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尺骨鹰嘴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何彦国;陶杰;田峰

关键词:尺骨鹰嘴骨折,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总结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2月对25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随访6~20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关节评分标准,其中优17例,良7例,一般1例.结论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术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段.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囊性纤维化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肺囊性纤维化的CT、HRCT表现及CT扫描对于确诊的价值.方法 分析1例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所有影像学资料,复习8篇外文文献,并回顾性分析13例15岁以下经手术证实的支气管扩张患者的CT表现,相互比较.结果 肺囊性纤维化,主要以支气管扩张及小叶性肺炎性改变为主,可累及肺的各个部分,但以双肺上叶,尤其是右肺上叶第五、六级支气管扩张、壁厚伴粘液栓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肺囊性纤维化的CT表现较有特征性,CT扫描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韩景奇;唐光健;王继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喉罩在无痛纤支镜诊疗技术中的运用

    目的 比较两种目前常用的辅助通气方法 在无痛纤支镜诊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实用的通气方法 ,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要.方法 6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均采用先表面麻醉后再静脉麻醉,Ⅰ组麻醉后行气管内插管,Ⅱ组用喉罩(LMA)置人.结果 二组受检者麻醉诱导平稳,检查中无明显呛咳、憋气、体动.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术后恢复和并发症方面Ⅱ组比Ⅰ组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喉罩法不占气道,粘膜刺激小,苏醒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是目前无痛纤支镜诊疗中较为理想的通气方法 .

    作者:康爱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治疗120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中药配合颈管用药治疗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牛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且自愿接受配合本治疗方案的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80例给予口服中药利湿解毒方(组成:鱼腥草、苦参、黄芩、黄柏、蜈蚣、忍冬藤、土茯芩、甘草,1剂/d,上下午分服,连续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配合颈管用药(先用碘伏棉棒擦拭颈管后颈管内涂抹红霉素软膏)治疗.B组(对照组)40例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种方法 治疗效果和1个月、3个月、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其口服中药配伍颈管用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口服阿奇霉素组(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个月复查其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个月、6个月其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口服中药配合颈管用药治疗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效果良好.

    作者:王美莲;赵立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临床意义

    目的 动态观察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18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随机分为ICP监测组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组,根据监测结果 ,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①ICP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CP监测组疗效优于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作者:谭卫国;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张勇;陈龙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64层螺旋CT单纯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单纯肺动脉造影(P-CTPA)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8例P-CTPA检查影像作为试验组,采用头臂静脉靶血管示踪技术,对比剂20~30ml;另选择48例常规CTPA检查影像作为对照组,对比剂总量80~100 m.图像后处理运用薄层横断面、MPR、MIP及VR分别统计肺动脉及其分支内栓子个数.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优秀率有显著性差异;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薄层横断面图像在显示细小动脉及其血栓、评价狭窄程度方面优于其他重建图像.结论 64层螺旋CT单纯肺动脉造影图像肺动脉、静脉对比更好,对比剂用量大幅度减少,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师毅冰;储成凤;郝敬明;徐青松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AO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AO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的36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仅1例发生切口轻度感染,经换药3周愈合.本组36例患者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0.6%.结论 AO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中心;苏建敏;蒋振营;刘纪恩;许飞;张莹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白芨、凝血酶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白芨5 g、凝血酶500 u,1 次/6 h,生理盐水100 ml,调成糊状口服,30 min内不饮水.结果 经内镜检查评定,止血成功率平均36.5 h,有效率96.7%.结论 白芨、凝血酶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具有高效价廉、安全、方便等特点.

    作者:王可美;王孝莲;吴桂孝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超声弹性成像半定量测量乳腺实性病灶硬度的方法学探讨

    目的 探讨乳腺弹性成像用顺应性比值测定半定量测量乳腺实性病灶硬度的方法 .方法 对118例乳腺实性肿物患者共228个病灶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获得弹性成像图像后,利用超声仪器提供的顺应性比值测量方法 ,比较病灶与周围乳腺组织(不同深度,不同组织)的顺应性,从而获得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硬度比.结果 病灶同层乳腺组织为腺体的共176个,同层为脂肪的11个,同层二者均有的41个;病灶切面基本无腺体层可作为对照的5个,无脂肪层可作为对照的15个;以不同深度腺体层作为对照可获得不同的硬度比;分别以同层乳腺组织和浅层脂肪组织作为对照可获得不同的硬度比.结论 以病灶同层乳腺组织作为对照进行顺应性比较可以客观的反应病灶的硬度.

    作者:智慧;杨海云;文艳玲;肖晓云;欧冰;罗葆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浅析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骨转移灶治疗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在骨显像及骨转移癌治疗中的利用价值.方法 给患者静脉推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925~1110 MBq,2~4 h行SPECT全身骨显像,如果发现一个患者在不同部位骨转移灶>3个,建议该患者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结果 各种癌症患者发生骨转移率达50%,特别是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骨转移率可达70%~85%.骨转移患者中有70%以上的有骨痛症状,广泛骨转移、顽固性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结论 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总有效率可达70%~80%,所以说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骨转移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邹金海;李春英;黄青霞;刘淑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丙泊酚自控镇静术在颈丛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丙泊酚自控镇静术在颈丛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颈部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PCS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人室后开放静脉,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告诉患者自控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用2%利多卡因加0.3%罗比卡因混合液行深浅颈丛阻滞,阻滞完成后接上PCS泵从静脉输注.对照组未用镇静药.镇静方法 采用丙泊酚1%生理盐水混合液.结果 丙泊酚组Ramsay评分、患者合作分数、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丙泊酚自控镇静术在颈丛麻醉中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

    作者:宋吉玲;张磊;赵念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外周血和骨髓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化疗联合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患者外周血和骨髓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在化疗的同时静脉滴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化疗.结果 化疗后第15天,治疗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显著升高,31例骨髓增生活跃,3例增生低下,对照组仅8例增生活跃,22例增生低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化疗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急性白血病有快速促进外周血细胞恢复,有效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

    作者:梅舜喜;沈立云;马鸿雁;杨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胆道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应用EST与LC联合治疗3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十二指肠镜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w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全部成功并完成EST与LC联合治疗,其中30例(93.8%)EST一次取尽胆管结石;2例(6.2%)EST后未取净结石,1例2 d后再次行EST取净结石,次日行LC,另1例于LC3周后再次行EST取净结石.10例EST后出现血淀粉酶升高,3例诊断为EST后插管性胰腺炎(轻型),给予抑酶补液改善循环等治疗后痊愈.LC无并发症.32例EST后住院时间4~26 d,平均(5.34±2.87)d.结论 EST联合LC是目前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甲状腺肿瘤手术22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间22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6例行囊内手术的甲状腺良性肿瘤中,术后喉返神经损伤6例,其中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1%),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4例(2%);甲状腺癌囊内手术10例,1例喉返神经损伤(0.5%).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与非囊内手术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无出血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P<0.01),10例行二次手术,复发率为4.5%(P<0.01).42例行非囊内手术的甲状腺良性肿瘤中,术后喉返神经损伤7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1%),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2%);8例行二次手术,复发率为4%.非囊内手术甲状腺癌4例,1例喉返神经损伤(0.5%).非囊内手术术后4例出血和2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 遵循甲状腺肿瘤正确外科治疗原则是防止复发、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正修;兑丹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螺旋CT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胃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9例胃癌患者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29例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胃癌CT表现为胃壁增厚及软组织肿块,CT除了能检出病变外,还能显示腔外侵犯和转移情况.结论 螺旋CT在胃癌的诊断中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

    作者:林卓茂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性探讨

    目的 探讨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性及病理诊断.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对34例梭形细胞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梭形细胞肉瘤17例占50%,梭形细胞癌肉瘤10例占26.47%,梭形细胞癌5例占14.70%,其他诊断2例占9.83%.免疫组化31例表达Vim,21例表达CK,14例表达EMA、Actin,8例表达CD117、S-100,7例表达CEA、SM、CD34.CK与Vim同时表达18例,分别表达8例,Vim与CD117同时表达8例,仅CK、EMA、CEA表达3例.结论 不同部位的梭形细胞肿瘤,形态学有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同一梭形细胞肿瘤可有不同或相同抗体表达,不同类型梭形细胞肿瘤可有相同抗体表达,灶性表达非上皮组织来源肿瘤多由分化或转分化而来,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

    作者:雷伟华;谭敏华;刘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25例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 探讨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25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临床较常见,病情较复杂,并发症多,治疗有一定难度;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低蛋白血症、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利尿等综合治疗,多数可达到较好疗效.结论 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以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黄书亮;何慧霞;常俊佩;张兵兵;王蕾;李培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陈旧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及效果

    目的 探讨跖跗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功能,观察陈旧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治疗经过和疗效,并对侧足跖X线摄片进行比较对照,术后随访2~11年.结果 12例患者中切开、复位、内固定5例11个关节;切开、复位、部分关节融合内固定4例10个关节,除所有病例患足不同程度变短外,治疗效果基本满意.结论 陈旧性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选择手术治疗是必然的,术后管理和功能活动尤其重要.

    作者:张彦昌;堐宝刚;李小东;杜雄伟;范婷;李保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126例临床研究

    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4月经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156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1例,女85例,年龄27~76岁,平均53岁.治疗前经B超、CT、MRCP、ERCP、T管造影等检查提示有胆道结石存在.其中肝外胆管结石99例,肝内胆管结石3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35例.

    作者:季予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预防及其治疗.方法 收集本院于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例,对其原因、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催产素引产失败4例,胎膜早破3例,疤痕妊娠1例;所有病例均治愈,其中2例因反复阴道大量出血,经介入行子宫动脉栓塞而治愈.结论 试产时间长、胎膜早破以及疤痕子宫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晓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三腔胃肠管在大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大肠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接受大肠癌手术的患者,术中留置华瑞制药公司生产的(FREKA三腔管)至空肠上段,术后6~24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通过肠内营养,患者的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血浆蛋白和前白蛋白上升明显(P<0.05),营养前后免疫指标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肠功能恢复快,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大肠癌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效保障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稳定性,防止细菌移位,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快,避免了因此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的优点.

    作者:谢昭雄;孙卫江;黄振添;谢妙芳;许国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