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探讨

甄建壮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
摘要:目的:探讨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SAH患者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出院31例,好转8例,恶化2例,死亡6例.结论:SAH的预后与入院时的意识状态和脑脊液置换术开始的早晚有关;慎重选择病例行脑脊液置换术可改善SAH的症状,减少并发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及免疫逃避监控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HSV)可分为HSV-1及HSV-2两个血清型.HSV-1主要引起口唇黏膜、眼结合膜、咽喉部的炎症和疱疹.HSV-2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引起生殖器官的炎症和疱疹.

    作者:杨慧兰;刘荣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几种常见炎症标志物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关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损伤反应学说和免疫学说等,但在这些学说的指导下应用调脂、抗凝、扩血管等治疗,并没完全遏制冠心病的上升势头.

    作者:陈少伯;王东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气管移植研究进展

    气管移植一直被看作是长段气管切除后重建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气管的特殊结构,多年来主要处于实验阶段.许多学者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大量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气管移植的发展.

    作者:张涛;李小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炎巨大倒置U波1例

    患者女,40岁,农民.自诉感冒10余天后出现胸闷、心悸、气短,逐渐加重,入院前曾出现2次晕厥,持续1 min左右,可自行缓解.入院检查:意识清,体温36.4℃,血压110/70 mmHg,双肺呼吸音粗,心率90次/min,节律不整,早搏10~20次/min.

    作者:杨树森;史建春;孙晶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上消化道穿孔12 h后手术26例分析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穿孔超过12 h进行彻底性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6例穿孔超过12 h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包括合并梗阻、出血)、胃溃疡、胃癌病人进行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Ⅰ、Billroth-Ⅱ)、胃癌根治术,并与同期胃穿孔8 h内的123例手术比较,分析手术结果和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治愈,住院天数超过12 h组为10~12 d,平均10.8 d,8 h内组为10~25 d,平均19.3 d,并发症前者7例,后者20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治疗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消化道穿孔超过12 h,只要条件许仍可争取彻底性手术.

    作者:彭广福;宋越;李俊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高原地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我院地处海拔3 658 m的拉萨市,自1991~2001年我院共处理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12例.现就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易万强;许玲;白剑利;廖红敏;黄玉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疗法

    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治疗肿瘤的概念开始于70年代初,Folk-man[1]观察到一些实体肿瘤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其体积就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继续生长或转移,从而提出了肿瘤血管生成(tumir angiogenesis)的概念并设想可以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来限制肿瘤、防止肿瘤转移.

    作者:李俊;彭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重症急性胆囊炎顺逆结合胆囊切除112例临床分析

    胆囊切除术虽然是一种常见而成熟的手术方式,但仍有着潜在的危险性,术中胆管损伤时有发生.

    作者:冉宏;孔宪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临界高血压与交感神经功能的关系

    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和活性增加在高血压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作用.一些学者认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主要参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的始动机制.

    作者:李辉绚;刘基高;陈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踝部骨折60例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60例踝部骨折治疗效果.方法:松质骨加压螺钉,配合必要的特型钢板内固定.结果:41例得到随访,时间6~28个月,优良率91%.结论:踝部骨折应尽早手术,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严瀚;张光明;钟波夫;徐中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腹水中检出西宫微球菌1例

    患者男,42岁.2002年2月27日以胃大部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大量腹水5个月收入院.查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3月13日行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实验室检查:外观为淡黄色浑浊.

    作者:张青;汪定成;刘树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前庭大腺囊(脓)肿菱形造口术10例体会

    1999年3月~2001年5月间,笔者为10例前庭大腺囊(脓)肿患者采用菱形造口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何赛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妇科腹部新法横切口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妇科腹部新法横切口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fannenstiel切口,采用撕开脂肪、肌肉和腹膜的方法,观察了200例妇科手术新法横切口的开腹时间、开腹时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同期腹部纵切口100例进行比较.结果:新法横切口的开腹时间比纵切口短,开腹时出血量比纵切口少,切口长度可缩短2 cm,全宫切除时间可缩短10 min,拆线时间平均提前一天,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新法横切口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切口瘢痕小、美观,可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罗怀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围手术期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本院自1991年以来进行髋部手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欧耀芬;彭扬国;刘彪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腔内治疗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中风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NASCET[1]及ECST[2]等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能够有效预防中风,降低死亡率.

    作者:韩伟;叶建荣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应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慢性鼻炎

    目的:总结应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慢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在表麻条件下,用低温等离子刀对38例慢性鼻炎中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的肥大下鼻甲,在每侧下鼻甲各打2个孔并止血,同时与微波治疗组(40例),激光治疗组(25例)相对比,观察疗效.结果:应用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效果显著,3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治疗方法(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刀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简便、快捷、反应轻、副作用小等优点,是治疗慢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勇挺;陈国强;汪建;郭晓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结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伽玛刀治疗的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照射部位、准直器数目和放射剂量对疼痛缓解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随访3~47个月,平均25.6个月.77例病人中,6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5.7%.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13例,占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照射部位、放射剂量对疼痛的缓解和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结论: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合适的照射部位和放射剂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沈光建;许民辉;邹咏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皮癣汤Ⅰ号治疗儿童寻常型银屑病10例

    1993年4月~2000年12月止,我院皮肤科和中医科联合采用中药皮癣汤和外用激素膏恩肤霜治愈了1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念宇;张建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卡托普利对高盐饮食复合冷应激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高盐复合冷应激诱导大鼠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压和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未治疗组、卡托普利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在药物或生理盐水干预的同时,均给予含8%NaCl饲料喂养,并每天置于(5±2)℃冷室内4 h.每周测血压和体重1次,8周后处死大鼠,称全心脏湿重.用放免法测定大鼠左室心肌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结果:(1)卡托普利组大鼠血浆血管肾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卡托普利组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与未治疗组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卡托普利干预的大鼠血压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1),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3)卡托普利组大鼠心脏重量指数与未治疗组无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卡托普利能预防高盐复合冷应激诱导大鼠的血压升高,但不能抑制高盐复合冷应激诱导的大鼠心肌肥厚,可能与心肌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

    作者:吴自强;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植物状态病人双瓣置换手术1例经验总结

    目的:对1例植物状态病人的双瓣置换手术经验进行总结.方法:34岁男性患者,因心脏瓣膜病变而出现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一直处于植物状态.由于患者有严重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难以维持正常水平.经充分的术前准备,于心肺复苏后83 d施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转换.结果:手术顺利,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没有因手术而加重.结论:植物状态病人存在很大的康复可能,合理处理危及生命的各种病症是其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前提.

    作者:王文林;曾伟生;蒋仁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