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发包虫囊肿一例

李金敏;刘玉文

关键词:多发, 包虫囊肿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1997年1月发现右腹部包块,伴有胀痛.随后自觉包块逐渐增大,纳差、恶心、体质消瘦,于同年7月感觉腰骶部酸痛、腿麻,以右侧为著,于8月3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上腹可触及约6cm×7cm包块,质硬、光滑、有压痛感,可以随呼吸上下移动,卡松尼实验(+).既往史:患者1996年曾到内蒙古牧区出差半年余.B超检查:肝左叶实性包块.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肝包囊虫病?CT检查见图1.肝左叶可见一椭圆形单房包虫囊肿,内囊破裂,形成双层壁,蜷缩成不规则线状密度影,骶骨前方可见两个包虫囊肿,大小分别为4.5cm×5cm×4cm, 5cm×5cm×5cm囊壁紧密相连,呈哑铃形,左侧囊肿CT值为21 HU,右侧囊肿CT值为22 HU,骶骨可见骨质破坏,范围较广,累及髂骨(见图1).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下闭合复杂重症动脉导管未闭139例

    1984年1月~2002年3月,139例复杂重症动脉导管未闭在体外循环下,中度低温低流量经肺动脉切开闭合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志发;刘洪宇;张庆华;吕航;田海;何天腾;吴乃石;谢宝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加温与α-干扰素、维拉帕米联合对乳腺癌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42.5℃高温与α-干扰素、维拉帕米联合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计算IC50、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RT-PCR测定细胞内多药耐药MDR1基因及GST-π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表面P170的表达.结果α-干扰素与维拉帕米联合应用使耐阿霉素(ADM)的IC50降低为0.32μmol/L,优于单用维拉帕米(1.23μmol/L)、α-干扰素(2.29μmol/L),而加温至42.5℃与α-干扰素、维拉帕米联合效果更佳,ADM的IC50由16.6μmol/L降至0.02μmol/L;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变化;各实验组RT-PCR测定仍有MDR1和GST-π的基因表达;但P170表达均有大幅度下降.结论单独用α-干扰素、维拉帕米、加温至42.5℃均可达到部分逆转耐药的作用,三者联合使用能完全逆转乳腺癌耐药细胞(MCF-7/ADR)对ADM的耐药.

    作者:牛瑞芳;杨毅;魏熙胤;史玉荣;刘洪隐;郝希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肠缺血再灌注与肺损伤

    肠缺血再灌注在各型休克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为特征的继发性肺损伤,但迄今为止其损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是与肠源性细菌迁移和内毒素血症;中性粒细胞的肺内聚集和激活;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激活与释放等有关的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过程,IIR诱发体内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激活,进而启动PMN在肺内聚集并释放毒性介质是导致肺损伤的中心环节,但PMN的起动,肺内聚集与激活及其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具体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仅就以上方面病理生理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作者:陈揭晓;欧阳碧山;吴多志;周德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胸主动脉瘤手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7例胸主动脉瘤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了动脉瘤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或破口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的体外循环及动静脉插管方式分别适合于不同部位的胸主动脉瘤手术,使用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灌注11例,脑逆行灌注时间21~83min,灌注流量240~1930ml/min;7例使用股动静脉插管和动力辅助静脉引流;上腔静脉逆行灌注和股动、静脉插管辅助静脉引流是提高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可靠方法;3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出血和低心排综合征是动脉瘤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自体血液回收机及抑肽酶的使用可显著减少库血用量.结论术前对病情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及其插管方式,可靠的血管吻合技术,及有效的血液保护和心肌保护措施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作者:章晓华;吴若彬;张镜方;陈伟达;陈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性肠扭转51例临床分析

    急性肠扭转是由于肠管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急性肠腔梗阻,它易引发肠壁血液循环障碍,而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其病情危急,变化快,后果较为严重.我们把从1997~2001年间收住入院的51例急性肠扭转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其诊断及处理要点.

    作者:祝树荣;韩宏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性白血病Pgp、Bcl-2、CD34表达与临床多药耐药

    目的检测Pgp、Bcl-2及CD34抗原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表达,探讨其与多药耐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的Pgp、Bcl-2、CD34抗原表达.结果 Pgp、Bcl-2、CD34在急性白血病临床耐药组表达明显升高,且Pgp、Bcl-2阳性表达者CR率降低,与阴性表达者比较,差别显著;而CD34阳性表达与CR率无明显相关性; Pgp、Bcl-2单独或联合检测均可用于评价多药耐药; Pgp与CD34、 Pgp与Bcl-2有相关性,而Bcl-2与CD34无相关性.结论 Pgp、Bcl-2、CD34高表达均与多药耐药的发生相关,而Pgp、Bcl-2联合高表达可作为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及预后不良的指标,更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芝祺;常晓慧;李露露;李福德;李晓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间隙去除白细胞治疗红斑狼疮细胞免疫学变化

    目的探讨间隙白细胞去除法治疗红斑狼疮免疫学改变.方法 15例患儿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加用间隙性白细胞去除法治疗,每次100~200ml,每周1~2次,平均3~4次后病情即趋于稳定,病情稳定后改1~2次/月,同时留取去白细胞处理前后的静脉血进行细胞免疫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比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Ⅰ级循环免疫复合物采用补体致敏酵母菌凝集试验;Ⅱ级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采用未经补体调理的酵母菌凝集法.结果 CD3、CD4、CD4/CD8治疗后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CD8治疗后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I级和Ⅱ级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间隙白细胞去除法治疗红斑狼疮,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改善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蒋瑾瑾;方凤;郭林芳;雷红霞;陈丽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咽癌中LMP1与E-钙粘素/β-链接素表达的关系

    目的比较鼻咽癌原发瘤与转移瘤中LMP1和E-钙粘素/β-链接素的表达,探讨LMP1的表达与E-钙粘素/β-链接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2例鼻咽癌原发瘤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配对活检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LMP1、E-钙粘素、β-链接素的表达.结果 22例转移瘤LMP1的表达率(86.36%)高于原发瘤(68.18%),P<0.05.而转移瘤中E-钙粘素和β-链接素的平均表达百分率(分别为50.11%±22.53%和66.36%±21.05%)低于原发瘤(分别为71.52%±24.34 %和79.40%±15.05%),P<0.05.无论是在原发瘤或转移瘤中,E-钙粘素和β-链接素的表达率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鼻咽癌转移瘤细胞较原发瘤更易表达LMP1,而转移瘤细胞E-钙粘素/β-链接素的平均表达率却较原发瘤为低.因此,LMP1 可能具有下调E-钙粘素/β-链接素表达的功能,从而增强鼻咽癌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林素暇;宗永生;储兵;钟碧玲;李智;梁英杰;林汉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18F-FDG PET显像在判断胃癌分期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18F- FDG PET显像在判断胃癌术前分期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30例胃癌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龄32~80岁,PET共检查35人次.其中有3人2次、1人3次行PET显像检查.结果 (1)8例术前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在PET显像中有4例胃区发现3~6.8cm2(SUV 2.9~6.6)高代谢浓聚影,其中1例伴全身多处转移;另4例胃区未见异常,1例合并肝内多发的高代谢热区(SUVmax=7.6),1例右上肺1.5cm×2.0cm良性结节影(SUVmax= 2.1).(2)22例胃癌术后患者中8例未见异常高代谢区;14例分别伴有肺、肝、胰及腹腔淋巴结等多处脏器转移.结论 18F- FDG PET显像是判断胃癌术前分期和术后随访中的有效方法.

    作者:孔令山;周颖奇;潘文舟;尚玉琨;张致峰;谢明萱;王少雁;崔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绒癌合并正常妊娠--一例报道及文献综述

    绒癌是一种滋养细胞肿瘤,常发生在妊娠结束后.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有敏感的肿瘤标志物--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监测及不断改进的化疗方案,绒癌的预后在近年已有很大的改善.绒癌发生在正常的妊娠时期则十分罕见,有文献报道的仅36例,母婴死亡率很高,分别为62%~65%,仅10例母婴存活.笔者报道的为第11例母婴均存活的绒癌合并正常妊娠的病例,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寻找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特点,争取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改善疾病的预后.

    作者:邵雨;伍俊萍;丰有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Fas/Apo-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细胞凋亡调控的紊乱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白血病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研究在探讨白血病发病机制、提高化疗效果以及寻求新的治疗途径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4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的Fas/Apo-1基因表达蛋白进行了检测,并对这些基因与白血病的临床特征、药物疗效、预后判断等因素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月波;何勤;刘琳;毕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E抗体引起配血不合一例

    人类红细胞上存在500多种血型抗原,在临床输血工作中,目前只常规检定病人(献血员)ABO、Rh(D)血型,实施同型输血,即同型输血只是局限于ABO、Rh(D)血型相同,对其他绝大多数血型而言可能是不同型的,或者说根本无法相同;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采取交叉配血的检测办法,以确认病人与献血员之间是否存在不相容性抗原、抗体,决定可否进行输血.因而交叉配血对输血安全而言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每一种交叉配血介质,所能检测的抗原、抗体相容性是特定的.我们应用聚凝胺介质进行交叉配血,发现1例配血不合,现报告如下.

    作者:花美仙;牛芳;钱宝华;罗庆峰;雷红霞;吴英;张文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房纤颤的心房肌细胞的内向整流电流和一过性外向电流的研究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的人心房肌细胞的跨膜钾离子电流,内向整流钾电流(Ik1)和一过性外向钾电流(Ito)的变化.方法分为窦性心律组(S)、阵发性心房纤颤组(pAf)和持久性心房纤颤组(cAf)三组,采用Chunk方法分离心房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心房肌细胞的内向整流电流(Ik1)和一过性外向电流(Ito).结果 Ik1在较高刺激电压(>-50mV)下表现为外向电流,pAf组和cAf组均较S组的电流强度增大(P<0.05);在较低刺激电压(<-50mV)下表现为内向电流,cAf组与S组的电流强度无差异(P>0.05),而pAf组较S组的电流强度增大(P<0.05).pAf组和cAf组与S组的Ito的电流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阵发型心房纤颤和持久型心房纤颤造成人的心房肌细胞的跨膜钾离子电流发生变化,形成离子重构现象;心房纤颤时心房肌细胞的内向整流电流(Ik1)的特性发生了变化.

    作者:吕航;姚志发;侯静波;李宝馨;单宏利;杨宝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英国牛津地区88例卵巢癌临床资料分析

    卵巢癌是妇科的主要致死性疾病,由于缺乏类似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经癌前病变发展至癌症的演变过程,因此只有少数病例能在早期得以确诊,逾半数的患者确诊时盆腹腔及远处已有广泛转移, 给手术和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从而影响生存率.世界各地卵巢癌的发病率在3.8~34.3/10万之间[1],随人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异,同时各地在医疗制度、手术方式和术前术后处理上存在的差异也会导致患者预后的不同.本研究通过对英国牛津地区88例卵巢上皮性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描述该地区卵巢癌的临床特征相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以飨国内同行,作对照,比较及借鉴之用.

    作者:张慧娟;Sanjiv Manek;Han Chen;Trivadi S;Ganesan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苓桂术甘汤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及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常压耐缺氧实验、用大剂量异丙基肾上腺素(ISO)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观察苓桂术甘汤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存活时间、大鼠的心电图、心率以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心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苓桂术甘汤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苓桂术甘汤能明显延长常压低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改善ISO引起大鼠心肌缺血后ST段变化程度、减慢心率、提高心肌SOD活性和降低心肌MDA含量;同时苓桂术甘汤显著降低300/s、100/s、30/s、3/s四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结论苓桂术甘汤能有效对抗实验性心肌缺血.

    作者:齐鑫;王敏伟;巩显峰;毕开顺;宋宗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贲门胃底重建术在弓上食管胃吻合术中的应用

    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是常用术式.胸外科工作者经过努力改进吻合方式,吻合口并发症已明显降低,吻合口瘘与狭窄已不是主要并发症,但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可以遇到吻合口并不狭窄而吞咽有噎气感,或因胃液返流致食管炎,影响进食,从而造成生活质量差的病例,有时并未引起施术者重视.作者在致力提高吻合术式质量方面加以改进,采用弓上食管胃粘膜乳头状吻合术并重建胃底,起到了良好效果,现对1989年3月~2000年6月868例作分析报告.

    作者:王献增;高文俊;付金书;王太增;张晓军;李海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左心室心尖憩室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拟行手术收住我院肝胆外科,后转入心内科.无胸闷、胸痛、气促史及胸部外伤史,无心肌梗死病史.检查:一般情况可,心界无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无杂音.ECG示窦性心律,左前束支传导阻滞,V3-V5导联T波低平.胸部X线正位片示心影形成大小正常.

    作者:孙林;陆映珠;楚天舒;李易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多发包虫囊肿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1997年1月发现右腹部包块,伴有胀痛.随后自觉包块逐渐增大,纳差、恶心、体质消瘦,于同年7月感觉腰骶部酸痛、腿麻,以右侧为著,于8月3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上腹可触及约6cm×7cm包块,质硬、光滑、有压痛感,可以随呼吸上下移动,卡松尼实验(+).既往史:患者1996年曾到内蒙古牧区出差半年余.B超检查:肝左叶实性包块.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肝包囊虫病?CT检查见图1.肝左叶可见一椭圆形单房包虫囊肿,内囊破裂,形成双层壁,蜷缩成不规则线状密度影,骶骨前方可见两个包虫囊肿,大小分别为4.5cm×5cm×4cm, 5cm×5cm×5cm囊壁紧密相连,呈哑铃形,左侧囊肿CT值为21 HU,右侧囊肿CT值为22 HU,骶骨可见骨质破坏,范围较广,累及髂骨(见图1).

    作者:李金敏;刘玉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顶叶梗塞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顶叶梗塞患者感觉障碍的评估作用.方法对36例顶叶梗塞患者治疗前后SEP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顶叶梗塞患者病灶对侧和其他脑叶梗塞患者的病灶侧SE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20PL、N20AMP及N13-N20IPL均无统计学意义.顶叶梗塞患者病灶侧SEP在治疗前后的异常率分别为75%和58.3%.其中治疗前无波形缺失或分化不清的18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20PL和N13-N20IPL延长,波幅降低(P<0.05);治疗后N20PL缩短,波幅稍增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而N13-N20IPL基本无变化.有6例患者治疗后SEP由异常转为正常.结论顶叶梗塞伴有的感觉障碍可由SEP评价,主要表现为N20波幅降低或波形缺失.

    作者:周立春;陈天风;高地;杨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解剖变异致绞窄性肠梗阻一例

    1 临床病例某男,15岁,因剧烈活动后腹痛、呕吐12h,于地方诊所行腹部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入院.体检:痛苦表情,神志清楚,体温37.5℃,呼吸21次/min,脉搏90次/min,血压85/55mmHg.心肺无明显异常;左上腹膨隆,全腹腹肌紧张,压痛明显,以左上腹为重.未叩及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低弱,约2min 1次.腹部X线片示:膈下可见新月形游离气体,上腹部肠腔明显扩大,有两处气液平面,血常规检查结果:Hb 105g/L,WBC 3.5×109/L,中性0.87,淋巴0.13.

    作者:李泽文;车成英;王西涛;余晓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国际医学协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