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映红
婴幼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亦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对于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由于相当部份病例在小儿内科门诊首诊,因此误诊误治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现将我院在1994年1月~2001年8月诊治婴幼儿肠套叠67例中误诊1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刘再谦;黎洁贞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为减少手术切口出血和避免输异体血所致的传染病等问题,我科自1999年9月开始对骨科部分手术病人施行血液稀释加控制性低血压措施,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惠平;刘明;李瑞芬;何定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骨肿瘤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1%~2%,包括30余种性质不同的病种及一些瘤样病变.良恶性骨肿瘤比例各家悬殊较大,国外报道 1∶3.2 , 国内有报道 1∶2.1[1].在恶性骨肿瘤中,男女发病率约为1.5~2∶ 1.软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骨髓瘤等发病频数高,骨转移瘤虽非骨原发肿瘤,也占着相当比重.各种恶性骨肿瘤均有各自的好发部位,但以股骨、胫骨为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热疗.
作者:司海鹏;向理科;王智彪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评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 SCP)同时检测rpsL基因、rpoB基因突变在结核分支杆菌耐链霉素(SM)和利福平(RFP)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对86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rpsL基因、rpoB基因突变同时进行检测.即首先用PCR方法同时扩增RFP、SM的rpoB基因和rpsL基因,然后进行SSCP分析.结果:以结核分支杆菌H37RV为对照,41株药物敏感株的rpsL基因、rpoB基因均未见SSCP图谱异常 .特异性为100%.45株同时耐链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株中,34株(75.6%)有rpsL基因图谱异常;41株(90.1%)有rpoB基因图谱异常.结论:rpoB基因突变和rpsL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支杆菌耐利福平和链霉素密切相关,应用PCR-SSCP技术可同时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对链霉素和利福平耐药性.
作者:张小刚;何秀云;陈红兵;李书琳;张永胜;张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旋转针蒂法进行硬膜外阻滞,为探索旋转针蒂法对硬膜外阻滞效果及置入硬膜外导管难易程度的影响,我们选择了阑尾炎手术患者8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国强;张知园;王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患儿女,4个月.8 h前无诱因突然出现面色苍白, 呼吸困难,半小时前出现昏迷、四肢发紫、无发热及咳嗽.体检:T36.1℃,深昏迷、全身皮肤湿冷、有大理石纹、口唇发绀、呼吸78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46次/min、律整、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杂音.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低,双膝反射消失.
作者:杨怀秀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治疗难治性肝性胸水的疗效.方法:采用透析机对18例难治性肝性胸水患者的胸水进行超滤浓缩,置-18℃环境中冷冻2~3 d,37℃温育溶解后静脉回输.结果: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后,胸水量减少至微量或消失,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消失,症状被控制时间持续一周以上,有4例持续5个月以上未复发,有1例保持28个月无症状.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分别为(46.6±8.7) g/L和 (5 4.8±6.5) g/L,白/球比值为0.99±0.17和1.23±0.14;动脉血氧分压为(7.06±1 .38) kPa和(8.75±1.23) kPa;血清钠为(123±13) mmol/L和(132±15) mmol/L,氯(98 ± 8) mmol/L和(103±9) mmol/L,以上各组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 .05,P<0.001),副作用少.结论:冷冻浓缩胸水静脉回输能有效地使难治性肝性胸水消退,疗效持久,能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升高氧分压,疗效确切.
作者:江水清;项桂菊;李玉芝;宋辉;胡孝彬;曲学玲;薛爱玲;钱於枋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和使用安全性.方法:观察组口服维胺酯胶囊50 mg,2次/d,共6周.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6,安体舒通及四环素,共6周.两组同时外搽复方硫磺洗剂.结果:观察组对粉刺及脂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丘疹和脓疱无显著差异;综合疗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例(13.5%)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4例(10.8%)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维胺酯胶囊是治疗痤疮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王建琴;叶聪;曾仁山 刊期: 2002年第09期
2000年4月~2001年2月,我们对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79例患者进行了实时B超检查,通过随访手术、病理结果、了解超声对LC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邢晨芳;张烨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本文观察巯甲丙脯酸(capt)在3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期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银山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AF内固定与脊髓造影相结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1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均行开放复位AF内固定 ,手术时先行AF内固定复位,然后经切口行椎管造影,了解骨折复位椎管通畅情况.如果骨折脱位不能完全复位,椎管不通畅则行椎管探查,整复骨折脱位,解除压迫.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1例椎管通畅,骨折脱位得以整复,生理弯曲恢复而未行椎管直接减压;2例显示不通畅而行椎管探查减压.所有病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全部解剖复位,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结论:AF内固定具有复位功能,因而有一定的减压作用,术中造影容易实施,简单、直观、经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杨日新;廖平;蔡昀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患者,男,36岁.因发现左颈部肿块3个月,于200 1年8月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颈部有一肿块,不痛,并无发热、咳嗽、咯血及胸闷憋气,无腹痛及腹泻,无呕血及黑便,无尿频及血尿.以往无心肺疾病史.
作者:宋海平;林静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方法. 方法:对60例手术中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或考虑术床有残留的病人,将治疗管先埋置在术床或直接插入瘤体内,术后48 h进行铱192近距离放射治疗.对于未能切除的肿瘤照射总剂量 DT 36~48 Gy/6次,共3 d,外照射DT 30~36 Gy/15~18次;对于肿瘤已切除但怀疑有残留的病人照射总剂量DT 36 Gy/6次,共3 d.结果:60例病人全部进行了随访,5年生存率(41 /60)68.3%,局部复发率5%,无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手术与放射治疗联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定,无严重放疗副反应,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侯友贤;戴辉;李志强;李工;王者非;陈海;卫小芬;徐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术(Switch)的麻醉处理.方法:27例患儿年龄9 h~6岁,体重2.4~15 kg,行Switch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84~200 min,体外循环时间170 ~6 00 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术中死亡4例,术后渗血8例,肺部感染6例,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 平稳的复合麻醉,术中早期纠正凝血功能,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利于Switch术成功.
作者:宋兴荣;梁杰贤;陈秉学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鼻咽结核及两病合并存在的鉴别. 方法:1990年8月~2002年5月共有385例行鼻咽活检,经病理证实鼻咽癌137例、鼻咽结核9 例、鼻咽癌合并结核5例,比较其临床资料,并行EB病毒I gA/VCA抗体测定.结果:三者之间临床资料及颈淋巴结情况有一定差异.137例鼻咽癌中IgA /VCA阳性122例(以≥1∶20为阳性),占89.1%;鼻咽结核者均为阴性,鼻咽癌合并结核者均为阳性.结论:三者之间症状体征难以相区别时,IgA/VCA对鉴别鼻咽癌与鼻咽结核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勇;袁先平 刊期: 2002年第09期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心肌复极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以QT间期延长,U波异常, 反复发作晕厥,多形性室速和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特点.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可以分为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和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两种类型.
作者:钱卫民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心房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19例右心房粘液瘤病例.术前均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粘液瘤摘除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5例,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无围术期及手术死亡,随访15例,时间1 个月~6年,心功能:Ⅰ级9例,Ⅱ级3例,Ⅲ级1例,1例死于非心脏方面的疾病,1例复发再次手术,复发率6.67%.结论:右心房粘液瘤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手术效果满意,复发率低,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及随访有重要作用,应注意术后随访.
作者:章斌;张宝仁;郝家骅;梅举;徐志云;邹良建;孙道华;于伟勇;王志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靶向给药是指药物选择地到达特定的生理部位、器官、组织或细胞,并在该靶部位发挥药物治疗作用.选择性给药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靶向治疗研究的焦点是载体,寻找一种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带到肿瘤部位,达到选择性杀灭的目的.本文就靶向治疗的载体研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胡喜钢;汪森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 方法:对3例寰枢椎失稳者(包括齿状突骨折2例,寰枢椎脱位1例)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Apofix)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1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张和平;张普国;黄明光;李佛保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间隔破裂为一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现将我院1995年1月~2001年11月收治急性AMI伴室间隔破裂(VSR)的资料汇总如下.
作者:黎励文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