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承志;肖琳玲;邓万俊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不同步患者中的无反应率为20%~50%,影响因素主要有CRT前心室不同步方式、原发病、置入左心室电极的位置、瘢痕组织等.可通过严格选择患者及应用适当的预测指标来减少其无反应率,提高其疗效.
作者:谌承志;肖琳玲;邓万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曾一度引起争议.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应用小剂量激素辅助治疗,能减轻带状疱疹的炎症和神经痛,并能预防发生后遗神经痛.该文就激素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原则作一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周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男,42岁.因头痛、鼻塞、流涕和咽痛4日,加重并发热、咳嗽1日于2006-12-02来我院就诊.患者无青霉素及其它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8.4℃,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呼吸平稳,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12.6×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08.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清晰.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氨苄西林(黑龙江产,批号0450430913)皮内试验阴性,遂予2 g加入生理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作者:赵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情进展中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8例ITP患者(ITP组)治疗前后及60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白介素-6、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58例ITP患者治疗前的白介素-6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与治疗后的水平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TP患者血清白介素-6、TNF-α的水平升高.血清白介素-6和TNF-α可能作为炎性因子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检测这2种炎性因子的血清水平,可作为ITP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王潭枫;陈文思;陈月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引言范科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或获得性近端肾小管复合转运缺陷病,于1924年由Lignac首次描述.主要临床表现为近端肾小管对多种物质重吸收障碍而引起的葡萄糖尿、全氨基酸尿、不同程度的磷酸盐尿、碳酸盐尿和尿酸盐尿等有机酸尿,亦可同时累及近端和远端肾小管,伴有肾小管性蛋白尿和电解质过多丢失,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代谢性并发症,如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高尿钙和骨代谢异常等.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佝偻病和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骨软化和骨质疏松.本病患者常无原发性肾小球病变,肾小球功能一般正常或损害程度与酸中毒程度不成比例.
作者:吴珮;傅秀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是泛素(ubiquitin)类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SUMO化修饰属于真核基因表达的翻译后加工,可使蛋白质更稳定,从而调节更多的细胞活动.KAI1是1995年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它表达的蛋白属于四跨膜超家族(transmembrane 4 superfamily,TM4SF),KAI1基因的表达对大多数的肿瘤转移起抑制作用.SUMO与KAI1基因的关系密切,并影响着KAI1基因,从而在肿瘤的转移抑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SUMO与KAI1基因的新研究进展,供同行参考.
作者:黄神安;徐江晶;张吉翔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引言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是指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以外的小儿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髓细胞白细胞微分化型(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其中又可细分为M2a和M2b)、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其中又可细分为粗颗粒型(M3a)、细颗粒型(M3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其中又可细分为M4a、M4b、M4c、M4Eo等4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其中又可细分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5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5b);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等14种急性白血病.其中以M2a、M2b两型常见,而M0、M6型在小儿极罕见.本文简要介绍小儿急非淋的临床特点、诊断、预后概况.
作者:吴梓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具有发病急、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引言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是由于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离子的重吸收障碍和(或)远端肾小管分泌铵或氢离子的能力受损,造成机体酸碱平衡紊乱致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的1组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肾小管-间质疾病常见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者:杨继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肿瘤并下腔静脉瘤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膜后恶性肿瘤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中肾癌9例,肾母细胞瘤3例,肾上腺皮质癌2例,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1例,左肾上腺内胚窦瘤1例.按NEVES和ZINCKE的方法对瘤栓进行分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7例、Ⅳ型5例.5例因全身情况差或合并症多而未作治疗.9例行恶性肿瘤根治术,同时切除下腔静脉瘤栓;2例仅行恶性肿瘤根治术,未对瘤栓作处理,手术均顺利,未发生癌栓脱落情况,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第2日出现脑血管栓塞致暂时性失明1例,术后4个月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栓塞1例(均为未对瘤栓作处理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肠梗阻1例(为已切除下腔静脉瘤栓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腹膜后内胚窦瘤患儿于切除瘤栓后5个月瘤栓复发,经化学治疗后下腔静脉瘤栓退缩.全部病例随访3~50个月.未经任何治疗的5例均于3个月内死亡,死于心和肺功能衰竭1例、尿毒症1例、瘤栓脱落致肺栓塞3例.11例经手术治疗患者中7例于术后4~50个月死亡,均死于心力衰竭和肺衰竭.存活的4例均为进行了包括肿瘤根治性手术、取瘤栓、术后定期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的患者(其中3例TNM分期Ⅲ~Ⅳ期).结论:对腹膜后恶性肿瘤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病例宜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王德娟;佘锦标;李桂生;刘钧澄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应用MMS型微波综合治疗仪对69例口腔黏液腺囊肿患者行微波热凝术治疗.结果1次治疗显效63例(91%),经2次治疗显效6例(9%),总有效率100%.随访1~2年,均未见复发.微波热凝术治疗口腔黏液腺囊肿疗效好,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建洪;王萍;唐倩;刁惠波;文韵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输卵管积水处理方案对有输卵管积水病史的单纯输卵管因素所致不孕症患者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效果的影响.方法:对83例有输卵管积水病史的单纯输卵管因素所致不孕症患者的99个IVF-ET周期的资料进行数理分析,按其输卵管积水的处理方案不同分3组,A组(54个周期),做IVF-ET前行输卵管伞端或壶腹部造口术;B组(30个周期),行IVF-ET前或过程中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行输卵管积水抽吸术;C组(15个周期),对输卵管积水不作处理.另选同期非输卵管积水因素所致不孕症患者行IVF-ET共177个周期作为对照组(D组).结果:A组顺利完成输卵管伞端或壶腹部造口术,B组顺利完成经阴道输卵管积水抽吸术.4组中,C组获卵数[9(4~14)个]少、流产率(40%)高(均为P<0.05),A组的胚胎植入率(38%)和临床妊娠率(60%)高(均为P<0.05),而4组的获胚胎数、移植胚胎数、受精率、异位妊娠率相当.结论:输卵管积水可对IVF-ET的胚胎植入有不良影响,并增加流产率,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适当处理,有助于提高胚胎植入率,改善妊娠结局.较之B超引导下的积水抽吸术,输卵管造口术的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李晓虹;李予;于丛一;麦美琪;陈向红;杨冬梓;张清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检测血清HBsAg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TR-FIA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对血清标本HBsAg的检测情况.结果:328份血清标本中,MEIA检出291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88.7%(291/328);TR-FIA检出289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88.1%(289/328),两种方法HBsAg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MEIA检测结果为标准,TR-FIA的敏感度为99%,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9%,假阴性率为0.7%.MEIA和TR-FIA分别在1:8 092~1:64和1:8 092~1:4稀释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值准确度试验和可靠性评价显示TR-FIA定量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结论:TRFLA与MEIA定量检测HBsAg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相当,且定值准确性高,具有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的优点.随着仪器及试剂的国产化,检测费用的降低,TR-FIA在HBV标志物的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凌小强;李永来;姚春斓;李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对326例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32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242例(74.2%),胃溃疡急性穿孔84例(25.8%).患者以青年人居多,但呈减少趋势,老年患者则呈增加趋势.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与老年患者(37/41)的发病关系密切(r=0.96,P<0.05).326例中病理诊断为溃疡恶变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5例、姑息性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余320例,行保守治疗33例(其中6例中转手术治疗),1例死于中毒性休克,并发症10例;行单纯穿孔缝合术228例,无死亡,并发症为4例;行胃大部切除术48例,死亡1例,并发症为7例;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加穿孔缝合术17例,无死亡,并发症为2例.单纯穿孔缝合术的并发症明显较其他两种术式少(分别为P<0.05),其术后1、3、5年的复发率与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加穿孔缝合术相似(P>0.05).单纯穿孔修补术的创伤轻、麻醉时间短、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可作为首选方法.
作者:黄江龙;卫洪波;郑宗珩;魏波;陈图锋;郑峰;邱万寿;胡宝光;陈桂丽;黄群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37岁,已婚.因双眼睑水肿伴全身乏力20日于2005-10-08入院.患者于20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轻度水肿,以晨起为重,活动后减轻,午后可缓解,伴有全身乏力,平素可从事中度体力劳动,在家未予任何治疗,症状呈进行性加重,遂入我院求治.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欠佳.
作者:杨洪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n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55例德国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在HAART下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血浆中HIV-1 RNA载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255例患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57%)、静脉注射毒品(24%).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27%)、淋巴结肿大(20%).相关合并症主要有白假丝酵母菌感染(19%)、乙型病毒性肝炎(21%)、丙型病毒性肝炎(26%).至今仍生存242例(95%),死亡13例(5%),死因主要为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和肝、肾功能衰竭.检测189例患者的外周血CD4+T细胞绝对数和血浆HIV-1 RNA载量,其CD4+T细胞绝对数与HIV-1 RNA载量的对数水平(lg)存在负相关(r=-0.435,P<0.001).建议对HAART治疗下的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予以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数,有助于临床上对其病情变化和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作者:陈友鹏;赵介;杨冬华;Christian Traeder;唐永煌;张立伐;Keikawus Arastéh3 刊期: 2007年第09期
1 引言肾小管酸中毒综合征(renal tubular acidosis syndrome)为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不能将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排出体外,而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每日机体代谢产生的非挥发性酸约1 mmol/kg.多余的酸必需由肾小管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氢盐离子障碍,或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氢离子浓度梯度不能建立,都可发生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它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果这些病因性疾病临床表现明显,而RTA表现隐匿,往往易被忽视而造成漏诊.
作者:钱桐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进修医生教授,请您谈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概念、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教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发生的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PMOP患者的发病年龄在50~70岁之间,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而且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PMOP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表现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活跃,但以骨吸收为主.PMOP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降钙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骨吸收量大于骨形成量,出现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病变.此外,PMOP的发病还与遗传因素、内分泌、营养状况、体格锻炼及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周力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实验中接触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爆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其所致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3~9日,较长者可超过2周.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