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注射联合体外射频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

赵国平;夏强;赖建生;许胜利;郑东升

关键词:前列腺炎, 导管消融术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注射联合体外射频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内注射利多卡因、菌必治、地塞米松,注射后进行体外射频治疗;对照组分为两组:一组单纯行前列腺注射,另一组单纯体外射频治疗;疗程均为5 d 1次,共6次.观察治疗前后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后NIH-CP评分改变均有差异,前列腺注射联合体外射频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体外射频更能促进前列腺注射药物在局部的吸收及扩散,联合治疗对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效果更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3年8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6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3例,女183例,年龄60~102岁,平均78.2岁.147例并存内科疾病,肺部并发症59例(肺部感染31例,肺气肿11例,哮喘14例,其他3例),且并存其他内科疾病者34例.急诊手术33例.结果:316例均手术成功,住院时间2~26 d,平均16 d,术后住院期间死亡8例,其中6例存在肺部并发症,62例进行了至少1次以上抢救,其中36例有肺部并发症,急诊手术病人无一例死亡.275例术后随访,247例恢复到伤前生活活动能力,28例恢复欠佳,所有术后病人均能坐起.结论:手术是老年人髋部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精心的围手术期治疗,尤其肺部并发症的防治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楼慧玲;梁剑;郭奇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分型和年龄组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比较常用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探讨分型分级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13年两间医院收治的43例LCH分型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小6个月,大65岁,男女比例2.3:1.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骨损害、突眼、尿崩、耳溢脓等,不同分型组在器官受累范围和程度指标上有明显不同,≤2岁组在受累器官数、功能受损例数、疗效和死亡构成比指标上和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分型分级给予不同方案化疗31例,25例有效(81%).结论:LCH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成人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诊断依靠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率的关键在于加深对LCH特点的认识和多部位多例次的活检.国际组织细胞学会LCH分型分级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增加了相互间的可比性.

    作者:陈艳波;刘华;王华;张孔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冷温氧合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方法改善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用家猪16头,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用冷氧合血停搏液间断灌注,Ⅱ组在Ⅰ组的基础上加用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于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观察心肌电机械活动、转流前后左心功能、心肌ATP、心肌含水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Ⅱ组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左心功能的恢复优于Ⅰ组,心肌ATP及心肌的含水量的损害明显低于Ⅰ组.结论:温氧合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及复苏再灌注对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作者:张彦平;于洋;沈建乐;帅训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内镜下129枚食管内支架术后并发症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内镜下129枚食管内支架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77例病人中良性狭窄14例,恶性狭窄63例,其中伴瘘道形成者8例.共内窥镜下置入各种支架129枚.随访观察3~24个月.结果:内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术后1~16周出现并发症包括胸痛及异物感77例、支架阻塞14例、便血7例、支架移位9例、新瘘形成2例、反流性食管炎7例.经过相应的治疗,并发症均得到纠正.结论:食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有利于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李楠;吴凯;敖国昆;徐冰;钱虹霞;朱建华;黄庆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有机磷中毒14例误诊分析

    小儿有机磷中毒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可表现为多个系统症状,而又偶有患儿以单个系统症状或体征为主要表现,因此易被误诊多种疾病,如脑炎、肺炎、胃肠炎、肾炎、癫痫、低钙惊厥、肠蛔虫、药物中毒、中毒性菌痢、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等,而支气管异物、狂犬病、捂热症较少报道.我院儿科从1995-2003年收住有机磷中毒147例,误诊14例,误诊率9.72%.有4例误诊为上述报道较少的3种疾病.

    作者:易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阿米洛利对心肌自律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阿米洛利(amiloride)对心肌自律性的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方法: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观察阿米洛利对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影响;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阿米洛利对家兔窦房结动作电位的作用;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电流.结果:100μmol/L阿米洛利可使培养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减慢;100μmol/L阿米洛利还可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大除极化速率,使静息电位轻度正移.阿米洛利在10~100μmol/L范围内抑制L型及T型钙通道电流.结论:阿米洛利可抑制心肌L、T型钙通道电流,抑制窦房结自动除极过程,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作者:梁黔生;郑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28例分析

    目的:探索宫腔镜在诊断及治疗不明原因异常子宫出血及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宫腔镜对64例经传统影像学方法未能明确诊断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治疗,对单发或2~3个孤立性息肉行即时宫腔镜下剪除术;对散发性多发息肉则在宫腔镜直视下刮宫处理.结果:本组镜下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28例并成功得到镜下治疗,术后随访1~2年,其中26例出血症状完全消失.2例失访.结论:宫腔镜可明确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并使病变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是诊断及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及子宫息肉样病变确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霍金平;陈娟;罗国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小儿转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作为危重小儿的转运指征.方法:对1998年4月至2002年4月由我院急诊室出车接回的327例患儿按危重病例评分法进行评分,按分值高低顺序将患儿分~100分、~90分、~80分及~69分四组,分析评分分值与小儿转归、多器官功能不全及其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90分与~100分组之间病死率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分值越低,发生器官损害数量越多,病死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能适用于基层医院危重小儿的转运指征,建议评分<90分的宜转运,若<80分者,注意在当地行适宜对症治疗,对保证转运的顺利进行.

    作者:潘伟思;陈倩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年度文献年计量指标及Web下载量报告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肠球菌败血症的细菌学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肠球菌败血症的临床微生物学状况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特点,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50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42株,占84%,屎肠球菌8株,占16%,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粪肠球菌有1株耐药,对氯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对其他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达62.5%~92.8%,这些可能与宿主的免疫功能及各种诱发因素有关.结论:肠球菌败血症耐药性分析,提示临床在治疗此类菌感染时,应根椐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作者:黄淑萱;潘练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实施中医整体护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临床中医整体护理的效果做出评价,为中医整体护理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施功能制中西医结合护理及中医整体护理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在护理前后焦虑量值(SAS)、抑郁量值(SDS)及健康知识认知度进行评定.结果:中医整体护理后病人的SAS值、SDS值比实施功能制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病人明显降低(P<0.001);中医整体护理后病人的健康知识认知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中医整体护理比功能制中西医结合护理更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作者:蔡军红;彭海燕;陈少玲;郑粤湘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婴幼儿心脏直视术954例围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统计分析1992年2月至2004年2月共954例婴幼儿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死亡55例,病死率5.77%,术后发生并发症184例,发生率19.29%.结论: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围手术期的治疗,重点在于输液成分和量的控制、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呼吸道的管理、防止多器官衰竭的发生.

    作者:姚滨;姬尚义;陈伟新;董卫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HBV-pre-C区段变异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患者血清HBV-pre-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病毒复制为阳性的乙肝血清76份,其中,HBeAg(-)且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的46份;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的30份;体检正常对照30例.以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同时检测血清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血清中82.6%(38/46)HBV-pre-S1检测为阳性,其中92.1%(35/38)伴血清ALT活性异常增高;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的血清中83.3%(25/30)HBV-pre-S1检测为阳性,92.0%(23/25)伴血清ALT活性异常增高;正常对照组中HBV-pre-S1检测为阴性,血清ALT活性均正常.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组与阴性组,HBV-pre-S1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2.1387,P>0.05),HBV-pre-S1阳性血清中伴ALT异常增高率在两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3.4211,P>0.05).结论:当HBV发生基因变异时,HBeAg不能正常表达,血清中HBV-pre-S1抗原的检测可基本避免基因变异的干扰,大致反映病毒基因的复制及活动.

    作者:张悦;王惠萱;陈忠明;吕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妊高征的关系探讨

    目的:通过对妊高征病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测定,了解妊高征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正常孕妇与妊高征病人血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含量.结果:轻度妊高征VCAM-1为(18.24±2.17)ng/mL,中度妊高征VCAM-1为(21.77±2.14)ng/mL,重度妊高征VCAM-1为(22.75±3.73)ng/mL,正常孕妇VCAM-1为(17.49±1.13)ng/mL.妊高征组血清VCAM-1比正常孕妇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血清中的VCAM-1水平有差异,并与妊高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在妊高征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饶安娜;高眉扬;李绮玲;佘达贤;张宏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目的:构建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新近建立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哮喘治疗前后的嗜酸细胞为试验和对比材料,分离哮喘病人嗜酸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用氯化钙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和蓝白斑筛选,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进行鉴定.结果:扩增消减cDNA文库获得3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PCR进行扩增,90%的克隆中均有200~600 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哮喘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结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哮喘病人治疗前后嗜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克隆哮喘病人嗜酸细胞差异表达的新基因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万为人;赵海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51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发生部位及肿瘤性质等.结果: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常见临床表现是心悸(82.4%),气短(66.7%)和心脏杂音(27.5%).51例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25例(49.0%),恶性肿瘤26例(51.0%).左心肿瘤23例,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7例;右心肿瘤23例,良性7例,恶性17例.结论:心脏非黏液性原发肿瘤中左心肿瘤以良性多见,右心肿瘤以恶性多见,良性心脏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心脏肿瘤预后差.

    作者:熊长明;柳志红;吴清玉;阮英茆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报告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对6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罕见的临床综合征;6例病例中,1例治愈,1例好转,1例放弃,3例死亡.结论:本病发病多与感染有关,病情重,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治疗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对因治疗,针对性的抗感染结合抑制免疫反应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李栋方;罗向阳;李文益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抽血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结果:(1)老年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中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中除早期活化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余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糖耐量异常患者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D4/CD8、抑制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较对照组低(P<0.05).(4)糖耐量异常患者的CD4/CD8、淋巴细胞低于其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P<0.05).(5)有并发症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CD4/CD8、抑制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低于没有并发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P<0.01).(6)各组间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情况与患者病程及是否存在并发症、血糖情况有关,而与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血浆蛋白的关系不明显.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异常阶段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已出现异常.

    作者:林凯;邓海鸥;黎映兰;韩梅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减量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目的:观察减量FLAG方案对难治性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骨髓抑制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氟达拉滨(Flu)50 mg/d,5~6 d;阿糖胞苷(Ara-C)0.5~2.0 g/d,5~6 d;WBC<1.0×109/L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d直至WBC>1×109/L,治疗14例难治性AL.结果:14例AL中,总有效率为28.5%,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14.3%,部分缓解(PR)率为为14.3%.中性粒细胞低时间在开始用药后5~9 d,持续时间7~30d;血小板低时间在开始用药后5~10 d,持续时间6~30 d;感染率100%,重度感染率37.5%,2例早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减量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AL,疗效不理想,骨髓抑制严重.

    作者:翁建宇;杜欣;陆泽生;黄梓伦;林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113C-UBT和RUT检测幽门螺杆菌分析

    目的:评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对186例因消化道症状就医的老年患者行胃镜检查,同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快速尿素酶(RUT)试验检查,用活检钳钳取胃窦黏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3结果:13C-UBT较RU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高.结论:13C-UBT和RUT具有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特点,是较好的HP检测方法,对于老年病人13C-UBT尤为适合.

    作者:徐丽姝;麦韵屏;张瑛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