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强;陈祖芬
目的:观察新药欧必亭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ASA 1~2级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成欧必亭组(T组)、枢丹组(O组)、氟哌啶组(D组)3组,每组各30例。手术开始时T 组静注欧必亭5 mg,O组静注枢丹8 mg,D组静注氟哌啶2.5 mg。关腹时开始行吗啡镇痛,术后4,8,12,24 h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镇痛、镇静及恶心、呕吐评分情况。结果:3组病人镇痛评分基本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 。恶心、呕吐的评分和呕吐发生率以T组略高,D组低,但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心发生率T组高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O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D组较其它两组高,尤其在4~8 h明显(P<0 .05),O组和T组镇静评分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必亭能有效地预防吗啡术后镇痛的恶心呕吐,且无明显镇静等副作用,与枢丹效能相近。
作者:张劲军;孙来保;夏杰华;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在由一麻醉师操作,麻醉药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与单纯体位法相比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腹部和下肢手术200例,男124例,女76例,年龄20~66岁,体重43~ 82 kg,身高1.50~1.86 m,ASA Ⅰ~Ⅱ级。选择与手术部位相对应的椎间隙穿刺,每个穿刺部位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注气组;Ⅱ组:非注气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 麻醉方法本组病人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 g。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 cm;平卧给2%利多卡因10 ml,0.3 %丁卡因10 ml,1∶2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混合液4 ml,5 min 后测试硬膜外阻滞平面,无全脊麻现象,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位(平面位于手术区者,体位不变),上腹部再注入上述局麻药混合液6 ml,下腹部及下肢注入1 0 ml,注气
作者:李学俊;管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泽桂癃爽对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口服泽桂癃爽胶囊治疗63例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卵磷脂小体,白细胞记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愈13例(20.6%),有效45 例(71.4%),总有效率92%;无效5例(7.9%)。结论:泽桂癃爽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文彪;欧阳志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因面色苍白、右上腹不适6年,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1993年12月入院。6年前患者分娩后逐渐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觉右上腹隐痛不适,断续铁剂治疗,症状反复。1个月前症状加重,腹胀明显。无发热、骨关节疼痛及呕血、黑便,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查体:T 36.5℃,P 96次/min,R 20次/min,BP 16/9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 ,质中,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
作者:李章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采取重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并结合中医辨证为主,治疗AS 38例,与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的22例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全部是住院患者。其中,运用复方丹参加中医辨证方法为主治疗 38例(治疗组),男36例,女2例,年龄12~65岁,平均25.8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4. 5年;西医常规方法治疗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例,年龄16~53岁,平均27.6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5年。1.2 诊断标准根据1988年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风湿四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本组病例全部符合AS的诊断标准,并根据该会议同时制定的分期标准,治疗组早期18例,中期17例,晚期3例;对照组早期、中期各10例,晚期2例。1.3 中医辨证治疗组38例均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根据证型偏寒偏热之不同,分为寒湿型17例,化热型21例。
作者:沈鹰;黄清春;刘正民;孙维峰;谢锐龙;韦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遇1例腮腺混合瘤误诊面部皮脂腺囊肿切除后致腮腺瘘,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因发现右面部有一红枣大小的肿物1年余于2000年1月19日收住入院。入院查体:T 37℃,P 84次/min,R 21次/min,BP 14/10 kPa。发育正常,神志清,五官端正,颈软,心肺正常。外科情况:右面部近耳屏前,有一约1 cm
作者:许有信;许多祥;周玉凌;李应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应用联邦他唑仙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围手术期应用联邦他唑仙的胸部手术病人84例,术前 1 h应用联邦他唑仙4.5 g静滴,术后每8 h静滴4.5 g,疗程3~7 d。术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胸片显示肺部有阻塞性炎症者,术后加用丁胺卡那霉素0.4 g,每天静滴1次。结果:肺部手术55例,有效率为92.73%,食道手术13例,有效率为92.31%,纵隔手术16例,有效率为87.50%,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联邦他唑仙在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院内菌群不断变化的今天,对普通胸外手术的预防性作用值得肯定。
作者:唐继鸣;陈刚;肖朴;贲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发现右下腹包块1年余,明显增大3 个月。患者于15年前已停经,停经后,阴道无血性分泌物,亦无腹胀、腹痛、呕吐及大小便改变,患者未曾服用避孕药及其他性激素药。1997年1月体检时B超发现右下腹占位性、实性包块5 cm×4 cm,尔后3个月,右下腹包块增大明显。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右下腹扪及包块8 cm×5 cm,质稍硬,边界清,活动度差;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未见特殊,右附件可触及结节性实性包块,似儿拳大;B超检查、CT扫描提示右髂腰前内侧占位性病变,大小8 cm×6 cm,血生化及免疫检查正常。考虑为右卵巢癌,不排除肠道及肠系膜病变。1998年1月23 日在硬膜外麻下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髂窝阔韧带上,与卵巢、子宫无明显粘连,容易剥离,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当时病理诊断为右阔韧带富于
作者:刘惠莲;赖日权;王卓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耳鼻喉科临床较多见的疾病,发病中的治疗一般依赖药物。本组采用毫米波治疗仪,辐射在耳后乳突部下方部位,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科在7年中共诊治不同程度的周围性面瘫40例(除外伤及手术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治疗组20例,其中20~40岁8例,~60岁12例,对照组20例,其中20~40岁9例,~60 岁11例。两组的发病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抬眉,皱额,闭目,鼓腮和吹口哨等阳性体征。发病平均天数7~10 d左右,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情况基本相同。1.2 方法治疗组用毫米波功率密度4.2 mW/cm2,频率30.7 GHz ,将辐照头置于患侧的耳后乳突部下方(相当于面神经
作者:汪渡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介绍唇缘肌瓣在单侧唇裂中红唇修复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对168例单侧唇裂一期、二期患者在修复唇裂术中应用裂隙缘的组织形成唇肌瓣或唇肌肉瘢痕瓣修复红唇。结果:全部伤口Ⅰ期愈合。红唇及红唇结节自然、丰满,外观功能满意。结论:利用唇裂隙缘的组织形成唇缘肌瓣修复红唇的方法效果满意。
作者:邝石峰;黄广香;邓国三;匡斌;刘志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
作者:刘鸿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治疗组30例,其中发病24 h内给药19例,24~48 h内给药11例。对照组26例,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并对血液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24 h内给药组的痊愈率较48 h组明显升高,分别为36.8%和18.1%。治疗后血浆粘度显著降低,全血低切粘度显著下降而高切粘度无显著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由治疗前的4.79 g/L降至2.43 g/L 。结论:提示降纤酶能减轻临床症状,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低切粘度。
作者:唐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西医妇产科的子宫异常出血属于生殖道出血范畴。本病可由内分泌失调、盆腔炎症、子宫肌瘤或某些避孕措施的副反应等引起。本人认为病属崩漏、恶露不绝、月经不调等。其出血多与瘀血有密切关系。近一年来笔者针对其发病机制、运用中医活血化瘀方剂少腹逐瘀汤治疗41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0年1~9月在中医妇科门诊以“阴道异常流血”为主诉的患者。筛选出按西医诊断标准[1]属“生殖道出血”中子宫异常出血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6例,子宫肌瘤出血3例,人工流产术后出血超过10 d者7例,药物流产出血超过10d者2例,功血刮宫术后出血不止3例共41例。临床症状必须具备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订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2]:(1)下腹部胀痛或疼痛;(2)血色紫黑,或黯红或夹血块;(3)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该组病例依据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3]以及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证类诊断标准[3]按证类分型如下: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瘀滞胞宫证18例;崩漏—血瘀证11例
作者:许慧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窒息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症,并发症多,其中肺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将我院收治的3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肺出血的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窒息327例,其中32 例并肺出血(确诊标准为,口鼻有血性液体或鲜血流出),占同期窒息新生儿住院的9.78%。男19例,女13例,男:女=1.46∶1,年龄36.5 h(0.5~78 h),胎龄 36.5(28~40)周,体重2 451.7 g(1 100~3 800 g)。32例均在生后1周内死亡,病死率100%。占同期新生儿死亡的59.25%。1.2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分析按照Aparg's评分标准,同期住院重度窒息新生儿116例,并发肺出血20例;轻度窒息211例,并发肺出血12例;两组比较χ2=11.32,P<0.001,重度窒息并发肺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同期窒息早产儿94例,并发肺出血19例;足月窒息儿233例,并发肺出血1 3例;
作者:万强;陈祖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病人入院时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及光反应、血肿部位、颅脑合并伤及伤后手术时间。结论: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相结合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可为临床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作者:万青;崔益钿;宋洋;蔡廷江;江小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0岁。在本院因“上消化道溃疡并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按医嘱口服雷尼替丁胶囊0.15 g,每日2次,维生素B 1片20 mg,每日3次,连服20 d后出现口吐唾液带血、鼻塞、轻度喉痛,无发热。患者自认为“感冒”未治疗,3 d后以上症状加重,早上起床唾液带血增多,自觉病情严重,到医院就诊。给予先锋霉素Ⅴ 4.0 g静滴及对症处理治疗3 d,未见好转,再次就诊。查体:T 37℃,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部分牙龈明显渗血,右眼球结膜见一红斑,右前
作者:黄静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提高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2~1998年经临床诊断及CT 检查的2 581例脑梗塞患者,对照分析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结果:临床与CT 检查相符的有1 885例,占73%,临床与CT检查不符的有696例,占27%。其中不符者中65例临床与CT均诊断脑梗塞,但临床体征与CT检出梗塞灶部位不符,占2.5%;248例初诊临床诊断脑梗塞,CT 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确诊为脑梗塞,占9.6%;383例临床初诊脑梗塞,CT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除外脑梗塞,占14.8%。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不符原因受患者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发病至CT检查的时间,CT的容积效应,模糊效应及梗塞灶所在的部位,血管梗塞进展的速度,局部侧支循环的建立,窍血现象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充分了解以上因素,有助于提高临床与CT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作者:周建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与甲氨喋呤(MTX)相比较,观察来氟米特(Leflunomide,LF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双盲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60例R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分别服用LFM 每日20 mg和MTX每周15 mg,疗程24周,比较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LFM和MTX均能明显改善RA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治疗12周和24周的有效率LFM 组分别为70.67%和81.54%,MTX组分别为56.16%和75.81%;显著有效率LFM组分别为33. 33%和36.92%,MTX组分别为28.77%和35.4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LFM组为15.15%,MTX组为26.47%,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但LFM的不良反应程度较MTX轻。结论:LFM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帅宗文;李向培;徐建华;厉小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复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96例),以2HRZS(E)/4 HR联用乌体林斯治疗方案;对照组(33例)单纯以2 H RZS(E)/4 HR化疗方案。于治疗2个月及治疗结束时观察免疫指标、痰菌阳转情况及病灶吸收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及结束时免疫指标治疗前低者于治疗后有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等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治疗剂辅助抗结核化疗有良好作用。
作者:李昕洁;黄玉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临床特点,微创诊断和治疗。方法:对通过CT和X线胸片体检发现的16例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的患者,利用胸腔镜将肺部肿物楔形切除,术中冰冻检查,恶性者再作肺叶切除,术后未作化疗和放疗。结果:10例后病理确诊为恶性,占62.5%,6例后病理确诊为良性,占37.5% ,术前有明确病理诊断2例,占12.5%,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结论: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无特异性,术前的各种病理诊断有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皮穿刺肺活检等,这些虽然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帮助,但都不能提供准确的诊断,电视胸腔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明确的诊断,同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使其诊治更趋合理。
作者:梁毅;王得坤;姜海明;何建行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