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刮吸分离法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高建军;刘道明;何志胜

关键词:肝疾病 胆管疾病 外科手术 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
摘要:目的:探讨刮吸分离法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3年5月间共185例肝胆疾病手术效果.结果:23例肝外伤中因多发伤死亡1例,肝内、外胆漏各1例,其余162例均Ⅰ期愈合.结论:刮吸分离法解剖清晰,在肝胆手术、尤其是肝脏手术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高征孕妇多项生化指标的分析

    目的:探讨妊高征妇女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降低妊高征患者母子的危险,保证良好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分析仪对80例患妊高征的孕妇与80例正常妊娠的孕妇血液标本进行了26项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总蛋白(TP)、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钙(Ca)妊高征组比正常妊娠组显著降低(P<0.01),尿素氮(BUN)、肌酐(Crea)、氯(Cl)、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镁(Mg)妊高征组比正常妊娠组显著降低(P<0.01);钾(K)、钠(Na)、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妊高征组比正常妊娠组升高(P=0.04);尿酸(U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磷(P)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有上升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高征孕妇要严密监视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适时纠正各器官的功能障碍,积极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邱先桃;丘媛媛;何家俊;王洁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凋亡指数对胃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中晚期胃癌患者进行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共检测35例健康成人、148例胃癌患者,并对其中35例病理组织学分型和103例胃癌患者临床治疗前后进行动态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测定结果为0.43±0.24,胃癌患者组结果为0.86±0.68,胃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826,P<0.01);高分化胃癌组与低分化胃癌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33,P>0.05);治疗前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为0.41±0.27(n=103),治疗后检测结果为1.17±0.92,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642,P<0.01).结论:ELISA方法对胃癌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可作为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断的检验指标.

    作者:钟亮星;段辉;邓粤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95例心电图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5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ECG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分析三种脑血管意外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类型.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75.9%,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较脑梗塞更易发生脑心综合征.

    作者:王吉文;邱嘉民;于钟;丘宇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成人椎管内肠原性囊肿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椎管内肠原性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收治的16例椎管内肠原性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16名患者中,5例是女性,11例是男性,年龄25~52岁;症状多以疼痛、感觉障碍为初表现,病变常见于胸腰椎的硬膜内脊髓外、脊髓腹侧,手术全切12例,大部分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病例的追踪期平均7.5年,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椎管内肠原性囊肿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MRI在体现囊肿的复杂的解剖关系和相关病变有重要帮助,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良好.

    作者:许燕凯;杨应明;郑少钦;赖润龙;蔡楚伟;陈伟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1例该类患儿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5例行食道电生理、4例行三维电磁系统心内电生理检查.11例首先应用药物治疗,其中5例予食道心房刺激、4例予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5例患儿通过ECG诊断,ECG与食道电生理、药物治疗后反应结合能够确诊其他病例.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扑、房速的发生与手术切口有关.药物治疗2例恢复窦性心律,食道心房刺激可终止房扑、房速发作.4例射频消融均成功.结论:ECG结合食道电生理及药物治疗后反应有助于诊断,心内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部分病例病因,食道心房刺激及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树水;李渝芬;曾少颖;石继军;区曦;谢育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认识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是以胃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消化不良的综合症状.1999年罗马Ⅱ标准[1]的核心定义为: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出现的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胀闷感为主要表现,常餐后加重、伴早饱、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等.

    作者:杨思为;刘红婴;詹俊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异丙酚消除麻醉苏醒期兴奋躁动的临床研究

    目的:消除麻醉苏醒期的兴奋躁动症状.方法:对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出现兴奋躁动症状的13例全麻恢复期患者,持续小剂量静脉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治疗.结果:全组异丙酚的平均输注速率为16.72μg@kg-1@min-1,输注时间短为1 h 25 min,长者达7 h 20min.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稳定,能够方便地调整到理想的镇静水平.结论:此方法可有效地治疗全麻苏醒期兴奋躁动症状,并具有镇静水平容易控制,苏醒质量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作者:应冠一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农村医院早期防治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的体会

    关于如何防止及早期诊治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笔者浅谈几点体会,并将近4年治疗的12例小儿深部真菌感染病历分析如下.

    作者:李松年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ELISA法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血清特异性IgA抗体

    目的:了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流感病毒(Ⅳ)、副流感病毒(PIV)、腺病毒(AD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9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上述6种病原体血清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0例患者各种血清特异性IgA抗体检出率依次为:CP 95例(13.77%)、PIV84例(12.17%)、MP 67例(9.71%)、ADV 54例(7.83%)、RSV 26例(3.77%)、IV-A 22例(3.19%)和IV-B 14例(2.03%).ADV检出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MP、IV-A、IV-B、ADV和RSV均为≤14岁组高于>14岁组(P<0.05),MP和CP为下呼吸道感染组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其余均无年龄、性别和病种间差异(P>0.05).检出至少1种血清IgA抗体者251例(36.38%),混合感染107例(15.51%),其中CP、MP合并病毒感染者91例(13.19%).本组病例阳性例数,男女间无差异(P>0.05),≤14岁组高于>14岁组(P<0.05),下呼吸道感染组高于上呼吸道感染组(P<0.05).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MP、CP、IV-A、IV-B、PIV、ADV和RSV感染情况普遍,混合感染情况突出,尤以MP、CP合并病毒感染者居多.

    作者:何进才;周小梅;徐淑屏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宫颈妊娠9例保守治疗分析

    宫颈妊娠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于1998年8月至2003年2月共收治宫颈妊娠患者9例,均行保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为探讨宫颈妊娠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飞芳;李梅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临床检出葡萄球菌耐药谱4年的变迁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葡萄球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2年上半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仍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占51.5%,但革兰氏阳性(G+)球菌占39.4%,且有逐年上升趋势;除万古霉素外,氯霉素、利福平对MRSA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利福平时MRSCN也有较高的抗菌活性;百炎净、氯霉素、环丙沙星对MSSCN的耐药率4年间呈下降趋势.结论:临床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在医院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林红燕;叶晓光;魏衍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慢性心房扑动的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慢性心房扑动的治疗经验.方法:122例慢性心房扑动患者首先采用地高辛或胺碘酮或地高辛联合胺碘酮或心律平治疗,无效者行食管心房超速起搏治疗转律,或以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转律后应用胺碘酮口服维持,部分病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药物治疗后122例的心室率较治疗前降低,30例转为窦性心律.44例中行食管心房超速起搏及21例行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其中63例转为窦性心律,应用胺碘酮可维持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的29例全部成功消融房内折返通道.结论:药物治疗可以减慢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食管心房超速起搏及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能够终止慢性心房扑动发作,射频消融是根治心房扑动有效的方法.

    作者:谭虹;王树水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2000年6月期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1例随访19例,失访2例,随访率90.4%.存活14例,死亡5例.死亡5例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首发癌年龄均小于50岁,其中3例小于40岁.5年内死亡者2例均为Ⅲ期病例.结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首发癌年龄、病期及第二癌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有关.

    作者:熊秋云;谢春伟;雷秋模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抗-Ⅰ引起血型定型困难1例

    患者女,49岁,8年前直肠癌手术时,输注800mL A型全血.近几个月来,病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痛、贫血严重.入我院申请输注A型红细胞400 mL,配血时发现交叉配血主侧有凝集,次侧不凝集,经反复查血型,患者血型正定型为A型,反定型为O型,RH(D)为阳性,ABO系统正反定型不相符合,经血清学方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

    作者:刘淑娥;沈卫华;郭凌雁;曹新峻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3年3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组(观察组)及传统的剖腹探查宫外孕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开始至止血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腹胀发生率、住院天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横形小切口宫外孕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切口小、美观,可作为一种常规手术加以推广.

    作者:刘增佑;孟军;吴文清;俞艇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肌间沟臂丛阻滞复合压迫法在肩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在肩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行肩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5例.两组局麻用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实验组则用食指或中指压迫阻滞点下方的肌间沟,持续按压到注药后5 min.两组均用针刺法测试阻滞平面,据患者术中主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对照组为52%,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肩锁骨手术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使体表标志清楚,阻滞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麻醉效果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广;吴宝华;徐康清;刘克玄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鼓室压图表现

    为进一步探讨其鼓室压图的特征,把外伤性鼓膜穿孔70例75耳与中耳炎穿孔的27例33耳患者的鼓室压图作了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毅;纪维纲;王敏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误诊分析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为一少见疾病,国内有散在报道,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此病原因未明,有人认为是由于流感A2病毒感染后呼吸道黏膜受损,释放出基底膜抗体,造成肺及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以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红细胞及管型,进行性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结合X线征象、痰中含铁血黄素细胞阳性,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及肾活检可作出诊断.本文报告1例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误诊体会.

    作者:米娜瓦尔;杨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临床诊治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效果.方法:联合应用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性尿路造影(RU),Presman法、CT、磁振尿路造影(MRU)明确诊断.采用输尿管离断,切除或旷置病变段输尿管,于下腔静脉前外侧行输尿管对端吻合术,恢复输尿管正常解剖通道.结果:¨例患者术前均明确诊断,手术矫正复位顺利.术后3~12个月复查症状消失,肾及输尿管上段积水扩张有不同程度减轻,输尿管通畅,无吻合口狭窄.结论: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断需联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输尿管离断复位吻合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术式.

    作者:徐雪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L1,2~L5 S1椎间盘突出症1例

    患者女,63岁,因腰部疼痛、双小腿怕冷3年,伴双下肢无力半年.曾多次保守治疗无效,于4月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L3,4 L4,3L5、 S1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开窗髓核摘除,术后仍无好转,且行走无力逐渐加重而入院.入院后查体:扶入院,L1~S1棘间及棘旁有压痛,双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减退,右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力Ⅲ-Ⅳ级,左足背伸肌力Ⅰ级,右足跖屈肌肌力Ⅱ级;左股四头肌力及小腿三头肌肌力Ⅳ级,左足背伸肌肌力及跖屈肌肌力Ⅱ级,双下肢跟、膝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引出,MRI示:L1,2~L5 S1椎间盘突出,见图1.

    作者:陈建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