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内障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应用效果

王健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白内障,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实践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对照组(B)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观察组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住院天数、满意率、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出院一周后复诊依从性等.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相关知识掌握、出院一周后复诊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有序护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漏项,提高教育效果及满意度,因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金属烤瓷全冠直接修复活髓隐裂牙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早期隐裂牙以保存活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6例28颗早期隐裂牙采用直接金属烤瓷冠修复,随访观察1~2年.结果 26例28颗早期隐裂牙治愈27颗,有效率96.4%;1颗患牙2周后出现咬(牙合)病症状,给予常规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症状消失.结论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治疗早期隐裂牙可以保存患牙活髓,恢复咀嚼功能,阻止隐裂进一步加深,疗效满意.

    作者:赵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会阴侧切口连续缝合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会阴侧切口连续缝合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实施会阴伤口连续缝合术,对照组实施会阴伤口间断缝合术,比较两组产妇在疼痛程度、缝合时长、伤口愈合、产后住院天数及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缝合时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缝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产妇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会阴侧切口连续缝合术在产科缝合中具有积极的效果,有利于产妇术后的康复,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节约医院的资源.

    作者:邱海花;钟玉旋;蓝彩旋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病人的护理评估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中基本的一项护理技术,而静脉留置针已作为临床输液的一种主要工具.为了合理有效地应用静脉留置针,对输液病人准确地进行护理评估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

    作者:肖烨;涂容华;何小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实验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不仅理论知识应用广泛,而且实验操作技术性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生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是生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就《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实验课件的制作过程及应用效果等作一总结.

    作者:曹晓娥;周培华;杨海燕;王一鸿;黄鹤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黄连粉针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30例

    目的 评价中西医两种方案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30例选用双黄连粉针及肺力咳合剂,对照组30例选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方案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群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颤抢救后成功急诊PCI一例报告

    急性心肌梗死常发生在院外,可因严重恶性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极少数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内达到医院救治,在发生室颤后第一时间给予除颤并开通闭塞冠脉,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至关重要.本文报告1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探讨其救治特点.1病例患者,男,49岁.主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1小时,于2011年6月9日上午09:15由其家属陪护下至本院就诊,入院时体温37℃C,脉搏82次/min,血压140/80 mm Hg,查EGK示窦性心律,V2~4导联T波高尖,即予收住入本院心内科CCU监护病房,予心电监护、绝对卧床、制动、吸氧,09:40患者突发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心电监护示室颤律,立即行双相非同步360J除颤两次,心电监护示心律恢复窦律,继之以持续心脏按压,开通静脉通路,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09:45患者神志转清.

    作者:郑望;诸宁;邓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于心电参数的睡眠觉醒识别方法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一种基于心电参数的睡眠、觉醒识别方法.方法 用KF2型动态多参数生理检测仪和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同时记录受试者夜晚睡眠时的生理信号,用统计方法研究基于心电参数的睡眠觉醒识别算法.结果 样本数据睡眠、觉醒平均判别准确率为86.0%.结论 基于心电参数的识别算法对睡眠、觉醒的判别结果与PSG的一致性较高,因而用心电参数进行基本的睡眠觉醒判别是可行的.

    作者:葛宏;吕晓东;范军;蒋科;胡晓林;景百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在肺移植中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肺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有效手段.尽管外科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不断的提高,但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肺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再灌注损伤在肺移植中的机制综述其研究进展.

    作者:刘国华;梁岳培;王海永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复发性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复发的原因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34例复发性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行复发癌灶局部广泛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术后3年存活率为90.3%(28/31),3例为未分化型癌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半年内相继死亡,患者总生存率为82.4% (28/34).结论 复发性甲状腺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预后效果较好.

    作者:余森;谢敏;邓春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白内障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应用效果

    目的 实践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对照组(B)各5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观察组白内障手术患者实施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住院天数、满意率、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出院一周后复诊依从性等.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相关知识掌握、出院一周后复诊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有序护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漏项,提高教育效果及满意度,因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王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慢性盆腔痛的治疗进展

    慢性盆腔痛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病因复杂,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妇科系统发病率显著上升,已占妇科门诊的10%~40%.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女性慢性盆腔痛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潘吴媛;石珍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8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询问调查、查询登记资料的方式,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某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生职业暴露83人,职业暴露地点以手术室居首位,主要以锐器伤(75人,占90.36%)为主,主要发生部位为手指(69人,占83.13%),手术缝合和拔针为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疾病54例(65.02%),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未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现象,有效防护率达100%.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和降低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

    作者:朱洪芹;屈文东;张金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32只新西兰种成年兔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每只兔子胫骨近端做成大小为1.0 cm×2.0cm×1.0 cm的矩形骨缺损模型,注入金葡球菌,2周后再次手术行病灶情除,分别在骨缺损中植入ARBX (ARBX组)、植入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RBX)并肌注庆大霉索(RBX+全身用药组),单纯植入RBX(RBX组)以及不植骨(不植骨组).术后8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结果①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orden感染分值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②RBX+全身用药组与RBX组的细菌计数,改良X线Norden感染分值均较高,明显大于ARBX组及不植骨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均显示出严重的感染表现.结论 ①在病灶清除后,ARBX一期植入能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缺损;②在全身用药或不用药条件下,一期植入RBX反而会加重感染.

    作者:胡汉生;余升华;范震波;李远辉;赖彩永;杨展翔;曹灿贤;张华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柏散热敷加红外线照射对于缓解肾绞痛患者疼痛效果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在临床中缓解肾绞痛患者疼痛有效快捷的方法.方法 80例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40例,单纯药物组40例,综合治疗组在单纯药物止痛的基础上予双柏散热敷加红外线照射.将治疗效果予以量化,比较两组止痛效果.结果 两组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综合治疗组67.5%和92.5%;单纯药物组50%和75%,经x2检验,P均<0.05,表明两组病人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止痛治疗.结论 在肾绞痛的止痛治疗中,双柏散热敷外加红外线照射对于缓解肾绞痛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止痛.

    作者:周坚;王小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四种子宫切除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腹子宫切除术(TAH)、阴式子宫切除术(TVH),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筋膜内子宫切除术(LISH)四种术式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97例行全子宫切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AH 99例,TVH 100例,LAVH 100例,LISH 98例,比较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LISH组手术时间长,TAH组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排气时间TAH组长,TAH组使用镇痛剂多,术后住院时间TAH组长,四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性生活,LISH组绝大部分在术后4个月恢复术前性生活感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种术式均为子宫切除的有效术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TVH、LAVH、LISH三种术式创伤小,减少患者痛苦,术后恢复快.对排除宫颈恶性病变的患者行LIS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能保证盆底、阴道、宫颈的完整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子宫切除的理想术式.

    作者:毕焕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护肝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保肝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恩替卡韦片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其ALB、ALT、TBiL、PTA、Child-Pugh积分、HBV DNA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以及疗效评价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采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提高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梁铭;徐启桓;舒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房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观察组转复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维持窦性心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治疗副反应.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应用.

    作者:冼飞;潘俊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的研究进展

    基底动脉分叉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该部位动脉瘤发病率高,手术夹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治疗中栓塞材料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改进,本文对各种用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海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种方法对EDTA-K2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 探讨EDTA-K2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用三种方法分别对16例由于EDTA-K2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患者进行平行检测.结果 使用EDTA-K2抗凝剂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减少,而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测定的血小板数和人工计数结果相近且正常.结论 作为血细胞分析常用的抗凝剂EDTA-K2能引起极少数人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临床中应对这种情况予以重视并采用其它抗凝剂进行对比验证,以保证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作者:郑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一种基于特征点的足部摆位判断方法

    目的 判断足部摆位的正确性.方法 使用摄像头采集足部图像,并引入特征点的方法判断足部摆位.结果 可以实现对足部的摆位判断.结论 基于特征点的足部摆位判断方法可简化图像处理过程,提高图像处理速度,保证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赵杰;童敏明;肖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