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镁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孙根梅

关键词:镁, 缺氧缺血性脑病
摘要:目的:观察镁离子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HIE患儿于入院后采用随机单盲法按3:1比例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静注10%葡萄糖,对症止惊、降颅内压,纠正酸中毒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溶液0.5 mL/kg、加入10%葡萄糖中缓慢滴注,6~8滴/min,每日1次,连用5 d.主要观察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电解质、血镁及神经行为发育变化.结果:治疗4 d后,治疗组神经行为发育异常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H=21.5,P<0.05),且恢复较快,第1天治疗组有效率达69%(25/36),对照组为33%(4/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31,P<0.05).结论:镁离子可明显改善HIE患儿的神经行为发育异常,无副作用,应用安全、有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推拿与间歇拔罐治疗颈肩炎41例

    颈椎病可致肩周疼痛,肩周炎也可引起颈肩疼痛,临床上两者常合称为颈肩炎.单用推拿或拔火罐治疗,效果不够明显.笔者3年来采取推拿加间歇拔罐治疗颈肩炎41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肾移植术的麻醉方式选择

    目的:探讨不同的肾移植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方法:1991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中心行肾移植术的1 707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硬膜外麻醉组,n=1 675;B组:全身麻醉,n=32.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麻醉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B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256/1707)与12.5%(4/32).硬膜外麻醉组2.87%(49/1707)的患者出现穿刺插管处渗血,2.1%(36/1707)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10.02%(171/1707)的患者在肾移植术中出现烦躁与瘙痒.1例患者发生硬膜外血肿,后导致截瘫.气管麻醉组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拔掉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后恢复.另1例患者拔管后呼吸停止,重新插管机械通气后恢复.结论:肾移植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患者情况.

    作者:王长希;尚文俊;陈立中;费继光;邱江;郑克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63例

    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6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72 h内给予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放置术(ENBD),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异常指标恢复情况.结果:63例有59例均治愈,4例第1次插管失败,患者家属要求转外科.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内镜治疗能及时、安全、有效地缓解病情,避免外科手术,并能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李国华;杜国平;王鹏;黄妮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NVAP)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NVAP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NVAP病例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致病菌92株,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占33.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8.5%.前者几乎全部对青霉素耐药,对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耐药率均超过75%,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后者几乎全部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庆大霉素耐药,对头孢噻吩、头孢三嗪、哌拉西林耐药均超过7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结论:本组NVAP主要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耐药率高,值得重视.

    作者:吴伟晴;吴本清;温翠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体会

    包虫病是新疆地区的常见病,以腹包虫病发率较高,约占13%[1].腹腔包虫病系指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及盆腔脏器上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虫包病.现将腹腔包虫病诊治经验与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宋兵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对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手术未能缓解症状而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行再次手术治疗,随访1~5年,平均34个月,优良率为86.2%.结果: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为:定位错误、髓核残留过多、多间隙突出、神经根通道减压不彻底、瘢痕压迫等.结论:术前仔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术中认真操作、减压彻底,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

    作者:颜登鲁;李健;高梁斌;徐晖;谭平先;张在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维甲酸综合征的呼吸系统表现

    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目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首选药物之一,维甲酸综合征是其治疗时发生的一组以白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呼吸系统表现酷似肺部严重感染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呼吸系统的表现作重点描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胡旭东;钱红兰;黄爱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42例分析

    目的:研究妊娠期外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和产科处理.方法:对10年期间妊娠期外科急腹症42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的外科急腹症以急性阑尾炎常见,占71.4%(30/42),较少见的有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以肠梗阻和溃疡病穿孔少见.全组治愈40例,死亡2例,病死率4.8%;胎儿损失10例,胎儿损失率23.8%.结论:妊娠期的外科急腹症必须积极慎重处理,不因妊娠而改变手术指征,在决定手术及是否中止妊娠时妇产科医师与外科医师必须密切配合选择佳治疗方案.

    作者:李卓华;陈文;陈春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电针治疗对兔急性颅脑损伤后氧自由基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急性颅脑损伤(ACCI)后脑组织氧自由基反应的影响.方法:48只家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假损伤组)、C组(损伤组)、D组(电针治疗组),Feeney's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ACCI动物模型,D组给予电针治疗,检测A、B组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C、D组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A与B组各检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B组比较,C、D组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在ACCI后3 h即有显著性增加(P<0.01),且随时间延长递增,SOD活性则呈相反变化趋势;D组与C组各时点比较,上述指标变化均较轻.结论:ACCI后脑组织自由基反应增强,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脑组织氧自由基反应减轻脑水肿.

    作者:董广宇;陈建良;禹婷婷;吕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为发病72 h内的急性期病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用纤溶酶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用7 d.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的临床疗效,并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90 d时的生活质量,比较14 d时两组脑梗死体积大小和副作用.结果:CSS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6.7%,两组对比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90 d时Barthel指数(BI)评定及14 d时两组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纤溶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林伟先;徐开联;汤建生;郭善才;林烈民;彭刚付;延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胆道术后胆漏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7月至2003年5月间15例胆道术后胆漏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5例胆漏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周密的术前检查、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畅的术后引流是治疗和预防胆道术后胆漏的关键.

    作者:吴伟兴;钟文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文献计量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四)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我院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肺大泡、支气管扩张并咯血及Ⅰ、Ⅱa期肺癌病人共32例实施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中转开胸手术,无1例并发术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术后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传统开胸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范围小、手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理想的手术方式;并通过围术期护理,使病人得到满意的护理,获得佳手术治疗效果,增加了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红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黄体酮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体外扩增培养,黄体酮定向诱导MSC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黄体酮诱导3 h后大部分MSC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陈平安;董晓先;冷水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超声特征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的超声特点,以提高二维超声对两者的诊断率.方法:对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的诊断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腹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两组资料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子宫腺肌瘤组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7.5%,子宫肌瘤组符合率为92.5%.结论:只有掌握两者的不同超声特点并与临床诊断互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作者:许玫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尿毒清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非透析疗法时,口服中成药制剂尿毒清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对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临床效果.方法:每日服用尿毒清冲剂4次,均为饭前30~60 min服用,晚上10时左右加服1次,每次5~10 g,以保持每天2~3次大便为宜,同时,根据病人Ccr制定相应的蛋白质摄入量,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并严格制定病人的食谱.结果: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BUN和Scr明显下降(P<0.01).Ccr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以中药制剂尿毒清冲剂口服治疗CRF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钟伟强;刘冠贤;杨永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银杏叶制剂对恢复岗田酸损伤鼠脑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的作用

    目的:探讨岗田酸所致的氧化应激反应与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的关系及银杏叶制剂的影响.方法:采用侧脑室注射岗田酸法测定假手术对照组、岗田酸注射组、岗田酸注射组加银杏叶制剂组皮层、海马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的变化及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岗田酸注射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降低(P<0.05),SOD活性降低(P<0.05),MDA含量升高(P<0.05),岗田酸注射组加银杏叶制剂组,谷氨酸转运体功能较岗田酸注射组有明显恢复(P<0.05),与对照物无明显差异.SOD活性回升(P<0.05),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大鼠注射岗田酸后,皮层、海马谷氨酸转运体功能降低,可能与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有关,银杏叶制剂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恢复谷氨酸转运体功能来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刘先国;董骏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成人隐性脊髓栓系与外伤5例

    目的:总结成人隐性脊髓栓系的发病与外伤等诱因之间的关系,探讨隐性脊髓栓系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治的由于外伤引发临床症状的5例成人隐性脊髓栓系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外伤在隐性脊髓栓系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成人隐性脊髓栓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结果:成人脊髓栓系在早期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外伤等诱因则可引发症状的出现,而这种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防止神经组织缺血变性所造成危害的唯一途径.结论:外伤是引发成人隐形脊髓栓系出现临床症状的重要诱因,对于隐形脊髓栓系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手术至关重要.

    作者:夏家林;孟涛;潘增军;翟秀云;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SARS患者与肺结核患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分析比较

    目的:对SARS患者与肺结核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使用OLYMPuS AU 600生化仪对SARS、肺结核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其中SARS患者37例,肺结核患者26例.结果:SARS组血清中ALT、LDH-L、HBDH的水平较肺结核组显著性升高(P<0.01),ALB水平降低(P<0.05);而AST、TP、CK、CK-MB、BUN、CR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ARS患者与肺结核患者相比血清ALT、LDH-L、HBDH活力和ALB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何菊芳;匡铁吉;梁艳;刘金华;董梅;雷红;孟祥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临床疗效.方法:从1996年8月至2001年5月应用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弹簧圈法以及Amplatzer蘑菇伞堵闭法关闭6例PDA患儿.结果:6例均一次性堵闭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有小量残余分流2例,其中1例术后24 h心脏彩超显示小量残余分流消失;其它4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法及Amplatzer蘑菇伞法堵闭PDA,临床疗效可靠、安全,可作为治疗小儿PDA的首选.

    作者:崔泽敏;吕兴;蔡定邦;文忠;莫水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