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玉;方向明;许国安;陈帆;欧阳辉;刘学广
Dieulafoy病临床少见,易误诊及漏诊,我们遇到2 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53岁,因上腹剑突下痛并反复发作或饥饿时疼痛10余年,加重10 d,黑便1 d伴头晕急诊入院。入院后患者反复便血并出现呕血,总量超1 500 ml,经输血及药物止血等对症治疗无效,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内血块约250 g及鲜血300 ml,胃体、窦及球部未见溃疡及出血灶。清除胃内容后,发现血液自胃上部流出,探查发现贲门下3 cm后壁有一约1 cm粗糙面,该处中间有一血管活动性出血。遂行包括病灶在内的远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送检近胃小弯侧贲门后壁局部浅表性溃疡,于其中央见一小动脉,其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有混合血栓形成,动脉周围胃粘膜坏死及炎症改变。 例2 男,30岁,因黑便伴头晕6 h入院。急诊胃镜检查示胃内大量新鲜血液,胃体中、下部及胃窦部散在糜烂面,直径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可溶性糖蛋白,具有促血管内皮分裂、增生和提高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本文研究VEGF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5~80岁,平均(57.6±14.6)岁;糖尿病组74例,其中无眼底病变组(NDR)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22~84岁,平均(50. 24±17.44)岁,病程2周~8年,平均(2.37±2.18)年;有眼底病变组(DR)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30~82岁,平均(61.07±10.96)岁,病程1周~35年,平均(9.54±6.90 )年。1.2 测定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酶免疫法试剂,深圳晶美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在全自动酶标仪上测定,自动打印结果。2 结果
作者:刘忠伦;黄厚斌;罗南萍;徐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窒息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症,并发症多,其中肺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将我院收治的3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肺出血的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窒息327例,其中32 例并肺出血(确诊标准为,口鼻有血性液体或鲜血流出),占同期窒息新生儿住院的9.78%。男19例,女13例,男:女=1.46∶1,年龄36.5 h(0.5~78 h),胎龄 36.5(28~40)周,体重2 451.7 g(1 100~3 800 g)。32例均在生后1周内死亡,病死率100%。占同期新生儿死亡的59.25%。1.2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分析按照Aparg's评分标准,同期住院重度窒息新生儿116例,并发肺出血20例;轻度窒息211例,并发肺出血12例;两组比较χ2=11.32,P<0.001,重度窒息并发肺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同期窒息早产儿94例,并发肺出血19例;足月窒息儿233例,并发肺出血1 3例;
作者:万强;陈祖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结核病不住院化疗推广以来,其化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达到高治愈水平关键一环。自9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来利用世行贷款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即卫V项目)运转,按照其规定的治疗方案,收到了较高疗效,现就本市32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短程化疗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1998年初治菌阳肺结核322例,其中男233例,女89例,年龄14~82岁;农村居民269例,城镇居民45例,职工2例,学生6例;其中25岁以下36例,占11%,65岁以上48例占15%。1.2 临床表现 322例病人均为因症就诊,痰涂片阳性,具备不同程度的肺结核临床表现,其中以咳嗽、发热者较多,分别是:咳嗽318例占99%,咳血171例占53%,胸痛113例占35% ,发热196例占61%,乏力161例占50%,食欲减退84例
作者:陈健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美观、损伤小的腋下小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皮肤切口位于腋下,分纵行及横行两种,长12~14 cm,分开背阔肌及前锯肌之间的间隙经肋间进胸。结果:采用此切口手术27例,包括气胸、血胸、支气管扩张、肺部良性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术后恢复较快,未见有并发症发生。结论: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适用性广等优点,同时兼顾美观,可以广泛采用。
作者:顾宪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慢性骨髓炎病程长,感染严重,死骨与皮损或窦道常并存,是临床的难点之一。我院于1995年10月~2000年10月探索其治疗方法,选择32病人,通过应用有效抗生素,病灶清除,剔除死骨,创面修复,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在16~60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3~ 20个月。病变部位:股骨4例,胫骨24例,桡骨4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18例,闭合骨折切开复位术后感染8例,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骨髓炎6例。入院前已做手术者18例,2次手术者 6例,入院前已有窦道或骨质外露者26例。其他均有局部软组织红肿,X线片有不同程度骨质密度改变或有骨膜下层状新骨形成,骨质硬化,密度增加。
作者:田秀全;樊秋云;田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骨盆前后径对分娩的影响常被忽视,从而可能对母儿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曾遇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例1,25岁,因第二胎足月孕,腰骶部坠胀2+h于2000年9月14日20:40入院。孕期经过良好,1+年前在某乡医院足月孕分娩,因第二产程延长14 h,胎儿宫内窘迫行胎吸助产一男婴,重3 900 g,新生儿苍白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入院查体:T 36.5℃,P 90次/min,BP 14/9 kPa,身高1.65 m。一般情况好,皮肤无黄染及抓痕,甲状腺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6.5 cm,头先露,枕左位,半入盆,胎心音140次/min,无宫缩,骨盆外测量:24 cm×27 cm×21 cm×8.5 cm。内诊:头先露,高位-3,胎膜未破,骶骨深弧形、骶尾关节前突,尾骨活动。双侧坐骨棘Ⅰ度突出,骶棘韧
作者: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洛赛克与甲氰咪胍对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196例入院时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予一般治疗;洛赛克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预防性应用洛赛克40 mg+10 ml洛赛克溶媒静注,1次/d,连用1周;甲氰咪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甲氰咪胍0.4 g+0.9%生理盐水20 ml静注,2 次/d,连用1周;观察用药过程中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63.4%,甲氰咪胍组为19.7%,洛赛克组为4.6%,3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甲氰咪胍与洛赛克能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洛赛克与甲氰咪胍相比,洛赛克又明显优于甲氰咪胍。
作者:邓仁益;程伯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应用联邦他唑仙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围手术期应用联邦他唑仙的胸部手术病人84例,术前 1 h应用联邦他唑仙4.5 g静滴,术后每8 h静滴4.5 g,疗程3~7 d。术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胸片显示肺部有阻塞性炎症者,术后加用丁胺卡那霉素0.4 g,每天静滴1次。结果:肺部手术55例,有效率为92.73%,食道手术13例,有效率为92.31%,纵隔手术16例,有效率为87.50%,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联邦他唑仙在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院内菌群不断变化的今天,对普通胸外手术的预防性作用值得肯定。
作者:唐继鸣;陈刚;肖朴;贲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纳络酮与可拉明合用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3 例,常规予氧疗、抗感染、解痉平喘、排痰、应用可拉明呼吸兴奋剂。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病人的神志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6.52%。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96%。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与可拉明联合应用疗效较对照组显著,能缩短病人的清醒时间,降低PaCO2,提高PaO2和pH值,无明显副作用,在需要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肺性脑病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炎明;张康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在由一麻醉师操作,麻醉药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与单纯体位法相比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腹部和下肢手术200例,男124例,女76例,年龄20~66岁,体重43~ 82 kg,身高1.50~1.86 m,ASA Ⅰ~Ⅱ级。选择与手术部位相对应的椎间隙穿刺,每个穿刺部位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注气组;Ⅱ组:非注气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 麻醉方法本组病人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 g。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 cm;平卧给2%利多卡因10 ml,0.3 %丁卡因10 ml,1∶2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混合液4 ml,5 min 后测试硬膜外阻滞平面,无全脊麻现象,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位(平面位于手术区者,体位不变),上腹部再注入上述局麻药混合液6 ml,下腹部及下肢注入1 0 ml,注气
作者:李学俊;管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病人入院时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及光反应、血肿部位、颅脑合并伤及伤后手术时间。结论: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相结合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可为临床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作者:万青;崔益钿;宋洋;蔡廷江;江小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介绍唇缘肌瓣在单侧唇裂中红唇修复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对168例单侧唇裂一期、二期患者在修复唇裂术中应用裂隙缘的组织形成唇肌瓣或唇肌肉瘢痕瓣修复红唇。结果:全部伤口Ⅰ期愈合。红唇及红唇结节自然、丰满,外观功能满意。结论:利用唇裂隙缘的组织形成唇缘肌瓣修复红唇的方法效果满意。
作者:邝石峰;黄广香;邓国三;匡斌;刘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对关节疾患诊治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关节病(50膝、2踝)患者应用关节镜检术诊治。结果:术后31例患者随访平均1.5年,优良率80.64%。结论:关节镜检术具有创伤小、准确率高、恢复快、疗效高等优点,提高疗效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操作技巧、配套器械及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密切相关。
作者:林文祥;杜莉如;郑亚才;叶显乐;严康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额骨骨折合并前颅底和颌面骨折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方法:对5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受伤机制,总结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分析死亡原因。结果:治愈44例,治愈率84. 6%,轻残(右眼失明)1例,占2%,死亡7例,死亡率13.5%。结论:额骨骨折合并前颅底和颌面骨折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原发性脑损伤相对较轻、颌面损伤较严重的颅脑损伤,具有颅内损伤及颌面骨折两者的临床表现,容易发生窒息、失血性休克,造成继发性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或插管,补充足血容量,对脑挫裂伤严重者要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汉明;陈杏伙;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诱因、常见菌种及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1999年11月~2000年11月38 例肺结核住院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后是酵母菌和曲霉菌;感染发生与患者的原发病,抗生素反复、长期使用及不合理应用,长期使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近年本院肺结核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明显,早诊断,早治疗及合理、预防用药是减少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韩展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男性尿道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刮疣术加外涂氟尿嘧啶液联合治疗。结果:治疗16例,第1疗程治愈12例;复发4例经第2疗程治愈。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刮疣术加外涂5-氟尿嘧啶液联合治疗,简单易行,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卢和琨;黄银娇;罗宇康;谢礼豪;谭仲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模拟定位仪本是X线刀的辅助定位设备,作者自1 996年开始,在模拟定位仪下为532例患者成功取出体内异物,无1例失败,无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1996年9月~2000年11月,共收治532例(体内异物632处),男413例,女 219例,年龄1.2~73岁,平均(25±19)岁。异物部位:手部168例,上肢124例,下肢152例,臀部89例,胸腹部173例,头颈部33例,腰背部182例,共取异物921枚。异物在体内存留时间0.5 h~16年,平均(0.6±29.3)个月。症状:局部疼痛或(和)肿块154例,局部感染经久不愈158例,局部无症状但因异物残留引起焦虑者259例,异物在软组织内移动有61例。其中有421例患者在外院经过2次以上取异物失败转入我院。1.2 方法在模拟定位仪下,找到异物的等中心点,确定异物的准确部位和距皮肤的准确深度,在皮肤上标记后,选择离皮肤短距离点或重要组织结构较少的一侧,常规消毒皮肤,作一0.5~2 cm切口。用血管钳作钝性分离,达到确定的深度后,张开血管钳,此时可有触及异物的感觉,夹住异物后缓缓退出。颅内异物由脑外科医师手术,术后常规肌注精制破伤
作者:刘振玉;方向明;许国安;陈帆;欧阳辉;刘学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院建院十余年来先后发现20例恶组患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起病年龄小2个月,11个月~4岁14例,5~7岁2例,10 ~11岁3例。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10~26 d 8例。1.2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17例,反复低热3例。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各13例。腹泻5例,其中2例伴腹痛、便血,2例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10例出现不同类型皮疹。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7例肝肿大,大达肋下10 cm;13例脾肿大,大达肋下14 cm。1.3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全血细胞减少14例。除1例血红蛋白为120 g/L外,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36~50 g/L 7例,60~90 g/L12例。3例白细胞明显增高,余均降低,其中(0.7~2)×109/L 7例,( 2.1~3.5)×
作者:莫丽亚;施维明;朱纯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72岁。于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颈前正中、胸骨上凹处出现一直径约3 cm的小片瘀血斑,同时伴有咽喉部发痒。院外抗炎、对症治疗不见好转,颈前瘀血斑逐渐向上、下漫延至整个颈前和胸前壁,并有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就诊我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26次/m in,血压17.3/10.7 kPa。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贫血貌。颈前及胸前壁可见大片紫黑色瘀血斑,气管居中,无皮下气肿,浅表淋巴结无病理性肿大。胸廓对称,肋间无增宽变窄,心界扩大,坐
作者:朱俊文;赵育青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