表面延伸侵蚀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纤维软骨、韧带、肌腱等亦可同时受累,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其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多发生在起病的前两年内,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作者:林庆衍;周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内皮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与类风湿关节炎

    1984年 O' Brien首先报告牛肺动脉及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一种可以持续收缩牛肺动脉血管活性多肽样物质,此后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培养的动物内皮细胞可释放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至 1988年,日本学者 Yanagisawa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成功分离和纯化了这种生物活性多肽,并正式命名为内皮素(endothelim, ET) [1].后续研究发现 ET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2],其血管活性作用、促有丝分裂、纤维化等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并直接促成了应用 ET受体拮抗剂干预 ET病理作用的治疗尝试.

    作者:潘云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脑出血患者 38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 21、 28、 35、 42天的外周血 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天周围血 CD4+、CD8+细胞和 CD4+ /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P< 0. 01),而第 35、42天的 CD4+、 CD8+ 细胞和 CD4+ /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第 7、 14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 21天开始逐渐恢复,第 35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出血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 35 d之内.

    作者:杨玉先;罗伟文;李水彬;涂碧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成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 IL- 4、 GM- CSF和 TNF-α培养 7~ 9 d成为 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的鉴定.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 MHC- II类抗原和 CD86共刺激分子以及多种表面标志,在 MLR中能有效地刺激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 DC.

    作者:张蓉;刘莉;张岩实;张清萍;梅其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