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华刚;张玉萍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8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6%,发生在2 h内为84.2%;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危险性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无早接触及早吸吮等.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蓝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病炎清Ⅰ号对流感A、B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可疑的流感A、B病毒感染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原检测,筛选阳性患者10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A组给予病炎清Ⅰ号颗粒;B组给予病炎清Ⅰ号颗粒+病毒唑片;C组给予病毒唑片,比较三组患者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总有效率虽高于A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炎清Ⅰ号治疗流感病毒A、B型感染疗效满意.
作者:潘启明;张忠;刘禹翔;朱怀珍;张松林;陈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程,探讨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120 例TIA患者,随机分组,根据其发病机制分别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和改善循环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并给予1年随访,观察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 87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6,4±1.73min,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3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4.5±1.26 min.①组和③组2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3.3%和53,3%,优于②组和对照组,①组和③组TIA再发率及发展成脑梗死者少于②组(P<0.05).结论 本组结果显示TIA的发作时间多在20 min内,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可在短期内消除或减少TIA的发作,降低完全性卒中的发生机率.
作者:李贯绯;付铁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婴儿早期母乳喂养对预防儿童肥胖及对儿童血浆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调查4所幼儿园2~7岁儿童1 622名,被检儿童按序分为4组:非母乳喂养组(对照组)、母乳喂养≤2个月龄(Ⅰ组)、母乳喂养4~6个月龄(Ⅱ组)、母乳喂养≥7月龄(Ⅲ组);再按性别、年龄1:l配对,从4组选择志愿者,用免疫放射法测定儿童血浆瘦素水平.比较每组儿童肥胖的发生率、肥胖程度;比较每组志愿者中血浆瘦素水平.结果 1 622例儿童中肥胖儿童检出率为10.60%;从2~7岁年龄越大肥胖比例逐渐增高、而母乳喂养≥4个月龄的人数率逐渐降低;4组儿童肥胖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14.10%、Ⅰ组12.11%、Ⅱ组8.68%、Ⅲ组8.88%;对照组儿童肥胖检出率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P<0.01;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志愿者中,肥胖儿童(68例)血浆瘦素水平(22.23±3.42)μg/L较正常儿童(68例)(5.12±0.37)μg/L显著升高,P<0.001;母乳喂养时间对儿童血浆瘦素水平的影响:对照组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P<0.01;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后4个月的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儿童期血浆瘦素水平,对降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作者:谢城;林东浩;洪绍虹;张映辉;叶华展;黄佩纯;苏炳合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结果 随访11~18个月,平均13个月.根据股骨粗隆间骨折的Sanders创伤性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本组优36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复位效果好,有利于骨愈合,疗效确切.
作者:焦尔康;刘恩东;刘贵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与其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65例脑卒中患者并发癫痫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及预后.结果 脑出血后癫痫占5.66%;脑梗死后癫痫占6.4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癫痫发生率高占21.05%(4/19).卒中后2周内发作占多数,为68%.发病后4周内死亡率为12%,明显高于非癫痫组的3.52%,P<0.01.另外,继发癫痫与病变部位有关.结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的重要原因,且卒中并发癫痫较非癫痫组预后差.
作者:曾贤翠;关维莉;顾克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我区常见的慢性十二指肠炎病因及诊治体会.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经胃镜确诊为慢性十二指肠炎180例纳入本观察,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生活饮食习惯,并给予正规治疗.结果 167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炎症消失,治愈率92.7%;13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因经济原因末复查胃镜),好转率7.3%.结论 慢性十二指肠炎的病因和Hp感染有较密切关系,还和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有关,因此在治疗上可给予正规的降低胃内酸度、增强黏膜抵抗力和根除Hp药物,同时在社区要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作者:谢荣迪;陈林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眼睑全层缺失称为眼睑缺损.缺损可大可小,小者状如切迹,大者可波及整个眼睑.眼睑缺损后,因失去对眼球的保护,可引起角膜炎等一系列并发症,故而必须进行修复.笔者采用全层贯通缝合法,对14例因不同原因导致的眼睑缺损患者进行修复,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朝永;陈基黎;马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成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本院2003-2007年间87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首次造影阴性患者中,有10例(11.5%)重新获得明确诊断,9例为动脉瘤,1例为动静脉畸形,5例重复造影明确诊断,4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1例CTA明确诊断.结论 首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应重复DSA检查,联合CTA等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手术探查.
作者:周鹏;王中;房正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1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治疗与随访结果.结果 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6例.肿瘤全切除术12例,联合脏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1例.全组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B超、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吴波;李方杰;李先国;任乐华;胡玉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148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卡介菌多糖注射液治疗;两个疗程后记录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7.36%和98.85%,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26%和81.9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应用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且经随访,复发率低.
作者:阎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tdin-like Growth Factor-Ⅰ IGF-Ⅰ)在骨痂中的表达,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骨折愈合加快的机制.方法 12周雄性Sprague-Daw-Iey大鼠16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即:2周单纯骨折组(G1)、2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G2).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取材,骨痂作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外伤组高于单纯骨折组.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IGF-Ⅰ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作者:王可美;王孝莲;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种具有悬吊带功能的改良stamep手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普外科疝气修补用补片作悬吊带,并用stamep手术方式行穿刺行耻骨上膀胱尿道悬吊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75 min(60~90min),平均出血量45 ml(30~60ml),平均住院时间7 d.8例患者尿控满意,1例出现尿潴留,经尿道扩张及留置尿管后好转.结论 改良stamep术具有疗效持久、技术难度小、疗效好(类似于SPARC),更由于费用低廉,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单卫民;李明;徐自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炎症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176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检测其血清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可溶性E-选择素(sE-s)、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脂联素及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筛选脂联素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明湿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②随着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P<0.05,P<0.01),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逐渐增高(P<0.05,或P<0.01);③脂联素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BMI、甘油_三酯、hs-CRP、TNF-α、sICAM-1水平及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增高,低脂联素血症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标志,脂联素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周淑娴;雷娟;薛声能;张玉玲;方昶;罗年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抗生素应用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者胃内酸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的影响.方法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经急诊胃镜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的住院患者156例.急诊胃镜检查见溃疡面有裸露血管出血者于胃镜检查时立即于内镜下行钛夹止血,所有患者均予以奥美拉唑静脉应用,治疗3~5 d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给予酸化14C-UBT.阳性者予以埃索美拉唑、阿莫两林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后,改用口服埃索美拉唑加瑞巴派特片4周.阴性者即予以口服埃索美拉唑加瑞巴派特片4周.两组均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UBT.结果 15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急性出血的初治住院患者,PPI抑酸治疗35~d后,予酸化14C-UBT,结果Hp阳性123例(123/156;78.8%).其中近2周内应用过抗生素者,Hp阳性率为40.0%,而未曾应用抗生素者Hp阳性率为92.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1个月后对所有原33例Hp阴性者复查14C-UBT发现,近2周内未应用抗生素者,复查时9例中仅1例阳性(11.1%),而曾应用抗生素24例中16例转为阳性(6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内应用左氧氟沙星,可明显影响酸化14C-UBT的结果.结论 近期内应用过抗生素者既使行胃内酸化14C-UBT仍不能消除其影响,仍有较高的假阴性率.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胃内酸化14C-UBT有着不同的影响.
作者:吴炎;高燕;赵娅敏;林木贤;康文全;张厚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经腹壁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急性腹痛的患儿和30例埘照组的儿童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记录淋巴结分布的部位,形态,测量长短径(L/S),并观察血流情况,且测定血流的阻力指数(RI).结果 所有儿童均可探及到肠系膜淋巴结,腹痛患儿超声表现为右下腹及脐旁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椭圆形团块,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均>2 cm,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RI>0.60.结论 使崩高频超声能为临床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蔚;万霞;李雪晶;穆丹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按血压水平将所有受试者分为3组.通过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糖(GLU),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合并高血压病及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3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高于血压正常及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者,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者义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结论 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作者:聂鑫;谢滨萱;张润希;杨亚荣;薛旸;马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尿潴留及留置导尿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含量影响.方法 86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为尿潴留组,留置导尿1周以上;B组50例无尿潴留.结果 尿潴留患者平均PSA值(14.84±10.69)ng/ml,留置导尿1周后平均PSA值(2.94±1.80)ng/ml,无尿潴留组平均PSA值(1.41±1.71)ng/ml,三者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潴留可使BPH患者血清PSA浓度明显增高,留置导尿也可使BPH患者血清PSA浓度明显增高.
作者:祝昌明;王友宝;陈长宜;韩韬;夏清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 30例患者经彩超检查确诊为睾丸扭转,所有患者均早期手术探查,18例经手术复位治愈,16例行睾丸切除,其中10例随访6个月~2年,8例复位的睾丸大小、血流正常,2例睾丸发生萎缩.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是诊断睾丸扭转的可靠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探查是提高睾丸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王剑锋;郑典宝;荆志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物理治疗宫颈糜烂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不良反应多(术后排液多、脱痂期宫颈出血,甚者可多于月经量数倍)为寻找一种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愈率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中药联合CO2激光治疗宫颈糜烂,疗效优于单用中药或单用CO2激光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颜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